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里最容易被遗忘的曾巩,是为了凑数吗?


这个问题初心文学笔者嘉伟我来回答一下。

唐宋八大家,在文学史上是很著名的八个人。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六位名士并称“唐宋八大家”。

在诗歌、文学史上有许多并称。我们大多数最熟悉的是这“唐宋八大家”,比如还有“文章四友”、“初唐四杰”等等并称。这些并称中的每一个人绝非浪得虚名,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知识短板,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了。但是,我们不能认为自己某一方面的欠缺,去胡乱的评判,甚至是牵强附会的去定义一个人。

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绝非浪得虚名,我在这里讲一讲这宋六家的相关故事,希望和朋友们一起来交流、学习。

首先,宋六家中作为长一辈的两个人是欧阳修和苏洵,欧阳修可能朋友们都比较熟悉,他当时可是北宋文坛泰斗。他这一生在政治上虽然没有特别杰出的建树,但是他独具一双慧眼,为朝廷选拔出来了许许多多优秀、杰出的人才。

那一年,欧阳修作为主考官主持科举考试,他很大胆的进行了文风改革,废除“太学体”。这当然是撬动了那些太学生、权贵子弟们的权益,但是欧阳修认为文风改革势在必行,这样才能选出杰出的人才。

就在这一年,身在四川眉州的苏洵在家告诉两个儿子说,今年是欧阳修大人主持科考,你们两个也读了几年诗书,今年是个好机会,你们准备准备就进京参加考试吧。苏洵这个人仕途一直不顺达,一生也没有什么政治建树,他最伟大之处在于他培育出了两个特别杰出的儿子。

苏轼苏辙谨从父命,赴京赶考。与他们同一年参加科考的还有题主讲到的这个曾巩,这个曾巩可是欧阳修的嫡传弟子呀。这里我想说,如果曾巩真的是浪得虚名,文坛领袖欧阳修怎么可能会收他作弟子?

考试结束之后,就和我们现在的考试一样,马上进入到阅卷阶段。当欧阳修和众多考官看到苏轼的试卷时,都一致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最好,应该列为第一名。由于当时阅卷采取抄录、糊名,所以在阅卷阶段并不能断定是哪位考生的答卷。欧阳修看到这份考卷觉得像是自己弟子曾巩的文章,由于第一年主持科考,又在推动文风改革的关头。为了避嫌,欧阳修等考官商议后,就把这篇文章列为了当年的第二名。等到发榜后,才知道这篇文章是苏轼写的,那么第一名又是谁呢?判作第一的却仍然是曾巩,再这样阴差阳错的情况下,曾巩还是拿了个第一。

由此也可见,曾巩是一位有学之士,在当时可以说写文章方面,是可以和苏轼一较高下的。后来,苏轼、苏辙、曾巩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都是欧阳修得意的学生。

还有一个叫王安石的,我们对王安石比较熟悉的原因是因为他当年搞了个“王安石变法”,历史上也称作“熙宁变法”。王安石和欧阳修之间也是非常要好的,我在以前的原创文章中写道王安石带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访欧阳修,欧阳修曾给他极高评价,说他是,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总之,针对题主的这个问题,我认为唐宋八大家中没有一个是浪得虚名,每一家都有自己的过人之处,都是实至名归,曾巩当然也不例外。


以上是初心文学笔者嘉伟的回答,欢迎朋友们一起交流、分享。


初心文学


“唐宋八大家”里最容易被遗忘的曾巩,是为了凑数吗?

  题主这么说,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会愤起而呼的!因为在所有的弟子或向他求教过的人当中,他最喜欢的最中意的就是曾巩,他曾说:“过吾门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要真是凑数的,欧阳修的眼也瞎了。对于这个学生,欧阳修曾经这样评价:“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学,初为独轩然,百鸟而一鹗。”看看,这么得喜欢,必然是他有过人之处,怎么会没资格呢?

  为什么我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存在感?

