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來自佛教的名壺

從《西遊記》開始,法相莊嚴的方丈,總是一襲飄逸的袈裟,一頂巍峨的僧帽,這彷彿是高級別僧人的標配。

僧帽這種獨特的造型給了我們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這種獨特造型其實早已潛移默化的滲透到了我們生活之中。

一把來自佛教的名壺

《大話西遊》中煩人的唸經僧

一把來自佛教的名壺

明代純金僧帽

據現有資料表明,我國關於僧帽的最早記載是出於南朝蕭齊時代,“寶誌始冠布帽,後世遂稱志公帽,而廣用於禪林。”

一把來自佛教的名壺

明永樂白釉錐花僧帽壺

一把來自佛教的名壺

但是直到元代,這種形態的風格才開始與社會中的器物進行融合。

現藏於首都博物館成器於元代的甜白釉僧帽壺,元(1260-1368),是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蒙古)佔統治地位的朝代。雖然從元世祖即位至元順帝末年不過百餘年但是從歷史上看,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借鑑一直沒有停息,可以斷定中原文化在這個時期受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就更大了。單就器皿上也出現了很多和以往造型不一樣的有鮮明少數民族的設計。

一把來自佛教的名壺

清代僧帽造型的熨斗

一把來自佛教的名壺

記錄了巴思巴文的明宣德青花僧帽壺

在有明一朝,僧帽這種形態的風格的作品開始廣泛創作出來,這件宣德年間的青花壺,就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

隨著明代中後期紫砂壺的出現和成熟,時大彬的僧帽紫砂壺,成為這種具有獨立標籤風格的紫砂作品誕生了。

明代指壺大師時大彬

一把來自佛教的名壺

時大彬僧帽壺

明代萬曆後期,宜興紫砂茶具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供春的學生時大彬。時大彬做壺要求很高,稍不合意,即打碎重做,不留於世。現藏於香港茶具文物館的僧帽壺,就是時大彬的傑作之一。

明時大彬僧帽壺(上圖),通高9.3釐米,橫寬9.4釐米。壺身的上部,口沿長有五瓣蓮花,壺蓋呈正五邊形,邊緣隱現在花瓣之中。蓋鈕為佛球狀,猶如僧帽之頂。壺頸不長,緊接花瓣,好比是帽沿,如此造型,活像一頂僧帽,僧帽壺之名,也由此而得。僧帽壺的壺底為正五邊形,再加上壺的嘴和柄的造型也非常奇特,整體給人以剛健挺拔,神韻自若之感,因而為世人稱絕。

一把來自佛教的名壺

時大彬僧帽壺

此圖中明時大彬僧帽壺,寬:16.5釐米 高:17釐米。20世紀90年代出土於江蘇江都地區,磚紅色,屬宜興紫砂明代始創期,欠火溫,胎土明顯不熟,沖泡熱水能變色,與揚州博物館藏六方壺是同一胎土,為時大彬早期手法,製作技藝還不算成熟,較原始,底款"時大彬於茶香室制

"楷書八字,字體漂亮,為印章,故"茶香"二字略淺。此壺最大的價值應是首創紫砂之型。清初戲劇家李鬥《揚州畫舫錄》中記載了大彬壺的特徵:大彬技指以柄上拇痕為標識。而此壺把手上下有明顯的指紋印。雖此壺做功不精,但氣韻具足,可見大彬早期制壺便出手不凡,似天生就是為壺而生的人。而藝人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早期作品與成熟時期相比,相差之距也就合乎情理了,這也是一個藝人必經的過程,今天觀此壺可定為鑑證早期宜興紫砂壺的標準器,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明宣德鮮紅釉僧帽壺

一把來自佛教的名壺

此件紅釉僧帽壺高20cm,口徑16.1cm,足徑17.2cm。壺闊頸,溜肩,鼓腹,瘦底,圈足。一側口邊至頸部置寬帶形曲柄,相對的另一側出鴨嘴狀流槽。附圓紐傘形蓋,蓋邊和壺口後部各置一個小圓系,可供穿繩連接。外壁施紅釉,釉色明豔純正。圈足內和器裡施白釉,無款識,但其挺拔的造型能體現出制壺者高超的審美能力。

一把來自佛教的名壺

景泰藍番蓮紋僧帽壺

瓷器僧帽壺也有著鮮明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格,經過多方查找對比後發現元及以後歷代以"僧帽壺"來命名的瓷器有很多,如"明宣德寶石紅僧帽壺"、"青花藏文穿連雙龍紋僧帽壺"、"甜白釉僧帽壺"等。尤其是現藏於臺北故宮的"青花藏文穿雙龍紋僧帽壺",揭示了僧帽壺的來歷!此器頸,流,把身基本上和以上幾種差別不大,關鍵在於壺身上的一圈藏文,其意義為吉祥祝福用語,現將其摘錄並翻譯如圖:"日平安,夜平安,陽光普照皆平安,日夜永遠平安泰,三寶護佑永平安"。此處所謂三寶即是對佛教中佛、法、僧的稱謂。這把壺形制仿自元代僧帽壺,

為什麼明代要原樣仿製上一代少數民族朝代"元"的器用品呢?根據這把壺身上藏文吉祥祝語的記載發現藏傳佛教和僧帽壺的出現應該有一定的關係。

一把來自佛教的名壺

請景泰藍僧帽壺

一把來自佛教的名壺

青瓷僧帽壺

通過從歷史的角度,證明了僧帽壺在歷史上有著並且也應該有它獨特的地位:

第一,解釋了壺名的由來,揭示了其與少數民族器用品有著直接聯繫,並且反映出一段各民間交流的歷史。

第二,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僧帽壺製作工藝,設計思路轉變的過程。通過它能夠比較清晰的反映紫砂在中國歷史大環境中不斷變化的歷程,說明了"飛把"工藝設計的出處。

第三、也展現了佛教傳統中從無帽到有帽,以至於到帽子成為法器的一種演變過程。

我們通過對僧帽壺的研究後更發現僧帽壺與傳統文化分不開,它是折射出中國文化傳統和歷史的一面鏡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