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场天来从江下江的路边菜摊逛逛,发现这里卖的菜都不用称论把卖


今天还是继续赶场的话题,还是黔东南从江的下江镇,再来看看“开秧节”前这个从江最大市镇的路边地摊菜市上都有些什么当地特有的东西吧!

下江的赶场日农历的“三”和“八”,每五天赶一次场,来赶场的也都是附近四里八乡的农民,大家平时都挺熟悉的,自然一见面都乐呵呵的啦。

陪着我的小吴说黔东南这边每年的春节一过完,年轻人都出门打工去了,来赶场的摆摊的基本上都是些老年人了。

走了一圈下来,发现这次下江的集市比春节前来时冷清了很多,小吴说那时候因为是打工的人都回来了,而且这段时间快插秧了,六七十岁的老年人都要忙自家地里的农活,来赶场的人自然是不如上次多了,他说黔东南这边都说“一过完春节,神仙都难过二三月”。

还没走到菜市场就看到路边这个卖辣椒苗的,非常新鲜的绿莹莹的秧苗只要两块钱一把。

菜市场路口那个摆摊卖货的大妈还在老地方,记得上次她卖的是刺郎子和黄栀子,这次卖的东西我却不认识,小吴说那是凉薯的种子,这东东在我们重庆叫“地瓜”,有些地方又叫凉瓜、角薯,和北方人口中的“地瓜”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呢。

沿着这条小路走下去是下江的农贸市场,但每逢赶场,老百姓们就在路边摆摊卖菜,小路上顿时热闹了起来。

那天菜市上最多的菜就是新鲜的野生蕨菜和那些长短粗细不一的竹笋了,卖菜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大妈大婶,她们的菜都是用谷草捆好的,不用称也不讲价,基本上都是两块钱一把。

现在正好是黔东南吃春笋的季节,路边摊位上卖的笋有些已经剥开了呈青绿色,还有些连着壳的,看起来都非常的鲜嫩,小吴告诉我最好吃的笋是那种短短的细细的笋,但我们转了一圈,在整个市场上都没看到几把。

记得春节前来这里时每个摊位上摆的都是折耳根,不料才过了三个月去看,整条街上除了偶尔看得到点折耳根的叶子外,那白生生的折耳根完全不见踪影了。

因为这个路边菜摊距离河边不远,路边有许多的鹅卵石,不少老年人就把摊子摆在了石头上面,这也是其他地方赶场少见的呢。

菜市场往大路方向走时不少卖水果的摊子,黔东南这边的水果品种不是太多,大部分都是从外面进的。

这种小小的秧苗是西瓜的秧苗,卖两块钱一棵呢,不知价格贵不贵。

在黔东南赶场发现这边的人都是忙忙碌碌的,买好了东西就赶紧回家,像重庆四川这边农村乡镇赶场天随处可见的几十上百人聚在一起喝茶摆龙门阵的场面你是根本看不到的,这应该就是各地的乡土文化不一样的缘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