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公司招聘員工為什麼只要985或者211名校畢業生?

老郭說


在之前的一個節目上,有位HR是這麼說的:,“離開招聘會後,只帶走985大學生的簡歷。”學歷歧視,儘管很多人反對,但是很多企業在招聘的時候,依然還是通過學歷篩選人。在校招圈有一條約定俗成的高校鄙視鏈:清北>985>211>普通一本>二本>三本>專科。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1.成本

通過學歷來篩選人,是企業減少招聘成本的最有效方式。一些企業在宣講會,甚至面試上公然表示自己只招985/211,就是因為成本。985/211的學生,難道都優秀嗎?不一定,但是優秀學生的佔比肯定要比其他普通院校的要高,畢竟高考能考高分,這就說明學習能力不是太差。

一般而言,名校學生享有更好的資源和師資,身邊也都是高分考入學校的人,每天接觸的是高質量的比賽、項目、學術探討、更豐富的活動,在這個優秀的環境當中,就算是一個普通人,也會慢慢的被改變,與環境保持一致。在這樣的背景下,選出優秀人才是大概率事件。

要知道好的企業,每年接收的簡歷是上萬份的,HR是沒有精力挨個看簡歷的,就算是隻要985/211的學生,篩選下來,說不定還有幾千個人可以篩選,而這當中的人就已經完全能夠滿足企業的招聘需求,何必再擴大範圍呢?

2.人才培養

企業招聘人,其實也是給自己培養有生力量,培養未來的管理團隊。那麼如何衡量一個人有沒有潛力呢,最方便快捷的方式就是看學歷。高考考得好,未必是人才,但是高考考得差了,很大概率不算是人才了,因為人的智商其實是沒有什麼太大差別的。有的人總說:學歷差,也有成功的。

學歷很重要,那次互聯網大會的照片,可以看一下,這些互聯網大佬,有哪個是學歷低的呢?劉強東,人大畢業,張一鳴,南開畢業。總體而言,還是學歷高的人,成功的概率更大。

3.學歷價值

有的企業內部是是有各種指標的,本科以上佔比是多少,碩士佔比是多少,985/211佔比是多少,有各種內部考核指標。公司裡高學歷人才的數量多少、含金量高低,也能從側面證明企業的實力。

4.背後資源

進入社會之後,人脈是非常重要的資源。說實話,從985/211出來的學生,就業的單位一般都不是太差。這麼一來,在那些政府部門或者一些行業,肯定會有校友在,有這麼一層關係,以後自然好辦事了。


傑說職場


老韓說:我做管理10幾年,每年都要面試50多人。總結下來,主要還是【風險&成本】的原因。


1.名校的基本素質高。

我面試的時候基本都會讓大家做一個自我介紹。985或211的候選人,進來之後會非常客氣。然後做介紹,會清楚介紹自己,簡歷上有的會說,沒有的也會說。


一般學校的呢,你問讓他做介紹,他要麼簡短說一句,要麼就說簡歷上有,你不會自己看?


