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十四拥有20多万军队,兵强马壮,为何不敢造反推翻雍正皇帝?

忠肝义胆岳老三


康熙六十一年(1622年),康熙去世,雍正皇帝登基,十四阿哥胤禵被雍正夺去兵权,并被罚去看守皇陵。

十四阿哥胤禵,是雍正皇帝同父同母的亲弟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受封“大将军王”,作为西征统帅领兵出征,平定西北叛乱。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驾崩,四阿哥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继位,随即将远在西北的十四阿哥胤禵召回,随即剥夺了胤禵的兵权,并将其罚去看守皇陵。雍正四年(1726年)初,雍正皇帝在相继除掉了八爷党的其他成员后,也开始对他的这位同为八爷党成员的亲弟弟胤禵下手,将他押回北京,囚禁于景山寿皇殿。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皇帝登基,已经被囚禁了九年的十四阿哥胤禵才同同样是被雍正囚禁了很多年的十阿哥胤䄉放了出来,恢复起身份和爵位。


从西北到北京山高路远,当十四阿哥得知雍正登基的消息的时候已经是大局已定,此时十四阿哥再带兵回京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康熙驾崩时,十四阿哥远在西北,在哪个时候,从西北到北京上两三千里路程,消息最快传达也需要五六天的时间。而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至十一月二十,康熙驾崩到雍正登基的这七天时间里,九门提督隆科多在京城实施了戒严并且关闭了九门,康熙驾崩消息也根本传不到出去,当十四爷再得知消息的时候,雍正皇帝已经继位了。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集权统治极大加强,特别是清朝开始,发生武将带兵叛乱的情况是越来越少,十四阿哥也是一样的,他带领的是朝廷的军队,自己也是由皇帝任命的将领,必然要听命于皇帝,这一点是军中上下非常清楚明白的,就是十四爷真的想带兵反叛,也要考虑一下军中的支持情况,并不是每个人都不惧怕清朝的严刑峻法,愿意承担反叛失败后的惩罚的。

况且十四阿哥的大军远在西北,从西北连滚带爬杀到北京城下至少也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而新君名分早有定数,沿途必然遇到激烈的抵抗,即便是能够杀将到北京,也早已是疲惫不堪,面对大清王朝真正的主力精锐和八旗部队,十四阿哥的二十多万年未必有着必胜的把握。


除了路程遥远,十四阿哥还要面对一个艰巨的问题,那就是大军的粮草补给,全部需要仰仗川陕总督年羹尧。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即便是十四阿哥能够策动大军反叛,带兵进攻北京,但是摆在十四阿哥胤禵面前的,将会是一个巨大的难题,那就是如此庞大的一支军队,它的粮草供给该怎么办。

一直以来,负责西北大军粮草转运的都是川陕总督年羹尧,而年羹尧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不仅是雍正的宠臣,还是雍正的大舅哥,必然是不会支持十四阿哥胤禵的。而事实也证明,正是因为年羹尧的掣肘,让十四阿哥胤禵的反叛有了极大的顾忌,从而帮助雍正稳定了皇位。

因而,在面对名分已经、黄袍加身的雍正皇帝,作为“大将军王”的十四阿哥胤禵并没有,也没有办法选择带兵反叛,只得服从皇名,交出兵权,自己也开始了被圈禁的生涯。


雍亲王府




在雍正皇帝顺利继位的过程中,军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时,雍正皇帝自己兼任了领侍卫内大臣,负责皇宫内侍卫部队的管理工作,因此皇宫在雍正皇帝的手里。雍正皇帝的心腹老十三胤祥,利用自己在军队中的威望,拼死控制了至关重要的丰台大营,丰台大营驻扎了清朝的2万多野战部队,属于机动作战力量。至于九门提督隆科多则控制京城内的防务,掌握了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总计3万多军队,并且最终投靠了雍正皇帝。就这样,清朝京城内外的三层防务力量都在雍正皇帝的手里,老八胤祀对此无可奈何,根本没有什么办法。这两个人为雍正皇帝的顺利登基,立下了汗马功劳。



对于雍正皇帝来说,自己的威胁并非来自京城,而是来自于西北地区。在清朝的前期,西北准噶尔部对清朝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康熙皇帝在位的末期,准噶尔部南下占领了西藏等地,年迈的康熙皇帝派遣老十四胤禵率领大军出征。随着战役的规模越来越大,调往前线的清朝军队也是越来越多。最终,老十四胤禵负责节制青海、四川、甘肃、陕西等地的军队,总兵力超过了20万。其中,老十四自己率领的军队超过了10万。对于雍正皇帝来说,老八集团虽然势力大,但没有什么实际威胁。老十四胤禵的大军才是最实际的,一旦这些军队发动叛乱,雍正皇帝根本无力应付。



此时,坐镇陕西的年羹尧发挥了巨大作用。年羹尧命令陕西地区全面戒严,禁止西北的军队进入陕西。同时,切断了西北军队的粮道。起初西北大军的军粮都是每月分发一次,现在改成了每日分发一次。西北地区比较贫瘠,依靠西北地区的粮食产量根本就无法供养老十四的大军。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由于没有足够的粮食供给,即使老十四胤禵有起兵造反的心思,也不敢做出什么实际行动。没有军粮的军队,用不了几天就会不战而溃。老十四胤禵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不敢轻举妄动。



