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你信嗎?

曾幾何時,“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句話在校園裡被奉為經典,大學也不例外。老師們用這句話來激勵自我,當做座右銘和奮鬥目標。高等教育精英教育時代,學生素質較高,學習勤奮,學習成績和能力都比較理想。所以,當時,這句話是很恰當的。

但如今,高等教育早已進入大眾化階段,中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經達到了48.1%,基本上高中畢業生有一般人都可以進入各類高校學習了。這麼高的入學率,就使得大學不再是“象牙之塔”,而是一種普及了大眾化教育。在這種背景下,大學學生就難教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句話就很值得商榷了。

@大學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你信嗎?

首先,大眾化教育時期,我們的教育對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精英化教育時期,我國高校的毛入學率不足10%,那時只有極少數優秀的應屆高中畢業生才有機會進入高校學習。這些精英人才,是經過千辛萬苦,在一次次的艱辛選拔之後,才獲得了進入大學學習的資格,他們是很珍惜這個機會的。所以,在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上,他們都積極向上,洋溢著激情、朝氣和奮鬥精神,絕大多數學生都是勤學、好學之人;

大眾化教育時代,高校擴招了。從1998年開始,大學校園招生比例就逐年上升。我國在98年開始擴招,最初不是因為我們基礎教育的教學水平提高而多招大學生;而是由於要把教育當成產業化,保持經濟持續增長因素所決定的。由於招收學生過多,少數懶學、怠學、混學的學生也僥倖進入了大學校園,拉低了大學校園的學生的素質,影響了大學校園的學習氛圍,從而將大學這個清淨尚學之地,變成了懶學、怠學和厭學之所。“六十分萬歲”、“大學沒掛過科、逃過課、談過戀愛,就不算上過完整的大學”,這些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的話頹廢之言成了少數人懶惰的藉口了。試想,有這些少數害群之馬在校園裡肆意妄行,大學的學習風氣還能好嗎?所以,大眾化教育時期,最讓社會和高校頭痛的就是不良學習風氣的存在。

@大學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你信嗎?

其次,高等教育大眾化教育時期,高校的教學方式發生了轉變。原本在精英教育時期,招生規模小,大學校園裡實行的是小班教學,一個行政教學班,充其量文科的大班級有50人左右,理工科30人左右,有的班級僅有十幾人,甚至有些還有更少的。這類小容量的班級教學,帶來的就是師生比合理,教師能夠把注意力投放在所有學生身上,可以更好地關注和呵護學生的成長,努力實現因材施教;

進入大眾化教育時代,原本的小容量的班級幾乎蕩然無存,都是大班級,動輒80人、100人的大班級,老師往講臺上一站,看到的是臺下眾多的腦袋,一個學期下來,很多老師連自己班上學生的名字都教不出幾個來,更別提對學生有多瞭解了。這種狀況下,師生互不瞭解,教學也就難以做到因材施教,量體裁衣了。因此,這種教學方式,就導致教學的針對性有限,不能滿足學生對教學的個性化需求。

@大學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你信嗎?

最後,高等教育大眾化教育時期,課堂教學環境正處在互聯網的衝擊之下。中國高等教育又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換期,正好適逢中國互聯網的崛起之時。早在精英教育時期,學生學習知識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師的講授獲得,課堂成了學習知識的主渠道。所以,那時學生要想學有所成,必須尊重教師,上課認真聆聽,虛心求教,心無旁騖;

精英教育末期,中國接入互聯網(1994年接入互聯網)。中國互聯網普及,尤其是智能手機普及以後,手機、平板電腦等便攜的電子產品,包圍了課堂,導致不少學生在課堂上心思都被它們所吸引,導致心神不寧,無心聽課,甚至上課都在網上娛樂、聊天,課堂教學的效果自然就受到很大的影響。

去年6月份教育部召開本科教學工作會議以後,各個高校於去年秋季開始對學生課堂教學環境進行了一些整治,包括對大學生課堂使用手機問題,部分高校陸續出臺了一些管理措施,比如創建“無手機課堂”等,嚴格考試製度,取消清考制度,對學生的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已經有所觸動。但總的來講,大學課堂還是無法完全杜絕學生攜帶和使用手機,學生課堂教學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電子產品的干擾。

@大學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你信嗎?

綜上所述,學校和老師都有教育好每一個學生的良好願望,但如今教學的內因和外因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影響學生教育成長的因素太多了。因而,對於今天的高校來講,“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恐怕只是一種理想的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