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會須一飲三百杯”的古人遇上蒸餾酒,結局如何?

酒出現很早,早在甲骨文的記載中就出現了酒。商代重神,酒令人陷入迷醉時頗有種與神相通的感覺,因此商人尤其好飲酒,青銅器中的酒具更是種類繁多。不過不知道讀者朋友們是否注意到了,在記載中古人的酒量似乎尤其大,這是為什麼呢?當“會須一飲三百杯”的古人遇上蒸餾酒會怎樣?

當“會須一飲三百杯”的古人遇上蒸餾酒,結局如何?

圖/四羊方尊 商代的酒具

01 古人的“豪飲”

古人飲酒量大首先是文學作品中的記載,傳說李白“斗酒詩百篇”,唐代一石大約為現在的53千克,那麼斗酒也有十斤之多。李白一次居然可以喝下十斤酒嗎?而且在詩仙自己的敘述中,似乎飲酒也是件分外簡單沒有壓力的事,不僅“將進酒,杯莫停”,還要“會須一飲三百杯”,著實是酒量驚人。在《水滸傳》中著名的橋段“景陽岡打虎”中,武松前後共喝了十八碗酒,簡直喝酒如喝水一般。

而且,與我們現在喝酒所用的小酒杯不同,古人喝酒所用的器皿也頗為豪氣。商周時期用爵,唐宋時期用碗和杯。容量跟現在相比都可以說很是巨大了。

那這是為什麼呢?

02 酒的發展

這其實和當時的技術水平有關係,讀者朋友們都知道,之所以喝酒會醉是因為酒中含有酒精的緣故,酒精是由含有糖分的糧食或者水果經過發酵生成的。不過通過發酵並不能無限制的產生酒精,當酒精的濃度達到百分之二十之後,酵母菌就不再發酵了。因此,

古人所喝的釀造酒的酒精含量一般為百分之十八左右。

這當然和現在的高度白酒的酒精含量完全不能同日而語。現在高度白酒,大部分是由蒸餾技術製成的,因為當釀造酒經過蒸餾的手法後,酒精含量可以達相當高的程度,這也是現在的白酒動輒四五十度的原因。

不過到了元代,蒸餾酒的技術從西方傳入中國,他們管這種酒叫作“阿剌吉”,應該是阿拉伯語的音譯,也可證明這種酒是由西方傳入中國的。後來因為蒸餾酒的製作方法又將其稱為“燒酒”。

著名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這種燒酒起始自元代,製作時把濃酒和酒糟加入容器,進行蒸煮,然後接取其中的滴露。萃取成功後的燒酒,“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當“會須一飲三百杯”的古人遇上蒸餾酒,結局如何?

圖/《本草綱目》書影

後來燒酒也成為了各種無色透明蒸餾酒的代稱。

03 當古人遇上蒸餾酒

以前“會須一飲三百杯”的古人,在接觸蒸餾酒後是不是依然酒量驚人呢?

從文獻的記載看恐怕並非如此。《飲膳正要》成書於元代,主要介紹一些關於飲食的知識,在提到這種蒸餾酒時,這本書指出,“大熱,有大毒”。《析津志》是元代學者熊夢祥的作品,是一部記述北京史地的書籍,書中也說蒸餾酒“尤毒人”。而筆記小說《草木子》中則更誇張地表示“飲之則令人透液而死。”

看來以往飲用釀造酒酒量甚大的古人在初次接觸蒸餾酒時表現出了明顯的不適應。

不過這種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好轉,《紅樓夢》的第三十八回,林黛玉醞釀作詩作詩時想喝一點酒,斟了半盞,看看卻是黃酒,於是說:“我吃了一點子螃蟹,覺得心口微微的疼,須得熱熱的喝口燒酒。”寶玉連忙回答:“有燒酒。”於是就給黛玉拿來燒酒喝了一口。弱不禁風的“林妹妹”也能經受地起在元代還被視作“毒人”的燒酒,看來古人對於蒸餾酒的不適應早已隨著時間消失了。

當“會須一飲三百杯”的古人遇上蒸餾酒,結局如何?

圖/《紅樓夢》插畫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本草綱目》

《紅樓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