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人心目中,相声界里郭德纲的地位高还是少马爷的地位更高,为什么?

独孤宽粉hi


在天津,在天津人眼里,郭德纲还没到跟马志明比的层次。

更谈不上地位。

郭德纲在天津没位置,没饭吃,这才跑到北京。要说地位,郭德纲在天津相声界没地位。

郭德纲仅仅是一个没出师的,杨志刚的弃徒,然后不择手段挤进侯耀文门下。

侯耀文也急于扩张实力,而放松门户,结果导致自己早死。

从艺术角度,郭德纲也缺乏相声艺术的精髓。

天津是相声的聚处,优胜劣汰很厉害,郭德纲因为各种原因被天津相声界淘汰。

既包括人品,做人方面的事情,也包括相声艺术造诣的档次低,不成熟。

尤其这个杨志刚弃徒的分量很大,这证明郭德纲并没有得到相声艺术的真传,所以天津人看郭德纲的相声很浮躁,缺乏可看性。

也有外地的人说马三立,马志明是天津相声的代表,这从一个极端跑另外一个极端了,错喽,马志明马三立代表不了天津相声,60-70~80年代,中国厉害的相声演员几乎都是天津的,马三立是其中之一。而马志明是那代人之后的一代人,属于杰出代表,差不多同代的还有魏文亮,李伯祥。

而这代人中没几个赶上上一代一大批天津相声大家。所以马志明在天津地位在这了。

马志明,魏文亮,李波祥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人,能跟解放以前出道的大师混在一起。

这里还2个人能混在一起,一个是马季,另外一个是姜昆。

比较而言,马季艺术造诣高,姜昆有点牵强,依靠姜昆,李文华的合璧能跟大师们混一起。

而马志明厉害在他的相声一头沉,也就是说他靠自己能混在相声大家圈里面,并且不靠后。

在天津的承上启下一代,马志明,魏文亮,李波祥三人中,魏文亮和李波祥有一定的相声艺术缺陷。例如魏文亮对艺术不是特别严谨导,李波祥用气,语气衔接过快。

而马志明根底硬,他爸爸马三立挨打受骂折腾几十年的经验教训,都给他了。

同时掌握了精髓的马志明又能创作相声,这跟马季一样,导致马志明的相声从艺术理论,原理,技艺的施展都句句经典,量身打造,而且弄不好马三立想的,马志明想的揉一块,都放马志明头上,而魏文亮,李波祥没这条件。

久而久之,天津人对马志明是尊重的。是属于爷子辈的,注意这个爷不是岁数概念,属于艺术层次的评价。

所以冒出来个少马爷的概念,现在都奔80也少马爷,经典之后的亚经典的概念。

而少马爷之所以在天津收到别样尊重,还与承上启下这一代之后,启不出来下了。

群星璀璨的一代巨星之后,有几个承上启下,然后就迅速塌方,没有能明显接班的人了。

于是,最后的经典就显得更加珍贵。

郭德纲呢,根本在天津没混出来。郭德纲缺乏一个受到天津专业相声听众认可的过程。

马志存,魏文亮,李波祥都有这个关键一步,魏文亮,李波祥当初都是少年相声天才,童星层次。在天津红的相声童星,成色不一样呀。

郭德纲没这个关键的入门步骤。不一定童星,是开门红这个步骤缺乏。

这意味着郭德纲的相声艺术天分不足,相声艺术的作用总体能力不足。

缺总体框架的情况下,往前走缺乏核心基础能力。

如果有这种能力,上1-2次台就红了,郭德纲没有这种经历。

说实话,在天津混出来的也不屑于去北京。

侯宝林都是跟小蘑菇打赌比赛,比输了才跑北京去,否则谁离开天津呢?

