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颜宁教授当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她还会出走清华吗?

晓晓笔记


颜宁是一位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的女科学家,她多次登上热搜榜,这次是因为她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77年出生,40不到,就已经成为享誉中外的科学家,的确令人,尤其是中国人倍受鼓舞。也许,她能成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美国科学院虽然不是一个政府机关,但是能够入选对于一位科学家来说,本身就是对其科研成果的承认。

作为一位科学家,她的研究成果属于全人类。因为科学真的无国界,她当年出走清华也不是因为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清华工作时,作为一个年轻的科学家带领着平均年龄不到37岁的科研团队,用了半年时间就攻克了困扰科学界长达50年之久的难题,这足以说明颜宁博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科学家最害怕的就是“独孤求败”式带来的固步自封。颜宁的出走并非出于失意,而是出于一种清醒的危机感。

居安思危,是一位科学家保持科研生命长青的思维状态。晚年的牛顿沉迷于神学研究就是在学校达到了一定境界之后的孤独迷茫。

颜宁作为一位科学家,年纪轻轻就获得了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在国内很少有人能够望其项背,这很容易引起一个人的自满,于是出走他国,到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科学精神。

中国科学院是中国科学家最高的荣誉,是每一位科学家梦寐以求的荣誉殿堂,但是如果因此而怀疑一位科学家因为没有得到这项荣誉就负气出走,那真的是太小瞧科学家的胸怀和抱负了。

所以我认为,作为一个把自己的科研保持“永远在路上”的科学家,一定会把脚步迈向更为广阔的天地的。


乱语三千


颜宁可是我心目中的女神。做梦都喜欢她。这次她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其实是众望所归,并不稀奇。她早就有了当选美国院士的资格。其实,颜宁在国内也早就有了做中科院院士的资格?以颜宁的学术水平和她发表的科学论文,早就够上做中国科学院院士了,但就是一直评不上。即便她有施一公那样的后台,也不行!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呢?到底为什么呢?太年轻?推荐人的数量不够?还是其他不可见人的原因?

在国内始终就评选不上,但是颜宁一旦从清华大学离开,出走美国受聘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很快就评上了美国科学院的院士,这又结结实实地打了中国院士系统的脸。

虽然美国科学院不是政府机构,属于民间性质,但是其具备的超权威性早就超过了其他国家,全世界都承认。颜宁评选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充分证明了她的超强实力。



这会不会让颜宁因此感受到,只有美国才对她的工作更加重视呢?这会不会坚定她长期留在美国工作的决心呢?这会不会让她加深对国内的失望呢?据传说,颜宁在国内是受到排挤的,与某些人关系很紧张。但是国外环境就比较纯粹,她可以一心一意做科研工作,不需要耗费太多的精力去跑人事关系,跑科研经费。

最后,希望颜宁姐姐,我的女神,早一点嫁了吧。真心不希望一个这样美丽的女人一辈子单身,那真是太可惜了。工作不能取代家庭。


怀疑探索者


看着大家这么热闹。我也来凑个热闹。。

咱们先来讲故事。。。我最爱讲故事。。。别人讲过的,我不想再讲。

我也是河南人,施一公也是河南人。因此早在十年前我就开始关注他了。

看了我这个文章。你基本对施一公就了解个八九不离十。。同样颜宁也顺带。。。

先说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先看2017年院士候选人公布时间:

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共157人,那最后能多少人中奖呢?在6人左右,也就是说一大半也被刷掉。

那颜宁什么时候出走呢,其实在这个初选名单(不是最终名单)出来之前,她就要走了。。。

而院士最终公布时间是那一天<strong>?

最终公布时间是2017年11月28日,显然,她是否当选院士和出走毫无关系。。。

因为最终他出走半年以后,才有当选这一说。。。那为何会出走啊,。。。。

这个说来话长,

先从他的老板施一公讲起。。。。。。

因为颜宁的一切发达来之施一公。。。她是施一公的学生。

没有施一公的推荐,她去不了普林斯顿。因为施一公就是从普林斯顿过来的。。。。

施一公已经是世界结构生物的头号学阀。国内外通吃。。

所以刷论文。。。

顶级期刊的审稿人,编辑都是他朋友,学生,同事,,甚至他自己。。

施一公

施一公这个人,出身名门贵族。父亲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母亲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不要光看他父母,

他爷爷是学校当委书记,副校长。所以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人家人脉厚着呢。。。

他爷爷是谁呢?

