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丧事喜办”怪象何时了?老农想不通,难道很值得高兴吗?

liguangweg13


农村人有三件大事:生孩子、结婚、办丧事,而且农村一直尊崇的就是死者为大,那么丧事就是在这三件大事中是最重要的,这就出现了很多农民会把丧事办的非常隆重,一是出于对逝去人的怀念,二是存在封建迷信思想认为给逝去的人办的越隆重逝去的人到了那边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三是送终思想,要送就送到终、送到好。其实这些都是千百年传下来的习俗,具体为什么也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因为是传统习俗,所以现在人们还在尊崇着。那么说道丧事喜办这个怪象何时了,这个谁也不会给出答案的,毕竟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说的算的,但是咱们可以来谈谈为什么农村会出现丧事喜办?

丧事喜办这在农村很普遍的,在过去农村生活条件不好的时候,一般人活到70岁就算喜丧了,但现在人的平均寿命都长了最少也是80岁算喜丧了。丧事喜办从人文方面考虑的话就是人结束了苦难的生活,重新投胎享受下一轮生命去了,是一件喜事。并且这些对于这些长寿的人来说,这一辈子什么苦都吃了,什么甜都尝了,看着自己的子子孙孙过的很好心里也就没什么牵挂了,长寿的老人们早就看淡了生死,但因为身体原因他们是不走不行了,而且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可遗憾的,能安安静静的离开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好事,对于他们的子女来说也是一种解脱,所以现在很多地方如果是这种情况就都是丧事喜办,这也是合情合理的,不属于什么怪象。

其实农村不都是丧事喜办的,像有些因为疾病离开、因为意外离开去世的人,他们的丧事一般都不会出现歌舞表演和一些当地特有的戏曲,在我们这的习俗就是出现意外或者疾病死亡的人,一般就是临时通知家里的内亲,然后联系装尸体的冰棺,在联系服务队过来,从死亡时间开始算停棺三天,在这三天中一般都是摆一些流水席,接待下远道而来吊唁的亲戚朋友,没有喜丧的歌舞表演,只有司仪在上面组织下吊唁过程就完事了,等第三天就会拉到火葬场进行火化,之后拿着骨灰入土为安,我们就是这儿一个流程,这是针对丧事丧办的流程。

其实,亲人离去谁的心里都是非常难过的,但事实已经发生了,我们活着的人应该尽量的从悲伤中走出来,因为我们还活着,我们还有美好的生活去享受。只要在人还活着的时候多孝顺,多照顾,总好过生前不管,死后乱嚎要强的多。所以,有父母的照顾好父母,有朋友的多关心下朋友,有儿女的心疼下儿女,这样不管将来发生什么,你最起码是问心无愧的,你们说是这么个道理吧?


乡村关中


在如今人们的观念里,老人高寿自然死亡,称之为“喜丧”,但即便是喜丧也绝不等同于将丧事用办“喜事”的方式操办,说“丧事喜办”为怪象,一点不为过。

“丧事喜办”的怪象,朴实的老农想不通是正常的,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人死为大,可是人死了,无论是含笑而终,还是生病离世,对于死者的后代来说都是悲痛的。也正因此,丧事有其不可改变的肃穆性,这种肃穆不是对死者的不敬,反而是大敬。

去年腊月我奶奶过世,参加葬礼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保持沉默,神色凝重,一方面是对死者的缅怀,一方面是怕说多话触及死者子孙的伤心处,一方面表达自己的沉痛心情。

但如今有些农村却错误的理解了“喜丧”的含义,将丧事办成了“闹剧”。

正所谓红白喜事,人们对于正常死亡且高寿的老人去世称之为“喜事”,但这种说法并不代表老人的子孙不再悲痛,心情不再沉重,不代表可以将丧事当成“喜事”来办。

我生活的农村,从小到大经历了丧事操办的变迁,小时候人们大办丧事的方式,无非就是唱大戏,在死者灵台之前搭建戏台,连唱三天大戏,表达对死者的缅怀,而刚开始的大戏唱腔还属于悲伤,后来发展成为什么热闹唱什么,让村子里的人都知道这家人是大孝子,给父母大办丧事。

后来唱大戏已经不足以“博人眼球”,村子里办丧事甚至出现了跳摇头舞,美女穿着凉爽,跟随动感的音乐大跳摇头舞,看客众多,时不时冒出一阵掌声。

再后来,农村的恶趣味进一步升级,出现了跳脱衣舞的节目表演。丧事办到这个份上,其实已经很过分了。可是近几年更过分的出现了,“大孝子”们纷纷请来专门的歌舞团,表演节目更加刺激,黄段子,隐形暗示,肢体暗示等等穷出不穷,而看台下的小孩子甚至还猛抬头想要一探表演者裙底,让人忍俊不禁。

以上就是我们村经历的“丧事喜办”变迁史,今年春节的时候,我们村有户人家给老人“办三年”,就请来一支丧事歌舞表演团,细节不再描述,表演内容时不时让人脸红,时不时让人捧腹大笑,有时候你不得不服,在农村无下限的恶趣味,确实可以达到哗众取宠的效果。

而请歌舞团的“孝子们”需要的正是这种其乐融融的欢乐效果,美其名曰“喜丧”。

其实在我看来这就是对“喜丧”的误解,以前喜丧吹唢呐都有人觉得不妥,现在直接突破下限,越走越歪,如果没有歌舞团正前方摆设的灵堂,我想任何人都感受不到这是在办丧事,还以为谁家结婚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怪象出现呢?

