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的“避”真的是“天下第一错字”吗?

惊龙轩


在曲阜孔府门前有副对联,上面有两个很著名的错字:章和富,如下图

此二字是故意写错的,是在玩文字游戏,寓意文章通天贯日,富无尽头,富不出头。


而在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惠风和畅”的“和”字,右边的“口”写成了“日”。

这种增减笔画的情况在古人书法中比较常见,这是为了书法艺术的需要,寻求变化,古人认为这是正常的,不是错别字。

还有一类字,古人刻碑时,因很多工匠文化水平不高,笔画出现错误,但出现的频率多了,古人也认可了,这类字称“碑别字”,前人还曾出版碑别字专著。




乾隆的这个“避”字,就是一个碑别字。王羲之在《东方朔画像赞》中就这样写过:



欧阳询、颜真卿、黄庭坚等都曾这样写过:


古人写碑别字多少有卖弄的意味,就如孔乙己敲着桌子说,回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么?

这个“避”字,其实只要你临过《九成宫》,就明白它是有出处的了。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避暑山庄的“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成为天下第一错字,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书法避讳

康熙题字时,写到“避”字的时候,认为不吉利,难道到这里来避暑就是为了逃避?于是大手一挥,在“辛”字下加了一横,这在古代书法上称着是“添笔”或是“缺笔”,主要是为了避讳某种寓意或者其他因素,全凭书写者个人观念而为。

其二:故意写错

在“辛”字下加一横,主要是康熙认为皇帝之路非常艰辛,清朝能走到自己手里确实不易,加上自己8岁登基,14岁亲政,智擒鳌拜、平定三藩、稳定西南、驱逐沙俄等一系列壮举,实属辛苦,如今到这里来享受,这一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加了一横。

其三:造字

据说康熙题字时气势恢宏,一顿操作写完之后发现“避”字写错了,于是就将错就错,反正自己写的大臣也不敢多言,正好可以看看自己的威望。

其实这些都是后世文人揣测的。康熙临摹过很多书法,这种加一横的“避”字,康熙并不是第一个写的,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

唐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书写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其中铭文中避暑的“避”字便多了一横。

李白诗《古蜀道难》:“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两个“避”字均多一横。

元代赵子昂的《三希堂法帖》

这些在《中国书法大词典》中都是有记录的,康熙本就酷爱书法临摹,不可能不知道,虽说比不上他的孙子乾隆那样喜欢到处题字,但是也留有不少题字直到如今。比如杭州西湖里的“花港观鱼”,繁体“鱼”字就和其他人写的不一样,别人的都是四点,康熙的却是三点,这中三点“鱼”字的写法也并非康熙独创,之前就有过这种写法。其中唐代张衡、褚遂良就这样写过。

以上可以看出,这种多一笔的“避”字,其实是一种书法异体字,康熙作为书法功底颇深的书法家,并不会犯这种错误,如果真的写错了重新题过便是,为何还会流传至今。



羽评郡主


天下第一错字,当属承德避暑山庄匾额中的“避”。

<strong>

“避暑山庄”中的“避”字,很明显的辛下面多了一笔。为何被称为“天下第一错字”?

一是出自康熙帝之手,二是这个地方影响很大。

那么,“避暑山庄”中的“避”字真的是错别字吗?

其实不然。

且不说皇帝有造字的权力,更何况,这个字也是有迹可循,分别在李白诗《古蜀道难》和唐崔孝公墓以及敦煌经卷《二教论》中,这里的“避”字都辛下面多了一笔。


五味社


我是一人,避暑山庄中的“避”,重点不是错字,而是“天下第一”这个名头。现存名人遗迹错字不少,但是号称“天下第一错字”并不是错字,真是很有趣。

避暑山庄的避不是错字,但是将错就错,天下第一。

避暑山庄的“避”不是错的,卖个关子,先说如何吹捧成“天下第一错字”的。

吹捧炒作天下第一错别字是要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的。

我们伟大的康熙大帝在1703年,取得了相对的胜利,建筑避暑山庄,康熙在平了`三藩”,所以康熙皇帝特意加了一笔,“此是避暑之避,不是避难之避”。 原来,皇上是忌讳“避”字有“逃避”的意思,不吉利,所以大笔一挥加上一横,这样就没有“逃避”之意了。