施一公的爷爷叫施平施,

  1. 42岁任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

  2. 67岁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3. 72岁任上海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

  4. 1985年7月,于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离休。

现在来说也是副部级干部啊。。。。

扯远了。继续回来说施一公,施一公当年很厉害,毕业于河南实验中学,体育特别厉害。

1984年毕业于河南省实验中学,河南实验中学,大家都知道郑州的三大高中之一,非常霸气。

施一公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河南省第一名),保送至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不用说,跳进了大坑。因为生物这个专业特别烂。

施一公大四的时候就知道这个生物专业是个大坑,因为生物和文科没啥差别,就是背背背,凭着当年数学保送的天赋又去读了一个数学双学士。

施一公的确厉害。数学专业那课程,学着让人自杀啊。尤其清华的数学,所以施一公的确非浪得虚名。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清华大学生物学和数学双学位

而去是清华大学长跑第一名,保持了四年。

可惜只能以生物名义出国,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

虽然这个大学是美国最顶级的大学,医学尤其美国第一,当然也算世界第一

但是施一公学的是生物,不是医学。在学生物的时候,他就知道这个专业毕业就失业,找不到工作,所以他又读了计算机硕士。。。。

生物不好就业,计算机好就业,30年前就这样,现在仍然这样,大家要记住啊

本来他想计算机弄个博士学位。可惜他导师说他智商不行,不适合搞计算机研究,(实际背景:读博的前两年,他总是想转到计算机系,学校甚至一度想停止为他提供奖学金),结果他硬着头皮,把生物博士读下来,比较生物博士不需要智商,只需要体力(生物博士们别砍我啊,,,我说的是对不对?)

毫无疑问,毕业果然找不到工作。

其他他也不想干生物这没前途的工作,而不是和另外两个生物大牛一快拼搏:饶毅、王晓东(王晓东也是河南人)

他想经商,和几个哥们成立了公司,那时候天天忙活到大半夜,很辛苦。结果忙了半年,业务也做得不错,最终却分文未获。

1996年1月,我到了纽约的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师从尼克拉·帕乌利奇(Nicola Pavletich)教授进行博士后研究。那一段时间是我一生中最最拼命的时间段之一。当时我的课题是TGF-B信号通路中重要蛋白及蛋白复合体研究。为了尽快出成绩,我那时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每两周休息一天。其实,休息就是睡觉,因为我当时睡眠严重不足。幸好我以前坚持锻炼,有一个好身体,否则那两年根本撑不住。 功夫不负苦心人,那两年我出东西很快。不到两年,我就在Cell杂志上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这样,我就比较容易在美国一流的大学里找到教职。所以,在1998年我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系聘为助理教授。

只能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千年博士后,学生物的都知道。。。。

1998年—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

后来觉得在普林斯顿干的不开心,刚好和饶意一鼓动就回国了。

结果一个北大教授,一个清教授,但是没有自己的地盘,这个领域内的科研都被瓜分完了,怎么办?

开炮,联合饶毅在science炮灰中国科研,说钱都被某些学阀分了,,,,

2010年,施一公与饶毅曾经联名在《科学》杂志上联合署名发表《中国的科研文化》,后者同样系海归科学家,回国后在北大生命学院任院长。文章指出中国科研文化种种弊端:文章指出,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并没有对中国的科研起到应有促进作用,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文章中还提及了与个别官员和科学家的人际关系,对科研项目的侵蚀。


直接震惊全世界。。。

炮轰结果,两人第一次参评院士,光荣落榜。

两人大骂国内院士都是混子。。。<strong>

不过施一公以后再也不炮轰了,而饶毅放了狠话:以后不参评了。

结果2014年,施一公终于当上了中科院院士,而饶毅现在还不是院士。。

也许饶毅会后悔。。。。。。当年的二愣子精神。

然后施一公就当了清华大学副校长。把生物科研当成了富士康生产线,全员加班。不是996,是6/12-7

施一公很快大量资金购买电竞设备大量的电镜设备上,nsc论文刷的漂漂亮亮。

清华大学的nsc高端论文,施一公团队占了一多半。。。就是拍照,分析发文。

拍照,分析,发文。。。

但是研究生们,想的是毕业后工作。。。。比较上亿的电镜,一般学校买不起。。

一大半都想跑,本科生都跑。。。

看清华大学转系情况

最惨的是生物,最好的是计算机软件。。。

施一公一看自己本科生源都没人了,都去学计算机软件了,大怒,又炮轰了

他可能忘了,当年他找不到工作也读个计算机硕士的情况。。。。

好了说完了,施一公,该说颜宁了,有啥说呢。?

