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瓦崗軍的崛起與李密領導地位的確立

一、隋末山東的動亂

煬帝時期,為了修築運河、營繕長城和興建東都,於是大肆動員民力,造成無數百姓的死傷,導致全國各地民怨四起。但是,隋朝政府對於人民的不滿,不但不予理會,更於大業七年(611年)下令傾全國之力對高句麗進行征討。朝廷不恤民命,導致人民流離失所,民生凋敝,開皇時期的盛世榮景一掃而空,物價飛漲,百姓饑饉。

河南瓦崗軍的崛起與李密領導地位的確立

瓦崗寨

自煬帝登基以來,人民不斷被迫負擔額外的徭役,使得百姓原本穩定的生活受到干擾,進而導致農村經濟無法正常運作。當平民的生活完全失去支持與依靠時,各地隨處皆是失業和無產之農民。小農經濟失衡的情形,以現今黃河南北的河北、山東與河南的情況最為嚴重。

河南瓦崗軍的崛起與李密領導地位的確立

何以山東地區情況最為嚴重?主要因素在於:山東是中國最繁富之地區,戶口最多,高達四百多萬戶,佔全國總戶數之一半,因此隋朝政府便在這個地區增置諸多軍府,導致官方出兵、出糧以及其他許多的負擔和差役,多是落在山東人民的身上,如:煬帝為了征討高句麗,徵發鹿、車伕六十餘萬,以運米糧輜重。朝廷大肆徵調的舉動,不但造成“行者不歸,居者失業”,又無糧可食的悲慘境界:“皆剝樹皮以食之……其後人乃相食。”

河南瓦崗軍的崛起與李密領導地位的確立

飢餓的災民只能吃樹皮

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人民以樹皮、草葉,甚至是泥土為食,四處都是哀鴻遍野的景象。此外,大業七年(611年)山東河南地區發生洪災,“大水漂沒三十餘郡”,隔年又遭逢大旱與瘟疫。在水患、旱災和人禍交迫的情形之下,致使“士卒填溝壑,骸骨蔽原野。”原本人口稠密繁華之處,遭逢此劫而轉為凋零破敗,廬舍為墟。

河南瓦崗軍的崛起與李密領導地位的確立

餓殍遍野

人民遭逢天災人禍的威脅,在走投無路之下只能選擇鋌而走險,於是拿起鋤頭、鐵耙相繼揭竿反對楊隋政權。首先起事者是尉文通,後來陸續有王薄、孫宣雅、郝孝德、孟讓、左才相、劉霸道、孫安祖、張金稱、高士達、杜伏威、李子通等其他起事者接踵反隋。自大業六年(610年)爆發農民起事,至十三年(617年)為止,全國將近有126例,光是山東地區就有75例。

二、瓦崗政權的建立

瓦崗軍的創始人是翟讓,東郡韋城(今河南滑縣東南)人,原本是東郡法曹,但是因罪遭判斬刑,越獄逃亡後,與同郡人單雄信、徐世勣等人,於大業七年(611年)在瓦崗寨聚眾起事。他們在永濟渠附近搶劫,進而逐漸發展成一支萬餘人的小股勢力。

河南瓦崗軍的崛起與李密領導地位的確立

今河南滑縣

瓦崗軍發展成萬餘人勢力的陣營,其勢力範圍在滎陽、梁郡一帶,汴水所經之處,以現今的地理位置來看,是鄭州市至商丘市之間,大約有200多公里。但是,由於瓦崗軍裡的成員多是群盜和莽夫等一般民眾所組成,加上領導者翟讓對於“吾儕群盜,旦夕偷生草間”的生活頗為滿足,因此,對於陣營後續的發展,並無規劃長遠的計劃與目標,也從未打算讓自己和旗下的勢力強大到足以推翻隋朝,奪取天下。換句話說,從瓦崗軍的規模、政權組成與領導者態度得知,初期的瓦崗軍只是隋末眾多勢力中的一小勢力,而且它無法對隋廷構成嚴重威脅。

三、瓦崗政權的擴張

瓦崗軍直至大業十二年(616年),李密經由王伯當的引薦,投效瓦崗軍之後,才使得打家劫舍的性質,有了徹底的轉變。李密自關隴集團出身,往上數三代不是郡公就是國公,柱國也出了兩位。其家屬是關隴集團的核心成員,地位崇高。李密在開皇年間襲爵蒲山郡公,大業初年擔任煬帝的侍從官,但是由於官非其所好,於是稱病辭官,歸隱鄉里,直到楊玄感起兵叛變,李密起而投靠併為其參謀策劃。

