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部创业团队到营收超1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搜狗自我突破的背后……

从内部创业团队到营收超1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搜狗自我突破的背后……

搜狗用户规模排名全国第四,每10个中国人里面就有7个在使用搜狗的产品。搜狗输入法已成为国内中文输入的垄断者;搜狗搜索月活跃用户数达5.6亿,是中国第二大搜索引擎。

2018年,搜狗市场营收已超10亿美元,身负“搜索行业的挑战者、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者”形象,它是如何做到不断自我突破的?如何才能成为商业领域的创新胜者?在近日举行的中欧EMBA企业公开课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副教授张宇和搜狗CTO、中欧EMBA2016级校友杨洪涛分别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为大家带来思考。

从内部创业团队到营收超1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搜狗自我突破的背后……

杨洪涛

中欧EMBA2016

搜狗CTO

搜狗的诞生始于技术基因

我2003年加入搜狗时,作为国内四大门户网站之一的搜狐成立了一个内部研发中心,着力开发搜索引擎工具,吸纳了很多理工科的研究生兼职参与,我就是其中一个。搜狗CEO王小川则是比我大一届的清华师兄。搜狗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算得上是一家“传统互联网公司”了,其间也在不断寻求自我突破。

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它就是一个技术基因的团队,无论是小川也好,我也好,都认为技术创新、技术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能力。

2003年启动搜索研发的时候,百度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我们当时的想法很单纯,就是要做赶超百度的搜索引擎,后来发现这事其实还蛮有挑战性:

和传统行业相比,互联网领域巨头的发展是呈指数级递进的,想要后来者居上其实非常困难。十余年过去,即使我们目前排在搜索领域第二的位置,但只占据了市场18%左右的份额,与百度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辉煌的背后

是搜狗的6次突破

十几年来,搜狗从一个媒体公司的创业团队起步,建立技术团队和产品团队,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弯道超车,凝聚了几次关键节点。

① 技术突破。2004年,只有十几人的初创团队花了一年的时间,攻克各种技术难关,研发出搜索产品并推向市场。但技术上的突破并没有为团队带来太多水花。

② 产品突破。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我们开发了搜狗后来的拳头产品——搜狗输入法,这个产品其实来自一个热心用户的建议。那个用户为了这个产品建议,还曾给百度发过邮件,百度没理他。后来,他学聪明了,先以员工身份加入搜狗,从内部来影响我们。随后,他成为了搜狗的产品经理,并提出了许多关于搜索产品细节方面的体验建议。

再后来,他基于搜索引擎提出了三点关于新产品的思考:

从内部创业团队到营收超1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搜狗自我突破的背后……

第一,中文输入法是华人上网的必备产品,拥有广泛市场。第二,当时市面上的产品都不够好用。第三,那时的搜索引擎都有一个功能:如果敲一个拼音到搜索框里,就会有一个中文的提示词出现,问你是不是要搜索这个词。做搜索引擎,其实已经在技术上解决了拼音到汉字转换这件事,做输入法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2005年搜狗开始研发输入法产品,2016年一经推出就一炮而红。

多年来,我们形成了一个核心共鸣:坚持做“互联网化”的输入法,这背后是通过技术让输入法拥有强大的联想功能。

这是产品思考带来的一个差异。我们经常说,在马车时代,用户是想象不到汽车的。这一款跨时代输入法的问世,让我们拥有了上百万用户。

③ 渠道突破。2008年,我们与当时比较热门的软件下载网站合作,通过付费推广让搜狗输入法登上排行榜,使输入法用户从一千万、两千万、五千万一路涨上来。

此外,我们在输入法和搜索引擎之间做了一个搜狗浏览器,将搜索栏嵌入浏览器的导航站,使搜狗搜索能直接以框的形态摆在用户面前。做好产品,做好技术,做好渠道,这中间是乘积的关系。

体制突破。2010年,搜狗从搜狐分拆成长为一个独立运营的公司。

⑤ 资本突破。腾讯当时也非常看好搜狗团队的能力,决定停掉自己研发的搜索业务,以投资形式成为搜狗的大股东。

⑥ 资本再突破。2017年底,搜狗在纽交所上市,是公司发展的一个新里程碑。

人工智能(AI)的竞争力

蕴藏在八个字中

因为在搜索和输入法方面积累了很多技术能力,搜狗这两年在AI领域,如人脸识别、视觉和语音合成、机器翻译等领域获得了不少国际领先的技术成果。

从内部创业团队到营收超1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搜狗自我突破的背后……

我们认为,未来AI领域的发展可以用八个字概括:自然交互和知识计算。

自然交互解决的是摒弃死记硬背的电脑命令,让人和机器的互动变得更自然。知识计算是相对于以前的搜索来说的,之前的搜索是索引网页,未来则是索引知识+大数据运算,人人都可以拥有像电影里的大白那样的虚拟助手。

AI可分为几个层次:计算智能是最弱的层次,它可以以超过人脑很多倍的速度运算。上面是感知层次,让计算机通过传感器去理解环境。语音识别、图像识别都属于这层,搜狗做的工作大体上在这个层面。再往上是认知智能,让计算机拥有跟人一样的知识,去理解、推理、互动,这是未来努力的方向,至少需十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实现。