颜宁是一路跟着施一公混的,一路读的博士。。教授 ,,没有施一公,颜宁恐怕长江,院士提名。。。

结构生物,施一公已经是老大了。施一公人脉又不好,颜宁下次当选院士概率不高。。

也不可能,你结构生物刚上一个院士,你清华再来一个。。。不知道生物领域几百种,总得照顾其他领域吧

而且施一公也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

很快就去跟马云混了



当然,走的时候,应该有所安排。

颜宁大美女,40了还不婚。。。。。。。

然后。

施一公就推荐过去了。。。。。施一公人脉还是有的。。。

放心,说不定过几年就回来了。。。。。。

就这么简单。。。

祝福颜宁大美女,早日结婚生子,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科学不是伴侣。



高校专业那些事


题:科学无国界是个伪命题

中国年轻女科学家颜宁,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我们祝贺颜宁博士的同时,有人说清华大学是为美国培养人才的摇篮,实际的情况也确实如此。\r

我们不妨先看看以下这些人和他们的毕业院校: 马云,杭州师范大学;马化腾,深圳大学;雷军,武汉大学;任正非,重庆大学;李书福,哈尔滨工业大学;董明珠,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李东升,华南理工大学;王健林,辽宁大学;杨伟(歼20总师),西北工业大学;孙聪(歼31总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吴伟仁(嫦娥探月工程总师),中国科技大学。

以上这些改变当代中国人民生活的科技领域和商业领域的大咖们,这些倾尽全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毕生精力的人,并没有一个是清华大学毕业的。而中国人却一直把清华大学当做中国大学和人才的标杆,这是一个巨大的讽刺。那么,我们的那些高考状元和天才们毕业后都在做什么呢?\r

清华的学生大多数毕业后都出国了,这确实是实情。在清华,毕业不出国,不去美国是被人认为没本事的事情,这就是清华多年来的现状。有人常以所谓科学无国界来自我安慰和找借口,其实都是自欺欺人的鬼话。美国人手里的尖端技术何时对我们开放过?他们不是天天在讲这个偷那个窃的吗?不都是当做最高国家机密的吗?所以科学和人都是有国界的,我们要正视这个现实。\r

分析清华学子争着出国的原因,一是中国社会给与清华大学过高的地位,让清华的学生感觉自己高高在上,这种极度的优越感,让很多学生逐渐看不起国内的学位和身份,所谓的中国高知精英群体偏偏承袭了极端崇洋媚外的劣根;二是与当代社会的家国情怀渐淡,个人利益为主的价值观分不开,追逐个人名利大于奉献家国天下。三是与国家教育体制和科研环境有直接关系。比如我们的国家级科学技术大奖,一个科研人员要穷尽一生的精力,干到耄耋之年才有可能得这个奖。而这个奖金过去不过区区500万人民币,去年开始虽然提高了,也不过区区800万人民币,还不够在北京买个像样的房子。加上国内教育科研的相关管理体制问题,比如科研项目的申请与获得程序复杂,人际关系社会的各种隐形的掣肘等等,相比美国的科学研究环境和科研人员的待遇,确实差距较大。

很多人不懂,当年的那些不顾国家贫弱,待遇低薄而纷纷回国的老一代科学家们,为何能有为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而奋斗终身的爱国情怀。如今的情况让国人情何以堪?国家已经相对富有了,强大了,但是爱国情怀却淡了,这很值得我们反思。

我们虽然有大国风范和胸怀,有向世界先进科技学习的态度,但是也不能漠视这种人才外流的现状长期持续下去。无论是国家相关部门还是清华大学本身,也要思考如何从正面加以引导并从教育科研体制上进行更大的改变,让国内大学的学子,以留在国内和留学后归国报效祖国为荣,让我们的大学,我们的清华真正成为中国自己科学家的摇篮。


