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面放宽落户限制,能否终结"撕裂的城镇化"

4月8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发布通知称,除13个城区人口在5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外,其余城市将全面放开放宽落户限制。

中国全面放宽落户限制,能否终结

自1958年实施的中国户籍制度,严格限制人口迁徙。 1978年之后的城镇化发展,造成中国特有的"候鸟现象", 大量农民工进城打工,春节才能回到农村,无法取得城市户籍,难以享受社保、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造成"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

专家分析,放宽放开落户限制,可被认为是中国政府试图改善上述困境的努力,同时,也借此应对贸易战带来的外贸下滑,以及中国自身经济放缓的压力, 提振国内消费。

取消了哪些限制?

中国国家发改委将"积极推动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列为2019年的重点任务,具体而言有三项措施:

· 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

· 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 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而此前,中国官方已全面放开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

根据《2017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目前城区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超大城市,以及天津、重庆、武汉、成都、南京、郑州、杭州、沈阳、长沙,共13座城市。

按照新政策,除这13城外,其余城市的落户限制都大幅放开或放宽。

双重影响

"落户制度的放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提升。"经济学人智库(EIU)中国经济分析师苏月向BBC中文表示,在目前的政策引导下,资源和人口会逐渐向一二线城市聚集,二线城市人口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部分三四线城市会根据国家规划融入城市群建设,一些发展落后的三四线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将面临人口规模收缩和老龄化的问题。落户制度放宽将有利于稳定中小城市的房价预期、促进消费。

中国全面放宽落户限制,能否终结

本次落户政策的放宽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关联度较大,这一规划的目标是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

除了推进城镇化,放宽户籍政策还能刺激消费,提振正在放缓的经济。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90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6.6%,是中国28年来的最低经济增长率。

苏月也表示,户籍政策的放松和公共服务向流动人口普及有利于提升中小城市人口规模、促进消费,因此也可以看做是在出口部门面临压力时稳定内需的一种手段。

取消户籍限制之路

户籍制度始于1958年中国颁布的 《户口登记条例》,严格管理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等7项人口登记制度。所有个体被基本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大类。

中国全面放宽落户限制,能否终结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户籍制度弊病越发凸显,各个城市对落户作了严格限制,公共服务体系是建立在户籍制度的基础上,这意味着大量农民工平日进城打工,春节才能回到农村。而在城市打工期间,由于无权享受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造成"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专家将其成为"伪城镇化"或"撕裂的城镇化"。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的一份报告称,与户籍挂钩的个人权利有20多项,涉及就业、教育、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各个方面。

截止2018年底,中国的人户分离人口依然有2.86亿人,人户分离人口是指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