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周治好4個多月的發熱,真不簡單

小 編 導 讀

無論什麼病,生病多月,都不會好受。有一位患者,發熱4個月,經多次治療,但效果不顯。最後他遇見了一位大夫,這位大夫從溫病方向進行診治,1個周後,患者熱退身愈。如何做到的?文中一探究竟。

1個周治好4個多月的發熱,真不簡單

患者男性,34歲,廣東高州人。2004年4月7日初診。

主訴:發熱4個月。

現病史:2003年12月始出現發熱,咳嗽,在當地醫院(高州)治療不效,遂來廣州求醫。於廣州市某中醫院住院治療1個月不效。於2004年2月11日又至廣州市某大型西醫院住院治療。曾進行多次血、尿細菌培養,結果均為陰性,進行多次多部位影像學檢查及多次骨髓檢查,認為“可基本排除感染性疾病,血液病及惡性腫瘤”。曾使用多種抗生素治療,每於使用後熱勢升高,擬診為“多種藥物過敏反應”,停用抗生素,使用激素治療(甲潑尼龍80mg/d,維生素D聯用氫化可的松200mg/d),亦不能控制病情。發熱每於午後加重,入夜尤甚,體溫高達40℃。近日病情加重,夜間熱甚時出現神昏譫語。遂邀彭師會診。診時症見:發熱(體溫39.4℃),神清,口渴,頭面、雙上肢見斑疹色紫紅,咳嗽有痰,大便3天未解,體尚壯實,納可。舌暗紅,苔薄黃膩,脈滑數。

中醫診斷:溫病遷延日久。

西醫診斷:不明原因發熱:多種藥物過敏反應?

辨證:火鬱三焦,充斥上下,內迫營血,胃之陰津受損。

治法:宣洩鬱火,清胃生津。

生石膏30g(先煎),大黃8g(後下),殭蠶、薑黃、知母各10g,蟬蛻6g,甘草5g,玄參20g,牡丹皮12g,赤芍、紅條紫草、粳米各15g。

二診(2004年4月8日):服藥後,當晚體溫降至35℃,家屬急來電話詢問,知患者“身涼汗多,神清”,此為津氣損傷,急以益氣養陰:西洋參15g,麥冬、五味子各10g。

三診(2004年4月10日):兩日後複診,熱勢漸退,每日最高體溫不超過38.5℃,全身散在斑疹,出至手足心,大便通暢,舌紅,苔薄膩。邪熱已減,氣血同病,兼以痰溼。當清熱化痰,涼血化斑,以化斑湯合溫膽湯治療:生石膏(先煎)、水牛角(先煎)各30g,玄參、茯苓各20g,粳米15g,甘草5g,枳殼、竹茹、知母、法半夏各10g,陳皮6g,生薑3片,大棗5枚。

四診(2004年4月14日):午後夜間熱甚,天明汗出身涼,體溫波動於37.5~38.2℃。胸悶,咳嗽,痰可咯出,脘痞,納差,舌略紅,苔黃膩。治以蒿芩清膽湯:黃芩12g,青蒿(後下)、法半夏、枳實、竹茹各10g,陳皮、青黛(包煎)各6g,茯苓20g,滑石15g(先煎),甘草5g。

服藥後熱退,繼以參苓白朮散加減善後治療半個月,痊癒出院。

1個周治好4個多月的發熱,真不簡單

【按】該病患者發熱4個月有餘。咳嗽是患病以來一直存在的症狀,可見在肺之邪熱始終存在。初診時既見到咳嗽等上焦肺的症狀,口渴、發斑等中焦胃的症狀,又見便秘等下焦大腸的症狀,為在肺之溫邪日久失治,火鬱三焦,充斥上下,故用升降散宣洩鬱火。

溫邪日久失治,不但充斥三焦上下,而且內迫營血。神昏譫語、斑疹,均為內迫營血之象。葉天士《溫熱論》原文5中說:“若斑出熱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則如玉女煎,輕則如梨皮、蔗漿之類。”溫病發斑多因陽明胃熱內迫營血所致。斑疹外發則邪有透解之機,故斑出之後,熱勢應逐漸下降。若斑出而熱不解者,是為邪熱消爍胃津,致津傷不能濟火,水虧火旺而熱勢燎原,即葉氏所謂“胃津亡”的後果。