其实,即使老十四胤禵真的造反,也很难成功。虽然胤禵拥有超过20万军队,但这些军队的家人都在后方地区,如果官兵们跟着胤禵造反,自己的家人肯定会受到牵连。在古代社会,没有几个人敢造反,雍正皇帝的名分已经确定。此时,老十四的行为肯定得不到官兵们的拥戴。鉴于这一系列的原因,老十四胤禵没有造反,而是返回京城奔丧。这位大将军王返回京城以后,自然会被囚禁,不可能再次返回前线作战。解决了老十四胤禵之后,雍正皇帝的皇位终于彻底稳固,雍正开始处理国家各方面的内部事务。



当时,西北地区的战事还没有彻底结束,青海的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发动了叛乱。由于老十四胤禵已经被囚禁,雍正皇帝需要派遣一个能力没有问题、忠诚没有问题的将领赶赴前线。雍正皇帝经过反复考虑,最后选中了年羹尧。年羹尧随后出任抚远大将军,指挥西北各地的军队围剿叛军。在年羹尧指挥军队作战期间,已经出现了一些嚣张跋扈的迹象。雍正皇帝鉴于各方面的关系,选择了忍而不发。经过1年多的时间,年羹尧成功平定了西北地区的叛乱。在此之后,年羹尧进入了居功自傲的状态。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老十四胤禵没有那个能力和机会造反,他造反的成功率几乎为零。

清朝的统兵制度

清朝推翻明朝取得了天下后,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特别是在军队管理上。明朝的军队管理制度是兵、将合一,将领带兵基本都是终生制,兵只认将,比如要把大同的将领派遣到广西平乱,该将领是带领手下的将士一起出征,大同就另派驻军防守。

这样的军队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先进性,保持了将、士之间的连贯性,便于指挥,有利组织。但是他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将领有可能成军阀,不听朝廷指挥,甚至某些将领还有自己的私兵,国家武装力量成了私人武装,比如戚继光的戚家军,辽东李成梁的李家军,吴三桂的关宁铁骑等。

清朝采用了八旗统兵制度,八旗兵的指挥权都是八旗主手上,也可以说是在皇帝手上,而将领是与军队分离的,他更多的是参照了春秋赵国时期的兵符制度,将领出征,皇帝赋予兵权,调动驻扎某地的军队,出征归来,将领归还兵符给皇帝,士兵回驻地修养,这种兵、将分离制度非常有效的防止了将领在军队势力的做大。

康熙皇帝的十四子胤禵,也是雍正皇帝的亲弟弟,在康熙朝领兵出征西北准格尔部,官拜大将军,由于战事规模扩大,导致西北驻军多大二十多万,都属于老十四胤禵统管,但这是正常战事,国家战争,果然要进行起兵造反,二十万大军是不会跟随胤禵的。

清朝的军事力量组成

康熙年间的清朝军事力量是很强大的,经历了入关清剿明朝势力,镇压农民起义,削三藩战吴三桂谋反等等,满清的军事力量几乎都是以满清八旗子弟为主,剽悍、顽强。

满清八旗士兵和大明士兵有个本质的区别就是对利益的渴望不同,满清士兵都是从关外进入中原富庶地区,算是跟着满清贵族们入关享受胜利果实来了,为保卫这样的胜利果实,他们可以勇敢参战,但是如果要跟随老十四胤禵造反,大多数士兵是不愿意的。

而且老十四胤禵只是康熙的一个幼子,从大统继承上毫无优势,军中势力也不会对他进行支持。

雍正皇帝的防患准备

康熙驾崩的时候,老十四胤禵远在西北,路途遥远,信息不畅,估计他得知康熙驾崩的消息的时候,雍正已经登基称帝了,如果此时胤禵再造反,所有的政治资源,朝廷舆论,民心项背都不可能在他这一方。

雍正在登基前对军事力量的掌控也非常强大,自己是亲王兼任领侍卫内大臣,掌管整个皇宫的卫戍部队,他的铁杆兄弟老十三掌控北京城的卫戍部队丰台大营,心腹娘舅九门提督掌控京城皇宫卫戍部队,这些精锐部队的掌管可以确保清朝的政治中心北京的安全,以保雍正能够非常顺利的登基。

雍正登基后,从法统上具有号令天下军事力量的正统性,老十四胤禵是不可能用二十万的疲劳之师来造反推翻如此强大的王朝的。

综上来看,老十四胤禵自己既没有那个心思进行骑兵造反,也没有那个机会进行谋逆反叛。


沉墨I方之城


古代地方军阀造反,一般都是藩王割据势力,有地方政权,土地钱粮支撑,如西汉的八王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等。康熙十四子虽然在西北有几十万大军,可是没有根据地,没有后方供应钱粮,造反军队也不见得都跟随他,手下将领部众的家眷可都在内地。所以没有人会跟随他冒着灭族风险!!!也根本不会成功!!!


WEZ-1


他在回京城为康熙奔丧时,军权已被雍正皇帝剥夺了。雍正让他去康熙帝的景陵看守皇陵,这表面是尽孝的表现,实质上是变相囚禁了他。直到乾隆登基,才将胤禵释放,恢复了王爵。这时胤禵年势已高,不可能再有作为了。总之,胤褪参与夺嫡,但对手是老谋深算的亲哥哥胤禛(雍正皇帝)。


跪射俑


正规军太依赖补给,如果没有后方,叛不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