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人过六十岁,古来稀,没有盼望,感到凄凉吗?

万则红


人到六十岁,过了一个甲子年(即花甲之年,非提问者所说的“古稀之年)”。在过去就已经是长寿的了。本来老人应该尽情享受生活才对。就怎么“没有盼望,感到凄凉”呢?其实,60多岁农村老人的有的还在打工,更多的在务农。入不敷出的经济现状是他们不得不为自己将来的养老问题有所考虑。

居家养老的境况不容乐观。农民种地基本不赚钱,年轻人不愿种地,也不会种地,即使孝顺的子女也是父母成了“空巢”或“留守”的老人,从事着超负荷的劳动,有的还积劳成疾,生活都不能自理。“轮饭养老”的,兄弟间相互推诿、扯皮,老人都不知道哪一个究竟是自己的家?更别说对父母不管不顾,甚至被“遗弃”的老人,做饭、劳作等等都是“自食其力”,生活凄惨,度日如年。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农村老人没有经济来源,得不到老农民的退休金。



无集中养老的资格和能力。既然家庭养老困惑多,那就不能入住敬老院吗?这个可能性很小。孤寡老人才是敬老院的前提条件。尽管儿女不孝,毕竟是有赡养的义务人的。如果条件特殊,也能通过相关程序在敬老院养老的,可是子女要给老人每人每月拿出生活及其他费用1500元(当地人均最低平均工资标准)。这对于一般的农民家庭“不堪负重”。


养老金少,退休金是期盼。农村有“新农保”的,本是为农村老人养老“保驾护航”的,只是农民的缴费档次低,也就是每人每月200元。到了60周年,今年还涨了,基础养老金也就88元,连同基本养老金也就120元不到。一天才4元钱,让老农民怎么够用?殊不知还有水电费等其他开支。60多岁的农民经历了修路建坝、改土造田等国家建设,又弃小家顾“大家”,为国家缴纳公粮多少年。之后的“三提五统”也缴到2006年才停止。农民对社会的贡献是很大的,农民干不动了才能“退休”,除了那一点养老金外,再没有任何补助。想要“退休金”还被一些专家说了好多的搪塞理由。


农村老人健康问题难以保障。农村初级医疗服务低水平,费用报销“门槛”高,再加上农村老年人劳动能力下降,或已经失去劳动能力,收入水平普遍很低,医疗费用往往只能由家庭或老农个人承担,个别患有重病的老人也只有依子女经济收入及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在这种情况下,老人小病则拖,大病则扛,得不到健康的保障。

“老吾老及人之老”,农村的养老问题多,情况复杂,才是60多岁的农民有了没盼望,很凄惨的想法,也在情理之中。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为生活而提神


农村以前的顺口语是:人到六十花甲子,七十方为古来稀……

我国农历年记事,为六十年为一“甲子”年,解放前的人的寿命比较短;人到“六十”称大寿,那时儿孙们要为长辈(父母)做六十大寿,儿孙们为表孝心,购买上等木材为其做寿材(棺材),让长者能在世前看到自己将来的归宿。

那时是这么说的: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



意思是:人到六十岁后,可以对家庭有个交待了;能活到七十岁的老人是比较稀少的。就是活到七十岁,去别人家(亲戚)玩耍就是到了晚上,也不会留在家住宿的;亲戚朋友怕他晚上死去。人到了八十岁后,如果到别人家,主人也不会安排他吃中、晚饭的,同样怕他突然……都是为了家庭吉利而选择,拒留宿、留餐的。

当然了,这都是以前的风俗习惯;现在没有了,生活条件好了;我国男女人均寿命,达到了74岁以上,走在农村、城市里,七十岁的、八十岁的、九十岁的……甚至一百岁以上的老寿星,比比皆是……

要想长寿,应放弃个人得失;不争名不争利,与人友善;放开心情,积极乐观向上,合理安排起居饮食习惯;勤动脑,迈开腿;多运动,莫生气,心以静!

知足者常乐也!


树下酒仙


有一句话叫: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无奈叹息。

现在,随着我们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们中国人的整体寿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的六十岁、七十岁甚至八十岁,身体状况还很好。我亲眼见到过九十五还独自坐公交的,八十五岁还能在街上骑自行车的。七十岁外出旅游的就更多了。

人过六十,在传统观念上已经进入老年,可我们的身体状况还很好,即便这样我们也要面对现实,规划好未来。那就是如何养老?

凄凉没有作用,指望子女,未来好像也不现实。好在我们今后都有养老金,社会养老体系也越来越健全。为什么说不能指望子女?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里,可是养儿防老的。但是,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事实是这样的),等我们老了,子女正是四五十岁的年纪,孩子正在读大学或者正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正是压力大的时候,子女还要工作,她可能很难顾及到我们。

年龄越大,体能越差,人生迟暮,自然规律,坦然面对。

如果想让自己六十岁以后的生活质量更高些,那就要搞好自己的身体,自己身体能自理,活到100岁,也没问题。如果卧病在床上,四十五十一样非常的难过。

朋友们!戒烟限酒,莫管闲事。不生气,管住嘴,迈开腿,享受晚年幸福!


吉祥流年


原话:人到七十古来稀……

七十古来稀:古稀,指七十岁。古稀的意思是原有古来稀少,由于古代医学技术不发达,能够活到七十岁的老年人比较少见,因此用古稀来形容七十岁。

套用电影的台词来说:

人生七十古来稀,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五十年再分成日夜,还有二十五年,再加上刮风下雨、三灾六病,人这一辈子还能剩下多少好日子?

