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與中國文學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火箭控衛克里斯保羅


中國的現當代文學,就是從學習西方文學理論開始的,五四白話文運動開始,中國就開始學習西方先進理論,包括文學,很多人都去過西方或者日本留學,魯迅、郭沫若都去日本留學過,而日本的現當代文學源頭也在西方;張愛玲深受其母親影響,張愛玲的母親姑姑曾經去歐洲留過學,還讓張愛玲從小進入一家美國教會辦的學校讀書,後來張愛玲自己也考取了英國倫敦大學,但戰爭的原因,她改進了香港大學;巴金曾經去法國巴黎求學;錢鍾書考取英國庚子賠款公費留學生,赴英國牛津大學艾克賽特學院英文系留學,與楊絳同船赴英;胡適曾經留學美國。老舍曾經在英國做講師多年,還在英國發表過長篇小說,英國的教書生涯使老舍成為一名合格的作家。甚至金庸晚年時,功成名就的他,還去英國劍橋大學留學,最後劍橋大學授予他榮譽文學博士頭銜。

大體上來說,在現、當代文學這個範疇內,全世界各個主要國家和地區,都曾經學習歐洲的先進文學理論,包括現實主義、現代派、先鋒派等文學理論或者藝術理論,中國古典章回小說或者評說類的小說,其理論和技法都基本上被束之高閣了,魯迅就身體力行,寫出了名動天下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小說,首創符合西方現代文學理論的中國白話文小說,後來包括張愛玲、茅盾、巴金、老舍的小說、曹禺的戲劇劇本、郭沫若等的自由詩,其文學理論基礎都已經中西結合了,直到今天,文學本質上已經沒有中國文學、外國文學的區分了,除了具體使用的文字不同。否則中國人今天能夠閱讀到的西方文學經典,其數量肯定要少的多,反之亦然,比如曾經有報道,金庸的仿章回小說寫法的武俠小說被翻譯成英語版本後,在我們看來語言變得很奇葩,而外國人閱讀可能還很不舒服,金庸在華人世界裡是暢銷小說之王,在英語世界裡呢?起碼和很多西方暢銷小說大家不能相提並論,為什麼?恐怕就和金庸仿中國古典章回小說寫法有直接關係。

藝術無國界,但前提是構築一種藝術的方式方法必須是大家都知道的,都能夠熟練使用的,即在一個共同語境中。從這個角度來說,今天其實不僅僅是文學無中外本質區別,全世界的主流藝術形式也都無本質區別,美術、音樂、建築、電影、戲劇,都沒有本質區別。


久卓子60


電影電視在本質上也是文學的一種傳播形式,在外國電影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鋼鐵俠,超人,變形金剛等拯救世界的個人英雄,而在中國,高質量的電影中常常出現的是為了國家和民族大義而奮鬥或捨棄自我利益的民族英雄,例如前不久很火的《戰狼》系列等,在中國文化在,似乎不會有那些脫離了國家或民族的個人主義英雄出現。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致使中外如此迥異的區別?外國文學與中國文學又有著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很明顯,外國文學與中國文學本質上的區別在於思想文化上的差異。

早期神話體系對中西思想的影響:

在中國,早期的神話體系中的出現的是女媧補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類似的大英雄,中國神話體系中的英雄神仙形象大多為異相的方式出現,如盤古的"龍首蛇神",女媧的"蛇軀"等,神人不同形,以此表現神仙的威嚴與超凡奇特之處,且中國遠古的神話中神仙多是救苦救難,拯救百姓於水火的正面形象。而在外國神話體系中,神仙與人的形象沒有什麼區別,強調的是人對神仙的絕對服從。且神仙沒有什麼正負面形象之分,比如眾神之王的宙斯及其五個兄弟姐妹都因為其父親克洛諾斯害怕被孩子推翻的預言,所以在他們一出生就被父親吞入腹中,為了爭奪象徵著最美麗女神的金蘋果,愛與美之神阿芙羅狄忒幫助帕麗斯奪走了斯巴達的王后,傳說中最美的女人--海倫,也就是這個事件導致了特洛伊戰爭,且眾神在戰爭中各自選擇陣營,導致這場戰爭持續了十年之久。這在中國的神話體系中是不可能出現的。

另外,中國的神話逐漸朝著神話歷史化的方向發展,在《論語》中有著"子不語:怪,力,亂,神"和"敬鬼神,而遠之"的傳統,中國的神話沒有成為完整的體系,而是由於封建社會的進入與儒家思想的影響逐漸走上了重"徳化,文治"的方向,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被孔子稱為"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強調的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正平和的思想,文人的教育中強調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為君,為民的理想境界。所以屈子即使遭受楚懷王的猜忌,眾臣的詆譭也絕不放棄自己的國家"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而在外國文學中,神話自成體系,沒有受到歷史化的影響,人們重視個人的享樂和價值,強調智慧,崇尚力量。這在外國早期文學作品《荷馬史詩》以及《埃涅阿斯紀》中表現的尤為明顯,英雄們為了自我的榮譽而戰鬥,犧牲,這對中世紀的騎士文學有著極大的影響,也促進了西方文化中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

