聖人求心不求佛,凡人求佛不求心。怎麼理解這句話?

阿登愛美食


“朝聞道,夕死可矣!”孔聖人言之。

什麼意思,我一小輩不足以評之,但是從中可以看出聖人對於道的執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大道無為,上善若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道家聖人老子之口。

聖人之言,不可輕解,但是其中表達的意思很明白,既萬物皆有道,亦出自道!這已是足夠說明聖人老子對道的推崇。

“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出自莊子。

莊子對於己心的追求已經達到了一個極為超脫的境界,他應該是最早提出天地萬物平等之人,特別是齊物論,更是直指其本心!故,蝶夢莊周與莊周夢蝶對於莊子而已沒有任何區別。

對於聖人而言,道即是心,悟道即是悟己心。聖人明事理,知天地,明瞭求仙拜佛也只是求個心安,那何不求己心安呢?故,聖人只求己心,而不求佛!

凡人之所以為凡人,便是其看不清自身,看不清周圍,更看不清天地。凡人迷茫無助,卻做不到心安,故此,求天地,求仙佛,以求心安爾。


小小二哥2


佛是覺悟的人,也叫過來人,凡夫是未覺悟的人,也叫未來佛。

聖人求心不求佛:聖人是不假外求的,他明白三界唯心造,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所以求心不求佛。

凡夫求佛不求心:凡夫以為求佛能保佑自己,所以不能覺悟,不得解脫,當凡夫明白自心萬法俱全,能皈依自性三寶,就能成佛。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金剛經》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不滅的聖光


有一句話叫:“人無信仰情必迷。”人人皆有信仰,只是信仰對象不同而已。聖人一般都自我修煉,跳出三界,無慾無求,唯獨守心,保持聖人的最佳狀態,所以,聖人求心,信仰的是自己。


而凡人靠天吃飯,靠地生存,求佛是有所求的,求風調雨順、求平安、求健康、求財……既然是有所求,即存在功利私心,人們為什麼燒香拜佛捨得花錢?甚至花大錢建造寺廟,大把的捐款捐物也不心疼?那是因為乞求佛祖的賜福,所以,凡人覺得花錢是公平、值得的。如果把這些錢拿去救濟窮人,恐怕心有不甘,因為這是單相的付出,沒有回報。

因此,一般聖人都認為,凡人求佛是被洗腦或心理暗示的結果。有信仰的付出是接受了某些心理暗示,即回報,都是內心隱藏功利而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其心理亦是有所求,只不過所求非物質,而是精神上的。


其實說到底,聖人求心不求佛,信仰不求回報,但死後還是收穫了名譽上的“聖人”稱號,貢世人瞻仰及紀念。


詩驀1


因為佛即道,道即心,心即佛。所以聖人求心,心也是佛。聖人求心不求佛,聖人以心做佛,所以聖人一有事就知道怎麼回事了,自心就是佛,不向外求佛,心外無別佛。

凡人求佛不求心,就是凡夫不知道學佛修道,只知道求佛保佑,不知道修心改過,不知道一切皆因果。菩薩怕因,眾生怕果。眾生只有學佛修道去掉惡因,才沒有惡果報。所以求佛管事嗎?佛只教你種善因得善果。你做了錯事,佛不會收你錢財,替你受果報去的。善惡果報誰也代替不了。佛更不會為了收你多少錢財而用神通攪亂世間事,他這樣會犯錯誤的,也不可能。佛不貪財,佛無嗔恨,佛無痴迷邪見。佛是平常心平等心,無分別心,不偏不向,佛也不代你受過。佛慈悲,但不會保佑你生官發財。佛只會給你指點迷津,改惡向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世人痴迷,所以求佛保佑。但佛是講究修心,不會攪亂世間事。所以凡人求佛不修心靈驗嗎?也許求神仙他們會講人情,但佛只要佛情不要人情的,佛是教人以心作佛的。


用戶和言悅色


佛是智慧覺悟。所以佛不是神,不是你以外的人和力量。若有人自心達到智慧覺悟圓滿就可以成就。聖人深諳這個道理便善用,於是但求內心不求心外。

聖人靠智慧覺悟內心,靠覺悟增長智慧來成就聖人之道。

聖人與凡人的區別不是求物質財富和名聞利養,沒有哪個聖人去貪圖什麼而成就聖人之名與實,都是淡泊名利,寧靜致遠,儉以養德,修心修性。所以聖人之道完全是內求內觀內覺,不去向外攀緣。

凡人因為內心貧瘠,總是想要得到,永不知滿足而不自知自覺。凡人認為要得到一切就是要向外索取,向外所求。把佛當成如神一般的額外存在,去求保佑,求給予,求滿願!卻不知佛是出世間之道,佛能給你的就是戒定慧讓你來覺悟人生,來充實你的內心,讓你的內心不因物喜,不以己悲,永遠自在灑脫。而不是物慾滿足。