說實話,我有的時候會非常忙,面試前會大概摟一眼簡歷,大致介紹一些重要的東西。

然後在通過候選人的自我介紹,總結出來第一印象。這個基本就定格了。


上來直接懟面試官,真心不爽,多半前半句說完,就不想聽了。


2.名校的學習能力強。

千萬不要說,考上名校是概率事件。這可是真刀真槍,一分一分的考出來的。

你可以說,考試的時候沒發揮好。千軍萬過獨木橋啊。

失敗各有各的理由,成功就只有一個原因。

什麼輟學也能幹好工作,當然不排除概率性事件。扎克伯格也是輟學生,不過人家也是名校輟學的吧。


沒有基本的自學能力,到工作單位,只能停留在最初級。

同樣是學習,有些人就學的好,有些人就學得不好。不單單靠自己,還靠師傅。

名校有優渥的教育資源,各種專家和教授,層出不窮吧。有財力和資源,信息化,學習接觸的知識面就廣。


我記得有一年回老家,我們高中還沒有電子信息化,北京這邊小學生都開始學編程了。


3.企業傳統偏見。

沒辦法,自古以來偏見有之。假如你是一個企業負責人,你願意承擔多大風險招一個人。

可能名校出來的薪資會高一些,但風險是可控的。

如果招聘10個人,可能會有一個不勝任工作,有3個超級優秀。

那一般學校的呢,可能有一個非常優秀,5個活幹的差不多,2個就得辭退了。


招聘一個人的成本非常高,不只是這個人不勝任就完事了,因為時間成本更貴。

企業之間的競爭就是分秒之間。高手過招勝在毫釐。

滴滴和快的競爭的時候,兩個團隊7天都沒閤眼,最後滴滴請騰訊的團隊來支持,才打贏這場硬仗。不是985,根本進不去騰訊。


那不是985和211就沒出路了嗎?當然不是啊,還有那麼多不是名校的呢,依然活的很好。


這個道理很明顯,人生就像跑馬拉松,你前半段發力考上985或211,就相當於搭上了一個順風車,會越來越順。當然,也可能會翻車。


沒考上985或211呢,那就相當於騎了個自行車,開始跟別人沒拉下多少距離,後邊如果發力還有機會,不發力呢,就會越來越遠。


這也是為啥,一個企業裡,有的985或211活幹的不行。很簡單鬆懈了唄。有句網絡名言,一個人的努力程度之低,還沒有達到拼天分的地步。


老韓也是非名校畢業,咱們也別覺著自己就低人一等,過去只能代表過去,從現在開始努力,什麼時候都不晚。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還有句老話,不怕慢,就怕站。只要肯幹,就一定能行。聽著是雞湯,其實就是這裡。


歡迎【關注】老韓說管理,每天大白話說職場、管理、溝通等乾貨內容。

老韓說管理


一些公司,尤其是名企大公司,或者公認的“好單位”,招聘應屆畢業人才時只要985或者211畢業生,這是事實。考研名師張雪峰有次在節目裡告誡學生黨:雖然所有的五百強老闆們HR們都諄諄教導你們:學歷不代表能力,只要有夢想肯努力,低學歷同樣可以成功。但是,他們從來不會告訴你,他們自己也只要名校畢業生。


雙非三非四非學生黨是不是很崩潰?很氣憤?覺得很不公平?你們不知道的是,這些HR們並沒有陽奉陰違口是心非,他們確實知道名校學歷並不能保證能力一定強,二本三本肯定有優秀人才,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但是校招應屆畢業生時仍然只招收名校生。這是為什麼?深層原因究竟是什麼?



原因只有兩個:人力市場供求關係;人才甄選成本。

先說說供求關係。人力市場跟商品市場一樣,都取決於供應能力和市場需求。每年的大公司央企國企外企金融企業風口行業人力資源需求有限,而大學畢業生的供應量卻逐年增加,現在已經接近九百萬/年,如果都以“好工作”“好崗位”為就業目標,顯然難以滿足就業需求。供大於求,必然造成買方市場。既然是買方市場,挑挑揀揀嫌貧愛富的主動權就掌握在用人單位手裡。拋開其它非學歷因素不談,HR如果收的簡歷都是清北,那他們肯定不要普通985,比如xx基金,明確只收清北本科;收到的都是985,那麼211就得退一步說話;一本畢業生厚厚的一疊,二三本就不可能考慮了。沒什麼可抱怨的,你買東西也這樣。