從悲喜劇中探討中西文化的差異:

外國文學中重視悲劇,崇尚悲劇,西方人認為悲劇比起喜劇更加崇高,悲劇可以淨化人的思想與靈魂,比起喜劇更具有思想的深度(喜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戲劇中"三一律"的影響,禁錮了喜劇的表達)。從早期的三大戲劇家索福克裡斯,歐里庇得斯,埃斯庫羅斯到享譽世界的莎士比亞,無一不是由悲劇取勝。從《俄狄浦斯王》中殺父娶母的悲劇國王到《哈姆雷特》中俊美而悲情的王子再到《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因世仇而被摧毀的絕望愛情,這些悲劇無一沒有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比起喜劇來說,悲劇確實往往能夠給人帶來更加持久,更加深刻的思想影響。

而在中國的文學文化體系中,比起悲劇,人們往往更加喜歡喜劇,無論是《牆頭馬上》的李千金與裴尚書,《西廂記》中的崔鶯鶯和張生,還是《倩女離魂》中的倩女,她們無一不是被封建倫理道德束縛壓迫的女子,她們的愛情無一沒有受到惡勢力的阻撓,可最終給予她們的都是大團圓的結局,故事的最後一定會出現一個賢明的君主來成全這些有情人。可事實上,這樣賢明的君主到底有多少呢?這樣光明的世界又有幾個人能遇到呢?這樣大團圓結局的安排無疑大大削弱了文學作品反封建的力度。關漢卿《竇娥冤》中的《竇娥》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竇娥早年喪母,被父親寄留在別人家當童養媳,她勤勞善良美麗,可生活並未同情這個可憐的女子,當遇到張驢兒父子時她的厄運就到來了,為了保護婆婆,她被逼屈打成招,原以為縣官會給她一個清白,可最終她卻以"七月飛雪,血濺白練,亢旱三年"來向天地和世人表達她的千古奇冤。就連後來考上科舉成為下任地方官的竇建章(竇娥的父親)也是經過竇娥再三託夢,表達冤屈以及出於父女的骨肉之情,竇娥的冤屈才得以昭雪。比起西廂記牡丹亭,竇娥冤中的世界才是一個更加真實的世界。

關漢卿與莎士比亞,這兩個可以看做中外悲劇藝術的代表,他們的悲劇藝術也有所不同,比起莎士比亞中純粹的悲劇美來說,關漢卿的悲劇更加折中,更加調和。這無疑是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中正平和""溫柔敦厚"的影響,這與詩聖杜甫"沉鬱頓挫"的詩歌特點的形成如出一轍。所以,在無數才子佳人小說大團圓結局的影響下,紅樓夢這個帶有西方哲學思想"悲劇就是把最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的古典小說才獲得瞭如此巨大的成功。也正是因為紅樓夢徹底的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上的成功,它一度被封建統治者斥為"禁書",也正是如此,程偉元高鄂的後四十回續書中給賈府安排的"蘭桂齊芳"的大結局遭到了無數紅學家的詬病。

從文學體裁上探討中外文學的區別:

從中國古代文學史的發展來看,中國文學長於抒情,短於敘事,無論是中國先秦現實主義代表的《詩經》,還是浪漫主義代表的《離騷》,無一不是抒情大於敘事,這也形成了我國文學史上長於抒情的傳統。相比於其他文學體裁,能夠更好地表達詩人抒情的文學體裁無疑是詩歌,所以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中,詩歌的發展優於其他文學體裁的發展,從詩經的四言詩開始,到五言詩,七言絕句的發展,代表了我國詩歌日漸成熟的過程,而自魏晉開始,文學逐漸走向自覺,文體開始分流,除詩歌外,賦體,散文,志怪小說等敘事型文學開始有所發展。正如陸機在《文賦》中所說的"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又患闇於自見,謂己為賢。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詩歌與其他文體所承擔的功能不同,詩歌主要用來言志抒情。直到明清才被小說戲曲所超越,而新文化運動由於"提倡新文學,打倒舊文學"的口號,詩歌被認為是貴族階級文學才正式消失。

而在外國文學則不然,在外國文學中,始終是敘事長於抒情,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出現了類似於詩歌的文學體裁,但又不同於抒情為主的詩歌,它屬於以敘事為主的史詩,在荷馬史詩中的《伊利亞特》和《奧德修斯》中,都是以講述英雄人物的事蹟經歷為主的史詩。縱觀外國文學的發展史,無論是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史詩,還是十六到二十世紀的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中,始終是以敘事為主的小說多於以抒情為主的詩歌。