而郭德纲呢?马志明是在大师璀璨的时候,能在其中立足,郭德纲是在大师们几乎都死光了的情况下出来的,说不好听的是,属于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还有互联网免费传播之类的事情。

所以呢,郭德纲缺乏和大师层次混迹的经历。根本没混到哪个认同的层次。

说郭德纲跟马志明比,外地人乱比是因为不明白相声艺术的品味,不具有鉴赏相声艺术的能力,不单单是乡巴佬呀,包括北京人也没多少有这种能力的。

而这种能力似乎天津人胎里带,就是扫马路的天津人似乎都有这种能力,即使外地到天津,用不了5-6年,也很快有这种能力萌芽的趋势。

原因可能是天津语言本身就趋向于幽默,说几句话往往爱带着幽默,久而久之全体天津人都时刻浸染,并且下意识的追求这方面的技巧,同时品味他人。所以能逗笑全国的,在天津可能被嗤之以鼻,你太低级了,天津扫马路的来一句都比你强。

从我一个天津人角度看郭德纲的相声,都谈不上相声,就是普通天津人对话,还谈不上经典的天津人对话,因为郭德纲论述的范围特别窄。

他受欺压了,同行都要饭了,翻来到去就这些事情。

艺术品味好多都是很难用语言说清的,艺术品味这东西要用逻辑思维说清楚,就仿佛你和女朋友床上掐架时候妙不可言,你非要说清楚为什么,这是一种虐待自己的梦想在付诸实施。


枫林沙洲


我是天津人,70后。做为天津的一个资深相声迷,我认为,解放后只有三位相声大师,张寿臣,马三立,马志明。尤其是少马爷,说学逗唱样样精通。爱少马爷相声的人,最小也得四十岁了。少马爷在天津的演出也是满坑满谷,一票难求。有人说候宝林是相声大师,我不理解,我听侯的相声从来没笑过,从来没听侯宝林说过一段贯口和绕口令,四门功课缺两门。郭德纲也是很有相声功底的,早期的相声作品还是很好的,尤其是单口。现在老郭的相声有点像脱口秀。后起之秀里,天津有个叫裘英俊的小伙子说的不错,以前高峰给他捧哏,现在给他捧哏的叫于丹,捧哏水平也很高。至于德云社一些年轻演员,他们的观众基本都是一些年轻的女孩,虽然粉丝多,但是不代表艺术水平高,就像拿小鲜肉和老戏骨比,小鲜肉的粉丝千万,片酬过亿,但是演技比老戏骨差了十万八千里,这只能说疯狂的时代造就疯狂的粉丝。


东方红3437


我是天津人,我喜欢相声,这是门能让人开心的艺术。

现在回答你的问题,没有可比性!!!用这两人做比较不太现实,郭德纲总是和体制内相声做抗衡,因为他曾经受到过抨击。但是现在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又让相声火起来了,我们要感谢他对相声做出的贡献。

少马爷在天津人民心中的地位那是毋庸置疑的,无论谁都无法撼动,他未得奖的作品却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为什么?没上供呗!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得到抨击丑恶,弘扬正气,为什么就收了一个徒弟?他辈分太大,其他人各种阻挠,无论经历了什么,他始终也没站出来说谁的不是,更没有自我炒作,对于这样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你觉得
谁的地位高?


yavkejay


此前看过类似问题,有几位天津观众回答很有意思,也比较客观,没有刻意抹黑和褒扬谁。总体而言,抛开全国相声市场,就天津相声界而言,不管是从艺演员还是本地观众的心目中,显然马派相声具有独一无二的江湖地位和威望。

郭德纲及德云社的名气在于全国观众,搁在天津显然还难以企及马派的光芒,至少目前尚且如此。“少马爷”马志明不论相声艺术造诣还是业内人缘,虽然早已隐退多年,但凭借祖上余晖及自身多年积攒口碑,在天津相声界可以一呼百应,郭德纲则未必了。

郭德纲每年都会回到天津老家举办一场“省亲专场”演出,每次都能做到座无虚席,这点天津本地相声艺术家们应该没几个能达到这个“境界”。这种现象与其说是郭德纲受到天津本地观众欢迎,不如说是郭德纲在国内相声影响力投射到天津的一个缩影,或者说许多天津观众看腻了本土演员,换换口味品尝下同样是天津相声名角的艺术风格。况且,这“满坑满谷”的观众中,有不少是附近城市的“纲丝”们赶场来的。