再來說說人才甄選成本。一般人很少考慮的是,甄別和選拔人才是有成本的,機會成本和時間成本,有時候這些成本很大。比如企業需要填補一個崗位,有兩位合乎條件的應聘者,一個名校生,一個普通生。該怎麼挑選?看證書,看成績,看實習背景,初試複試,一面兩面甚至五面,這些都是正常程序,其實這些都只是流於表面,比只看文憑強不了多少,無法真正提現出“人才”的能力。最合理最公平的方法是,在工作實踐中選拔人才,比如給兩個應聘者都提供機會,在工作中競爭,半年或者一年後,根據業績再來評估,挑出最“合適”者。



這樣的方法是最正確的,最終目的也確實能達到,只是企業必須付出一倍的代價,一個崗位,兩份工資,還有時間成本。更要命的是,在現行勞資條例下,辭退“不合適”的員工,代價更大。對稍有規模的用人單位,這種方法幾乎是不可行的。



其次,HR也是員工,也有KPI,也有責任承擔的。一個名校生,一個普通生,可能,只是可能普通生能力更強更適合。如果二選一,收普通生風險很大,不能出問題,一旦有問題,讓老闆知道你HR當初拒了北大收了這位,你自己去想如何交差?所以為了穩妥自保起見也得收名校生,到時候兩手一攤:北大都不行,怪我咯?



高中和高考是個把學生分層過程,考驗的不僅僅是智力,更是學生們的學習能力,自我管理控制能力,努力程度,以此來劃分全國一千二百萬高考生的層次。成績優秀的學生,在大學的學習上,自我管理能力較強,學習能力較強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這些能力才是大學需要的,而不是智商,也不是知識。最好的十幾萬,入985;好的五六十萬,入211,國家 給予這五六十萬學生最好的教育資源,撥款,師資,機會,培養眼界,四年下來,人家當然比一般學校畢業生強,沒有疑問。所以從概率上來講,名校畢業生渣的可能性更低。

所以,如果你是名企HR,你也只要名校畢業生。


江蘇高考諮詢導師


針對這個問題,首先說明我歧視非985、211學校畢業生。

以前我也是普通高校的教師,我的學生也常常面臨這個問題的困擾。

從我的經驗來回答一下問題吧。

1、985和211高校畢業生受企業歡迎

眾多國際500強企業在招聘時會優先錄取這些學校的畢業生,甚至有的只招這些學校的畢業生。

2、大概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解釋這種現象

(1)985、211高校畢業生具有先天優勢

985、211高校畢業生具有很多優勢。

這些學生高考時就是贏家,已經在人生髮展之路上佔了先機。

985、211高校軟硬件條件優越,學習氛圍好,培養出來的學生綜合素質高,視野更開闊,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2)企業招聘成本的考慮

如果企業在招聘時不加區別,遴選人才付出的時間成本太高,而鎖定985、211高校畢業生大幅降低了招聘成本。有個網友對這種現象形容的很形象“與其在沙子中淘金,不如到金礦中鍊金”。那麼在企業眼裡,985、211大學就是金礦。

因此,985和211大學的畢業生在就業時具有天然的優勢,比普通高校的學生機會多、起點高。


但是,高考能否決定你的命運,固化你未來的階層,還是要看你個人的努力。

考上985、211大學的學生不努力,就白白浪費了一手好牌!

沒有考入好大學、或者沒有考上大學的也不要氣餒。

只要對生活保持熱情和好奇心,確定一個人生目標,堅持不懈的為之努力,雖百折而不撓,一樣能夠成為人生的贏家!


關注雷哥,幫你回答考研、就業問題!


雷哥觀教育


這是“職業供給”與“求職機會公平性”問題。市場化前提之下的人才供給與選擇、被選擇,是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最本質原因。先別來情緒!聽老鬼往下說——

一、中國最不缺大學生,大企業挑985、211畢業學都挑不完

拋開個體差異不談(因為針對單個個體一定會有差異),單單站在概率、比率的角度而言,能夠考上985、211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普遍偏高的!而且這類院校中師資力量、教學水平等等,是其他非985、非211院校無法超越的。

企業用人是講成本的,招聘的整個過程,也是講效率、成本的!站在比例、概率的角度,企業直接從985、211院校招聘,不僅效率高,而且招聘到優秀人才的概率要比其他企業要大。

因為很多大企業需要的人才中,技術、科研、學術等等崗位,是需要高素質的員工的。而985、211院校在相應學科的教學中是有優勢的,且能夠考入985、211院校的學生,他們的學習能力、領悟能力等等,是經過“高考”這個鬼門關檢驗的!

