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枷锁》:人生而自由,为什么还要被撞得头破血流

人为什么会来到世上?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无数人为了寻找答案,做了无数次尝试,问自己,问世界。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话有些道理:"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毛姆在著作《人生的枷锁》中,表达了他对卢梭的赞同。主人公一次次试图挣脱枷锁,却一次次被束缚得更紧。

01.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是英国人。他有很多身份,是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还是医生。用现在一句时髦的话说,毛姆就是一个跨界大V,成功的斜杠青年。

当然,毛姆最成功也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小说作家。他喜欢拿生活中的人物当原型进行创作。比如,他的《月亮与六便士》里的主人公原型是高更,《寻欢作乐》里,读者能看到作家托马斯·哈代的身影。而这部《人生的枷锁》,干脆就取材于毛姆个人的人生经历。

《人生的枷锁》:人生而自由,为什么还要被撞得头破血流

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凯里早年经历和毛姆一样,从小父母双亡,寄养在做牧师的伯父家里。后来上宗教学校、上医学院,取得外科医生资格。

虽然,毛姆在很多场合都表示,这本书不是自己的自传,主人公也不是自己。但他也承认,他创作小说,大都是先在生活中遇到一位有趣的人物,然后,再加上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

这种似曾相识又新鲜陌生的感觉,让毛姆的小说具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毛姆认为读书要读有趣的书。所以,他的小说绝对不会乏味。书中充满机智、幽默,不乏讥讽,却又暗藏对人性的同情和怜悯。

毛姆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畅销不衰。毛姆也被称作"最会讲故事的作家"。

02.

主人公菲利普·凯里是个不幸的小孩儿。他天生患有脚部残疾,九岁的时候又父母双亡。他被寄养在当牧师的伯父家,生活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中,未来也被早早规划停当:做一个神职人员。

在伯父家生活的经历,毛姆不仅详细地写在这本书里,另外一部著作《寻欢作乐》中也有相似的生活片段。

《人生的枷锁》:人生而自由,为什么还要被撞得头破血流

身体残疾是菲利普遇到的第一个人生枷锁。

小菲利普在上学第一天,就因为残疾遭到其他孩子的嘲笑、受尽凌辱。菲利普把希望寄托在上帝身上。他相信,凭借虔诚的祈祷,上帝将会眷顾他,还给他一双正常的脚。

因为《圣经》上清清楚楚地写着:"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

于是,菲利普日夜祷告,甚至在天寒地冻的深夜,赤裸着身子跪在地板上祷告。他认为越是艰苦,就越能够打动上帝。但最终,他的期待还是落空了。他迷惑不解地问伯父:"为什么我这么诚心诚意向上帝乞求,上帝还是没有满足我的愿望?"伯父说:"那正说明你心不诚。"

在年幼的菲利普心里,对上帝祈祷的失败是个重大打击。但他还没有怀疑信仰本身。他的家庭和学校教育都在说明,信仰宗教,还必须信仰英国国教,是理所当然的事。没有这种信仰的人,就是邪恶的人,永远不会有幸福的生活。

《人生的枷锁》:人生而自由,为什么还要被撞得头破血流

信仰是菲利普的第二个人生枷锁。

学校里充斥着刻板守旧的仪式和传统,懦弱自私的牧师。家里是伯父一成不变的沉闷生活。菲利普慢慢在书中找到了苦难的庇护所,也看到了生活的其他可能,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他放弃唾手可得的牛津大学奖学金,挣脱伯父给他设计好的人生,来到德国。他认为德国是个自由的地方。

自由重塑人生。菲利普看什么都新鲜,对什么都好奇,也更多地产生怀疑:以前我看到的和相信的,怎么感觉都不对了?

他接触到了更多不同的信仰人。那些人并没有因为信仰不同而邪恶。菲利普认清自己的信仰,完全是外界影响的结果。从前他根本没有认识自我的机会。他抛弃从孩提时代就形成的信仰,像脱掉一件不再需要的外套一样,毫不费力。

《人生的枷锁》:人生而自由,为什么还要被撞得头破血流

未来是人生的第三个枷锁。

青春总给人一种美好的想像。在毛姆看来,这不过是一种幻觉。

年轻人被灌输了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实际上,人生一定要越过干旱贫瘠、地形险恶的荒野,才能踏入活生生的现实世界。年轻人和生活相遇,总是会被撞得头破血流。

菲利普想追求艺术。

但他也很快发现,在艺术面前,意志帮不了什么忙,自信心也显得毫无意义。女同学范妮从小学画,坚信自己有非凡的天赋,且意志力超群。但实际上,她的作品一无是处,糟糕透顶。她最后在穷困潦倒中自杀。

