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毀掉了中國足球的青訓?

片片木葉


沒有人毀了中國足球的青訓,因為我們還沒有建立有效的青訓體系!提高小孩子們的踢球興趣,提供足夠的場地,建立完善持續的不同年齡段比賽環境等等問題都很重要!但我只想說說青訓教練的能力問題!

中國球員的短板沒什麼神秘,快節奏高對抗下的傳控球能力實在太低!沒有技術作為保證還提什麼戰術和比賽能力?中國球員一代代的頑疾讓人實在懷疑我們的青訓教練是否真的知道怎樣教孩子正確的技術要領?這兩年炒的火熱的校園足球問題如果沒有足夠的合格教練去執行,能有多大效果實在值得懷疑!


叢林飛叢


我是58年生人,在小學時到處是踢球男孩子,我在小學踢球就點小名氣,72年上中學,剛到中學體育老師讓我的新生組織比賽,我代表新生了比賽,我踢前衛,比賽中十分活躍,我的長處是傳球和遠射,比賽完了體育老師找到我讓參加校隊訓練,我記的我們首先參加區中學生比賽,我的在區拿了第一名,代表區中學參加市中學生比賽,打比賽時體校教練在場觀看,比賽完了,老師通知我到體校參加訓練,我和少年隊隊友一起訓練,吃飯,住宿,每月體委補償每個隊員8元錢,自己交8元,我們都是工人子弟,家裡4,5孩子,讓我拿8元也很困難的,想想現在的孩子8元早點都不夠,說實在不能吃苦,也是中國足球落後的原因,我提議應該去貧困地區開展青訓運動。


羽飛


經歷過那段時間,總體對。但是那時的區體校從各小學選的孩子叫“體育棒子”,這些孩子大部分都是身高馬大的孩子。有很多是上學晚,比同班同學大一到兩歲,或發育早顯得體格大。有天賦的真沒被選上幾個。當時,主要是基層根本不懂選材。象李鐵、李金羽、肇俊哲等這批瀋陽大東區204等地區出來的,真是遇到了好伯樂。那時,下課或放學後,學校操場上都是踢球的孩子。放假,在瀋陽204的黎明體育場裡滿滿的都是學生踢小場。不用約人,拎雙球鞋,到哪不認識的打個招呼就一起踢球。那個年代在瀋陽,足球是不折不扣的第一運動。每年全市高中還有高中聯賽。許多高中各年級也有自己的比賽。絕對有群眾基礎,踢球的孩子是真多。


用戶8544617170720


懶惰功利毀掉中國足球。我是68年的今年52歲,年輕的時候枚園裡生龍活虎,踢球都是自發組織,踢一下午有時晚上在路燈下繼續。經常組織比賽邀請賽都恩標準場地,大都是自費很少有贊助。

憑的就是熱愛,而這批人也是學校的精英,現有的在美國有的北京上海南京……

我每週六要踢一下午球,感覺一代不如一代,現在和比我兒子還小的在一起踢球,踢小場地,標準場地根本沒有人能踢。各方面感覺還不如我這個老頭。

況且現在學校裡踢足球太少了,也沒有那種熾焯,勇敢等等品質。

過去的球友有許多在教育部門也有是領導,兄面時我也呼籲他們多引導學生。都說很難,家長的思想決定學生的命運。

我們那一代球友大都是父母國企事業單位的,對孩子教育理念應該是很先進……


馬可MAKE


80年代我們四川地區小學生男子足球開展得還可以,每年都有全省的三好杯。市縣體委、教育局為了成績,也很重視。那時候踢球的人很多,經常因為爭場地而打架。大學的時候(2000年左右)回老家,已經看不到幾個小學生,中學生踢球了。小孩要不玩電遊,要不打籃球。

那時候青少年培訓也有一些問題,最嚴重的就是改小年齡,以大打小,獲得好名次。還有選材標準是否科學也值得疑問,普遍看身高。記得小學四年級,重慶體工隊去我們那兒選材,選了最高的兩位,另外兩個技術意識更好的都淘汰了。訓練上貌似太早重視力量訓練,記得校隊曾經以踢實心皮球和壓槓鈴方式提升腿部力量。

現在社會給小孩們的學業壓力這麼大,青少年工作就更難。聽說現在專業隊青少教練都要收錢才肯用小孩,也不知真假。我們的青少體系,難!