一方面承認,高學歷、高分並不見得代表高情商、高適應能力,但是站在比例、概率的角度,他們的專業能力、技術能力、學習能力等等方面是更勝一籌的!

另一方面,企業所需要的很多職位,只要招聘到適合本崗位專業知識、良好職業素養的普通員工就可以了!因此,不需要考慮太多的其他因素。

因此,既然是市場化的選擇,大企業為了自己的效率、招聘質量,只從985、211院校招聘,沒什麼不對!

二、市場化競爭機制以及人類社會的發展,決定了沒有絕對的公平

公平永遠是相對的。如果非要去細摳、死摳公平,那就是不講理了。

舉例:企業應該公平,哪個院校的學生都應該給機會?

那你為什麼當年不努力考上985、211?

你們省裡面分配的985、211院校名額少?

那人家和你同在一個省份、城市,人家有考上的、你為什麼沒考上?

.........不能細摳啊!摳著摳著你會發現:這個社會,自己的努力、實力才是正道!

什麼都講公平?怎麼可能呢?

開個玩笑:航空公司的空姐,憑什麼只能身高、長相方面為什麼要設定標準?本來這個工作誰都可以幹啊!

在舉例:如果你是一個茶樓的老闆,你招聘茶藝師時,不考慮茶藝師的長相、身高、形象?你會因為堅持“公平”二字,而不去考慮服務員、茶藝師的各種綜合形象、技能問題?

既然是市場化的用人機制,企業就有企業的選擇自主權。難道你非得和企業計較?非得讓國家出臺什麼法律,要求企業必須用多大比例的非985、211學生。

難道你要求民航局定下制度,不能只用身高、五官等等達到某種要求的空姐?

道理不通啊!市場化就有市場化的殘酷性!

三、市場化,就意味著競爭。競爭中一定有不公平,但是競爭的本質永遠是實力

不要說企業不用985、211院校學生就是不給公平競爭的機會!其實考取大學階段,競爭已經開始了!在那個階段的競爭中,你沒爭過其他人而已!不要割裂的只看大學畢業找工作這個階段!

開一個玩笑:從我們出生開始就註定了不可能完全平等——不能接納這個現實,只會陷入迷茫、無助、外求的思想與思維方式。

中國的歷史發展階段、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衍生出的很多不平衡等等,是客觀存在的。我們還沒到什麼東西都完全公平的程度。

以自身情況為出發點,積累自己的實力,尋找自己的機遇、平臺就好。

四、換個角度:給你公平的機會,你能爭的過他人嗎?

就以招聘為例,中國每年數百萬的畢業生,如果那些大企業把口才敞開了,也讓你參加面試。例如你是學化工的、學數控的、學網絡的,你能夠競爭的過其他畢業生獲得職位嗎?

有些人看到這些問題,又會給自己找一堆理由:

我們學校教學水平差,專業水平肯定不如985、211的;

甚至有人說:我能不能競爭的過別人不是重點!重點是他們給不給機會!至少機會得給吧!.......

這其實沒什麼意義啊!你的實力才是最根本的!

還有,985、211畢業生中,也是隻有少數比例的學生能夠進入所謂的大企業啊!985、211院校每年畢業的大學生中,百分之八九十和大家一樣,都流入了人力資源市場,需要自己尋找工作。大家都是在一個環境下競爭的。

內心脆弱、找不到重點的人,還會說:那些用人單位還是偏向於985、211的學生......不要總是死盯著“公平”兩個字好不好?否則老鬼真的無語了。

老鬼只能說:如果你真的有實力、有能力能夠勝任某個工作,可以像個業務人員一樣的上門推銷自己!拿出自己的實力、能力、良好的綜合形象去征服用人單位!

