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囂的話語圈下總是有著一個沉默的大多數

喧囂的話語圈下總是有著一個沉默的大多數

王小波在這《沉默的大多數》中講述了許多他的經歷,批判了很多他不認可的現象,大部分在我看來批判的切入點可以說是鞭辟入裡,每個字都直指他想要批判的核心。

開篇幾章他都提到了在喧囂的話語圈下面始終有一個沉默的大多數,雖然現在和王小波寫此書時的環境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不置可否的是,這個沉默的群體變得更大。現在沉默的群體不再像當年一樣只會在私下裡交流談話。現在的網絡成了沉默的大多數們新的交流平臺,在這裡沒有人知道你是誰,可以暢所欲言的講,甚至有人講得很兇,達到了暴力的程度。但是當你在街上看到這個人,他依然是那個雙手插兜,把腦袋縮在衣服裡的那個從不與人交談的大多數。

王小波那個年代的人沉默是因為不敢說,因為他們經歷了特殊的歷史時期,在當時如果亂講話或許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後果,那段時期是一代人的痛。而現在的人沉默又是為什麼呢?難道真的像龍應臺所說"中國人表現出來的沉默其實就是怯懦。"是這樣嗎?這裡王小波所給出的解釋是因為中國的傳統教育所導致,我對此非常認可。

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我們要中庸,白話解釋大概就是不落後也不爭先,孔子將中庸之道當作是一個最高的道德標準,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最高智慧。在中國的教育之中,中庸之道便一直潛藏在其中。從小父母老師就教育學生孩子,不要做一個特立獨行的人,要合群,在成長過程中稜角逐漸被磨平,而長大以後我們更是習慣了隨大流,面對一件事情其實所有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沒有人去當面表達出來,所有人都在等第一個發表意見的人,然後趕緊蜂擁而上過去附和,正是這樣的教育之下,誕生了越來越多的沉默的人,在網絡的催生下沉默的大多數反倒壯大起來,沉默的人在公開場所不敢表露或不屑表露的思想,都會在網絡上表述出來,充分行使了他們言論自由的權力。

書中王小波有一個觀點,我看了以後腦袋彷彿受到重擊,有種瞬間開竅的感覺"古人曾說:天下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但我有相反的看法,假設歷史上曾有一位大智者,一下子發現了終極真理,根絕了一切發現的可能性,我就情願到該智者以前的年代去生活。這是因為,假如這種終極真理已經被發現,人類所能做的事就只剩下了依據這種真理來做價值判斷。"以前一直把孔子當作聖人,把孔子的語錄奉為圭皋,當作人生之書。看了王小波的這段論證,發現確實是這個道理,如果孔子的話全部都是正確的,那麼中國恐怕早就一統世界了,畢竟仁者無敵。

時代一直在發展,保不齊現在的科學理論不會在將來被推翻,以科學的嚴謹得出的結論都有可能被推翻,那麼孔子的話為什麼就全都是對的呢,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儒家僅僅也就是百家當中的一家,若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家立為正統,那麼到如今,說不定就是那家的老祖宗稱聖呢。我在這裡並不是想否認孔子,只是時代在發展,不應該有哪一個人的話就完全是真理,如果萬古不變的真理出現了,那麼活著的意義除了重複還有什麼。人是有差異的,萬物是有差異的,即使有真理出現,它也應該順應時代做出改變,不然遲早會被時代所拋棄。

我認可王小波的批評,最主要的是他讓我學到了一些知識。道理不應該非對即錯,總是存在兩面性,更確切的說應該是多面性,想要適合這個時代必須不斷進化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