而那些平常标榜自己是艺术家的人们,一来到舞厅,就揭开道貌岸然的假面具,露出各种兽性特征,全都愚不可及。对他们来说,生活就是没玩没了的琐碎和邪念。他们一心追求享乐,不顾一切地逃避现实。

人生只有一次,坚决不能虚度。发财致富名扬天下不算枉活,可人生也不是只有这一条路啊。究竟怎样才能无愧于此生? 菲利普自己也说不清。

菲利普决定放弃艺术。所谓艺术,不过就是聪明人在酒足饭饱之后,为了消遣解闷而发明的玩意儿。

菲利普反复地选择又放弃。为此他被伯父指责软弱无能,没有恒心。但菲利普认为,从这些经历当中,他学到了很多。与其在别人的指指点点下规规矩矩做事,还不如自己出去闯闯。即使会出点差错,也算是给生活积累的经验教训。

世界很大,他想去看看。

《人生的枷锁》:人生而自由,为什么还要被撞得头破血流

爱情也可能是枷锁。

菲利普爱上了女招待米尔德利德。米尔德利德没有情趣,愚蠢又平庸,充满市井之气,既缺乏教养,也缺少女性的温柔。但爱情就是这样,任她有种种缺点,菲利普也不在乎,甚至觉得连那些缺点也都是可爱的。

但米尔德利德却是个纯粹的物质女,只喜欢收礼物。

菲利普一直认为爱情是令人销魂的。人一旦坠入情网,整个世界都会变得美好起来。但爱情并没有给他带来欢乐,相反却是极度的痛苦。这种滋味可是他从来没尝过的。他感觉自己被再次套上了枷锁。

这时的菲利普,很像毛姆在《面纱》中塑造的男主角瓦尔特。他也爱上了一个贪慕虚荣头脑平庸的女人。他们都对自己爱上这样的女人而鄙视自己。不过毛姆给他们分别安排了不同的结局。

菲利普在米尔德利德身上花光了自己的学费,做投机生意失败,身文分文,流落街头,饱受人间疾苦。

《人生的枷锁》:人生而自由,为什么还要被撞得头破血流

被各种枷锁束缚受尽折磨的菲利普,最后终于放下一切执念。

他用伯父的遗产完成学业,成为正式医生。他给自己的脚做了个小手术,虽然没能和正常人一样,但比以前好了很多。曾经乞求上帝为他创造奇迹,最终还要靠自己。

爱情上,虽然想起米尔德利德,还是会感到心痛,但可以完全放下了。他不再执着于周游世界的梦想,而是选择和一个平凡的,但是仁慈、能干、聪明的姑娘结婚。

03.

这就是一个人的前半生。婴儿时期,人意识不到自己和周围的事物有什么区别,他玩弄自己的脚趾头,就像玩儿乐高积木一样,他不会意识到脚趾是属于他自己的。只有慢慢长大,有疼痛的感觉了,才会理解自己肉体的存在。

人只有经历成长的切肤之痛,才会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就像菲利普在人生道路上,每迈出一步,就会遭到刻骨的疼痛。对未来的向往和现实的打击,共同簇拥着他,直到他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人生的枷锁》:人生而自由,为什么还要被撞得头破血流

朋友曾经给菲利普一张波斯地毯,让他在地毯中寻找人生的意义。菲利普百思不得其解。在经历了信仰的破灭,爱情的幻灭,理想的熄灭之后,菲利普终于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它毫无意义。

有的人不能接受无意义的生活,就破罐子破摔,荒唐度日。但菲利普认为,毫无意义的生活也是值得过的。

波斯地毯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但编织它的人,欣赏它的人,一定会为那复杂的花纹而感到高兴,感到有趣。如果生活是这样一块没有意义的地毯,我们就去欣赏它的花纹!

生活中的失意、潦倒、沮丧和失望,都可以作为特别的设计被编织进去。地毯的格局因此会显得更加复杂,充满了神秘梦幻之美。

于是,生活的意义便不再是地毯本身,而在于编织地毯时的乐趣,在于最终把这块地毯完成,并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格局。更重要的是,要爱这块地毯,尊重自己的努力。至于人力之外的事情,就让它顺其自然吧。

《人生的枷锁》:人生而自由,为什么还要被撞得头破血流

每个人的地毯都会不尽相同,但大都有着相似的格局:一个人呱呱坠地来到人间,长大成人,恋爱结婚,生儿育女,为生活含辛茹苦,最终撒手而去。

菲利普也为自己选择了这样一种格局。他不再向往神秘的东方,不再向往在西班牙街头漫步,而是选择向一个善良的姑娘求婚。他准备结婚,工作,生儿育女,最后悄然去世。

"这是一种最简单也最完美的人生格局。"

"此时,太阳当空,阳光四射。"作者充满希望地为小说结尾。人生的枷锁,总是会一个接着一个。但生活着的意义,就是不断地挣脱枷锁。这就是有意义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