河南瓦崗軍的崛起與李密領導地位的確立

李密 與 翟讓

楊玄感起事失敗後,李密先是投奔平原郝孝德,郝孝德並未重用其才;投奔長白山王薄,王薄也沒有特別看重,於是李密改名換姓在淮陽村舍中教授學生讀書識字,但是仍遭到郡縣官員懷疑,轉而投奔妹夫,接著被妹夫的堂侄告發,再度逃亡,隨後就向諸位領袖遊說奪取天下的計策。

李密的逃亡歷程直至大業十二年(616年)才劃下句點。李密觀察各部首領,認為只有翟讓勢力最強,通過王伯當介紹投奔瓦崗軍。李密成為瓦崗軍的一員後,不但為翟讓出謀策劃,與李玄英、房彥藻等人於漢、沔一帶,遊說其他諸小股賊兵,使其歸附翟讓。歸附原因可分為下列二點:

1.自大業十年(614年)開始,反隋的起事者們已經意識到力量分散的缺陷,以及相互支援、相互配合的好處。所以,各支勢力漸漸聯合起來,瓦崗軍也不例外。

2.隋末“楊氏當滅,李氏將興”的讖緯廣為流傳,李密在逃亡過程中,即已有人注意到他的身世和遭遇,史謂:

河南瓦崗軍的崛起與李密領導地位的確立

李密雖然身為西魏名將後代,但是,亡命初期遊說各方勢力時,並未受人重視。直至“楊氏將滅,李氏將興”讖緯在鄉里間傳開,其身份與屢次九死一生的遭遇,才使得各方勢力一改過去態度而對他另眼相待。

李密於瓦崗軍立下的第一項功勞是遊說翟讓攻打滎陽,並且擊敗張須陀。

隋大業十二年(616年),翟讓在李密的輔佐下,攻下金堤關及滎陽附近諸縣,直接威脅東都洛陽的安全與運河的暢通。於是隋朝派遣張須陀率二萬隋軍前往征討。張須陀是隋朝名將,曾血腥鎮壓山東地區許多反隋勢力,翟讓亦不例外,常敵不過張須陀,屢為所敗。

因此,當翟讓得知張須陀率兵前來征討時,不但恐懼害怕,甚至有遠走逃避的念頭,李密對其勸說:“須陀勇而無謀,……密保為公破之”。李密利用張須陀驕狂輕敵的心態,於大海寺成功擊敗張須陀及其大軍。張須陀的失敗等於是讓隋廷“河南郡縣為之喪氣”。

河南瓦崗軍的崛起與李密領導地位的確立

翟讓 影視形象

其次,大業十三年(617年)二月,河南遇饑荒,各地餓殍遍地,隋糧倉充足,但是官府拒絕賑濟饑民,導致人民相聚為盜,李密為了博取民心和擴大瓦崗勢力,於是建議翟讓奪取隋朝倉糧並且開倉賑民。首先率精兵成功襲取洛口倉,獲得倉米二千餘萬石,並且開倉任由民眾領取。有了豐沛的糧食資源,使得瓦崗軍轄下“老弱襁負,道路不絕”。翟讓奪得洛口倉有了充足的糧食後,不但足以提供軍需,救濟了廣大饑民後,更是得到眾多民眾的擁護,擴大了自己的隊伍。

大海寺之役和成功襲取洛口倉,李密立下這兩項功績後,又成功擊敗越王楊侗所委派的劉長恭和其二萬五千人的步騎。這一戰不但“東都震恐”,亦使得瓦崗軍的聲威遠播,史謂:

河南瓦崗軍的崛起與李密領導地位的確立

瓦崗軍在李密的出謀策劃之下,多次面臨隋將攻勢來勢洶洶時,總是能帶領瓦崗軍化險為夷,甚至最後都能屢傳捷報。因此,各地的反隋勢力者對於瓦崗軍的實力無不讚賞和欽佩,在這樣子的情形之下,起事者和歸附群眾莫不爭相前來歸附。除了歸附者眾外,翟讓亦自認自己的能力不及李密,於是

河南瓦崗軍的崛起與李密領導地位的確立

大業十三年(617年)初,翟讓將李密推舉為魏公,從此李密奠定在瓦崗軍中的地位。

歷史中,農民起義的原因多數都是由於災荒,朝廷的壓榨。瓦崗政權也不例外。


參考文獻:

  • 《唐代史事考釋》
  • 《隋書》
  • 《資治通鑑》
  • 《舊唐書》
  • 《隋唐五代史》
  • 《新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