求職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推銷的過程,這與銷售人員的銷售行為本質上沒有任何的差異!銷售人員都可以憑藉自己良好的銷售能力去開發一個個陌生客戶,你如果實力具備,你也可以去“開發”用人單位的!別去想什麼985、211了!誰讓你之前沒有考上985、211呢!


五、落入對外界公平性期盼的思想漩渦,你會失去內驅力的

您或許和老鬼一樣,都是不折不扣的草根。我們在弱小時,別去期盼那些更高層面的快速改變。因為那需要時間、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或者有些問題,很長時間內是無解的!甚至可以說:讓你管理這個國家,你也無法做到短期內實現各個方面的完全公平、合理。這是中國高速發展過程中一個個必須要分階段、分步驟去一點點解決的問題。

計較、辯論那些無解的問題,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有沒有意義的問題,是對自己有沒有幫助的問題!

指望外界的改變,那就等著吧!太多人已經被不公平、不合理的社會現象搞的失去了動力、滿心的灰色情緒,甚至對社會充滿了失望。這對自己有一分錢的好處嗎?

世界上、中國歷史上,沒有幾個成功、成名的人實在公平的社會環境下取得的成功啊!都是自己玩命幹出來的!

否則,越王勾踐不肯能有忍辱負重十年後的“三千越甲可吞吳”了。

劉邦這個泗水亭的小亭長也不可能打下漢室江山了。

李嘉誠也不可能從一個初到香港的小跑堂的,成為華人商業帝國的奇蹟了。

啥也別說了,自己玩命努力吧!其他的,都是沒用的!


歡迎【關注】老鬼,每天分享職場、銷售、口才、人脈類實戰內容。

越多分享,越多收穫!


老鬼歸來


這就像有些優秀女孩子找對象,第一個要求,而且是不容商量的硬性要求“身高175以上,以下的一概不考慮”;雖然按這個標準,連馬雲也要被刷下來了。但沒辦法,人家就是這麼要求的,人家女孩子有那個資本,不愁找不到對象。


一些公司招聘員工時,明確要求只要985或者211名校畢業生。就和上面這個女孩子找對象的例子是一樣的。首先,人家有那個資本,人家公司根本不愁招不到人;其次,人家是有自己的選擇權的,我就喜歡175以上的,不行嗎?我就喜歡名校畢業生,不行嗎?


而且名校畢業生,相對於普通高校畢業生,是屬於在公平賽道上,已經“勝了”一次的人。不管怎麼說,高考還是比較公平的考試製度(在各個省內,只能這麼說了),當年努力考上名校的,整體上還是比考上普通高校的學習能力要強一些的。


現在應聘者這麼多,就像人家姑娘一樣,我不設置一些條件,是個男孩我就要去相親,那她什麼都不用幹了,天天去相親時間也不夠啊。所以,只能事先設置一些條件,比如“身高175以上”。這樣才能使她的面試效率最高。


所以,說句殘酷的話,不是一些企業招聘只要985或者211;而是你當年沒有考上985或者211;同樣的,你現在因為懈怠而無意中失去的東西,以後依然會成為你職場中的制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努力的回報可能不在眼下,而在很多年後!

