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2019的男團沒有一個能火?

比起《創造101》的火熱,《創造營2019》要沉默的多。

不出意外,在“重新定義”完中國女團之後,騰訊今年想再定義一下中國男團。從推廣造勢上來看,少了些“大首發日”的市場引爆節奏,要知道去年《創造101》做了一系列線上線下營銷大動作,把中國市場消失多年的女團話題重新拉回風口浪尖,而今年《創造營2019》卻來的悄無聲息。

長不大的偶像團

國內娛樂市場似乎並不適合團體偶像發展,《創造101》的立足點在於,國內天后級的女團,在S·H·E之後出現了長達十多年的斷檔,女團的消失並不意味著需求的消失,火箭少女則想填補這一空白。

今年,《創造營2019》則殺入了競爭激烈的男團領域,在近兩年以蔡徐坤為代表的“男色經濟”加持下,這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畢竟女性更願意討論、擁護男性偶像。但市場留給男團的空位也並不多,從早期的小虎隊,到中期的五月天,到近期的TFBOYS,幾十年來國內全民級的男團依舊屈指可數。


為什麼2019的男團沒有一個能火?



國內偶像團審美受“韓流”影響嚴重,但中國整體的娛樂消費環境、文化,相比於與日韓等地擁有更多層次,這導致那些精緻面容加上唱跳技巧的同質化藝人,無法獲得更廣泛的審美認同,而諸如AKB48等團體模式在國內也始終沒有跑通。

如今,不少用戶對這些精緻偶像已經產生審美疲勞,“花瓶”的質疑聲不斷響起,同質化的藝人生產如同流水線上的來料加工,並沒有形成獨特的記憶點。比如,意圖重新定義女團的《創造101》,似乎至今也沒有讓觀眾知道火箭少女到底是個怎樣的女團,只空留下了一堆“逆風翻盤”的人設,沒有形成認知上的差異化。

另外,目前國內選秀網綜的主題及賽制,並沒能夠跳脫出韓國偶像綜藝的影子。《偶像練習生》主題“越努力越幸運”,《青春有你》(偶練2)主題“越努力越優秀”,《以團之名》主題“一起拼更發光”,《創造101》主題“逆風翻盤、向陽而生”,《創造營2019》(創2)主題“赤子之心、乘風破浪”……主打青春的選秀網綜在主題概念上並沒有本質差別,在播出時間上無縫接檔,節目中選秀PK賽制更是千篇一律,審美疲勞只是時間問題。


為什麼2019的男團沒有一個能火?



藝人特質的同質化、選拔標準的同一化,讓多元審美的觀眾難以產生新的興奮點。去年,頗受媒體關注的另類女團3unshine在《創造101》上終究只是曇花一現,工業化偶像生產機制對多元審美的排斥,也讓大眾對選秀網綜的評價每況愈下。

團體偶像的崩潰

團體藝人與個體藝人的不同在於,團體藝人成員是為團體品牌服務,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削減個人特色以成就團體;而個體藝人則需要最大化發揮自我,以形成鮮明人設。

其中的內在矛盾,意味著偶像團體天生擁有不穩定結構,再加上團體成員關注度的馬太效應,終究會使整個偶像團過於依賴某一兩位藝人。那麼,成團經歷也終將成為一個優秀藝人職業生涯中的過渡期而已。

《創造101》中讓人耳目一新的王菊,雖然最終沒能成團出道,但反而讓大眾記住了她;錦鯉附身的楊超越,即使加入了火箭少女,但更多像是一個獨立藝人;具有較高人氣的吳宣儀、孟美岐在節目結束後就立刻爆出解約新聞……而其他火箭少女團成員,在大眾面前已經慢慢沒有了存在感。


為什麼2019的男團沒有一個能火?



而各家經紀公司對於偶像團網綜的態度,很有可能只是抱著蹭平臺熱度的“薅羊毛”心態,其中多方的利益分歧相對複雜也難以平衡。著力點的分散,讓成團藝人的高光時刻大多停留在選秀節目的大結局,一旦正式出道,那也離潰散不遠了。

另外,通過網綜選拔出來的偶像團更像是一種流量經濟與大眾情緒的結果,而真正的偶像團遠非一檔節目的製作週期就能培育出,專業能力受爭議、缺乏代表作幾乎成為所有新生代選秀偶像的共同困擾。如果說超女們是時代的產物,那麼火箭少女團們可能只是時代的玩物。

偶像養成的十字路口

選秀太多,偶像都不夠用了。這可能是最近兩年來許多人的直觀感受。

一方面,眾多事先出過道的小藝人們熱衷於參加多場選秀綜藝以“二次出道”,但現實結果是大多數選手依舊不溫不火;另一方面,真正來自民間的素人選手已經大幅減少,這其實也意味著偶像產業正邁向成熟。這種矛盾現象的背後,很可能是偶像工業在藝人培養思路上的迷惑。

不斷參加選秀節目的小藝人們就算實力過關,但始終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其實意味著公司並沒有真正找準當下大眾的情緒或娛樂需求,這通常不是在短時間內靠同樣的形象氣質、多參加幾次不同的選秀節目就能解決的問題。

儘管平臺級的曝光非常重要,但藝人自身的“病毒係數”才是根本,那些靠二次出道而爆紅的藝人,我們都可以看出他們與首次出道時的人設反差以及背後流行文化的變遷。


為什麼2019的男團沒有一個能火?



連續參加選秀綜藝,對於背後娛樂經紀公司而言,意味著產品的試錯迭代以及投放的優化調整,只不過這種試錯對藝人本身的演藝生涯而言亦是一場押寶賭博。

另外,表面上藝人的成功需要靠選手自身的不懈努力,但對於平臺而言,在政策框架內追求流量及話題才是其商業本質。選秀綜藝的生存技巧,很多時候並不在於“越努力越幸運”,而在於如何表現才能讓剪輯師多留一秒。

平臺的意願決定了藝人的曝光,但節目每一季的推陳出新,意味著不斷需要新人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偶像的更替迭代速度過快,讓觀眾們應接不暇的同時,逐漸喪失了追星的忠誠度。同樣的戲法、不同的主角,偶像養成綜藝以愛豆之名,變成了一場“割韭菜”的遊戲。

結語

14年前,李宇春通過超級女聲給大眾帶來了全新的審美風潮,如今她依舊在演藝圈中活躍著,但在她之後的超女們再也沒能超越其話題高度。選秀節目從來都無法持續產生爆款明星,若說2018是偶像團元年,那麼2019出道的偶像團或許只會快速過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