环球围观


颜宁,不管你有什么理由,也不管你有多少理由,你学有所成却投靠了我们的敌人美国,为我们的敌人奉献你的知识和才华,是无论如何也不要希望中国人民会喜欢你,原谅你的。要知道全世界对中国破坏,伤害,遏制,围堵,制裁,羞辱,刁难最多的就是美国。你可以为了个人的名利,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跑到美国去,但你永远将对不起祖国和人民对你的养育和栽培。你不要忘了是祖国和人民养育和成就了你!若有良心,赶紧回来。否则将来中国强大取代美国了,你将后悔终生!虽然说科学无国界,但人却是有父母,有祖宗,有血缘,有国藉,有人种的。做人不能忘恩,不能忘本。看看钱学森的一生,看看钱三强的一生,再看看许许多多学有所成的科学家回国报效祖国的感人经历,他们应该成为你的榜样。个人的得失真的不算什么,把自己的才华奉献给自己的国家和人民,那才是最捧的。既然他们评你为院士,说明你是有点本事值得他们利用的,不是一般的人。希望你还是回来报效自己的国家,不要稀罕美国的什么院士不院士,把自己的知识和才华奉献给自己的祖国和人民,那样的人生才是更有意义的。


用户105462212738


大家好,我是有温度有灵感的高校人才真经,关注高校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就在前两天,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最新一批院士名单,这其中,中科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家高福;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教授锁志刚和洛克菲勒大学教授陈珏两位华人科学家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可以说,这4位都足以令国人自豪,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却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那就是颜宁。

颜宁之所以广受关注,是因为国人给她贴了几个标签:“年轻”“美女”“海归”“学霸”“女神”“非主流”。前面几个好理解,“非主流”则是因为颜宁从美国回到清华,在清华做出成绩之后又回到美国,这在中国目前的主流文化下是不多见的。而大多数国人对颜宁的了解也仅限于此,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她在研究什么,不知道她取得过什么成果,甚至也不知道颜宁本人的性格特点,但很多人却能下定结论,说颜宁离开清华是负气出走,是因为清华对她不够好,是因为国家没有给颜宁中科院院士。我想,这个结论下得过于草率了吧。

当然,我也并不认识颜宁,听学校几个老师说他们见过或接触过颜宁,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所以,我没法直接分析和评价颜宁本人,我仅高校人才管理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个问题,清华大学对颜宁是否不够好?

对于颜宁这样堪称“绝世”的优秀青年科学家,相信无论是谁当清华校长,都不可能怠慢她,就算用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才评价理念,她取得这些突出成绩,也足以引起学校从上到下的高度重视。如果说十年前按资排辈图的是越老越吃香,那现在,学术圈妥妥的是年轻人的天下,所有的评价导向都是偏向年轻人的。高校在“捧”年轻人才时也是不余遗力。想一想,如果不是清华大学经常报道颜宁,大多数人根本不可能认识她。因此,站在清华大学的角度,只要能给的,就一定会倾囊以授。而所谓“负气出走”,在我们这些长年在高校工作的人看来,根本就是不攻自破的谣言。颜宁本人也曾说过,清华大学给她的条件和她在清华大学取得的成绩都超出了她的预期,她在清华有最先进的仪器,也不需要为经费操心,她在清华大学”像个公主一样“。而她离开清华大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她在清华感觉太顺利,害怕浪费自己的才智。

第二个问题,颜宁是否应该入选中科院院士?

正如我上面所说,除了相关学科的专家,其余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颜宁的研究成果价值有多大,如果仅从19篇CNS论文就说她具备中科院院士资格,那我们的评价是否又陷入“唯论文主义”了呢?所以,颜宁是否具有院士资格,还必须由业内专家来评价。我们只讨论两个问题,一个是院士评审是否合理,二是颜宁本人是否是院士竞争的牺牲者。

在高校做人才工作多年,也参与组织了多次人才计划的申报工作(包括院士),我可以肯定地说,高校学术评价中确实存在很重的圈子文化,这种圈子一方面是学术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学术观点的认同。前者多是基于人情关系,严格说是属于学术不端的范畴,但由于高层次人才之间学术业绩差距本身就不大,所以其中到底有多少人情成分实际上很难判断;而后者则是非常正常的情况,如果两个圈子在同一个科学问题上有不同观点,那两个圈子之间就会产生排挤,一旦一方占优,另一方除非取得实质性成果,否则就很难翻身。以上两种圈子文化确实影响了高层次人才评价的公正性,但这个问题并不只存在于中国,在全世界每一个学术圈子里都存在,尤其是后一种。而且,我认为颜宁并没有这方面的麻烦,因为她此前已经顺利入选长江学者,获批杰出青年基金,基本上半条腿已经跨进院士门槛了,这说明她在学术圈子方面至少是没有硬伤的,只要她在清华大学再呆了2年,院士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更重要的是,颜宁本人对院士的头衔兴趣并不大,她的观点是“不论是否当选,我还是我,既没有更高明,也没有变差劲”。