世界500強經理,資深管理與培訓專家,分享職場經驗,攜手共同成長!請點擊【關注】,歡迎留言交流討論。

職場再出發


在世界五百強任職,招的崗位基本都是要求985.211學歷的,箇中體會,我也來說說,有好有壞的,大家可以自行判斷和討論。

第一:高學歷的人,不管怎麼樣,學習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基本的綜合素質還是比較好的,企業選人,首選高學歷的人才,它的時間成本和試錯成本低,對企業有利。

第二:設置這個條件的人基本都是知名大公司,有條件去設置這個門檻,因為很多人會一窩蜂的擠破頭的去應聘,處於賣方市場,店大欺客也未嘗不可。

第三:樹立企業形象,給公眾一種牛逼哄哄的映像,也算是一種飢餓營銷。

第四:學習好的從小就聽老師和家長的話,在企業也更加願意服從和執行,好管理。

最後我想說,除了那些科研,技術型的崗位,越高的學歷越能勝任是沒錯的,但是一些其他崗位的,真沒必要要求這樣,只要根據工作情況來就行了,因為我在公司裡面,見過太多高學歷低能的人呢,沒啥好稀奇的。




職場大雜燴


僅代表個人觀點。

我先借用羅永浩的一段話吧:

“上過大學的人,從概率上,優秀人才的比例遠高於沒有上過大學的人。

企業為什麼都要大學文憑以上的?招聘是有成本的。比如說我們公司有位人力主管,他配有八個同事,這九個人,每天能看的簡歷數和麵試的人的數量是既定的,超出部分再怎麼加班,也沒有簡歷了。

所以你面試100個A群體,有10個是能用的;你面試100個B群體,只有3個是能用的。你會從工作方法上,傾向於B群體的簡歷乾脆就不下載了。

如果一個公司的人力資源主管懂得如何控制招聘成本,就應該知道如何將簡歷分類。”



說說我的心得吧。我面試過不少人,不同學歷的,不同家庭背景的,不同生活環境的。在這麼多的面試過程中,我得出的結論是:

1、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相對比較高。這裡說的不是個人素質,比如禮貌、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是這種。而是文化的底蘊、溝通的方式、情商的體現,這些綜合素質普遍都高於高中以下文憑的人。(特別解釋一下,不要以偏概全,我說的是普遍,不是全部,更沒有任何歧視的意思)

2、大學生的學習能力相對比較強。同一件事情上,大學以上對新事物的學習慾望上更強。我們小時候都會聽到這麼一句經典的話:“小學時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懂,初中時感覺自己挺懂的,高中時感覺自己是世界上最懂的人,到了大學發現自己也沒那麼懂,讀了研究生才發現自己還有很多事是不懂的,讀完博士就發現這個世界上就沒有懂的人。”

算是半句玩笑話吧,不過確實有它一定的道理。學歷越高的人,越能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的慾望也就愈加強烈。

3、大學以上文憑的人忠誠度相對比較高。這個是有做過統計的,相關文章在網上應該能查到。我的經驗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也是本科文憑,我對我的大部分老闆都是很忠誠的,除了那些價值觀不一致的老闆以外。我覺得作為高層,要有感恩的心。一個公司的老總能給我們做高層,肯定是認可我們的能力。所以除了給予合理的薪資外,我會感恩老闆慧眼識人,把他交辦的每一份工作做好。以至於後來即使辭職了,老闆有需要,我都會幫忙。

我不知道別人是怎麼想的,至少我是這樣。

4、至於為什麼要985或211的學校,我覺得應該還關係到氛圍吧。大家都是這個層次的人,他的競爭意識也會相對比較高,所謂的“寧當鳳尾,不做雞頭”。人都是有比較才有成長的,你可以對號入座:如果你的公司你是最厲害的,你有慾望繼續努力嗎?你的動力源來自於哪裡呢?



你問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什麼?是想進好的公司但因為文憑被拒之門外嗎?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建議你先把簡歷給投了,他要不要面試你是他的選擇。沒有絕對好的公司,所有的公司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你不必為這些問題糾結,我認為選工作都是看緣分。只要你做得開心,是否在前500強企業真的重要嗎,是吧?