  最直观的原因是咱们课本里轻视他了,没什么要背的文,一篇《墨池记》而已,看看韩愈柳宗元三苏欧阳王安石,个个都得圈起来。

  (曾巩手迹,据说二个多亿)其实曾巩是宋代新古文运动的中坚力量,他的散文成就相当高,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学韩愈,师承欧阳修,主张的是“文以明道”,宋代以来,许多人将他的作品奉为典范,他不但是文学家,更是实干家,当然了,在诗文才能比能吏之能要贵重的时代,他某一方面,被遮住了。

  为什么会“轻视”他呢?咱们现代的诗文,很大一部分的价值在于消遣,所以,语言美的,气势雄的,震人心,个人风格鲜明的那些新奇的文章,更能得到赞赏和推崇,但是在很漫长的一段时间里,文以载道,文章是经世致用的,比如策论奏疏这样的文更有市场,即使是散文(就是咱们讲的那时候的新古文),也是具有实际价值的纯粹的艺术。

  和其他几家不同,曾巩的文章布局严谨,说理透彻,思理也相当精到,行文流畅。这和他的人生是分不开的,曾巩的人生充满了苦难,丧母后父亲失去官职,哥哥体弱,这个还是十二岁就名满天下的前神童,弱冠之年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所以他的文章,几乎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充满了理性冷静,而又因为家教的原因,因为苦难的生活磨砺,他始终有极强的正义感,人品正,所以文章说理也很正,行文流畅不雕琢,因此给人震撼人心的道德之光。

  ——曾巩的父亲死后,他奉养继母,抚养四个弟弟,嫁出去九个妹妹(原本十个,一个早夭),嘉佑二年,他带着两个亲弟(其中曾布相当风光,当过宰相,是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一个堂弟,两个妹婿一起到京城考试,六人全中!——在那样一个时代,能做到这个程度,相当佩服。

  曾巩曾经是宋朝乃至后来都无比风光的人物之一,活着时被欧阳修王安石等人推崇,死后,朱熹更是把他捧到了孟子这个行列,而因为新文化运动,他被打倒了,如今更是寂寞了。但是,不能因为咱们不重视就说他不行,更不能用凑数这样的词来形容他,建议闲时看看他的文,会很有收获的。(我印象里有一篇《秃秃记》,相当正气。)(文/宛如清扬)


宛如清扬


众所周知,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在这八位名家里,一提韩愈,至少知道《师说》,一提柳宗元,至少知道《捕蛇者说》,王安石有《泊船瓜洲》,欧阳修有《醉翁亭记》,三苏更不必说了,这七位都是被大家所熟知的散文大家,令当代大多数人陌生的,也是最容易被遗忘的,应该要数曾巩了,很多人很难想起他的一首诗或者一个典故,那么他是为了凑数吗?显然不是。接下来就说说为什么曾巩能与其他七位散文家齐名,并流芳百世而不衰。

曾巩其人

曾巩,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据说他生来就非常聪慧,"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他是欧阳修最得意的弟子,但是存在感基本上是零,他是唐宋八大家里的小透明,却是隐形的大文豪。

曾巩其文

明朝嘉靖年间著名的古文流派——唐宋派,代表人物是茅坤,归有光,王顺之,该派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续发展,尤为推崇欧阳修,曾巩的散文,认为他们的文章里既有理又有法。为宣传文学主张,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便将欧、曾二人选入八大家之列。由此可见那个时代的人们对曾巩文章的评价很高,那么成为中国著名文学家的曾巩,他的散文的优秀之处在哪里呢?

他的散文有一种独特的风格,不像欧阳修的散文那样,侧重表现个人内在的气质风貌,也不像王安石的散文那样,拗折峭深,更不像苏轼的散文,融儒道释于一体,既鞭辟入里,又形象生动。他的文章侧重"

穷尽事理,其气味尔雅深厚,令人想见硕人之宽"(刘熙载《艺概》)。有两个特点,首先是固守原始儒学的理,在曾巩的文章里,儒学的道理被阐述的淋漓尽致,他排斥道,又抵触佛,在尽力的保持着儒学的纯净性。

其次他的文章注重实用性,写的议论文较多,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但是过于注重实用,会显得生动不足。于是有人评价曾巩的文章"典雅有余,精彩不足;庄重有余,活泼不足;思想有余,趣味不足。"但是这正是让当时和后世学人推崇的一个原因,也是与其他七大家散文风格的不同之处。欧阳修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对他的才华倍加赞赏,据说曾巩还是欧阳修最喜爱的弟子。他是这么评价曾巩的:"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学。初谓独轩然,百鸟而一鹗"。可以说评价非常高了。