究其原因,其实不复杂。马派相声在天津相声界具有较久的历史、名家辈出。任何“名门望族”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几代人的巨大付出才慢慢积累起来的。

马家相声从“相声八德”之一马德禄时起,已经饮誉京津相声界,到了马三立大师时,马派相声已然达到了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甚至被神化了的境界。少马爷虽然师承不是自己的父亲马三立,但其实是衣钵相传了马派艺术精华,造诣和水准没得说,但也显然难以超越父辈的光辉了。

而郭德纲呢,父亲是警察,祖上也没有曲艺基因遗传给他,唯一优势就是生在“相声窝子”天津,加上父母亲工作忙、从小就被丢在曲艺茶馆,耳濡目染又极具天赋,又有后天对相声的执着和坚持,终成大器。如果说天津相声界多了个“郭派相声”,也得从他开始算起。

同时,郭德纲是一位颇具争议的艺人,同行——包括天津部分相声艺人——对他颇有微词、甚至恶言相向。当然了,郭德纲也不是那种“被打断了牙齿往肚子里吞”的人,睚眦必报、嫉恶如仇,这些年没少骂同行。

这是有情可原的事,不在夹缝中爆发、就只能在夹缝中成为肉饼。郭德纲如果像马三立大师那样遇事忍辱负重,还有没有今天的德云社都很难说。攻城略地者免不了背上“荼毒生灵”的身后骂名,“贤德”之美誉就留给后辈吧,这也就是郭德纲经常说:郭麒麟成名与否、今后红到什么程度,跟自己半毛钱关系也没有。

这种“切割”,其实就是对郭麒麟最好的保护,也是给后辈留下获得业界认可和接纳的余地。这点也很有意思,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把所有得罪人的事都揽到自己手里了,而给子孙留下了明君的美名,是不是有点酷似?哈哈哈,一点小小臆想而已!


岑詮


我是天津人。

我们认为,在相声水平方面,目前少马爷无人能比。郭德纲根本贴不上边儿。要说名气和人气方面,郭德纲无人能比,少马爷差的很远很远。

我这样说,肯定有很多很多的人反对,甚至被骂。

因为很多人分不清“幽默与滑稽”,分不清“相声与地摊杂耍”,分不清“相声水平与网红程度”……


刺激胃神经


首先,我不太赞同提问者您的说法,在天津观众的心里,马派的相声是有着极高地位的,万不是郭德纲及德云社能企及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德云社总部是在北京,但是德云社很少去家门口的天津演出。只有在一些特殊的节日或者青年演员“拜码头”的时候,才会到天津演出。

而郭德纲去天津演出的时候,更是少之又少。

天津是郭德纲的老家,当年也是因为在天津难以为继,才选择到北京发展。而在他功成名就之后,回到天津办了省亲专场。

天津作为中国最早水路码头大都会,可以说观众们对曲艺及艺术的鉴赏水平是很高的,不管你有多大名气,是多大的角,到了天津,你没拿出真东西来,那你就是不灵。

从艺术水平和功力上来了论,别说是一个郭德纲,再来上几个,恐怕都达不到少马爷的水平。少马爷的功力,在大师辈出的那个年代,也是站得住脚的。有很多人认为少马爷只是靠马三立的名号活着,其实是大错特错的,少马爷的相声,甚至有的比马三爷的还耐听。

少马爷能在天津站住脚几十年,也绝不是浪得虚名,还是真正的实力摆在这。所以,在天津观众们的心中,少马爷肯定是首位的。


曲艺杂说


首先,我不是天津人,所以只能根据经验分析一下,天津人到底是更认可郭德纲还是马志明。

天津是曲艺的窝子,相声的发源地之一。天津人爱听相声,也懂相声,大部分相声演员都以得到天津观众的认可为荣,所以天津是所有相声演员绕不开的一个圣地。天津的相声自成一派,以马三立和马志明父子为杰出代表,在相声界有“无人不宗马”的说法,所以在天津相声圈里,马志明先生的地位不可撼动,而郭德纲在相声圈内的认可度极低。