中外文學的本質性區別在於思想文化上的差異,由於各自思想文化上的不同造成了外國文學中尚智,平等,民主等個人主義思想的發展。中國文學中溫柔敦厚的集體主義文化的發展。在新文化運動後,中外文學開始交匯。在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影響下,中國文學開始學習借鑑西方文學,出現了帶有西方浪漫主義文學特點的張資平,郁達夫,郭沫若為代表的創造社等文學家。中外文學思想文化上的不同造成了中外文學上的不同,它們屬於文學上不同的反映,本身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個民族的文學都是那個民族人民思想文化上的反映,我們應該正視它們的區別,取長補短,不必崇洋媚外,也不必貴古薄今。


一往文學


外國(歐美日)文學大多揭露人性。比如莎士比亞戲劇,托爾斯泰的作品,莫泊桑的《漂亮朋友》、《我的叔叔于勒》,小仲馬的《茶花女》,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中國文學大多揭露社會性,作品表現的是當時的社會現象。比如古代的《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金瓶梅》,試圖揭示當時的社會本質。比如現代的魯迅、老舍、巴金、曹禺,宣揚當時的一種精神。所以,讀完一本外國文學作品,會掩卷深思,深有感觸,然後一聲嘆息。讀完一本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眼前會呈現當時的社會畫面。讀完一本中國現代文學作品,會有一種或政治或正義或邪惡的傾向,或你自己認為的傾向。


祈福祖國強大


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的本質區別就是文學內涵中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不同。外國文學著重是歌頌自由、追求自由,對個體至上的宣揚。而中國文學從古到今大多都是家國天下。其實這也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而經久不息原因,因為中華兒女從小都有“沒有國就沒有家”的意識形態中。文學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發展的指南針,文學朝什麼方向發展,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會朝什麼方向發展,希望我們的中華文化、古今文學能夠永葆生機和活力!


九戒比八戒多一戒


最近正好在讀一些國外文學作品,其實國外的作品在對於“愛情” “貧窮” “暴力” “社會不公”等現象的所體現的情感跟中國文學所表達的是一致的。最近讀了一本國外小說《擺渡人》,這本書通過一種神話故事的方式來表達出了主人公崔斯坦和迪倫兩個年輕的靈魂對於愛情無所畏懼的追求,以及兩個年輕的溫柔善良的心對於生活的不屈不饒。這本書在通過對於故事的描寫過程中對於人物心理活動細緻入微的描寫,讓書中的人物變得鮮活立體,讓人能夠清晰的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這也是外國文學所具有的一大特點,對於人物的心理描寫總是很豐富,使一個人在各個方面表現出人性的特點。

對於中國文學來說,中國人一直信守中庸之道,所以對於事物的表達以及對於自己情感的流露,總是很含蓄很委婉,同時對於人物的刻畫一般停留外表,通過人物的外表、行為、來讓讀者感受人物的性格和情感,所以有時候就會出現對於一個人的刻畫不夠豐滿立體。但是中國文學所提現出的一種含蓄朦朧的藝術形式也更加充滿一種神秘色彩,讓人總有一種探索認識的衝動!

一點個人觀點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 )



庫奇帶你看


如果,我們中國古代的御史記載著古代的歷史故事,總結著先人的智慧結晶,傳至後代,那麼西方也的歷史學家也同樣的在書寫他們那個民族的人文情懷。作為生活在地球不同地區的人類,每一個文明的進步,和思想的昇華,都是人類共同努力的結果,文學不分國界,往小了說,文學在記載我們每個人的喜怒哀樂和你家她家的小故事,往大的說,文學在記載著這個民族和那個民族的故事,所以本質上沒有差別,有的只是祖宗傳下來的文學文化不同。


趙感恩妮


本質上都是對生命的探索,也是為了社會進步需要而發展。

世界上各種文化,不僅出發點一樣,也殊途同歸。

不同之處,不在於本質,而在於思考側重點不同。而且,這種界限在今天,也有著突破和融合的趨勢。

物性和人性,理性和感性,唯物和唯心在不發達的時候,壁壘分明。

可是,在今天,取長補短是主旋律,妄自尊大被越來越多的領域所捨棄。

西方的哲學在中國流行,中國的哲學更是走向了世界。中國哲學在世界上遍地開花,尤其是在日韓、新馬泰等亞裔國度。

世界一體化,是命運一體化,更不用說文化了。這種大勢所趨,逆之會落後,落後必捱打!


老瓜瓢


一。

就文學的藝術性而言,沒有本質的區別。這是文學的本質、文學的特質、文學的共性等所必然決定的。

所謂的藝術區別,也只不過是細枝末節而已。

二。

文學的內容以及文學的價值觀,則因國情的不同而不同了。

社會主義有社會主義的文學價值觀。資本主義有資本主義的文學價值觀。修正主義有修正主義的文學價值觀。漢奸買辦文學有漢奸買辦文學的價值觀。

但它們有一個共性,都是為本階級服務的。

可是,我們有的國人受一些歷史小丑的影響,否定文學的階級屬性。這是極其錯誤的、可悲的、有害的認識。


用戶54962363266


外國文學描寫色,中國文學表現欲


鐵錐鋼


七言中外文學比較,山東楊哲原創作品。習俗意識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城。歐美細節重暴露,東方教化雅俗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