本案患者即是出現了這種“斑出熱不解”的情況。對於“斑出熱不解”的治療,葉氏提出“玉女煎”,王孟英認為並非是玉女煎之原方,而是用白虎加地黃法,吳錫璜又提出:“熱甚者,尚有犀角地黃合白虎法。”故使用化斑湯清胃洩熱與養陰生津並進。該病患者雖未見明顯虛象,然病程日久,邪熱久戀,正氣自虛,故減去水牛角以免過於寒涼,而加入牡丹皮、赤芍、紅條紫草著重涼血化斑。

該病例發熱頗為頑固,5個月來體溫從未降至正常,而服藥一劑後產生了明顯療效,當晚體溫降至35℃,但是患者出現了身涼汗多。對於此時的病情,可以參考《溫熱論》原文6來理解。本病例雖未出現戰汗,但病機類似:邪熱久留,正邪相持日久,正氣奮起祛邪後,體溫驟降。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為陽氣一時不復,“待氣還自溫暖如常矣”。另一種則是發生了脫證。其鑑別要點有三:脈象、神志與汗出情況。由於二診為緊急情況下的電話詢問,故脈象不可知;神清則為佳兆;關於汗出,葉天士指出“汗出膚冷”為順,“膚冷汗出”為逆。患者身涼後汗出甚多是氣陰兩傷,失於內斂之象,當急以生脈散益氣斂陰。

三診時雖然斑疹遍佈,但熱勢已減,大便通暢,辨證為氣血同病、兼有痰溼。仍以化斑湯清熱涼血化斑,以溫膽湯化痰清熱利溼,如葉氏所云“分消走洩”之法。

由於辨治準確,服藥後熱勢進一步下降。午後夜間熱甚,天明汗出身涼。夜間症狀明顯,多與“陰”有關。溫病中夜間發熱較甚者,常見熱灼營陰之清營湯證、邪留陰分之青蒿鱉甲湯證、暑溼鬱阻少陽之蒿芩清膽湯證。熱灼營陰證當伴見心煩、舌絳、斑疹隱隱等,邪留陰分證當伴見舌紅少苔、形瘦、熱退無汗等,而本病患者以胸悶、咳嗽、咳痰、脘痞、納差、苔膩等痰溼表現為特徵,應屬蒿芩清膽湯證。蒿芩清膽湯證中發熱夜間為甚,並非因為病位屬“陰”,而是病邪性質屬“陰”。溼為陰邪,午後夜間屬陰,故夜間熱甚;天明屬陽,熱屬陽邪,熱迫汗出,熱隨汗洩,故身涼。然溼性黏膩,不易速去,故鬱阻少陽。當以蒿芩清膽湯清洩少陽、化痰利溼。

藥後發熱消失,諸症好轉,唯餘溼留戀、脾胃氣虛,以參苓白朮散健脾化溼善後而獲痊癒。

醫案對於學習中醫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好的醫案書,必定是從收集到的醫案中進行篩選,選其精華輯成書。

小編今天推薦的這本書醫案書即是如此。

1個周治好4個多月的發熱,真不簡單

《嶺南溫病學派古今驗案發揮》

本書收集嶺南溫病學派的古今醫案,書中所載醫案包括三個部分,分別來源於典籍、跟師學習和作者的臨證實踐。“昔賢篇”收載古代溫病名家醫案,“彭師篇”為作者跟隨彭勝權教授學習所得,“力行篇”為作者本人醫案。另附今方58首,為多位教授的經驗方劑。

本書具有一定的深度,特別適合溫病學專業的教師、醫師和研究生用以學習提高,也適合廣大中醫師和學有餘力的同學們深造,用心去體味其中的溫病學經典思想,瞭解今日中醫的新特點。(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嶺南溫病學派古今驗案發揮》(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於徵淼著,吳智兵審閱),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