从普通观众的角度来说,马志明先生已退休十多年了,加上为人低调,极少在舞台上出现,所以想听少马爷的相声也没多少机会。网上流传的视频资料也不多,在天津当地有众多的电视频道和广播频率播出相声,这是听马氏相声的一个渠道。


对于年轻人来说,马志明先生可能只是一个传说,而德云社则是活生生的一堆实力派和偶像派,所以只要德云社在天津开专场,票都是一抢而空的;无论是郭德纲每年春节固定的省亲专场,还是郭麒麟、张云雷、岳云鹏、孟鹤堂、张九龄等人的专场,都是满坑满谷的观众。

综上所述,马志明先生在天津相声界是一个传奇,当今相声界没有人能撼动他的地位;但是郭德纲和德云社的其他演员是触手可及的现实。传奇虽神,但遥不可及;现实虽不是神,但是可以令人神魂颠倒。


相声演义


看着问题就知道,根本不懂什么是相声的人!

评论还挺精彩,真有相声迷,说德云社的是相声的,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相声!

想跟少马爷比?就好比他拜师侯门一样,为的就是地位!要给他这个地位,至少20年后,除非懂相声的人没了,他想要的“大师”地位能给他,因为他徒弟多啊,商演成功只能说不懂相声的人多,喜欢看耍猴的人多!喜欢看骚浪贱坏,喜欢听笑话的人多!

相声,德云社别糟蹋这门艺术了!


四爷说车


相声门里有句话,叫学我者生像我者死,马志明得天独厚得三爷耳提面命一辈子,举止言谈酷似三爷,加上血胤相连,声音不用模仿,一摸一样。所以说他是优秀演员,但他永远达不到三爷的高度,当然,三爷天赋异禀,身材相貌自带买卖,别人也学不来。至于郭某,纯鸡贼。聪明,懂得什么是最大的危险,从来不碰;知道老百姓喜欢什么,搞点伦理裤裆不犯歹,没人管;有庞大的团队雄厚的资金收买媒体炒作宣传,其势汹汹;他得益于此也必将失意于此,最终衰败于他的膨胀和身边人的捧抬,所谓其成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现在看他还没从本山身上学到教训,也远不如他表现出来的那么聪明。


程十一郎


看了几位天津爷们儿的评论,非常赞同其观点,郭德纲没法跟少马爷比,只是名气大,钱多而已。郭德 纲,条件不错,没有在天津相声窝里薰出来,缺少的应该就是这一点。拜师侯门,有自己的想法,这里不想多说。至于侯耀文的水平,我认为真的不行,和马季老师差太远了。德云社的水平真的不怎么高,但火,原因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懂相声的不多。象大红大紫的岳云鹏,其实不是说相声的料,什么五环我比四环多一环,那叫相声吗?有句话叫装傻充楞,他这叫装傻买萌,哄女粉儿玩。德云社只所以能火,是北京市场太大,南来北往,人口众多,但对相声又不太懂,以为进了德云社听到的就是好相声,其实有些就不是相声。一句话,北京的相声底韵不足,真正的相声文化不如天津。侯保林应该说称得上大师,柳活不错,但贯口不行,保留段子还真没有贯口的。和小蘑菇打赌输了才去北京,我们外地人还真不知道,第一次听说,我信。我现在才明白那句话的原因了,叫名气大的在北京,有能耐的在天津,天津就是曲艺窝子,相声人材济济。顺便告诉天津说相声的老少爷们,想发财,去北京,但你成不了家。爱相声,就留天津,你有可能成家!为热爱相声,坚守天津这块热土的相声艺人加油!点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