当然关于“避”是错字的故事有很多版本,基本上都是要展现康熙雄才伟略。

其实“避暑山庄”的“避”不是错别字。

比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避”字,如下图。

比如赵孟頫《三清殿记》的“避”字,如下图。

“避暑山庄”的“避”这个字,至少在古人看来,那块匾额并没有写错。

如果“避暑山庄”这块匾额重做换成我们现在“避”就少了一个“天下第一错字”的名头。

有个“天下第一”的传说,讲错纠错,真真假假。

一人有感

美丽的误会,美好的传说,都是一个让人记忆的点。

下图有个错别字,清咸丰皇帝写的“报恩院”。

号称“天下第一错字”并不是错字,真是奇妙。

以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


一人笔记


首先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里的“避”字并非错字,也不是所谓的天下第一错字,在古代,这个字就是这样写的,这样写是正确的,这个字也可以说是“避”的异体字,是另外一种写法。

从魏晋时期就有书法家这么写了,如图这是一幅魏晋时期的碑刻,到了唐代欧阳询也曾经这么写过,当时的很多大书法家都这样写,包括后来的颜真卿、赵孟頫、黄庭坚等等。

我们现在的规范字里面,“避”字右边是两横,所以很多人认为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里的“避”是一个错字,但是如果你以现在的规范字为标准,古代的很多字都是错字。

你不能以现在人为的标准去评价古人。

其实,像这种类型的题字还有很多,比如兰州火车站的牌匾,就让很多人大跌眼睛,因为它和国家规定的规范字不一样。很多书法家是不写规范字的,写了规范字就会少了艺术性。

规范字就是固定一个写法,包括哪一横长一点,哪一横短一点,都有固定的写法。而书法里则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去变化,只要能从古代碑帖了找到出处,都可以去写。

甚至为了需要,还可以去掉一部分,比如北京故宫里的“门”字,所有带“门”字的牌匾都没有钩,据说是因为皇上认为门字带钩不吉利,这个钩是火钩,容易引发火灾。

古代的消防设备不是很好,那么大的建筑群落,其实最害怕的就是失火,这也是皇上最忌讳的,所以从明朝开始,故宫的牌匾上,凡是有门字的,一律没有钩。

这个你说他是错字吗?

我觉得也不是,在当时这个字就是正确的,还是最合适的一个字,没有别的写法可以取代它。

但是你要是拿现在的标准来说它就是错的。所以是不是错字还要看当时的标准,用当时的标准来评价才行。

你觉得呢?

码字辛苦,


不二斋


《围城》里有个比喻,校长爬得高,就像猴子爬上竿子上,爬得越高,洋洋自得,不料猴屁股全露出来向大家展示啦!当然,无论是方鸿渐,还是赵辛梅,他们都是不敢当面告诉校长,您那~~红通通的~~

康熙,这就是当了那只爬得最高的猴子。子曰,为尊者讳。于是尊者的无心之错就铸成铁证,堂而皇之地向所有人,向历史展览啦。设想,假如当时有人告诉康熙一声,哦,写错了,那这张作废,再写一张吧。这事儿也就过去了,不至于我们今天还在讨论康熙写错啦为啥不改。

前几天还有朋友说,他公司的领导,做报告的时候念了错字。他想了想,就写了个email告诉领导,那个字应该念什么什么。领导下次开组会的时候,当众给他奖励几千块。因为他如果不指出来,这个错误就会继续下去,尤其是外面的人就知道,这个领导念白字。现在指出来了,这个错误就被纠正了。

如此浅显的道理,实在不应该继续讨论“领导的错误是不是错误”,不应该再像孔子一样“尊者的错误不能说”啦!尤其是有些人说,以前某某名人就这么写的,所以不是错误。好吧,既然领导的错,不但是错误,还是光辉,那还有啥好说的呢。


松鼠老孙


莫以现代标准看古人

其实现在有一部分人,总想着只用现在的标准来看待古人的各个方面。当然这样有些是可取的,但是很多是不可取这个事实却往往被人忽略了。就比如汉字方面,我们用的是现在修订的标准。而古人写的汉字当然也有他们自己的一套标准,这些标准最多只是一个交集,这样才能叫做传承和创新以及演变。

尊重古人

康熙写的这个“避”字错没有错?用现在的通用汉字标准来看,当然是错的。但是康熙的古代人,不是现代人,所以也应该用适用于他的那一套标准来看待这个问题了。

那么用古代的标准来看这“避”字错了吗?答案完全没有错。因为避字在传承的时候就有这种写法。皇帝的书法必然是当时的名师教的,而自书法盛行之后,楷书里面像是颜体、柳体、欧体等等就受到后世书法家的大力追捧,都当作研习范本,之后有成就的再来自己创新。康熙也是这么学习书法的,这是对古人的尊重,而同样的我们也得对古人尊重。



这样说下来,这里面也就没有了什么故事可言了,硬要说什么故事的话,那么就是康熙的书法是传自古代名家的书法,只是我们现代人当错别字看而已。


淡看天上月


看到这个问题,我只能呵呵了!

