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什麼都往信用上扯

摘要

中青評論

建設信用社會,不能“草木皆兵”。我們需要社會的文明化、規範化和秩序化,但絕不能因為這個追求,就搞懲戒打擊的擴大化。

“信用”二字掀起的輿論波瀾,可謂一波接著一波。浙江衢州朱先生在公園亂扔垃圾的行為,被當地政府部門納入個人誠信檔案,引發輿論關注。一些地方還出臺規定,在公共交通工具內飲食和推薦營銷等行為,都可能納入“個人信用不良信息”。

别把什么都往信用上扯

社會越來越重視“個人徵信”,並逐漸學會利用“個人徵信”來處理現實中的很多頑疾。這種趨勢值得肯定,但具體操作需要更加嚴謹和規範。

從最近幾個例子來看,拖欠水費和電費,確實和“信用”有關,且是央行明確計劃納入“徵信”的。但是,亂扔垃圾、在公共交通工具內飲食和推薦營銷這些行為和“信用”並沒有直接關係,它們是通常意義上的“不文明行徑”,這也要算“個人信用不良信息”,怕是“驢唇不對馬嘴”吧?按照這個邏輯,隨地吐痰、罵人和公共場合大聲喧譁等不文明行徑,是不是都要納入“個人信用不良信息”?

别把什么都往信用上扯

將文明道德層面的失範行為,以失信的名義進行規制,可以看作是信用概念的泛化。信用機制作為懲治“失信者”的工具,捍衛的是市場經濟的秩序,更多地被運用在金融領域,而不是開展社會治理的唯一方法。

說白了,信用機制是一個好用的筐,但不是一個什麼都能裝的筐。現實中,面對公德失範問題,還有很多合適的懲戒方式,比如罰款、拉入乘車黑名單等。而且,這些方法的有效性也是經得起現實檢驗的。既然如此,再把信用機制拉進去,就顯得畫蛇添足了。

建設信用社會,不能“草木皆兵”。我們需要社會的文明化、規範化和秩序化,但絕不能因為這個追求,就搞懲戒打擊的擴大化。就拿不文明行為來說,各行各業設立“黑名單”是沒問題的,但都往信用約束的路子上引,進行全方位的信用懲戒,會搞得人人自危。

别把什么都往信用上扯

當然,公眾不必過於焦慮。目前,無論是地鐵還是高鐵的個人信用不良記錄,都是相應行業和系統自身出臺的,是相對獨立的存在,並不是大家熟悉的“央行徵信系統”。只有減少信用機制在概念上的“濫用”,才能規避懲戒範圍的擴大化。

電視劇《黑鏡》裡有一集叫《急轉直下》,其構建了一個評分的世界,一切唯評分論,一句髒話可能將一個人拖入監獄。如果“濫用”信用的概念,將失信行為、不文明行為和違法行為混為一談,讓人寸步難行的評分世界的“隱喻”,或許真會在現實中上演。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