第三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看待颜宁

把上面两个问题说清楚以后,我认为没有必要再去解释颜宁为什么要离开清华,回到普林斯顿,因为抛开这两个“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想法后,其他原因都是颜宁个人的原因了。颜宁今年才40岁,正是当打之年,将来一定还有更加瞩目的成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颜宁及她将来的发展呢?我认为,这很重要,我们怎么看颜宁,就是我们怎么看待科学事业。我是这样看的:

第一、科学家也是凡人,我们要用凡人的眼光去看他们。比如颜宁,据说喜欢微博,闲时也关心八卦,和一个普通女孩别无二致。不仅是颜宁,此前还有很多人喜欢拿女博士说事,其实,她们和我们一般人一样,甚至比我们更简单单纯一些。不神化不丑化,这是对她们最起码的尊重。

第二、科学家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越顶尖的越是如此。我们常说“科学无国界”,但一到科学家那里,我们就有了民粹意识。当然,从政治立场上,科学家是有国家有民族的,但从科学本身来说,科学家应该是世界的。而颜宁就是世界级的科学家,她去普林斯顿是被请过去的,是受人尊敬的,这应该让我们感到骄傲,而不是嫉妒。

第三、我们不仅要继续追捧颜宁,还要不断培养更多的颜宁。在中国的学术界,确实有个不太好的习惯,就是喜欢把荣誉往一个人身上堆。实际上,颜宁已经足够有名了,其学术地位已经不需要用头衔来定义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像接力赛一样,把中国的科学事业不断向前推。

谢谢大家的阅读。


高校人才真经


无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那都是一种巨大的荣誉,代表的是各领域的顶尖人才,也有相应的权利和待遇。而原清华大学教授颜宁在取得很高成就的情况下,依然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但出走美国后任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并评上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不得不让人对中国的院士评审方法与美国评审方法做对比,也对国内的教科研环境及留学生回国效力做出思考。我个人认为,如果颜宁教授早日评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并且有相应的科研条件的话,她估计应该不会出走清华。

一、中国院士评选与美国有一定的差异。大家还记得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教授吗?她不一定在获奖之前没评上院士吗?所以中国院士的评选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比如有没有论资排辈现象,我国的院士年龄普遍偏大。还有就是评选方法上,是不是有抱团现象,有更好的人脉的教授是不是机会更大些?颜宁教授相对来说年轻,即使是在清华大学这样的中国顶尖大学,也有施一公这样的导师扶持,也有相应的科研成果做后盾,依然评不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而美国院士评选应该论资排辈现象会少点吧,不然也轮不到颜宁教授评上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二、院士拥有是巨大的荣誉与一定的权利。拥有院士头衔不仅意味着你是这个领域的顶尖专家和权威,享受相当的权利,比如申请项目和经费支持等。颜宁做的是结构生物学,做实验一台设备几百万美元,需要的经费数目庞大,要建立前沿的实验室需要经费支持。而如果评上院士后,估计建立这样的实验室应该更容易些,假如有了先进的实验设备,保证了她的研究能顺利实施,她应该不会离开清华大学的。

三、出走清华并不意味着背叛祖国。颜宁教授在清华大学工作了多年后才出走清华,来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无疑这里给她提供了更好的科研环境,更有利于其作出更大的科研成果。常常有人会说中国留学生出国后不回国效力,这是一种背叛行为,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了美国。回过头来,美国对中国进行科技封锁,不对中国进行高科技转让,所以为美国做贡献就是对中国的背叛。我个人觉得,如果在国内科研条件不具备,长期耗着而没有进展反而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假如能在美国从事最前沿的研究,至少保证我们的科研人员能紧跟科技前沿而不落伍。她同样可以成为这个领域中国同行的导师,拉近中美之间的差距。再说有些基础科学,确实是对全人类做贡献的,在哪出成果也都是为全人类服务。

