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老師,請收下這份優質課程建設祕笈

”“我認為我們與其他學校的不同之處在於,許多學校進行的教學改革項目都是開一門課、開幾門課或者一個學院在推進,但我們是全校推進,且將整合思維培養融入到學生從入校到畢業的全過程。大一新生入校就需要修讀整合思維這門課。大二、大三階段,每個學院基本上都設有將整合思維融入學科教育的課程。比如,之前我講微觀經濟學可能只講知識,現在講完我還會提升到思維能力培養的角度,例如怎麼用創新思維更好地解決定價這樣的問題。當然,不管課程著重鍛鍊的是學生的哪種思維,其目標都是讓學生更好地解決問題。“這些活動都是我為了強化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的應用、鍛鍊大家各項能力而精心設計的。比如這節課講定價策略,講汽車怎麼定價,講機場怎麼定價等等,如果學生只懂理論而沒有實踐,他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就可能沒辦法達到課程目標要求。於是,比如一個組負責調查學校周邊的水果店如何定價,一個組負責調查電影票如何定價……然後再讓他們實地調研,調研完成之後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在這個過程中,前面提到的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自學能力以及各種思維能力等都能得到鍛鍊。”

@大学老师,请收下这份优质课程建设秘笈

道阻且艱

將線上與線下課程相結合的理想很美好,現實如何呢?

事實上,許多人都對在線課程持反對態度,因為單單是線上教學這一部分,就面臨學生學習成效難以保障的問題。

“線上教學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如何保障學生聽這些在線理論課程,以及如何確保學生的學習成效。”

針對這些問題,鄭慕強教授和該校在線課程平臺一同做了很多努力,其中一個就是在每一講之後讓學生完成測試,從題庫中隨機抽取10道題讓學生回答,學生可以選擇看完在線課程視頻後馬上答題,也可以在截止時間之前的任何時間進行測試。為了避免學生通過網絡搜索答案,測試也有時間限制。學生一旦點擊開始,就需要在15分鐘內提交測試結果,否則就計作0分。另外,每人只有一次作答機會。

提高課程挑戰性是保障本科教育質量的當下許多高校的共識,但與之而來的是學生學習壓力增加。起初,學生對線上學習、線下活動這樣的教學形式並不太能接受。“原來我一學期做六次活動,比如辯論賽、術語大賽、項目實踐等。每一次學生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準備。很多同學覺得用這樣的方式修一門三分的課程很虧又很累,因為大家都想要輕鬆拿學分。”鄭慕強教授說道。

“你這樣做難道不算教學事故?”因為線下將課堂交給了學生,而他儼然成了“甩手掌櫃”,他的同事提出了類似質疑。除了面對種種質疑和困難,他還需要為全面革新的課程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成本。

正如鄭慕強教授所說,線下課程強調的是對學生應用知識能力的培養,以及相關軟技能的培養。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保障課程目標實現,鄭慕強教授在課程設計之初就會明確到位。“線下課程我一般會請評委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評分,所以在活動組織之前我會跟評委明確評分細則,溝通評分標準。舉個例子,比如這堂課重點考查的是團隊協作與溝通,其佔比為

30%;數據分析能力,其佔比為30%……總之,各項能力佔比是多少我都會告訴評委,同時在佈置作業時也會跟學生交代清楚,確保目標一致。”

訪談過程中,鄭慕強教授介紹了他在課程設計中一般會明確的內容,例如這節課要做什麼,怎麼做,課程的評分標準是什麼,活動規則是怎樣的,需要請什麼樣的評委,等等。少則七八頁,多則十餘頁的課程設計文檔在他這裡司空見慣。而這,也只是他推進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要解決的一部分問題。準備獎品、邀請評委都需要開銷,為確保這樣的教學模式持續開展,鄭慕強教授甚至還需要找企業拉贊助。

“剛開始我找的是我們的校友企業,主要是從情感上對他們進行動員。漸漸地我發現這樣的做法是不可持續的,因為大家不可能一直做公益。後來我想了一些能持續對企業發揮作用的辦法,比如從企業聘用一些人作為課程的導師,或者寫一些關於課堂活動和企業的宣傳推文吸引企業參與。另外,我還鼓勵學生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申報項目,最終項目既能衝刺各項獎項,又能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以此鼓勵企業持續支持我們。

現在許多企業排隊捐助我的課程,但因為每學期活動太多會讓學生壓力太大,我會適當控制活動數量,現在每學期活動可能就2~3次。”

@大学老师,请收下这份优质课程建设秘笈

成效初顯

艱難的推進和全心的投入並沒有得到所有學生的理解,在推行這樣的教學改革嘗試的第一年,選修鄭慕強教授微觀經濟學課程的學生對其課程的評分明顯下降,而他也對學期末課程評估分數的下降做好了充足的心理準備。儘管評分下降,但學生的留言明顯增多,這讓鄭慕強教授頗感欣慰。

據介紹,該課程的留言率從原本的百分之十幾提升到百分之三十多。並且,不同於之前類似“通俗易懂”“輕鬆好玩”“講得好”的留言,該學期的留言更多的是“學到很多課程以外的能力”和“得到鍛鍊”諸如此類的內容。鄭慕強教授說:“以前可能就會講你很好,現在可能會講他自己的收穫。學生開始會站在一個說老師好的角度,但現今留言裡面更多說的是‘我收穫到了什麼’‘我的能力怎麼樣’。”在鄭慕強教授看來,這是教學效果初步顯現的徵兆。

作為一名衝在教學最前線且持續保持教學創新熱情的教師,當被問及理想中的一流課程時,鄭慕強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來,講課精彩或者學生能投入學習都不能算一流課程,至少不是一流課程的完整定義。

“我認為一流課程應該是基於OBE理念而設置的課程。這意味著這門課程的課程體系設置要服務於專業的培養目標,專業的培養目標要服務於學院或者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比如,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創造創新型人才,分解到商學院就是培養商科創新型人才,分解到專業比如金融專業,該專業的培養目標就應該是培養在金融領域具有創新特質、開發新產品的人才,所以本專業開設的任何一門課都要以實現這個目標來設計。我認為不管是精品課也好,一流課程也好,能夠基於OBE理念,更好地實現專業的培養目標,這門課程就算得上是一門好課程。

作者 | 麥可思 諶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