曾巩的文章风格在众人中独树一帜,内容上,长于道古,古雅纯正;在结构上,严谨周详;在节奏上。舒缓平和;语言上,平易灵活。这种风格实际上非常符合古代散文家的审美标准,因此会得到众多人的欣赏与推崇。他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叫《墨池记》,此文从传说中王羲之墨池遗迹入笔,巧妙机智地借题发挥,重点论及王羲之本人,说明王羲之的成功取决于后天的不懈努力,顺理成章的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结构严谨而又笔法活脱的文章。曾巩的文章布局规范,章法谨严有序,给后人提供了一种作文的方法,便于效仿学习,这也是后人喜欢曾文的一个原因。因此茅坤把他列入八大家,也就不足为奇了。

生前身后名

曾巩除散文之外,书法也是非常了得,他的《局事帖》字体修长,笔画清劲,短短124个字,拍出上亿的价格。

据说曾巩过世后,"苏门四学士"之一陈师道写诗《妾薄命》,自注"为曾南丰作"以悼之:足以见得曾巩的个人魅力。

主家十二楼,一身当三千。古来妾薄命,事主不尽年。起舞为主寿,相送南阳阡。忍著主衣裳,为人作春妍。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死者恐无知,妾身长自怜。

一言以蔽之,曾巩的文章既有儒学纯正的理,又有非常合乎规范的章法,这既是其独特之处,又是优秀之处。因此他在唐宋八大家里绝不是凑数,他是名副其实的大文豪,是一名真正的文学家。


一往文学


先讲个曾巩的故事,再来谈谈他与什么样的人交往,就能知道八大家里有曾巩一席之地并不奇怪。

这里不讲曾巩的作品风格,因为讲起来没有读过的人也没什么体会,不过单凭一句“卧看千山急雨来”就足以见证曾巩的胸怀了。

故事的主人公一般定为苏东坡,但我们从侧面来看。

北宋嘉佑元年(1056年),苏东坡赴京参加科举。主考官是欧阳修,小试官是梅尧臣。两个人都是诗文革新的倡导者,同一年参与科举的就有曾巩。

当时欧阳修拿到了一份试卷,题目叫做《刑赏忠厚之至论》,写得很合欧阳修胃口。因为当时科举阅卷要誊写、糊名,就是找人专门把所有考生的试卷用固定的笔迹抄写一遍,防止考官通过笔迹来推定考生身份,再把名字糊上,让考官不知道是谁的作品。

因为当时苏轼名不见经传,所以能写出这种风格的文章,欧阳修认为所有考生里只有自己的弟子曾巩。有意把这篇文章列为第一,但为了避嫌,就改成了第二名。

我们往往惋惜苏轼与第一名的失之交臂,但从侧面来看,曾巩的文章能和苏轼比肩,以至于连文坛领袖欧阳修都分辨不出,就足以证明曾巩的文化造诣了。

看一个人可以从他身边的人入眼。

很多时候,我们要看一个人的成就有多大,可以看看和他交往的都是什么样的人,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有道理的。

曾巩18岁的时候就以文和王安石结成挚友,并且成为欧阳修弟子之后向其推荐了王安石;他还和范仲淹等庆历名人有书信往来;在王安石变法阶段,又同时得罪了王安石和反对变法的砸缸少年司马光,能被这些人排挤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说明大家都是同一层次的对手。

作为文坛领袖欧阳修的弟子,与王安石、范仲淹等相交莫逆,还曾与司马光为政敌,那曾巩的水平能差了吗?