我认为,无非就是人们思想的转变,和农村大操大办丧事攀比成风的后果。

在农村对于寿寝正终的老人,称为“喜丧”,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制造出一种喜事的概念,通过大操大办,鞭炮齐鸣,锣鼓唢呐,歌舞表演来表达这种心情,这本就是不正常的,对于老人子女的悲痛原不该以此方式表达。

对非自然死亡(如常年生病在床)的老人,则会默默举办丧礼,我奶奶去年腊月去世,就属于常年卧病在床,去世后在家中停丧了三天就默默埋葬了。虽然没有请歌舞团表演,但依然举行了烟花演出和唢呐齐鸣。

为什么呢?其实就是村里的攀比心理在作祟,觉得不大办就是不孝,就是对老人不敬。而这种大操大办的丧礼在村里人与人之间攀比成风,你家唱大戏,我家就跳个舞,你家热闹我家要办的更热闹,仿佛这样才配得上“孝顺”的美名。基于此,有些人甚至借钱都要将“丧事喜办”的热闹非凡。

这种“丧事喜办”的怪象想要彻底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


李阿冰


首先很高兴的回答′你的提问,

人生大事莫过于生死,生的时候,家人都是看着刚出生的小娃娃,孩子在哭,大人们却在笑。去世的时候,这一辈子的苦累也都受了,福也享了,含笑而去的时候,后代子孙们却都在哭。

丧事是悲痛的,肃穆的,也是大家都不愿意面对的,参加葬礼的人无不神色凝重,生怕触及活着的人的伤心事。但是近年来,农村却出现了一种怪象,那就是“丧事喜办”。这让老农想不通,难道办丧事很值得高兴吗?这种怪象何时了?

所谓“丧事喜办”,指的就是现在农村办葬礼的时候出现的一种怪象,即明明应当是肃穆、悲痛的丧礼,农民却把它办的热闹非凡。

表现在,很多农民在办丧事的时候,烟花鞭炮齐上阵,喇叭、唢呐等乐器来伴奏,还有请了表演队来做表演,这些表演队,有唱歌的、有跳舞的,甚至还有一些少儿不宜的表演。要不是看到设有灵堂,还真以为是结婚,而不是办丧事的。

农村怪象:丧事当做“喜事”办,背后啥原因?老农的话一语中的

一则是农民近年来挣了钱,手上闲钱多了,也想给死去的亲人风光大葬,于是一切以奢华、热闹为办事宗旨,结果给人的感觉不是风光大葬,倒像是“庆贺”。

二则现在农村的红白喜事表演队十分常见,很多农民都会请表演队来表演,即使家里并不富裕的人也要请,其实背后的原因还是攀比心理在作祟,出于这种心理,农村有些家庭不是很富裕的农民办丧事也要请表演队。

有的农民就很担心,这种怪象不仅破坏了传统的农村办丧事的习俗,还会给人一种不尊重死去亲人的印象,还会让农民额外花了很多钱,可谓是费力不讨好,为啥在农村仍旧很流行呢?这种怪象该怎么解决?

找准原因,才能提出好的解决对策,丧事喜办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农民的思想问题。农民错误的理解了“红白喜事”的概念。寿终正寝的农民自然去世是喜事,但是这也只是一个叫法,对于其后代子孙来说,还是失去了一位亲人,农民的心理还是悲伤的,因此办理丧事的时候,不宜太过于张扬、喜庆。

另外还和农村的攀比风有关,因为攀比风,很多农民看到别人家里请了表演队,自己如果不请的话就好像比人家“矮一头”,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导致农民办理丧事时候的花销增多,其实主要都是为了好面子而已。只有彻底的刹住农村的攀比风气,丧事喜办的现象才有望最终解决。








农民冬梅


每个地方的习俗不一样,一般都是按照习俗来,丧失的举办有很多种,过去农村都习惯土葬,无法接受火葬,现在越来越多农村接受了火葬,因此丧事有很多种举办方法,有的地方选择丧事丧办,有的地方选择丧失喜办,因为习俗不一样,我觉得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丧失喜办

比如说一些农村老人,活到了一百多岁,尝尽生活冷暖,老年儿孙满堂、幸福美满,按道理老人活够了,能活一天就赚一天,生死早已看得很平淡,老人去世虽然令后代们很不舍,但是换一种想法,老人是去天堂享福去了,子孙后代更应该感到高兴才对,难道个个都哭丧着脸吗?

因此一些有钱的人家,如果有高龄老人去世,会请一个歌舞团来跳歌唱舞庆祝,我觉得很正常,这是在庆祝老人去天堂享福去了,这就是喜丧,同时也能缓解送葬的压抑气氛。

当然对于出现在丧礼上一些低俗的表演,我觉得就太过了,即便是请歌舞团来唱歌跳舞,应该是将亲人的伤痛,以歌舞的形式表达出来,你觉得呢?

丧失丧办

农村有些老人不幸,过早就走了,辛苦了一辈子,还没享福就走了,想想都伤心难过,因此对于这样的丧失肯定选择丧办最合适,丧办更能表达亲人对离世之人的追悼。

过去农村举办丧失,都有吹锣打鼓的和尚为离世之人送行,或者说是超度,后来和尚没有了,就专门有一些专业敲锣打鼓的代替了这个职业,现在据说敲锣打鼓已经被禁,因此就请一些人去丧礼上唱歌,唱的歌也很有讲究,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歌曲,带哭腔味道很受欢迎,其实这也是在往喜丧方向发展。

总之,面对丧事,不要觉得别人选择喜办,就很难接受的样子,虽然丧办是自古以来的一种传统,但是喜办却是一种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大家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接受才对,你怎么看呢?


老梁话三农


有些不良风俗习惯,也应改革了,特别是那些不该花的钱,也要花


粗笔先生


酒肉朋友关系的体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