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情局的“冷戰中的工程奇蹟”,K-129的故事【二】

中情局的“冷戰中的工程奇蹟”,K-129的故事【二】

上篇鏈接:

1969年11月的一天,在位於洛杉磯市中心Havenstrite Building二樓的Global Marine總部,主管工程的副總裁Curtis Crooke正在和工程師討論技術問題。忽然他的秘書跑來打斷:

Crooke先生,有人打電話找你

是誰?

他沒說,他只說很重要

告訴他我正在開會,讓他留言

Crooke繼續開會。過了五分鐘,秘書又跑來報告:那人又打電話來了,他說他有一筆大生意,需要現在就談,他等不了。

Crooke覺得很奇怪,海洋鑽探的生意筆筆都價值不菲,但從沒有人以這種方式來談生意。他決定堅持之前的決定,告訴秘書讓那人留言。

又過了五分鐘,秘書再次打斷Crooke:這次我們沒法拒絕了,他已經上門了,還帶著兩個隨從。他們說,必須馬上見到你。

來人主動介紹,他叫John Parangosky,來自CIA,大家一般叫他Mr.P。“我沒有身份證和工作證,我們不帶那玩意兒”,他說,“跟我來的一位是我的首席科學家Holzer,另一位是我的首席安全官Evans”。

我這次來只是想問你,依靠現在的技術,我們能不能從海底,5000米深的海底,把幾千噸的玩意兒給弄上來?

說實在的,我現在沒答案,得花時間想想。

很好,請花點時間。我們會跟你保持聯繫的。

幾千米深的海底,幾千噸的東西,那會是什麼呢?竟然值得CIA這樣大動干戈,又神神秘秘。Crooke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潛艇。可是,除了去年(1969年5月)沉沒的“蠍子”號,沒有聽說有其它潛艇失事呀。Crooke從書架上找出權威的《簡氏軍艦大全》,翻來翻去,他發現有蘇聯G級潛艇大致符合CIA的描述。

然後,他又找來一本材料名錄,翻到“HY-100高強度軍用鋼”的條目。他想知道,在海上能不能接起四五千米長的鋼管道,同時還需要能經過管道來通訊。經過一天的計算,他得出了自己的答案。

第二天,Parangosky又來了,這次Crooke已經告訴了秘書,讓他直接進來就可以。

你花時間想過了嗎?

想過了,這不是不可能的。

好消息。我馬上起草文書,給你們下訂單。

拿到訂單之後,CIA告訴了Crooke全部的事實,Crooked這才發現,事情遠比他想的要複雜得多,必須慎重對待。

之前說到,美國海軍知道了K-129的沉沒之後,在海軍上將Moore的指揮下,決定整體打撈這艘潛艇。但是,怎麼行動方又變成了CIA,而且找的是民間公司呢?

確實,1968年8月,根據“大比目魚”號現場勘查帶回來的資料,海軍的頭頭們已經取得了一致意見,也認為總統會開綠燈,支持下一步行動。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最終的結果讓海軍又愛又恨。愛的是,尼克松給項目開了綠燈,可以考慮打撈這條潛艇。恨的是,他把任務交給了CIA(中央情報局),海軍只能袖手旁觀了。

對此,海軍不少將領都有意見,因為這本來就是海軍的事情,尤其是考慮到經費問題——任務交給CIA,意味著經費也撥給了CIA,而這些技術分明是海軍需要的。不過Thomas Moore將軍力排眾議,從大局出發,認定這個項目如果成功,海軍日後也可以受益,所以海軍並沒有強烈反對。

然而,縱然CIA神通廣大,但主要優勢也只是集中在情報方面,他們沒有多少海上項目的經驗,更也不知道如何從5000米深的海底打撈幾千噸重的潛艇。接到這個任務之後,主要人員興奮異常,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洛克希德“臭鼬工廠”(Skunk Works),U-2、“牛車”偵察機(開始是高空高速截擊機,後來發展出大名鼎鼎的SR-71偵察機)都出自臭鼬工廠之手。要記得,它們都是CIA的項目,而不是空軍的項目。