待晓儿


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三苏,曾巩等,他们的文学作品在那个年代超凡脱俗,各有千秋,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学财富。

曾巩的散文等文章曾经受到王安石等很多人的称赞,他的人品也很好,孝顺,认真。

之所以大家对他了解少,是他的作品被选入教材的少,不如那七位的古人多。

至于凑数之说,绝对不可能!为什么呢?因为在唐宋时期,国家经济强盛,文化繁荣,各类人才争奇斗艳,出现很多文学人才,他们写唐诗宋词,散文,神话传奇小说,……在这群璀璨的文学大家里,不可能有凑数之说。

主要作品:《六论》《实务策》

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鲍溶诗集》和《列女传》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序文。其文“古雅、平正、冲和”。

《西楼》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他的《局事帖》拍卖到上亿元。

可见他的成就在唐宋文学家里,确实举足轻重,独树一帜。



民俗村冬至水饺夏至面


所谓‘’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以后朝代的历史、文人学者对唐、宋人文的相对称乎,并非定义。唐、宋几百年何此‘’八大家‘’,八十家甚至八百家都有可能,唐、宋朝代的人文环境、人文景观、人文精神,我认为是中国人文史上最顶盛的时期。

曾巩是当时的名家、名流之一,并非凑数。之所以我们现在对俗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了解不多或感到‘’陌生‘’怱视,完全是因为后代历史学者或文人墨客对曾巩文才等各方面的重视力度不够,甚至连现在的教科书传承量幅度就不太大,导致我们现在许多人对曾巩的认知、认同较少,误以为是凑数。


袁聪7883醉梦天缘


唐朝以前,无所谓古文。提出古文这个概念的是韩愈。他把自己所写的那种继承三代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经过二三十年的大力提倡,古文逐渐压倒了骈文,占据了文坛的主要地位,柳宗元亦是这场古文运动的主将。

虽然韩柳从理论上创作上,推翻了骈文的统治,取得古文运动的胜利,但是却没有取得良好的发展基础。在骈文的反攻下,古文运动还是流产了。

直到北宋中期,以欧阳修为首,再一次掀起古文运动,才确立了韩柳古文的传统,散文创作形成了平易畅达、从容婉转的新风格。北宋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六大家,加上唐代韩愈、柳宗元两大家,合称唐宋八大家。

曾巩的文学主张和散文风格都和欧阳修相近。雍容平和、委婉稳重、谨严周详。

他收到欧阳修的信及为他祖父写的墓道碑铭后回的致谢信,提出了“畜道德而能文章”的见解。《古文观止》编选者二吴认为这篇文章“在南丰集中,应推为第一”;

在校定《战国策》后写的一篇序文。方苞说:长于道古,故序古书尤佳,而此篇及《列女传》、《新序》目录序尤胜,淳古明洁,所以能以欧、王并驱,而争先于苏氏也。评价亦颇高;

同是这篇章,文意在于阐明“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可不一”,主张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对“法制度数”进行一些改革。虽批驳刘向关于《战国策》的评价,但语词雍容平正。

正是由于曾巩儒学正统气味浓,文章过于雍容平和,其成就不及“文贵至用”的王安石。


雾都湿气


虽然我对曾巩知道的不多,但是问题提到的观点我不敢苟同。

唐宋八大家,可以说是很多喜欢诗词歌赋的朋友耳熟能详的,也多多少少拜读过他们的作品。就文章而言,都有独到之处或者经典语句传世,以欧阳修为例,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流传近千年;就成就而言,也是各有千秋,几乎不相上下。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这些大家入选当然无可厚非,他们也有很多名篇巨著传世。相对来说,曾巩的名头的确不如这几位。但是曾巩十几岁写成《六论》,长大后又官至知州,且政绩斐然,是一位为民着想的好官。就凭这个,称曾巩一声君子不为过。

官声好,又有文采,入选八大家也应该,毕竟人家有两把刷子。如果说他是凑数的,我不同意,放眼唐宋,文人墨客、大儒学者多如牛毛,能在这么多高手巨匠之间脱颖而出,难道仅仅是为了凑数吗?


禁街虎1


既然被称呼为唐宋八大家,你以为这是小孩过家家吗,胡乱凑数的吗?没有三两三,你以为谁都敢上梁山吗?没有很强的文学功底,恐怕连门都很难进,古代的等级制度我不说大家肯定都知道,所以不要打胡乱说是凑数的,只不过每个人关注的焦点不同,才造成这样的认识,还有就是跟风,喜欢热闹!这也有一点因素。一点个人愚见,还望勿怪!🙏🙏🙏


人行者身先行之


“唐宋八大家”历史给以肯定,弃能忘记!不要说是“曾巩”贤达不能忘怀,历史上任何一位名仕为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人民会永远铭记在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