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館閣體和臺閣體?

寫字那些事兒


館閣體是一種書體的名稱,在北宋時期就有了,那時稱之為“院體”,到了明朝時被稱為“臺閣體”,到了清代的時候被稱作“館閣體”。

館閣體和臺閣體的特徵

它們的顯著特徵就是:方正、光潔、烏黑、大小一律。康有為曾經這樣評價館閣體:

“雖導源於古人,實別開體制。......其配製均停,調和安協,修短和度,輕重中衡。分行布白,縱橫合乎阡陌之徑;引筆著墨,濃淡合乎珠玉之彩。”

館閣體的形成離不開古代的科舉制度,特別是殿試著重書法,因此考生的書法工拙成了能否勝出的一項標準。

館閣體規範嚴整,實用價值非常的突出,受到大眾的接受與喜愛。從藝術上講,館閣體法度嚴謹的特點,同樣被許多的書家稱許。要想把這種書體寫好並不容易,沒有深厚的楷書功底是寫不好的。

館閣體為什麼會被很多書家反對

我們縱觀歷史知道,唐楷是中國書法楷書的發展高峰,以尚法為特色,技法完備,同時也限定了後世楷書的發展。而館閣體繼承了唐楷的傳統,把技法和規則進一步完善,再加上官方的提倡,於是就發展了起來。

但是這種楷書,因為過於苛求點畫,經營結構,所以顯得拘謹呆板、千人一面、缺乏生氣而被貶斥。宋代沈括《筆談》中雲:

“三館楷書,不可不謂不精不麗,求其佳處,到死無一筆是矣”

清代的洪亮吉在《北江詩話》雲:

“今楷書勻圓豐滿者,謂之‘館閣體’,類皆千手雷同。”

清代周星蓮《臨池管見》雲:

“自帖括之習成,字法遂別為一體,土龍木偶,毫無意趣。”

所以館閣體的稱呼有一定的貶義。法度森嚴是館閣體的特點,但這種過於嚴謹的特點,導致書寫缺乏生動和靈氣,因此缺乏藝術感染力,這是人們反對它的根本原因。

如何避免館閣體的形成呢

書法之所以稱之為書法,在法度的基礎上還要講求神采、氣韻和情感的表現。防止館閣體的形成,首先要取法正確,以質樸、古雅為特點的古代法帖為目標,例如魏晉書風。


二是在學好一家的基礎之上要擴大學習面,多讀臨不同時代的各家碑帖,擴大視野。

三是提高藝術鑑賞力和審美的能力,增加各方面的學識和修養。

對待館閣體要有正確的認知和態度,要學習其法度森嚴的優點,也要避免其過於呆板的缺點,要用客觀公正的態度去看待它。


翰墨今香


謝謝你的提問。臺閣體館閣體,都是皇家文檔書法,只有時代不同沒有本質不同。

臺閣是明清翰林院的俗稱,臺閣體書法當然是明清官方文檔書法了。在相對人工抄寫成本最低的時代,採用館閣體書法作為官方文檔,這是對歷史的負責,也是歷史的選擇。

翰林院是明代鴻臚寺原址上,於正統七年(1442)建立的三進院。

地址就在今天北京長安街路南,是翰林院大學士的辦場所和皇家者公署。

康熙年間重建翰林院,定為正三品衙門。在翰林院工作的,都是國家最高級公務員的儲備人才。

清代雍正皇帝說過一句話,非常有代表性。他說:翰林院是“培館閣之才,儲公輔之器”的地方。


這話一點沒錯。國家錄取進士以後,都要在翰林院學習培訓,具體就是做皇帝的智囊,或者負責完成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例如修史編書。

明代的浩大文化工程《永樂大典》清代規模空前的《四庫全書》的編纂,都是由翰林院負責完成的。

作為國家文檔生產機器,翰林院擔任的書法工作,也是非常繁重的。

例如,參與《永樂大典》抄寫工作的文檔書寫者就達2169人。估計翰林院是沒有這麼多人。但是,主要工作者和負責人,應該都是翰林院大學士。

《永樂大典》的浩大文化工程,也是館閣體書法的的樣板工程。


明代永樂、正統年間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先後入翰林院和文淵閣,他們抄寫的大量制誥碑版等皇家文檔,以姿媚勻整號稱“博大昌明之體”,這就是館閣體了。

就書法而言,這種字體平平正正,亮麗清爽,作為閱讀文檔字,確實給人以悅目之感。這是沒有商量的。

事實上,把館閣體看作是明清產物,這是不太合理也不公平的。早在唐代宋代,就已經存在館閣體了。

大家都知道,偉大的唐代詩人李白有個官本位稱號叫做“李翰林”,李白就是唐玄宗時代的翰林。

那麼,李白的書法書法會不會是館閣體嗎?當然不會。

據說,李白為唐玄宗起草過很多詔書,事實上,李白還沒有資格給唐玄宗起草詔書。他只是翰林院的一個供奉,官位很低。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對,即使李白起草了詔書,那麼,抄寫詔書的仍然不可能是李白。皇帝詔書有一定的書法禮儀要求,是由專門負責書法的官員來謄寫的,包括皇帝自己起草的文件,也會由專門負責書法的官員謄抄。