不要以為臭鼬工廠的人只擅長設計飛機,其實他們有非常強的技術能力和工程經驗,還有足夠的信心和激情,來解決全新領域的問題。如果你讀過其主要設計師Kelly Johnson的自傳《More Than My Share of It All》(90年代曾有中文版《我怎樣設計飛機》,強烈推薦閱讀)就會知道,無論多麼複雜的工程,他都有自己的辦法應對,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和組織經驗,所以臭鼬工廠能持續製出造讓人各種“匪夷所思”的飛機。

中情局的“冷戰中的工程奇蹟”,K-129的故事【二】

Clarence Leonard "Kelly" Johnson 來源:Wikipedia

CIA指定的項目負責人是John Parangosky。Parangosky在大學讀的是法律而不是理工科,而且小提琴也拉得很好,似乎完全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技術項目主管,但他對數學和工程有非常好的領悟能力,也非常懂得如何與技術人才打交道——技術大牛Kelly Johnson多次和Parangosky爆發激烈的爭吵,儘管Parangosky是負責人,但大多數時候Parangosky還是尊重專業意見,最後會被說服。


中情局的“冷戰中的工程奇蹟”,K-129的故事【二】

John Parangosky 來源:thetakingofk129.com

在之前的與“臭鼬工廠”的合作項目中,無論是升限2萬米U-2,還是升限3萬米、3倍音速的“牛車”(以及後來的SR-71),Parangosky的能力都得到了廣泛的稱讚,大家公認他是“奇蹟創造者”。

他的另外一個優勢是能夠嚴守保密協議,許多和他打過交道的人都不知道他的真名,只知道叫他JP。之前尼克松和基辛格已經判斷,打撈K-129價值非凡,但也高度敏感,因此保密工作一定要做好,絕不能有任何閃失。

結果就是CIA故弄玄虛,給項目弄了個代號Azorian。按照CIA的慣例,這個名字不需要有任何實際意義。如果實在要聯想,它也只會讓人想起遠在十萬八千里之外的北大西洋“亞速爾群島”(Azore),絕不會想到和太平洋上的蘇聯潛艇有關。在“公開”的資料裡,這是一個早已結束的項目,它的負責人也已經死亡。

保密工作也由CIA負責。這麼龐大的工程,又極為敏感,CIA在保密工作上花了大量的精力,甚至專門為Azorian項目的保密工作成立了一個項目,代號為Jennifer。不過因為Azorian和Jennifer的關係太密切,也有些人認為,Jennifer就是Azorian的代名詞。

另一方面,儘管Parangosky沒有任何海洋和水下作業經驗,CIA還是放心讓他成為Azorian項目負責人,並讓他隨意挑選6-7名專家組成小組,進行先期評估。

Parangosky小組的前期方案充分體現出他們基於航空項目的慣性。第一個方案是派小型潛艇把火箭送到海底,與潛艇殘骸系在一起,然後點燃火箭起浮。這個方案純屬慣性思維的想當然,缺乏可行性,即便可行,它都完全沒有考慮過,“潛艇浮上水面之後該怎麼辦”的問題。

然後他們拿出了第二個方案:製造大型可下潛的駁船,送到海底與潛艇綁在一起,然後充氣,把潛艇拉上來。這個方案要好一點,但也缺乏可行性。讓巨大的駁船下潛本身就是重大挑戰,在5000米深的海底,海水的壓力高達500個標準大氣壓,找到500個標準大氣壓下不變形的管子都很麻煩,更別說充氣了。而且在上浮過程中,壓力在不斷變化,意味著駁船內的氣體會膨脹,駁船有被撐爆的可能。

所以這個方案還需要改造,下一個版本是不用空氣,而用戊烷。戊烷的沸點是28度,液體戊烷不容易根據壓力和溫度變化,在催化下戊烷又可以熱解,生成丙烯、丁烯等氣體。看起來戊烷是個好選擇,但進一步的計算又讓大家灰心了——如果要用戊烷起浮排水量2000噸的潛艇,即便只是測試,以當時化工行業的生產速度,也得等上整整兩年。

正當CIA的專家小組一籌莫展的時候,不甘心的海軍神秘兮兮地找來,說他們有一個“可行的方案”。

仔細聽完這個方案,專家小組的成員差點沒笑出聲來:海軍的方案和他們之前的第二個方案几乎相同。於是專家小組問海軍官員:你們做過詳細計算嗎?有沒有考慮過,什麼設施可以把戊烷加壓到500個標準大氣壓,什麼設備能把它送到5000米深的海底?海軍的官員只得承認:他們確實沒有仔細計算過。

