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有座千年古石寨,宛如中世纪的欧洲城堡,古村竟可以这么美!


走过英谈斑驳的石阶光影,绚烂的余晖照亮前行的巷道,眼前的一切质朴而又亲切,宅墙半垄,村民向山而生,农耕文化的宁静与淡雅在此刻彰显地淋漓尽致。

英谈古寨是河北最著名的古村落之一,凡到邢台地区,这里是必打卡地之一。与王硇村相似,英谈的由来同样伴随着诸多的偶然性。相传,黄巢起义初期曾在贺家坪和英谈村扎下营盘,招兵买马,久而久之,根据营盘的读音而转化为“英谈”。

相较于偶然邂逅,我更喜欢有备而来的惊艳。造访英谈古寨前,早已对英谈的风土人情、建筑特色熟稔于心,循着文字的痕迹触摸苍老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从心底升起的美艳感一定会更加深刻。

河北不乏与英谈类似的古村落,大都随着山势拔地而起,站在村口便能望见错落有致的宅院层叠在山坡上,茵茵绿树就穿插在村民的房前屋后,安宁和谐,岁月静好,而只有英谈做到了不忘初心。

英谈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正在于“坚守”二字,时代的沙漏没能褪去英谈的真容,原始的红英石、厚重的院墙、窄小的街巷,一切都是熟悉的模样。街坊四邻每天约好似的坐在大槐树下聊天,孩子们不知疲倦地穿梭在石板之间,这不就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人生一大乐事嘛。


英谈古寨的街巷房屋都是用红色石头搭建而成,地面用薄厚适中的石板铺就,院墙则用厚厚的石头一层层垒摞起来,半山腰陡峭的房屋还会搭建石板护栏,牢固的房屋即使洪水也很难冲毁。

每家每户的院墙十分高大,但门窗的占地面积却很小,窗户只是用宣纸轻轻地糊着一层,每年春节时,人们便会用新的宣纸替代。房间的门用厚厚的木头制作而成,推门时还能听到沉闷的吱扭声,这是独属于英谈的声音记忆。

午后的英谈还带有一丝丝慵懒气息,年轻人都在外地求学上班,午睡过后,家里的老人们便坐在阴凉的石板路上晒太阳,静谧的村子里只能听到鸡犬鸣叫的声音,无力的沧桑感扑面而来。

沿着蜿蜒曲折的街道一直前行,寨子内古老的石楼、石栏、古井、古树依次映入眼帘,据说村子里最年轻的石楼也有一百多岁,最古老的石楼已走过近九百年的峥嵘岁月,“江北第一古寨”名副其实。

看似不起眼的古寨,却流淌着血红的革命基因,“英雄聚谈”的英谈曾是八路军一二九师的驻地,至今还能在村子里看到八路军总部的旧址,著名将领刘伯承、邓小平、彭德怀等人都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并肩战斗。

抗战时期,许多领导人正是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带领太行山子孙抵御外侵,大概是融有革命光荣传统的缘故,眼前的石楼显得格外宏大,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明朝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大槐树村路姓人家搬迁至此,清初迎来了路家经济的全盛时期,从高耸的宅院、精美的石雕之间也能看得出先人曾经富足的生活。

不同于大多数北方村庄的模样,英谈村的屋顶都是用巨型石片搭建而成,厚重的石板具有冬暖夏凉的功效。站在村庄的高处极目远眺,黄土色的石院点缀在山涧之中,屋后茂密叠翠的树木吐露出清新的空气,一阵风吹过,荡起阵阵叶海涟漪。

深入了解英谈古寨才发现,这座小山村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厚重的多,谁能想到关系国计民生的中央人民银行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呢?冀南银行于1941年由涉县迁往英谈村,总部下设印币厂,发行冀南币,为中国近代革命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功绩。


散落于太行山谷间的石楼不仅拥有百姓人家的质朴大气,在建筑装饰方面却尽显精妙雅致,仔细观察石楼的窗户,有些宅院上圆下方,圆形代表着“元宝窗”,二者结合意为“天地合一”,也体现了农耕文明的朴素世界观。

看起来略显陈旧的英谈古寨在安全方面设计地十分精妙,每座宅院都设计有两扇门,正门高耸威严,雕刻精细,后门则是为了方便上山劳动或者躲避外匪而设计,更令人惊奇的是,院子地下还设有排水系统,能够将泉水直接引至灶前,并将污水排至村外,最大限度地避免天灾对村庄造成的损失。

生活变迁的节奏显然是英谈所不能逆转的,随着年轻一代的出走,这个村子变得更加落寞无奈,许多老房子早已没有了曾经的神采与活力,虚掩的木门前紧紧拴着生锈的长锁,游走期间,顿生唏嘘之情。


真正纯粹的古村落都是时代淘沙的结果,蜷缩于山谷、沟壑之间的英谈村在古树的衬托下,更显僻静安详。而一幢幢些许颓然的老屋凸显的原始韵味,也让这座历经百余年风雨剥蚀的村庄犹如古琴一般,宛转悠扬……(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落榜进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