例如晚唐筆記作家段式成在《酉陽雜俎》中提到的“官楷手書”,北宋沈括《夢溪筆談》提到的“三館楷書”都是館閣體書法的祖師了。

因為,唐代是一個書法統一的時代,書法也全面進入了楷書為官方標準字體的新時代。在唐代以前不是這樣一個局面,因為書法還沒有完全統一,例如,晉代的《三國志》用隸書抄寫,而不同的文檔,書法的差別都比較大。

宋代繼承了唐代的書法文化統一的傳統,皇家文檔書法當然也是“三館”楷書了。


北宋著名科學家,美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館閣體”書法評價說:“三館楷書,不可謂不精麗,求其佳處,到死無一筆是矣”。

後面我們再詳細評價沈括這一段話。首先,沈括對館閣體是讚賞的,只是不以為經得起書法欣賞的推敲而已。

事實上,館閣體書法本來就不是為了欣賞書法而寫的字。

國家文檔需要這種字體,應該說是一種歷史和現實的必然。更沒有必要以書法的標準去欣賞。

我們很難想象國家文檔書法,是個性很強的“書法”作品,事實上,作為純粹的文檔閱讀讀物,根本不需要所謂的“書法”,而需要的是這種館閣體文檔書法。


因為在印刷技術沒有普及的時代,印刷文字的文檔成本是是非常高昂的。

比如說,皇帝要發佈一個詔令,明天就要實施了,如果人工寫,一夜之間以人力資源,寫一千個都沒有問題,然後快馬送達各地官府。如果雕版印刷,根本不可能一夜完成。所以,館閣體書法,也可以用人工印刷體來形容了。

館閣體書法,也是科舉制度的需要。

例如,在唐宋時代,都發生過考生給主考官示意自己的字體特徵,來賄賂閱卷官的事件。這種越演越烈的社會風氣,當然對科舉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是一種挑戰,也是科舉制度環節上的一個很大的漏洞。

因此,館閣體像楊士奇楊榮楊溥以及“二沈”(沈度沈粲)書法出現以後,大量學子紛紛模仿,這是因為,第一,科舉考試的試卷本來就要求“工整”,而不是“書法”,到底怎樣才算工整?人人心理沒譜,既然大學士的書法受到皇帝的親睞,那就以大學士為準了。這樣社會上也自然興起了一股“館閣體”書法的熱。


到了明代中期的成化弘治年間,館閣體書法,也越來越僵化,書法家們非常不滿這種淺顯浮躁的書風。

例如文徵明就因為書法問題,沒有考上國家公務員,氣得文徵明老子不考了!一心學習書法繪畫了。

清代當然會沿襲明代的科舉書法,把字寫得平平正正,姿媚勻整,也非常符合科舉制度的需要,同時,也符合文牘文檔流傳的需要。

我們看明清時代,的文牘文檔,再也沒有像漢簡那樣潦草的文牘,這說明也是社會在文牘文檔方面的進步。

但是,晚清印刷技術傳入中國,對手工抄錄文檔,以及文化傳播帶來了極大的衝擊和推動。

館閣體書法的在文檔中的地位也明顯下降了。

所以,晚清批評館閣體書法的呼聲也高漲起來了。

可以說,自古對“館閣體”書法的好評,僅僅限於在文牘文檔的範圍。出了這個範圍,館閣體書法,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例如前面我們舉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批評“三館楷書”“求其佳處,到死無一筆是矣”。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館閣體書法,如果認真欣賞他,(一篇作品)從頭到尾,也找不到一筆像樣子的筆法。

這就是說,館閣體書法,根本沒有令人玩味無窮的那種味道,是經不起書法美學推敲的。

八九百年前沈括的一席話,與我的感受完全相同。

前幾天,有個非常欣賞館閣體的書法愛好者,給我發了幾幅《永樂大典》的字,說,這是不是藝術?

我氣得哈哈大笑了,我說,就你這樣的欣賞水平談藝術,太可笑了。你就不看看,這些字認真分析一下,哪裡有一筆經得起推敲?

為什麼當代突然有人提出為所謂的“館閣體”書法正名呢!

為什麼有人大肆鼓吹“館閣體”也是書法?

這是因為,現代已經沒有書法了,我們也非常缺失書法藝術欣賞的教育,所以,對工工整整的書法,感覺就是真正的毛筆字是真正的書法。

因為我們普通大眾最容易接受的就是,平平正正漂漂亮亮的書法。


對於書法沒有過高的要求,我們一些書法教育工作者,也為了最快速度,產生所謂的“教學”成果,就大力學習那種生搬硬套的書法,這種書法的趣味,與館閣體書法不謀而合,所以,就要為所謂的“館閣體”書法正名。

事實上,館閣體就是文檔寫字,與書法沒有關係。

館閣體書法,只能寫個楷書,而且是小楷。

現在的館閣體書法家,小楷也不寫了,寫的是大字,但是,寫得跟印刷體一樣,為真正懂書法的不齒。

那麼,書法到底應該是寫館閣體,還是書法藝術?