前些时候,也看到过类似的文章,好像叫:最著名的有错字的匾额,其中就有“避暑山庄”。

难道题字者真写错了吗?非也!他们之所以这样写并非故意而为之,而是按古人的写法很自然的写出,什么这个目的、那个原因都是后来人按自己的想法随意臆测而已。

这些匾额的书写者功力都很深厚,都有极高的传统修养,说明他们都经历过严格地临摹古帖,有很深的传统文化功底。

反观那些认为写错的人,不客气地说,他们应该好好补补课了,不要不懂装懂,闹出笑话来。


















春秋墨海


关于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中是否有错字,争论由来已久。大多数人认为,康熙本人并未意识到有错,一众大臣虽然看出有错,却无人敢提。这么说也有道理,就算康熙笔下有误,又有谁敢触怒龙颜?但是也有人认为,康熙题写的“避”字并未写错,只不过是个异体字而已。孰是孰非?我们来分析一下。


大家都知道,避暑山庄乃是清朝从事外事接待的重要场所,康熙御笔题匾,其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从康熙流传下来的诸多书法作品来看,他的书法具备相当的功力,端庄厚重而力道十足,颇有王者之气。康熙书法中流露出来的沉雄和霸气与其帝王身份十分吻合。既然“避暑山庄”如此重要,康熙又接受过极为严格的汉文化训练,怎会轻易犯下写错别字这么低级的错误?

事实上,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并没有错字。“避”字的写法不过是个异体字,早在一些魏碑当中便出现过这样的写法。最为人熟知的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里也有着同样的写法。另外,米芾和赵孟頫等书法大家都曾有过这样的写法。由此可见,康熙写出“错”字,并非一时笔误,而是有着充分依据的。



类似的情况其实还有很多,比如“花港观鱼”、“风流宛在”等等,因为能够找到合理的解释,大多传为佳话。我们在欣赏古人的书法作品时,应该多加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免得闹出笑话来。


惊龙轩


说“避暑山庄”的“避”字是“天下第一错字”的人,应该是“天下第一糊涂虫”吧?用脚丫子想想也不可能。


康熙虽然是满人,但人家从小接受最顶级的汉式教育,汉语言文字水平比满文6的多,完胜如今的中文系研究生,书法也能完爆全国绝大多数书法家,给皇家园林、避暑圣地题字能写出错别字?脑子秀逗了吧?

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的故事,但古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现象叫“异体字”,是指字形不同而发音、字意相同的两个字,可以完全替代使用,尽管两个字使用频率不一,但都是正确的,不是错别字。



另外,基于汉语言文字而产生的书法艺术中,也有一种特殊字体——书法体,由于书法本身不是科学,而是艺术,在创作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跟日常书写不完全一致的字,增一笔、减一笔、连笔、断笔……都很常见,不是错别字。

现在我们来看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这里的“避”字中“辛”下多了一横,变成两横。

这是错别字吗?显然不是,这是异体字。

两横的“避”字不是康熙发明的,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元代书法家等都写过两横的“避”字,难道他们也写了错别字?


“天下第一错字”的说法以前压根没有,这种说法都是当代人揣着明白装糊涂,为了制造旅游热点,牵强附会,生编硬造出一个故事忽悠你,不信去避暑山庄旅游看看,任何导游第一个给你讲的就是“天下第一错字”的故事。

“天下第一错字”的故事版本有好几个,比较流行的说是康熙在题字时觉得堂堂皇帝要“逃避”显得太不吉利,于是加了一笔,变成了两横;还有的说康熙一时写错字了,怕别人笑话自己就将错就错,坚持用两横,这些传说都是后人编造,不值一驳。

其实古人在题写牌匾时,不论是楷书、隶书、行书、草书,都喜欢用异体字。

南京的“明孝陵”是多一笔的“眀”

济南的“大明湖”是多一笔的“眀”,“趵突泉”是少两点的“突”


北京的“全聚德”是少一笔的“徳”

上述这些都是异体字、书法体,根本不是错别字,但很多人都拿现代简体中文印刷体去纠错,岂不贻笑大方?

当然,这也是很多景点喜欢玩的套路,故意说是错别字,然后编出一个故事显得“历史悠久有内涵”,这些段子权当听听一乐罢了,不必当真。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