未来可期

搜狗的场景化应用突破

如果从用户数来说,搜狗仅次于BAT,在中国互联网排行第四。但如果从业务体量上来说,却远远不够。如何把用户资产转变成业务模式上的成功,也是我们期待的下一个突破。

我认为,未来AI技术的突破场景首先可以将索引和可穿戴硬件两个技术结合起来,我们叫它“无处不在的搜索”。做智能硬件并非是搜狗最擅长的,我们更期待通过硬件载体实现AI技术,我觉得这是产品和技术之间结合创新的工作。搜狗自2011年开展输入法的语音识别应用,截止到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语音应用,每天服务器上大概有5.4亿的峰值语音请求量,这些由用户所产生的海量数据规模是驱动技术进步的关键。

此外,我们正在尝试内容差异的竞争场景。比如,经腾讯独家授权,搜狗搜索可以实现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搜索功能;在知识领域,搜狗投资了知乎,引入知识社区的优质内容;在医疗信息方面,我们引入很多国家级权威的内容,并将其排在广告前面;此外,搜狗还侧重研发海外英文搜索,把海外优质内容翻译成中文,混排进中文搜索结果,提供给中国用户。

教授点评

如何才能成为商业领域的创新胜者?

从内部创业团队到营收超1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搜狗自我突破的背后……

张宇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副教授

从战略学视角,什么样的企业才能在商业创新中成为胜者呢?

1987年,哈佛商学院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几位教授曾做过一个研究:研究80年代及之前美国创新领域成功与失败企业的特征。教授们通过管理学界的2X2矩阵发现,

商业的成功和失败跟是否为产品和技术的首创者或模仿者并无关系。我本人也曾在2013年做过一个类似的分析,同样验证了这一观点。

从战略学角度来看,优秀的创意并不代表丰厚的利润,但优秀的创意可以创造价值,比如新材料的研发,新技术的研发。商业成功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重新获得所创造价值中的绝大部分。任何商业上的成功都需要通过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这两部分实现。

价值创造是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满足用户的一定的效益,令用户产生支付意愿而实现的,价值创造的总额决定了市场潜力的大小。

当这个行业的产品能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的时候,行业是不断成长的。以搜狗输入法为例,当产品只有几百万人使用时,它创造的价值并不特别大,当用户规模达到5亿时,其获取热词的智能程度更高,这时为用户创造的价值和市场规模也会增加。

从内部创业团队到营收超1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搜狗自我突破的背后……

此外,从需求(支付意愿)和成本(供应意愿)曲线可以看到,当产品的支付意愿不断提高时,需求市场是扩大的。但如果成本提高的话,需求就又降低了。因此,如果想要扩大市场规模,意味着成本也要下降,只有当支付意愿提高,供应意愿也相应提高,这个时候行业才会不断成长。因此,企业一开始选择哪个赛道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就此分析一下在中国风起云涌的各类创新企业背后发展的逻辑:

团购是通过电子邮件和分发技术,把原来只能连接附近几个街区的几万人,变成全国性的一个千亿级的市场规模。而共享单车的支付意愿随着单位价格的提升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我们看到,其实共享单车的支付意愿是有一个顶峰值的,大概是2块钱,这是因为它受限于公交车票价(替代品的价格),所以这也预示了共享单车的市场规模并不可能很大。

企业是不是来到一个大的赛道就够了呢?当然不是。在你创造的价值中,其实只有价格和成本之间的一块,才是企业真正能够获取的价值。

什么情况下公司可以让获得的价值更高?一个公司卖给两个买家,与两个公司卖给一个买家,假设整个过程创造的价值是一样的,哪种情况下这个公司能获取的价值更多?肯定是面对两个买家的那一家(独家的)公司。

从内部创业团队到营收超1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搜狗自我突破的背后……

另外一种情况,两个供应商供应一个公司和一个供应商供应一个公司,哪种情况更好?肯定是拥有两个供应商的那一家(独家的)公司。

因此,我们不仅要挑市场容量大的赛道,同时还要尽可能让自己变成一家独一无二的公司,这样才有可能把创造的价值更多地分到自己的手里。

这是战略学中很重要的一个附加价值的概念。

再来看看团购行业,虽然它市场规模巨大并创造了很多价值,但由于从业门槛太低,能获取的价值并不大,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市场上只剩下一到两家竞争对手,这个行业还是不赚钱。

同样,我们也可以用价值创造和价值分析的框架,来分析目前正在兴起的热门技术,比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大数据、区块链等,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预测,或者成为这些领域的胜者。

查理·芒格曾说过,“要想得偿所愿,最好的办法是让自己配得起它。”想要成为商业领域的胜者,我们不仅要为顾客创造价值,而且要尽可能成为为顾客创造独特价值的企业。

本文根据中欧EMBA企业公开课内容编辑而成,内容已经教授和嘉宾本人确认。

EMBA活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