何小胖9



青訓是中國足球的根本,造成目前國內青訓成績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專業隊時期,足球青訓工作屬於地方各級體委管理,各地體委統籌規劃這個事情,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一時期是屬於供給制足球。一直到1977年齡組的球員,也就是孫繼海、李鐵、李偉峰這一屆球員,接受的是完全專業化的訓練。

這個時期我們的環境和條件並不是很好,很多青少年訓練場還是泥地,甚至缺乏一些專業的訓練設施,北方青少年球隊連冬訓都無法正常保障。但是,當時的孩子比較能吃苦,也肯下狠心練,像孫繼海和李偉峰都是出了名的能練,球隊正常訓練結束後都會主動加練,否則他們也不會進入國家隊。


上世紀80年代,全國的學校都在抓足球,比現在所謂校園足球不知道要好了多少。進入到區一級體校的小球員,都是經過教練在所在區域內各小學精挑細選,遴選出來的有一定足球天賦的孩子,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材過程。

那個時期青訓的任務主要是以選材為主,後來隨著踢球孩子數量的減少,就變成了只要是肯來就是培養對象。缺乏優良選材的過程,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培養出來的球員能力普遍降低。

南勇/謝亞龍主政中國足協這段時間,假賭黑等違法行為充斥著中國足壇,也滲透到了青訓的發展。在青年隊,不給教練塞錢,不僅無法上場比賽,甚至連替補名單都進不去,中國足球風氣不正,長此以往怎麼可能讓優秀的選手脫穎而出呢。

像1981年齡組的球員,也就是曲波、杜威這屆國奧隊之前,沒有受到太多的影響,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是普通家庭出身,有一些都是工人子弟,父母沒有那麼多的資金,他們知道要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家庭的命運。從這一屆再往後,足校模式開啟,基本上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已經踢不起足球了。

目前,足球在中國已經成為一項貴族運動,能夠負擔得起足球學校費用,家庭必須具備一定的經濟條件。紈絝子弟少偉男,一群嬌生慣養的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抗壓能力很差,註定不可能擔負起中國足球的未來。

中國足球不行,根本一點就是青訓出了大問題。中國足球起起伏伏,既不是隊員的問題,也不是教練的問題,關鍵就是作為足球方面的管理層沒有把全盤工作做好。如果管理層有一個正確有效的整體規劃,所有的足球參與者都是按著規劃認真執行的話,中國足球不會出現大問題。

悟空獨稿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以上僅為一家之言,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體育一席談


我耐心觀察了一下,國足這幾年有啥因素是一直沒變得。

足協領導換了吧,主教練,球員換了吧,俱樂部經營者也換了一批了吧。

但是,終於發現有一個因素一直沒變。

那就是北體大!

前幾年被抓緊去的領導全部北體大背景!

現在風口上的傅明裁判和他老婆都是北體大背景。

今年中超和中甲的北體大系隊伍成績一塌糊塗。

可以猜測,北體大派一直前赴後繼的把持著中國足協的利益,而他們能力有限,但是賺各種利益是一把好手!

成績好點的項目,籃球的姚明,乒乓球的歷屆領導,和北體大似乎沒有那麼深厚的關係!

即使是足球,青訓出色的徐根寶,魯能隊,和北體大也沒有關係。


杜凌雲1983


其實,這個題目的答案還有很多,比如有人說是足協,有人說是俱樂部,還有要說是社會大環境,等等。這些都是毀掉中國足球青訓的原因,但最根本的,確實是教練。

有人總愛拿中國足球的人口基數或者註冊球員來說事,其實這只是一種表象。這種例子太多了,比如一些祖傳的美食小吃、一些祖傳的手工藝品如陶瓷、雕刻,包括農家雞、農家豬等等,名聲傳開後,消費者絡繹不絕。於是便有商家前來洽談,希望能夠擴大生產。但如果擴大生產,便不可能按其祖傳或禽畜的生產規律,最終口味或生產工藝必然與手工生產相差較大。其結果,也必然或很可能是一段時間的所謂繁榮之後被消費者拋充。

假設中國足球的註冊人數是3萬人,這雖然比起日本、韓國相差很多倍。但如果這3萬人全部經過嚴格、專業、規範的訓練,即便最終只有30人出類拔萃,也足以組成一支高水平的國家隊。

在90年代中期,徐根寶老師曾提出一個“搶逼圍”的概念,並在他所執教的上海申花隊中實踐,效果不錯。其實,這只是徐根寶老師歷經多次失敗之後對中國足球的認真思考和一次有益的嘗試。但由於他不是最基層的足球教練,他所使用的球員,也只能是中國足球的“機器生產”出來的產品,或者說是不合格品。但即便如此,徐根寶老師也沒有解決一些問題:比如如何搶?如何逼?如何圍?這需要技術、體能和意識等等,其中核心要素就是技術。

幾十年來,中國足球也曾進行過一些有益的探討,比如組建健力寶少年隊。雖然其中仍然難以脫離“機器生產”的影子,但至少已經認識到青少年技術的重要性。其中的李瑋峰、李鐵、李金羽、張效瑞等球員,後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確也是中國足球精英級球員。可惜的是,這些嘗試總是淺嘗輒止,既沒有持續不斷地進行,更沒有上升到理論上的認識。

