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什么都往信用上扯

摘要

中青评论

建设信用社会,不能“草木皆兵”。我们需要社会的文明化、规范化和秩序化,但绝不能因为这个追求,就搞惩戒打击的扩大化。

“信用”二字掀起的舆论波澜,可谓一波接着一波。浙江衢州朱先生在公园乱扔垃圾的行为,被当地政府部门纳入个人诚信档案,引发舆论关注。一些地方还出台规定,在公共交通工具内饮食和推荐营销等行为,都可能纳入“个人信用不良信息”。

别把什么都往信用上扯

社会越来越重视“个人征信”,并逐渐学会利用“个人征信”来处理现实中的很多顽疾。这种趋势值得肯定,但具体操作需要更加严谨和规范。

从最近几个例子来看,拖欠水费和电费,确实和“信用”有关,且是央行明确计划纳入“征信”的。但是,乱扔垃圾、在公共交通工具内饮食和推荐营销这些行为和“信用”并没有直接关系,它们是通常意义上的“不文明行径”,这也要算“个人信用不良信息”,怕是“驴唇不对马嘴”吧?按照这个逻辑,随地吐痰、骂人和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径,是不是都要纳入“个人信用不良信息”?

别把什么都往信用上扯

将文明道德层面的失范行为,以失信的名义进行规制,可以看作是信用概念的泛化。信用机制作为惩治“失信者”的工具,捍卫的是市场经济的秩序,更多地被运用在金融领域,而不是开展社会治理的唯一方法。

说白了,信用机制是一个好用的筐,但不是一个什么都能装的筐。现实中,面对公德失范问题,还有很多合适的惩戒方式,比如罚款、拉入乘车黑名单等。而且,这些方法的有效性也是经得起现实检验的。既然如此,再把信用机制拉进去,就显得画蛇添足了。

建设信用社会,不能“草木皆兵”。我们需要社会的文明化、规范化和秩序化,但绝不能因为这个追求,就搞惩戒打击的扩大化。就拿不文明行为来说,各行各业设立“黑名单”是没问题的,但都往信用约束的路子上引,进行全方位的信用惩戒,会搞得人人自危。

别把什么都往信用上扯

当然,公众不必过于焦虑。目前,无论是地铁还是高铁的个人信用不良记录,都是相应行业和系统自身出台的,是相对独立的存在,并不是大家熟悉的“央行征信系统”。只有减少信用机制在概念上的“滥用”,才能规避惩戒范围的扩大化。

电视剧《黑镜》里有一集叫《急转直下》,其构建了一个评分的世界,一切唯评分论,一句脏话可能将一个人拖入监狱。如果“滥用”信用的概念,将失信行为、不文明行为和违法行为混为一谈,让人寸步难行的评分世界的“隐喻”,或许真会在现实中上演。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