茶入真知


【1】大道至簡,通俗點理解就是: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自己走。別人幫得了一時,幫不了一輩子。

【2】凡人與聖人的差別在於思維方式的不同。凡人處處都認為世間只有佛才是最圓滿的,佛什麼問題都能解決。聖人則認為,自己本來就擁有一切的智慧和能力,只是未開發出來而已,只要自己往心底裡探究,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3】在我看來,一切的道理都是取法於自然,內應於自心,契合於生活的。在此就用些通俗的語言來表達,更接地氣。否則,讓人感覺與這些道理沾不上邊,不知如何去奉行 。由於時代背景的不同,古人的語言表達方式與現代人不同,但說的道理是一樣的。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無漏加持V大光明藏


聖人求心不求佛,這個心不是凡心,即妄心,分別心,執著心,貪嗔痴慢疑的心,是真心,即自性,為什麼求自性,如(壇經)曰:"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所以,向自性求,沒有什麼求不到的,因為自性就是佛。

凡人求佛不求心,這個佛是表相上的佛,非真正的佛,如(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你求眼前表相的佛,必定求的是那妄心上的事和物,歸根到底還是在那顆虛妄的心上打轉,你能求到,那是你命裡有的,因緣成熟罷了,你求不到,那也只是你自己沒種"因",又怎麼會結"果",就算你求遍眼前所有的佛菩薩相,也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罷了。

人的心就像一畝田地,自己每天的身口意所造作的種種就像是撒在這畝田地上的種子,因果輪迴創造的時間,因緣創造的條件,種子結出果實,不管是苦是甜,都是自己的。"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來生果,今生做者是",一切的一切,只不過是"自作自受",聖人明白,所以聖人求心,要想得到什麼,就"種"什麼,凡人求佛,卻不知心上有求,即無誠,你即求佛,心上無佛,無誠又怎麼會靈,就像老師可以教會你知識,卻不能替你考試,你始終要靠自己,一分真誠得一份利益,做到才是得到。這才是有求必應。


契慈


不請自來

這裡涉及了四個不同的概念,聖人,凡人,求心,求佛。這句話雖然有些貶義廣大平凡百姓的意思,但是卻包含了人生的真理。

首先,這句話中明顯揭示了聖人與凡人的區別,聖人遇到問題會詢問自己,考慮自己的內心,由心中出發,思考萬物的規律,由萬物探索宇宙間的奧妙,從而最終的奧妙並不在於力量的掌控,而在於心靈的波動。

凡人遇到問題其實更加符合客觀邏輯,但是終究不能為聖也是這個原因。其實不僅僅是求佛,求仙,求道等都體現的是了人在面對問題的無能為力,而無能的感覺就會使得人們偏向於追求一些客觀唯心的虛幻,其實這並不是不好,也是人們心中的嚮往。

其實世間百態,萬物生靈,人為人,而人卻又不似人,聖人其實並不存在,但是也存在於每個人的身上,凡人即是聖人,聖人也同樣是凡人,只是人們心中的聖很難被自己開採出來,只是我們日益增長的生活經驗,已經矇蔽了我們原本存在的聖靈之眼。

人們信佛,願意拜佛,有求於佛其實也是內心的呼喚,而佛的存在也是冷門的嚮往,來生緣,今生分,其實都是希望一個心安理得,我們看清眼前的一切但是唯一看不清的就是自己的內心,因為如今的世人已經太複雜了。佛的智慧不是日益積累,而是逐漸放下,只有放下心中的執念,只有看透世間的怨念,將原本的汙濁洗淨,將疲憊的心靈安放在菩提之間。

聖人是人,是凡人,但是凡人也是聖人,佛家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其實並不是指惡人的成佛之路,其實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屠刀,一直在閹割著我們自己,而真正下放的屠刀並不是用手,而是用心,而當我們真正做到心中屠刀放下的時候,也就不再是求佛的時候,因為你們就是佛,你們就是聖人。

更多文章請關注二胖品文化


二胖品文化


釋迦摩尼是印度人,盤古是中國人,死了幾千年,靈魂被上帝降在陰間,出不來,自身難保。女媧是一條上半身女人,下半身蛇的妖精。來者是撒但魔鬼一夥邪靈,誘惑人去跟隨它們一起靈魂下地獄火湖裡得永刑。

生死禍福,上帝所定。上帝愛你!上帝是創造天地萬物唯一的 神。信上帝得永生靈魂上天堂享永福。


感謝讚美上帝


聖人知道佛不過是一個名相,本質是自己的心決定著一切,心即是大道,是在向別人解釋有難度時才說成有一個佛來契入受教者的心,所以聖人自己信的是自己的心,而不是去求佛。而凡人聽不明白大道,但可以委婉地用佛的形象來寄託大道,以此給凡人觸道一個契入點,這樣就能各取所需,最合理地表現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應該有的姿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