雖然這個方案不可行,CIA的專家小組卻有了信心:雖然我們沒有海洋和水下作業經驗,但海軍也不過如此嘛。

隨著信息瞭解的深入,一家叫Global Marine的公司進入了專家組的視野。

在1966年,Global Marine的鑽探船Glomar Challenger(Glomar是Global Marine的縮寫)曾經完成過海底鑽探的科學考察任務。

中情局的“冷戰中的工程奇蹟”,K-129的故事【二】

Glomar Challenger號勘探船 來源:ResearchGate.net

在當時,這種任務是極具挑戰的,但Global Marine有一招絕技:在海上準確定位。

那是20世紀60年代,根本沒有GPS定位系統,陸基定位也不可靠。Glomar Challenger在作業時,先在作業點沉下信標到海底,然後通過船上四個聲吶不斷掃描信標,計算得到船隻當前位置,再聯動控制船上多個方向的推進器,保持船隻的穩定。

這種定位系統的專業名稱是“短基線(short baseline)”,依靠它,Glomar Challenger在1000米深度上的定位可以在1度以內。也就是說,在1000米深的海底鑽探,海面上的最大偏差在幾米之內。

中情局的“冷戰中的工程奇蹟”,K-129的故事【二】

Glomar Challenger的定位系統原理示意圖 來源:hnsa.org

所以,Glomar Challenger對深海勘探駕輕就熟,根本不像其它公司那樣擔心鑽頭和鑽桿斷裂,導致整個勘探前功盡棄。一旦發生這種事情,Glomar Challenger可以把修理替換之後的鑽頭和鑽桿準確插入原來的鑽洞,由此大大降低了海底鑽探的成本。

這種技術讓CIA的專家們震驚了。雖然它的工程挑戰比不上航天與核武器,但航天與核武器都離不開政府投入巨資,但Global Marine完全是一家民間公司,靠自己實力做到這種程度,其技術實力可見一斑。

不要以為Global Marine有什麼深不可測的背景。它很年輕,成立於1953年,但是到60年代已經成為世界知名的海洋資源鑽探公司,尤其擅長製造大噸位的遠洋鑽探船隻。

國內有一些關於K-129的報道說,這是億萬富翁霍華德·休斯的公司,或者這是CIA成立的掩人耳目的殼公司,這些都是不對的。稍加搜索就會知道,如今Global Marine Inc已經屬於總部位於瑞士韋尼耶的TransOcean公司,仍然在做海底鑽探的業務(另外有一家專門從事海底施工的大公司Global Marine Group,前些年還與華為公司有業務往來,但它並不是當年的Global Marine Inc)。

中情局的“冷戰中的工程奇蹟”,K-129的故事【二】

今天TransOcean的宣傳圖片,和上面的Glomar Challenger很像吧?

在完整了解了任務的來龍去脈之後,Crooke把船隻設計工作交給了Global Marine的技術天才、首席工程師、資深架構師John Graham。

中情局的“冷戰中的工程奇蹟”,K-129的故事【二】

左側的是John Graham 來源:pressreader.com

John Graham的父親就是工程師,也是考古愛好者,從小就培養了Graham對世界的廣泛興趣,去波托馬克河畔挖掘古代生物的化石,去製作各種模型,拆開再重新組裝。Graham長大後考入麻省理工學院,一門心思希望造船。有意思的事,他對航海沒有太多興趣,他只是單純喜歡造船。

1960年,Graham看到Global Marine的招聘廣告,他非常感興趣。Graham本人的學歷和經驗也讓Global Marine的人非常欣賞,最終的面試上,Global Marine的高層當場決定聘用Graham。拿到Offer之後,Graham補充說:

你們需要知道,我喜歡喝酒,而且喜歡了很長時間了。只要你們不限制我喝酒,我一定能給你們最了不起的設計。

在Global Marine工作了9年之後,Graham已經充分證明了自己。但是這一次,他還需要向CIA證明自己,同時證明Global Marine的實力。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