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軍事戰爭史上,“十大名關”之潼關是怎樣的情況?

尛萘


首先介紹下中國古代十大名關;山海關 潼關 娘子關 雁門關 平型關 寧武關 紫荊關 武勝關 嘉峪關 ,山海關位於十大名關之首,喜歡歷史的朋友肯定都知道“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正是因為打開了山海關的大門清軍才入的了關 統一了天下,如果山海關大門不大開,恐怕歷史就會重寫,可謂山海關一關直接影響明朝的國運。對於山海關不過多介紹,相信很多同學可能比我懂的都多,今天跟大家介紹下天下第二關“潼關”

中國第二大關“潼關”

潼關\t位於陝西省渭南\t潼關縣。\t北面臨黃河,南面踞山腰,\t\t潼關的形勢非常險要,南有秦嶺。東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連城;北有渭、洛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近華嶽。周圍山連山,峰連峰,谷深崖絕,山高路狹,中通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往來僅容一車一馬。可想而知潼關潼關有多兇險。

《山海關志》記載:“畿內之險,惟潼關與山海關為首”。

抗日時期堅固的防線,阻擋日軍7年之久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為了北上消滅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隊伍,南下消滅國民黨實現三個月滅亡中國野心,將華北與西北戰場合二為一,利用間諜收集的地圖,意圖攻下潼關進軍陝西

當時潼關軍民利用關隘河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優勢,頑強抵抗,阻擋了日軍7年之久,其間打退了日寇上萬個炮彈的攻擊,自始至終日軍踏進潼關一步,未佔領陝西一寸土地。

潼關歷史故事

唐朝

756年唐將哥舒翰統兵20萬鎮守潼關,玄宗聽信楊國忠讒言,迫使哥舒翰出關作戰,結果被反軍安祿山打敗。安祿山佔據潼關西進,唐玄宗倉皇西逃。880年黃巢起義軍由洛陽進發潼關,唐將田令孜率兵10萬鎮守潼關,未料起義軍由禁溝潛入,奪取潼關,直搗長安。

明朝

崇禎十年兵部尚書楊嗣昌制定“四正六隅十面張網”方案。是年九月李自成在漢中遭曹變蛟伏擊,只得退居四川。後來前往梓潼、劍州一帶活動。洪承疇分析李自成勢窮,必定出潼關東走河南。洪承疇命孫傳庭於潼關南原設置三重埋伏,崇禎十一年春二月,曹變蛟等人將李自成逼入潼關。此役李自成部屍積如山,幾乎全軍覆沒,當地居民“遇則棒殺,秦賊遂盡”,最後僅以十八騎突圍出來,逃入商洛山中。


原野講歷史


我們首先看看潼關的形勢:北側緊靠黃河,河水緊貼塬體而流。(塬黃土高原獨特的地貌,是由於水流沖刷而形成的一種臺狀高地,這種地形頂部非常平坦,而且面積非常大,但是四周因為河水的沖刷而形成了懸崖峭壁。)

在東側有一條望遠溝,西側也有一條禁溝,溝中都有水而且很深。東西兩側在河水的沖刷下也是懸崖峭壁,如刀劈斧削一般。南邊又連接秦嶺。在禁溝的西側有一條河叫潼水,禁溝水最後流入潼水,再流入黃河,這也是潼水的由來。

如此一來,這座高六七百米的南塬,北有黃河,南有秦嶺,西有禁溝,潼水,東有望遠溝,直接將黃河與秦嶺直接的交通攔腰截斷,形成了鬼斧神工般的天塹。

所以想要從這裡過就必須要登上南塬,而登上南塬又只有一條“黃巷坂”可走,這“黃巷坂”又是一條天塹,這條路寬僅僅數米,長約15裡,完美詮釋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河水自潼關東北流,水側有長坂,謂之黃巷坂,坂傍絕澗,陡此坂以升潼關,……邃岸天高,澗道之峽,車不方軌,號曰天險”_ 酈道元《水經注》

總之潼關之險有四:一,黃巷坂。二,南塬。三,黃河。四,禁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