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聖祠創建與重修(四)

民國時期,和聖祠亦數經興廢。其重修之工,啟始於民國5年(1916)。據趙正印《新儒聯語錄》稱:“民初五年由皖歸,捐資修柳下祠堂,費千元。”又《重修泰安縣誌》卷二載:“民國五年,邑人趙正印捐款重修,添置過廳三楹。”正印(1876— 1952),字新儒,泰安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鄉試第一,後東渡日本求學,歸國曆任山東提學等,主辦《齊魯公報》。入民國曆任商河、宿松縣知事,中原大戰後任山東賑務委員,主持整修泰山工程。抗戰時入川,卒於綿陽。此役中將散落周邊的詩刻嵌於過廳壁間,(1931)間,張守昌、孫良誠、馬鴻逵等部先後駐兵祠內,院落房舍大遭破壞。《新儒聯語錄》記稱:“自十五年後,連年戰役,駐兵紛擾,樹木砍伐殆盡,祠堂又復破壞矣。”據民國20年《(山東賑務委員會)委員鄒少白查勘泰山工程條具體意見文》稱:“和聖祠正殿東面,有張姓搭住草屋居住,汙穢祠宇,不成事體。委員已商同泰安縣長飭警勒令拆除。”同年,趙正印呈請山東省府主席韓復榘,獲准將中原大戰後所頒撫卹金3000元,以工代賑,將和聖祠、魯兩先生祠、包公祠等並行修復。民國25年(1936),泰安縣建設局於祠內及周邊遍植柳樹,縣長周百鍠題“霽月光風”,建設局長王傳賢題“和為貴”,銘碑立於大殿東西。

和聖祠創建與重修(四)

侵華日軍進入泰安後,和聖祠即遭廢棄,祠內殿宇、過廳均破敝漏雨,塑像殘剝,唯過廳壁間嵌碣尚存。至日偽統治末期,偽泰安縣長張振聲方對祠宇有所整飭,工竣後並題書兩聯,懸於楹柱。其聯雲:“聖以和稱,時中近對尼山峙;地由人重,造化益高泰岱名。”“易介薄公卿,今古和平臻極軌;坐懷昭日月,鄉邦矜式託明禋。

和聖祠創建與重修(四)

抗戰方勝,國共內戰又起,泰安城前後經歷四次戰役,其間和聖祠因毗鄰城堞,尤成四戰之區。民國李東辰《泰山祠廟紀曆》中記其祠之舊貌及毀圮經過雲:“和聖祠:在城東南隅,祀柳下惠。明萬曆四十五年州守侯應瑜創建,屢經修建。有正殿三楹,過廳三間,大門一座,左右石獅一對。古槐蔭之,影壁嵌明人書祠額。… …至順治庚子(1660),吳南岱刻其《泰山雜詠》十四首,及宋思仁重修碑,亦嵌於壁上。卅六年(1947)冬城圍,伐古槐與庭樹為薪。越年夏,七三師修防禦工事,梁木磚石,滋情拆除,`岱帖'殘刻佚失殆盡。或雲作工事,或雲作砧石。今僅存過廳、東山牆及石獅矣,瓦礫茂草,雜置其間。”又據泰安耆老吳延文先生生前回憶:“ 1946年6月,新四軍消滅敵軍寧春霖部時,和聖祠及南城牆一帶,戰火甚烈,戰陣過後,祠宇成為瓦礫場。”斯一泰山名祠,至此成為歷史陳跡,距其初建,前後共歷時三百三十年。

和聖祠創建與重修(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