希望能幫到你。


重燃石


雖然很多所謂的教育專家,語重心長的告訴你:學歷不代表能力,文憑不代表水平;雖然很多家長和孩子義憤填膺的發洩不滿: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學歷歧視,為什麼不給非名校畢業生一個平等的競爭機會;雖然/主/管/部/門曾經下文,嚴禁用人單位將畢業生劃分三六九等。可是,就業歧視依然如火如荼地存在著。

前一陣,網上曾經曝光,一企業HR在一檔求職類節目中豪言無忌:我們只招收985、211畢業生,非名校畢業生的簡歷,直接扔進垃圾桶。此言一出,全國譁然。很多人開始對這個HR口誅筆伐。其實,仔細想想,這個HR只是在不恰當的地點說了不該說的大實話而已。你痛罵也好,批判也罷,有什麼意義呢?又能改變什麼呢?還不是“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嗎!

站在普通學生和家長的角度,就業歧視不能容忍。可是換位思考一下,站在用人單位的角度想一想,又似乎很有道理。

一,供需關係決定。企業招聘一個崗位,來了三個985, 五個211,十個普通一本。作為企業的HR,八個人(3+5)裡完全可以篩選出一個合格的人,為什麼還要浪費時間給十個普通一本機會呢!說句不恰當的比喻,招聘猶如選美,八個美人已經讓自己眼花繚亂了,眼裡哪還有普通脂粉的位置呢?

二,學習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有些人可能會說,我雖然不是名校,但我的工作能力並比名校畢業生差。能力並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得清楚的,否則也不會有“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這句話了。但是,面對那麼多優秀的名校畢業生,企業怎麼可能給你一個拉出來溜溜證明自己的機會?實際工作中,最重要的能力是學習能力。一個人能考上名校,說明他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而這正是企業需要的。

三,企業看重名校資源。很多用人單位為什麼青睞名校畢業生,還有一個很厚黑的原因,那就是看重他們背後的名校資源。不可否認的現實是,很多名校畢業生,工作幾年以後,都快速走上了領導崗位。即便是進入企業的學生,提拔的也比一般人要快得多。企業要發展,離不開人脈資源。到哪兒辦事,一聊天,喲,咱倆還是校友呢,能夠迅速拉進關係,可能沒有希望的事就能柳暗花明!

可能又會有人說,難道普通畢業生就沒有出路了嗎?出路當然有,還是那句話,這就跟相親似的,要講究門當戶對。一個窮小子,整天夢想娶一個白富美,娶不上,就抱怨美女勢利眼,這就是自己的不對了。其實,不是美女勢利眼,而是自己拎不清!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要想混得好,學習受點罪!如果學習上不受罪,那麼將來生活就要受罪!這就是現實,不服不行!

閱後如果喜歡,不妨關注和點贊一下,謝謝!


管理那點事


公司也要考慮風險的呀,就像我們買東西認品牌一個道理。

相對而言,985、211名校畢業生大概率上整體素質會高點。對於完全不瞭解情況的兩個人,公司當然傾向於名校畢業了,這就像去挑選不同廠家的同一商品,大廠家與小廠家、口碑好的與名聲不顯的,顧客會更加信賴大廠家、口碑好的一樣。

而且,近些年,每年成百上千萬的應屆畢業生,市場就這麼大,僧多粥少,公司招聘員工時,為了提升效率,肯定會設置一些門檻的,最常見的門檻就是學校了。

當然,學校出身不好並不是沒出路了,只是相對而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獲得外界的認可。如果你能拿出實實在在的,能證明你自己能力的東西,也是有機會的。

我參加過的幾次招聘會,也碰到過很多硬性條件不符合,主動來應聘的。對於這些明知不符合,還主動來的,大多數情況因為他的勇氣,人們都不會特別反感,願意給個機會,如果是真的優秀的員工,部門經理會非常高興的。但是遺憾的是,遇到優秀的概率極小,大多數都是一張白紙,啥也不會,這種情況下,根本沒有什麼優勢,當然就選擇名校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