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奔跑——記第一次馬拉松比賽


一個人的奔跑——記第一次馬拉松比賽


我愛哭的時候便哭,想笑的時候便笑,只要這一切出於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

——三毛


就在剛才,我的人生第一個馬拉松順利完賽。雖然只是4公里迷你馬拉松賽程,但對我來說,依舊意義非凡。

從報名參賽,到準備參賽,整個過程按部就班,但直到昨天取到裝備包,拿到屬於我的號牌,一絲興奮才掠過心頭。

我不禁想起,二十出頭在南京實習的時候,每天早上獨行俠一般跑過街心公園,在爺爺奶奶的目睹下風一樣閃過的爽快。

那個時候,整個街心公園肯早起跑步的年輕人,只有我。

大概半年的時間,我體重瘦了近三十斤,降到歷史新低。

當我回到學校,同學們認不出來我了。

仗著年輕氣盛,那段奔跑歲月,成為我記憶中的風向標。當我日後生娃,一路不情願地胖回到“解放前”,也只是一笑泯恩仇,告訴自己那個跑動的自己一去不返了。

之後身體出現各種小毛病。陳舊性腰間盤膨出,膝關節髕骨磨損等,讓我即便面對體脂飆升到30+,仍不敢嘗試跑步,而選擇了每日快走1萬步。


一個人的奔跑——記第一次馬拉松比賽

最近閱讀了徐徐的《我減掉五十斤》之後,我頓悟自己缺乏健康管理的策劃,而不僅是體重的迴歸。

時至今日,我逐漸面對真實的內心,我越發理解曾經因為肥胖而壓抑、自我貶低的內心是多麼痛苦。

換言之,如果我不能面對自己身體的真實狀態——很多人一直在逃避接納自己,也就無法實事求是地面對身體、飲食、睡眠、運動、心理等諸多方面。

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事情依舊會上演,而最終的結果只是不斷“自我傷害”,對健康毫無益處。

前幾天遇到另一個頓悟的契機,聽了一期樊登講解的《掌控》,關於跑步有了新的認知——不盲目奔跑,而是選擇正確的跑步姿勢,從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態開始,選擇適合自己奔跑或者快走的節奏,幾乎所有人都可能實現長跑的願望。

其中有一個概念分享給大家,每個人根據體重年齡可以計算出自己的有氧運動最佳心跳區間,在這個區間,身體的脂肪開始燃燒。超過這個區間,將轉而消耗身體裡的糖,這是需要警惕的狀態,時間長了,身體裡的糖消耗迅速,有可能出現低血糖等現象。

網上有個常見的“卡式公式”:運動心率區間=[(220-年齡-晨間脈搏數)×(35%~55%)+晨間脈搏數]。 但是這個公式算出的是平均值,如果我們想算出更符合自己情況的“個性化結果”,你需要了解兩個數值。最大心率和靜態心率。 首先是最大心率:在熱身後跑3次全力跑的800米,每次之間休息3分鐘,最後查看手錶,記下自己的最大心率。 然後是靜態心率:找一個睡眠充足的早晨,起床後站起來靜止一分鐘,這一分鐘內的心率就是你的靜態心率。 運動時,你可以把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和靜態心率之間。


我隨即購買了運動手環,對自己的心跳開始監測。我發現,自己在平日1萬步快走的過程中,達到9分鐘每公里的配速,心跳已經在有氧運動區間內,效果甚佳。由此,如果我希望跑動起來,首先要做的,不是快速進入跑步狀態,而是在快走9分鐘每公里的基礎上,開始間歇跑的運動。

間歇跑,也就是跑動1分鐘,快走1分鐘,逐漸延長跑動時間,以提高自己的心肺功能。

當每一次運動處在科學知識的指導之下,跑步也便成了一種安全可控的運動方式。


一個人的奔跑——記第一次馬拉松比賽

最近我還開始了飲食的調整,降低澱粉、脂肪的攝入,增加蛋白質的每日攝入佔比。連續記錄了一週食物能量總和。

一位專業營養師朋友給我的建議是,每天的總攝入1981千卡,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比例為32%、36%、32%。

只要控制好進食總量,配合適當的快走或慢跑,形成攝入小於消耗的狀態,相當於每天預留了消耗空間,瘦身只是時間問題。

有趣的是,當我開始著手給自己做低脂餐,各種新鮮食材的翻新做法令我陶醉。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給自己做了一頓快手十分鐘午餐,燉了蛤蜊豆腐湯,清炒臘腸荷蘭豆,外加橙子和草莓,一頓午餐的攝入只有389千卡,我還可以在下午加餐奶或者乾果。

