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柯一夢
世界各國曆史上都出現過世襲制度。中國古代世襲制度,每個時期也有變化。
1、秦代前,是世卿世祿制度,即天子、君候,公卿、大夫、士,他們的爵位、封邑、官職都是世世代代世襲,無次數、代數限制。只要不亡國、不造反或別人搶走。
2、秦代,各級官職由中央任命。有些官職的委任也長時間集中某一個家族,就是幾代人任同一官職,但不屬於世襲,中央需要可以隨時調動。
3、漢代,起初功臣王侯也是無次數世襲,可是由於政治權利爭奪利害、以及七王之亂後,許多王候被削去。王候封地特權慢慢減弱。
4、魏晉,世襲分世襲罔替和世襲兩種。世襲罔替的次數無限、代代相傳,但只承襲爵位,不承襲官位;例如司馬炎稱帝,封的陳留王曹奐及後代,比司馬家的晉代國祚還長。世襲,則規定次數、每承襲一次、爵位低一級。
5、唐宋,爵位大多不能世襲,是一代終身制貴族。例如水滸中的柴進,不是王侯,但是周世宗嫡派子孫,家中有太祖皇帝御賜丹書鐵券,享有很多特權。
6、明代,皇族封爵,是世襲罔替,初年朱姓王都是實權王,有封地、有兵馬、負責管理一方。燕王朱棣奪位、以及朱棣兒子造反之後,所有王爺被取消了兵馬、封地、衛隊,僅剩王爺憑證領津貼,從而成為“閒王”。
明朝公、侯、伯世襲,原有爵位低一級。其他官職世襲,不降低,都與“閒王”一樣,無權無職,只依據級別享受相應待遇。其他特權包含繳納稅費、以及因根正苗紅,孩子仕途有照顧、官員選拔有優待等。
7、清代,爵位世襲限定代數,或註明“世襲罔替”。只有少數世襲罔替的“閒王”,即使有點土地,也不是封地。其餘王及其他爵位,都是遞降世襲,但降級若干次便不再遞降。
故而,秦漢以後,除皇帝之外,不論世襲幾代,普遍只世襲爵位,不世襲權職,依據級別受相應待遇。例如稅賦徭役減免、地方官另眼相看等等。
至於世襲制度中的繼承者,是以嫡長子為主流,但也以才德、父母偏好以及其他情況,而不讓嫡長子繼承。例如漢武帝規定,王候封地,王候的幾個兒子同時繼承。
碧水青山0
對於戚繼光這樣的軍戶家庭而言,“世襲的登州衛指揮僉事”就是一份祖傳的固定工作。
雖然這只是個四品官,而且武將見文官矮三級。在明朝人的眼裡,跟七品知縣差不多。但是一般而言只要大明朝不倒臺,戚家男丁不絕,登州衛指揮僉事就是戚家人事業的起點。以後只要不犯事,混得再慘,基本上職位都不會低於登州衛指揮僉事這個四品武官職位。
比如,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最初也是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然後一步步官至大寧都指揮使,神機營副將(正三品)。
戚繼光自己16歲的時候父親死了,要承擔起家庭的重擔,便也就嗣職指揮僉事。(雖然他父親戚景通生前的職位已經遠遠高於這個職位,但是,戚繼光能夠直接承襲的,也只能從登州衛指揮僉事開始)後來運氣好,考中武舉人。然後就做過山東都指揮使司的僉事,負責“備倭”。調到浙江以後,升到參將,防守寧波、紹興、台州三府。消滅倭寇後升為都督同知,薊州總兵(正一品),“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官就越做越大,也越來越有名氣。
這個世襲職位對於戚家的軍戶家庭而言,實際上算是稀缺資源。一般這戶軍戶男丁絕了,都督府可是要收回這個資格的。
而且一般由於家裡的兒子比較多,而且嫡庶有別,所以通常會由嫡長子繼承這個職位。
比如戚繼光的長子戚祚國也是繼承了祖上的職位為登州衛指揮僉事,後憑著努力,升濟南府掌印都司的。
如果嫡長子不幸夭折了,可以把這個名額轉讓給次子。當然如果這一家沒有男丁了,通常為了不浪費這個名額,會從宗族裡過繼一個男丁來繼承這個職位。
比如大家熟悉的毛文龍就是過繼給遼東鞍山的伯父毛得春為嗣子,承襲毛得春家世襲的百戶。比戚繼光家的指揮僉事低了4個等級。
根據明朝的世官制度,世官共有九等: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衛鎮撫、正千戶、副千戶、百戶、試百戶、所鎮撫。但是可想而知,這種軍隊基層官職成為了“祖傳職業”,也就離破產不遠了。世戶制度支撐下衛所軍隊的戰鬥力也就非常低效了。當兵不是為了打仗,而是為了點卯吃糧。
而明軍之所以可以支撐這種世官制度,是因為有“軍屯”,自給自足。但是到了明朝中期,土地兼併嚴重,世並制度的生存基礎就遭到了破壞,因為領不到足額軍餉,而使得衛所的世兵軍戶大量逃亡。朝廷就不得不實施募兵制以彌補兵額不足。即便人數足額的軍隊,戰鬥力也實在堪憂。
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嘉靖38年(1559年),“戚家軍”成軍於浙江義烏,總兵力4000人,主力是義烏的農民和礦工。
此後武將們的部曲家丁就一發不可收拾。到了明末,明朝廷最有戰鬥力的3支部隊,關寧鐵騎、天雄軍、秦兵都不是世兵制度下的部隊。
炒米視角
明代實行軍官同職位世襲。當然只能是可承襲的職位。如都指揮使就不是襲職,都指揮同知則可襲。軍官職升至高一職,後輩襲高職,原軍職被其他有功軍官升任。一般是嫡長子先襲。當然要身體能應付軍營生活。通過騎射等技能測試方可正式成為軍官。軍官無子,兄弟擇承。胞兄弟,堂族兄弟中擇。軍官族戶不能輕易脫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