本來,這二者之間是不應該有什麼衝突的,但是,某些人就是要操弄這麼餘個議題,來為自己的書法地位辯護。但是,歷史不會倒退,也不會腐朽。

館閣體已經被認為是毫無出息的書法,我們為什麼要繼續毫無出席下去呢?

再說,如果已經有館閣體書法的基礎,只要不是僵化地認為館閣體就是書法的高峰,那麼,繼續深造書法,仍然可以提升自己的書法成就的。


所以,館閣體書法也不是絕路上的書法,但是,一味堅持書法的僵化思維,那就是書法的災難了。

明清時代的書法成就,總的來說,沒有元代宋代的書法成就高。

原因就在於師法單一,取法平庸。

我們所謂的“法乎其上”。不僅僅是學習最好的經典大師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學習經典的超越精神。

學習經典的樣式是“法乎其上”的選擇問題。但是,選擇不能決定精神。

自古書法批評有學習王羲之甚眾而的王羲之精髓甚微的感嘆。

例如,黃庭堅題楊凝式《韭花帖》一詩說:

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瘋子,下筆便到烏絲欄。

對此。我們應該清楚書法的精髓,不僅僅是臨帖,而是要深入精神。

黃庭堅所謂“世人盡學蘭亭面”就是法乎其上的,但是沒有“欲換凡骨”精神,還不是真正的法乎其上。

我們通過學習經典,不是要一個“蘭亭面”而是要“換凡骨”,就是要與大師的精神境界在同一個層面,這就叫“換凡骨”。

一代又一代的“換凡骨”精神,才能創造一個又一個的“烏絲攔”書法。

如果抱殘守缺,不思進取,反而以為自命不凡,這是典型的文化愚昧了。


千千千里馬


館閣體和臺閣體應從兩方面來敘述,。

一為字體,二為文體。

在字體上,館閣體和臺閣體其實敘述的是一種字體,在明朝,科舉制度存在的情況下,對考試使用的字體要求:方正、光潔、烏黑、大小齊平。以明永樂年間沈度為代表的書寫字體為特點。

它講究的是楷書的共性,而不講究楷書的個性。

後在清代,發揚光大,成為流行書體。


老康聊國學


館閣體與臺閣體,先說館閣體明清時期科舉取士而用的一種字體,特徵為墨色烏黑光潔,字體大小一律,方正整齊,其名源自館閣和翰林所倡導,故館閣體。而今把字寫的拘謹而刻板機械,常以館閣體喻之。然而,要寫成其館閣書體實屬不容易,必須下一番硬功夫,當然書究姿態變化,即是楷字也有姿態之韻。現在好多學書者,學習復甦這種小楷書體,

臺閣體乃明代朱棣時期,因字體圓熟平正,非常漂亮,朱棣皇帝定為正統書體,於是明代盛行臺閣體,其也是因館閣而名之。此書體所佔很長時間,禁錮了書法藝術發展。也屬於單一清一色之面貌,後來到清代漸漸被各種書體所替代。但是在浮躁的當代,很少能夠寫出如此漂亮姿態了。古人讀書用功,可敬佩也。




狂喜淡墨a


都在目光短淺的人云亦云的罵館閣體。其實臺閣體是一種規範的具有普世審美價值的高級藝術品。中國文化向外宣傳靠書籍。書籍靠文字。印刷體就是的具備館閣體特點的文字。幾千年來文字發展為什麼篆,隸,草,行沒有在書籍上得到應用。就是因為他美,他有藝術價值,他反應了中國方塊字的特點。古代書家都是傻子嗎?都是美盲嗎?非也。烏是中國墨的特點體現,方是中國字的特點總結,光也是一種美感。這三隻恰恰是美的體現。只是現代人老接觸印刷體。印刷體接近館閣體。人們出現。年美疲勞。加上有些人寫不好楷書。就貶低。要正確的看待館閣體。讓這種端莊的藝術樣式和草行隸篆並肩。


過客12591


館閣體其實真的很好,能寫得這麼端莊大氣,優雅秀麗實在需要功力,古人博取功名,字就是敲門磚,雖然清末民初文人出於反科舉反滿清的需要而遷怒於館閣體,但真的要寫得一手好字還是很難很難


qinchayib


館閣體才是楷書之正統


青山遊客3


這個無嚴格定義,“二田”楷字就是當今的典型的“館閣體”。


zbz63


館閣體有兩種解釋1.是指的文體名.說的是流行於館閣中的力求典雅莊重的文體.館閣指的古代的圖書館和編著滾史的地方.2書體名指的是流行於館閣和科考的書寫風格。明代館閣,清代叫臺閣。


橘子水晶七天漢庭


比如說我們都是人類,國家不同名字不同唯一相同的大家都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