“吃瘦”真的不是一句空話。當用連續稱一段時間的食物重量後(製作前稱重),你會對自己吃進去的食物有清晰的判斷。這一點對健康飲食至關重要。如果需要別人告訴你吃什麼,你早晚會將減重這件事的包袱扔給給你建議的那個人。

每個人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吃什麼,怎麼吃,需要自己瞭解掌握,並持續定奪。當然,偶爾希望吃“超標”食物也可以接受,吃得多,當然要消耗多,為了一頓滿足口腹之慾的美食,請多預留運動時間吧。

自律的意義在於,一切在掌控之中,始終保持身體一種進出的平衡狀態。


一個人的奔跑——記第一次馬拉松比賽


回到今天的青馬。早上7:30分鐘就緒,我開始跟隨KEEP做拉伸動作——這個過程引發了身旁跑友的側目。

按照先後次序,全馬、半馬跑動之後才是迷你跑,有近100米的路程跟隨人流步行。直到跨過賽口,大家才奔跑起來。

環視周圍,大家的速度過快,並不理性。畢竟這是4公里的賽道,需要調整自己的節奏,做長期準備。

我奔跑了大概兩分鐘,發現心跳已經躍升至160多次每分鐘,說明我的心臟不堪重負,被迫開始降速快走。

之後按照自己的狀態,調整為60個呼吸快走和60個呼吸慢跑交替。如此一來,心跳升至170多次每分鐘,我便改成快走,調整心跳的節奏,降到140次左右每分鐘。

如此一來,我終於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奔跑節奏,基本上跑步速度穩定在8分鐘每公里上。

當我們跨過1公里界,已經有部分跑友感嘆怎麼才1公里。大家樂觀預估了這段賽程,沒有調整心跳和呼吸,所以會感覺疲憊。

有趣的是,當我調整自己的節奏的時候,被一波又一波的跑友超過,大家歡笑的聲音很大,連我的BOSE耳機中勁爆的音樂也無法遮掩。

我一直提醒自己,跑步最關鍵是保持安全可控的身體狀態,不急躁、不攀比、做自己就好。

等我調整節奏開始循序漸進,又再一次一波波超越大家的時候,我再次提醒自己,不急躁、不攀比、做自己就好,體會跑步的快樂。

我一遍遍默數60個呼吸,更換跑步或者快走。如此一來,當我專注在呼吸和身體狀態的時候,我忽然覺得整個喧鬧的跑道上只剩下我一個人。

說這句話,不是源於我的驕傲——4公里的跑程也沒什麼值得驕傲的。而是,當我把外在的評判、觀察等收回到內在,只關注與自己的呼吸、心跳、跑動速率的時候,身心是統一的、安定的、無所畏懼的。

一個人的奔跑——記第一次馬拉松比賽


之後,當我看到了半馬與迷你跑賽道的指示牌,我們不得不完賽離開的時候,內心有一絲小遺憾。

我感覺自己奔跑的4公里達到了熱身的目的,但潛能卻遠沒有發掘出來。

當一次嘗試讓我發現了自己的某種潛力的時候,這種欣喜是超越嘗試本身的。

我站在賽道指示牌下,請身旁的女生幫忙拍攝了一張頗有意味的照片——右手食指指向“半程馬拉松”幾個字。

我在朋友圈曬出了這張照片,說了兩句話:順利完賽,4公里33分,個人最好成績。希望下次的賽道一路向前。

這不是一句豪言壯語,而是基於我對自己身體的瞭解和探索之後產生的新的念頭。

也可以稱之為另一個跳跳腳能夠到的小目標。

當然,我很清晰自己對跑步這項運動的學習還很膚淺,對自己身體的觀察還需要時間,而且,我對於健康管理的需求和打算還處於懵懂狀態。

我希望自己能夠走上健康管理的正途,改變身體的狀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值得投入大塊時間和心力的事情,我也願意在這條路上走到“黑”。而我樂觀預計初步調整的時間區間,是五年。

與我來說,多長時間瘦多少斤、跑半馬或者全馬都是隻是形式。我更看重每次嘗試後對身心潛力的挖掘和能力範圍的反思。其實,每次做超過舒適圈的事,都是一次全新的探索,行不行,試試就知道了。

青馬比賽結束了,我還在回味最後兩公里賽程“一個人”奔跑的快感。如果將馬拉松的賽道比作人生的賽道,其實不斷超越的,除了自己,再無他人。

你足夠了解自己,就會在疲憊時休息,在精壯時奔跑。當你專注於腳下的路,外界的喧譁將消失不見,你便和自己的身體呆在一起了。這一刻,便是當下。

感謝青馬,我的第一次馬拉松比賽,讓我對未來充滿信心。健康管理的征途,剛剛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