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子》算不算現象級綜藝?

城南人氏


算不算綜藝?這個問題的概念比較模糊吧,,我就舉個例子吧。把《王牌對王牌》作為一個例子講解一下,你可以對比一下,看看《明日之子》算不算現象級綜藝,《王牌對王牌》的主要幾個看點吧!

1.嘉賓陣容強勢,《王牌對王牌》由沈濤主持。常駐嘉賓有王源,一個鮮肉美男子,當前的當紅明星。賈玲,一個有肉感並且很可愛的女生,很有綜藝範。沈騰,以夏洛的身份一炮而紅,當前的熱門男星。嘉賓的強勢增加了節目的可看性。



2.主題的新穎,《王牌對王牌》是一款傳統文化競技性綜藝節目,節目內容都是關於傳統文化的不同方式表現出來,恰恰傳統文化是當前的熱門內容,深得觀眾喜歡。


3.內容嘉賓的更新快,《王牌對王牌》嘉賓的輪換節奏比較快,每一期都由不同的嘉賓組成,刷新節目的血液更換,每期的嘉賓不同以及內容的不同,讓節目體現出不一樣的綜藝感。

4.節目娛樂性強,《王牌對王牌》用把傳統文化用遊戲的方式演繹,給人一種輕鬆愉悅的感覺,同時因為賈玲和沈騰兩個笑星的引入,兩個人在節目中演繹CP組合,搞笑的表演給觀眾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總體來說,綜藝節目的好看的地方在於,把要演繹的內容通過遊戲等方式表達出來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可以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對於我的觀點來看,綜藝好看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個吧!


綜藝小達人demon


很火,可以算得上是現象級。

自2004年《超級女聲》開啟選秀類節目新時代後,中國的選秀市場便一路狂奔。基於市場的旺盛需求和節目的長尾效應,近年來的偶像養成類節目勢頭強勁。尤其是去年,將唱著“一杯敬明天,一杯敬過往”的毛不易推至市場頭部的《明日之子》。

從電視綜藝到互聯網綜藝,從“全民偶像”到“圈層偶像”,從惟收視論到深挖用戶思維,偶像養成類節目的渠道、受眾以及變現方式都在發生著改變。但唯有一點是不曾改變的,那就是直擊受眾喜好,找到並打造屬於他們的偶像。

作為2017年盛夏最火的互聯網偶像養成節目,《明日之子》秉承偶像養成類節目的初心,不僅撬動了養成類節目的頭部市場,也為當下國內本土偶像的養成之路提供了優秀典範。

縱覽《明日之子》第一季的表現,據2017微博視頻白皮書盤點數據顯示,騰訊視頻《明日之子》不僅以41.8億的佳績穩居視頻網站節目播放量TOP10榜首,節目主話題閱讀量更是破87億,討論量破6052萬。

同時,節目短視頻總博文量也一舉超過334萬,短視頻博文互動量超3246萬;最強廠牌毛不易個人短視頻博文互動量超442萬,個人短視頻播放量超13億;熱搜詞榜上有名323次,搜索熱度也逼近15億。

“最重要的一個意義,就是對年輕人的影響。”在立足當下文化、挖掘人才、提供舞臺的道路上,《明日之子》始終處於“流行前端”。

毋庸置疑的是,在橫豎座標上多維度、更深度挖掘內核的《明日之子》,不僅是最具IP價值的網綜之一,也儼然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全民IP。


娛樂獨角獸


我能說不算嗎?

原因有三,首先,現象級綜藝要有幾個衡量標準,第一要有較高的收視率或者點擊量;其次要製作當下的社會熱點話題;最後,要打造幾位大眾偶像出來。這幾點統統包含才能稱之為現象級綜藝或者是選秀。

咱們一條一條的說,第一,縱觀影視觀察家一直在做的榜單,今年夏天所有網絡綜藝節目點擊量最高的綜藝節目是《中國有嘻哈》從數據上證明《明日之子》不能是現象級綜藝。其次,近期有一則數據來自非播出平臺,《中國有嘻哈》在新浪微博視頻點擊量80億,足以證明該節目火的成績。

其次,製造社會熱點話題能力,依舊不能算,因為今年夏天熱點都被《中國有嘻哈》佔據,我們不算哪些花錢在網上買的榜單,連九零後集體聽嘻哈了,這當然要算《中國有嘻哈》成為熱點。

這邊要舉一個例子,摩登天空此前在成都做了一場嘻哈音樂節,第一天是紅花會的選手,第二天是陳冠希的專場,第一天上座率100%,第二天上座率80%,180元/張的嘻哈音樂節的票算是貴的,但年輕觀眾依舊願意買單真的熱愛,在外界看來陳冠希應該是賣全場的,但票房不盡如人意。

如果說筆者年近30,不太能接受嘻哈音樂,但詢問了很多現在正在上大學的朋友,一暑假回來,宿舍裡放的音樂全是嘻哈音樂,如果你說聽毛不易,都有點out。這是他們說的原話。

最後,是打造幾位大眾偶像,當然對於偶像的定義有很多,《明日之子》我只認識毛不易,在朋友圈分享過《消愁》其他的偶像真的不熟,《中國有嘻哈》認識得比較多。(文/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