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育儿】什么是小儿“脾常不足”“心常有余”

中医学对脾的功能含义认识比较广泛,它不仅能消化吸收,运化水谷精微,而且还能化气血,统摄血液运行。

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理解,可以说脾的功能包括了从口腔起的整个消化器官的大部分功能活动,同时还包括了肾、肾上腺皮质、心、肺及某些内分泌腺的生理功能。

什么是脾常不足?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要求相对较多,而脾胃发育未臻完善,运化功能尚未健全,相对不足。

倘若饮食不节,饥饱不适,便易损伤脾胃而生病,如呕吐、泄泻、伤食等,故“脾常不足”出自明·万密斋的《育婴家秘》一书,是中医儿科医家对小儿多见脾胃疾病这一生理、病理特点的概括。

什么又是“心常有余”呢?

中医儿科学中的“心常有余”不是指解剖上的心脏比别人多,也不是指中医学中特有的“心火亢盛”的概念,而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火易动的生理特点。“心常有余”一词也来自《育婴家秘》一书。它是说:“心主血脉。色者,血之萃;脉者,心之合也。如色见红润,脉来大数者,此心气有余,其儿易养。”

小儿初生、发育尚未完善,知觉亦未开,由于心气有余,见闻易动,故常有神怯易惊、易喜易怒。小儿“心常有余”常常反映在疾病的过程中,心火亢盛,则津液干而病渴,神志乱而卧不安。所以,会出现抽搐,惊厥神昏多见。

中医理论强调,诸痛疮疡,皆属于心,所以皮肤病,湿疹,皆由心火引起。而降心火,解热毒,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肺常不足”是肺的发育不好吗?

“肺常不足”是中医儿科学的专有名词,不是指肺发育不好。孩子易感冒、咳嗽。肺主皮毛,卫外不固,更易被外邪所侵袭,故小儿比成年人更易患时行疾病。

“肺常不足”出自《育婴家秘》一书,书中说道:“娇肺易遭伤,”认为“天地之寒热伤人也,感则肺先受之。”因肺为清虚之脏,即易受邪。又不耐寒热,故在病理上形成了“肺为娇脏,准调而易伤”的特点。

按照中医五行学说,脾与肺为母子关系,脾主运化,赖肺气敷布以滋养,肺之气化,赖脾之精微而充养。小儿脾胃虚弱,肺气亦弱。当脾气健旺,则水谷精微之气上注于肺,卫外自固,病邪不易侵入,肺之不足当可充足。

何谓小儿“肝常有余”?

明·医家万密斋《育婴家秘》提出:“小儿肝常有余”是指小儿生长旺盛,易动肝风。

肝为厥阴之经,与少阳相表里,少阳之气,万物之所资以发生。万密斋认为:“儿之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未已,故曰用常有余。有余者乃阳然有余也。”而非亢盛大过之意。

肝为刚脏,属木,旺于春,主人体生发之气,肝气生发则五脏俱荣。同时,肝肾精血同源,肝得肾水则柔而不刚。

小儿生长旺盛,发育迅速,脏腑经络柔嫩,精气未充,则肝阳易旺,易动肝风,而见壮热抽搐,甚至角弓反张、昏迷等证。

未完待续,明天内容更精彩……

温馨提示:上文中所提及药方和中药,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应用,切勿擅用。

本文作者彭鑫,文章摘选自《中医古法 婴幼养生》,引用及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