前段時間,上港青訓梯隊的日籍教練清水一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孩子的身體強於日本,但一停二看三傳球的習慣不好。清水一男剛到上港03梯隊時就發現,球員不習慣於拿球前先觀察周圍的情況,而是拿了球之後再去觀察,然後考慮如何辦。換句話說,如果日本球員有中國球員的身體條件,兩國足球水平相差可能更大。

其實,這不僅是上港,也不僅是03梯隊,全中國足球運動員基本上都如此,因為從小就沒有教練告訴他,究竟是拿球之前先觀察還是拿球之後再觀察,甚至中國足球的基層教練根本就沒有教過學生如何觀察。

前國家隊主教練、德國人施拉普納不是對國家隊員惱火地咆哮:不知道球往哪裡踢就往對方球門裡踢!據早些年傳說,某位(後衛出身)目前仍在位的足球教練在訓練時,就曾要求球員往對方腿上踢、往死裡踢。可想而知,這種教練教出的學生,也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或者在犯規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就像現在學開車,停車時到底是先熄火掛檔,還是先掛擋再熄火,不同的教練有不同的要求。最終教出不同的司機。如果路試時考試官要求不嚴格,各種各樣的司機就應運而生。有的司機開車到老,也不知道哪一種方式才是標準的停車程序。

這段時間,關於為什麼國奧隊沒有魯能青訓的球員議論較多。討論之後,比較集中的一個看法是,魯能青訓出品確實不少,甚至目前在中超踢球的球員中,最多的就是來自魯能青訓的球員。之所以沒有魯能青訓球員被希丁克相中,一個原因是沒有精品。說白了,技術不行。

最後說幾句題外話。說教練毀掉了中國足球的青訓,有點像說教練毀掉了國家的人才一樣,有點殘。但如果不敢直面事實、諱疾忌醫,即便真的如某些球迷說的停了聯賽、全國大辦青訓,直至踢球人數比日本、韓國還多,如果都是粗製濫造,一個個都是大老粗,量多又有什麼用呢?


(今日頭條悟空獨稿,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久古gg


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毀了中國足球,俗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就算是體育生,美術生都會被瞧不起,更何況是去專門踢球呢?況且有多少家長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踢球,加上學校要求政績,只是單純的抓學習,什麼德智體美勞均衡發展可以說在我們這裡的學校是不存在的,只是一味的抓成績,我們上高中後三年學校沒有組織體育活動,只是領導來視察的時候來應付一下形式,這樣下去別說是足球不行,現在絕大部分高中生的體能都比不過初三的學生(體育生除外),因為中考需要考體育,當然也是為了上品的學校。

中國也許有梅西,只是在刷衡中題

如果高考加個足球,那中國足球就無敵了😂️😂️😂️(開玩笑)



跳蚤216267692


借用網上一名青訓經歷者網友看法,所謂青訓完全沒有咱們想的那麼簡單。這位網友曾經與好友創建過一支足球俱樂部,他對此發表了一篇長文很有深度可惜沒人關注。

青訓其實是大海撈針 咱們觀念裡青訓不就是挑選有足球天賦的小孩子嘛?遠沒有這麼簡單,這其中存在一個“存活率”問題。第一,大多數苗子從六歲開始被挑選,本來就是萬里挑一。第二,六歲的孩子要他有耐心上完20節課,留下來的孩子又少了。第三,剩下的孩子每週能堅持訓練一次的又更少了。



最大的問題來了,一名足球苗子從六歲到十二歲踢了六年球,十二歲普遍是孩子們開始上學的年齡。國內的足球學校本來就不多,又有多少家長願意送孩子去呢?學業還是足球,十二歲的孩子沒法自己下決定,掌握權在家長手上。而且培養一位職業素養優良的球員,不光俱樂部,家長也要付出大量資金,你敢保證每位孩子都家境優渥嗎?獨生子女這麼多,多少家長願意拿家庭的未來去冒險。 究竟是誰毀了青訓? 學校。大都數學校都有自己的足球隊,但是他們沒想過把學生培養成職業球員,只是為了在市級比賽、省級比賽中拿到獎項為校增光。

每天下課後重複那一套枯燥的、無謂的訓練方式,球員的興趣會被消磨。 球迷。球迷嘴上喊著發展青訓,然而他們只是動動嘴皮子。當這位網友發佈自己俱樂部下面孩子們的青訓視頻時,換來的卻是網友鋪天蓋地的冷嘲熱諷。 中國足球缺的不是專業的足球學校,缺的是擺脫無目踢球的普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