现在医学发展的还不错,若没有太大的意外,活到70以上非常之多,相对于过去来说,活到70岁身体还比较硬朗,加上平时的饮食习惯和多方面保养,根本就看不出是70岁的人!

2013年 我骑电动车在非机动车道正常行驶,对面逆向驶来一个阿姨骑的电动车,看着不到50岁,骑得很快一个不小心两人发生碰撞,她摔倒了,我赶紧扶起她我们到人行道后面,她就一直:哎呦……这里痛那里痛!让我赔她钱并陪她到医院各项检查,然后她打电话叫她女儿和女婿过来,我打电话报警,交警也来了!交警了解完情况,人为她逆行全责,但都不是机动车,所以交警坐一边,意思是你们私了吧!最后我赔她200块!交警登记之后给我一个单子,后来在我看单子的时候才了解到,她71岁了,想起来都后怕,不过她身体确实很不错,骑车如飞……

现在六七十岁,儿孙满堂,没有什么凄凉的,况且无论大小城市每到晚上广场舞跳的那是一个起劲儿,没准还能跳出的黄昏恋,再说每天早上也都起个大早,挤公交去买新鲜的菜、去抢打98折的鸡蛋,我觉得这就是他们的乐趣!


王二狗Vodka


人类数量剧增,按十倍量,以前村里只有一二个六十岁,当然孤独和稀小,那么现在村里就有二三十个老人了,再加上医疗科学的进步,甚至都有五六十个老人了,怎么还会感到孤独与凄凉?当然一家人,子女没有成家立业之前,热热闹闹,同享天伦之乐,现在子女都是事业与小家庭的建设,无暇顾及老家及父母,让老父母感觉失落与寂静,心里一下不能平衡,所以才觉得世界遗忘了他们,信感孤独与凄凉,这是很正常的,都很正常,那怎么办?有没有解决的办法?答案是肯定的,是能够解决的,首先老人要有积极与理解的态度,社区,乡镇各级政府积极组织和举办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盼。过充实,快乐的老年人生活,是每一个有能力的人的义务与权利


周一言1


古人认为:"人到五十知天命,人到七十古来稀"。意思是说:人活到五十岁,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一般人只有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因为能活到七十岁的人是比较少的,五十到七十的中间数是六十,所以古人认为只要活过六十岁,就己过平均数,也就不算短命的人了,对家族对祖宗也算是有个交待了,死后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入家祠,接受后辈的祭祀贡奉(。当然这种家规习俗,也只是部分地区部分家族有这种规定,不是全部。)

所以他们认为,只要活满六十岁就没有家族给他们带来的生存压力了,活长活短都无所谓,能活长一点当然更好,活得不太长也不遗憾,也就没有了六十岁前一定要活满六十岁的盼望。

人,一但没有盼望,思想就容易消极下去,加之步入老年,人自身的各项生理机能进入衰退期,有些老年人也就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表现为喜欢独居,不愿参加社会话动,少言寡语情绪抑郁,孤独凄凉。




当今社会,物资充盈,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医疗保健能力得到迅I猛发展,社会养老保障日臻完善。问题中提及的农村老人的这种现象,应该是己得到较大改善。但是,在一些欠发达的偏远农村地区,子女们均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守"空巢"的现象依然存在。

在此,笔者呼吁全社要关心关爱"空巢老人"。作为子女,虽然不能做到"父母在不远游",但是常打电话回家,与父母拉拉家常,了解一下他们的身心健康,为他们解决各种身心问题,我想这是不难做到的吧!如果有条件,一定要常回家看看或把他们接到自己工作地生活。最终,让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快乐生活,颐养天年。


易道贞子


农村是有:人生六十古来稀一说。由于随着农村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身体健康,精力尚好,普遍还在田间劳作(这样寄托了他们的思虑),他们大多还充满活力(少数体弱多病的除外),对耕耘,种植都会有丰收的盼望,希望“多收三五斗”。但这不是他们的唯一盼望。他们更多的是盼望家庭子女平安,最好挣到钱或发大财(这样又会寄托更大的期望)。由于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年龄大,以变得失落和无助了。人随着年岁的变大,心灵变得更加宁静与平和,不会像青壮年一样的争强好胜。对“命运”的认同感会变得更加强烈,对物质占有欲逐渐淡漠。这可能是普遍老人的心态,也许在某些时间里会想到生命终点,也许会有一丝凄凉的感觉吧。


治平36


人过六十,古来稀。这是一句古话,在老年间形容人过了六十岁就没多少时日了。

现代社会这句话已经不适应了,现在过到六十刚退休,是享福的时候你能说没奔头吗。劳碌一辈子了过六十可以不工作也有工资了,是幸福的开始,看着儿孙满堂多好。

有的不富裕的家庭六十多岁依然坚持工作的大有人在。现在人们的寿命时间长了不能和古时候相比较了。

个人认为,过六十自己依然可以活的开心快乐。谢谢。





农民小哥阿四


这句俗话,我看巳经不适用了。现在从城市到乡村,随着生活条件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完善,人活一甲,精力充沛,身体硬朗,是精神生活最丰富的时候。人活六十岁,正是人生第二个青春的开始。人只要保持快乐轻松的精神状态和面貌,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不管到什么活到什么岁数,都会找到幸福安逸的生活乐趣。



六十岁,有些人还是意气风发,发着余光和余热。但这是少数人。

更多的人,虽然身体条件还算可以,但内心已经失去昂扬的斗志。我想,所谓的古来稀,在今天的社会里,应该指这些。

上了年纪,尤其是六十岁以上的人,人生的起伏沧桑均已见识与经历过,对生命已经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俗称“看破红尘。心已累啦,没有盼望,顿时觉得人生的凄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