四、中国留学生回国率逐年上升。过去由于国家不够富裕,国内的科研条件和环境有限,一部分出国留学人员留在国外。但随着国家对科技人员的重视,国家也综合实力也在增强,出国留学人员回国的率逐年上升。说实话,每一个出国留学的学子,谁不想学成归来建设祖国,但由于国内外的生活条件的差距,创业和科研环境的差异,有的人选择留在国外发展。我们不能强制让他们回国效力,但我们可以创造条件吸引他们回国建设祖国。李彥宏、张朝阳、施一公等留学归国人员在国内不是发展得非常好吗?中国其实现在正是留学归国人员大展身手的好地方。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你们觉得是这样吗?认可的请点个赞,也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良心老师


这位30岁不到就受聘成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现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终身讲席教授。

颜宁1977年出生于山东莱芜,1996年进入清华大学生物与科学技术系,2000年-200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并进行博士后研究,37岁率领她的团队用6个月的时间攻克膜蛋白研究领域50年不解,最受瞩目、国际竞争也最激烈的科学难题,她是一位很有抱负和学术能力的年轻教授。

对于大家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如果颜宁教授当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她还会出走清华吗?这个说法是不绝对的。颜宁当时已经有了出国的打算,而不是因为没有得到中国科学院院士才出国的。她的微博回复非常的清楚。自己本身出国任教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跟什么“负气出走”没有任何的关联。

也有另一种说辞是颜宁教授在国内是受到排挤的,不被尝识,不知道是否与年龄和资历有关,而相比较国外的研究环境就简单和纯粹,她可以一心一意做科研工作,不需要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想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

不管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做为人才,颜宁应该得到或者享受到她应得到的,这和她的付出是等价的。由此可以联想到,无论在任何单位,大家都是比较讨厌论资排辈的,有些时候,不是别人想“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而是在于这个工作环境是不是值得别人真正地留下,有些时候,太多的外在原因和人情事故,让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变得异常复杂。


我是月亮姐姐Nancy,感谢友友们的精彩评论、热情点赞、温馨关注!(文中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月亮姐姐Nancy


以我对颜宁“负气出走清华”的资讯了解,应该与是否评上院士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她在国内事业遇上了凭已之力无法突破的瓶颈。如果不走,再耗下去,可能就前功尽弃了。想想看,一个轻年科学家,院士身份与科研事业相比,算个什么东东?

说实话,我们的体制真的在很多方面在阻碍优秀人才成长,很多方面倒是适合投机取巧者混日子。本人也是搞专业的,很多功夫都在专业之外。而这对热爱专业的人来说,是最致命的。因为真正的专业人才通常不谙此道。所以,经常发生劣币驱逐良币悲催事件。如果不允许人讲揭穿这种弊端,不彻底改变这种状况,而是一任这种状态成为常态,“负气出走”,颜宁肯定不是最后一个!

我衷心祝福颜宁,在科研路上越走越远,造福人类!在人类科学史上留下一个闪光的中国人名字!


九十度的水215257285


颜宁是我心中的偶像,我们属于同龄人,她取得的一项项成就令人叹服,属于国宝级人才。2017年8月,颜宁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初步候选人,在当年的157名候选人中,颜宁是最年轻的一位。在年底公布名单时,颜宁未能入选。

回国工作十年的颜宁决定离开清华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向她伸出了橄榄枝。4月30日,中国女科学家颜宁入选25名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

颜宁的出走,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很多人对她的出走进行了大胆猜测,有人甚至说"负气出走",颜宁也给予了否认,她认为在一个环境中呆久了容易形成固步自封而不自知,换一种环境是为了给自己新的压力,刺激自己获得灵感,希望自己在科学的道路上取得新的突破。

如果当年颜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她会不会出走清华?这个我们不好判断。但我知道,颜宁即使离开清华大学,也会在国内顶尖大学工作,至少不会到西方去评院士。

科学虽然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失去了科学家,也就失去了这位科学家研究领域的成果,这是一个国家的损失。说到颜宁,让我想起清华大学的另一位科学家施一公教授,参评中国科学院院士遇冷。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属于"三无教授",不是中科院院士,简直不可理喻。这些事例狠狠的抽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评价体制一记耳光,要评上院士,不只是靠学术成果,更重要的是行政手段干预太多。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才的合理流动本应很正常,科学家的领域我们不该妄加评论,但人才的流失让人痛心不已。这是个人观点,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