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時代裡的國產黑白電影

隨電影技術的發展,電影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畫面到彩色畫面,從膠捲到數字技術.每一次技術革新都給電影形式帶來巨大的影響,而舊的技術很快就被淘汰在時代的煙塵後。膠片因為成本和儲存運輸的原因,曾經輝煌的膠片時代已經過去,取而代之的是光電技術。聲音是電影的重要表現方式,對於畫面表現的作用已無法割捨。

自1935年,電影史上第一部彩色電影《浮華世家》問世,人們就從未放棄過對於色彩的喜愛。彩色電影迅速發展,取代了黑白電影的位置,成為主流。而現在還有這樣電影,他們拋棄絢爛華麗的色彩,採用厚重的黑白畫面,一反新時代浪潮,為追求自己想要的獨特視覺效果和電影語境。

從畫面表現上說,黑白顯然不如彩色那麼飽滿豐富,但在表現光影的層次感上,比彩色電影更有質感。而且可以用黑白這種特別的敘述方式為電影表達起到幫助,刻畫出故事深層次的內核。特選出以下幾部影片來說說彩色時代裡的黑白電影,它所帶給我們與眾不同的魅力。

《大佛普拉斯》

彩色時代裡的國產黑白電影


2017年金馬獎上,一部《大佛普拉斯》橫空出世,一舉斬獲五項大獎,導演兼編劇的黃信堯奪得最佳新導演,最佳攝影也由負責本片的中島長雄摘得,足以見媒體對影片質量和美術風格上的肯定。

《大佛普拉斯》講訴了一群人的故事,他們有生活在底層,為一日三餐而煩惱的窮人,也有外表光鮮亮麗的有錢人,這兩者完全不同的身份剛好形成明顯的對立。導演巧妙的將這種反差用畫面來處理,底層人民的色彩是灰暗的黑白色,而有錢的世界則是彩色的,充滿著燈紅酒綠。

底層人物的代表菜埔和肚財,前者是一名雕塑廠的夜間保安,後者靠著撿垃圾為生。世界對於他們是如此灰暗,他們唯一的樂趣就是窺視黃老闆的行車記錄儀,只有這一刻他們才能透過屏幕看到一絲色彩,而這色彩只屬於他人的。

彩色時代裡的國產黑白電影


正是不屬於他們的色彩給兩人帶來了禍端。在一次如往日搜檢片段時,兩人意外得知黃老闆的驚天秘密。胸口彷彿壓著大石,巨大的壓力讓兩人喘不過氣來。他們知道,作為底層失語者的他們,是沒有話語權的,在財權至上的社會里,他是沒有力量去伸張正義的。有錢有勢的黃老闆是當地的“慈善家”,揹負著罪孽卻又要假惺惺的虔誠拜佛,裝作一副善男信女的模樣。最具諷刺的是,聖潔的大佛裡卻裝著人間的醜惡。影片就在法會上眾僧對著大佛唸經,突然發出的一聲巨響的敲擊而結束。這或許是困頓眾生拼命撞出的一聲悲鳴。

有必要說一下導演在影片中的作用,他擔任了一個說書人的角色,用旁白為觀眾講解劇情,打破了電影的第四堵牆。通過導演詼諧幽默的調侃,讓觀眾不至於過分沉醉於悲傷,如此呼應了該片的基調:悲傷卻不沉重,詼諧卻又飽含酸楚。

彩色時代裡的國產黑白電影


《不成問題的問題》

彩色時代裡的國產黑白電影


影片改編自老舍同名小說,瞭解老舍小說風格的人都知道,其一貫以的現實主義風格,把無論各個時期的具體事務都呈現得頗為真實。

影片選用黑白作為影像畫面,想必為的是更好的來還原民國時代獨特的風韻和歷史氣息,讓影片具有古典質感,又帶著點文人腔調。它像是放在櫃子裡的老照片,又像是寫意的山水畫,精緻又復古。如梅峰導演說,他在劇本寫作過程中查閱了大量民國資料,當時的報紙及影像資料都是單色的,以至於他認定黑白就是對那個特殊年代最貼切的形容與寫照。

故事舞臺在樹華農場,位於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的重慶,農場主任由深諳世故的丁務源擔任,丁主任靠著為人圓滑的本領,把農場上下管理得服服帖帖。就算是農場連年虧損,老闆也一直矇在鼓裡,還誇著丁主任手段高明。

彩色時代裡的國產黑白電影


這部影片這可謂是一部職場教科書,處處蘊含著中國的人情世故,揭示了中國文化的“精妙之處”。丁務源是裡面的典型代表,儘管他辦事水平不高,逢迎上層,對下壓迫,但他懂得做事的分寸,一切都拿捏有度,既不叫人噁心,也不叫人痛恨,在於他摻雜了一種奇特的試劑——人情。圓滑被丁務源展現的淋漓盡致,他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不成問題”,這話一出,無論大事小事,都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和稀泥般糊弄過去。也正是在丁務源事事不為的作風下,農場一步步衰敗,卻還不至於崩塌。

僅靠一個人是不足以說明整個社會和時代的,還需要其他形形色色特點不同的人來構成。

秦妙齋是另一個典型,他不學無術又虛偽狂妄,但他很擅長給自己帶上面具表演。自稱是畫家,儘管從未有人見過他的畫,但大家都信以為真。正所謂臭味相投,他和丁主任互相諂媚,互誇對方的“做人”之道,攻擊他們共同的敵人新主任尤大興。這個聰明又能幹的男人,堅信用自己留學的一套西方理論知識,可以改善農場入不敷出的現狀。但是他沒想到,自己硬派的做事風格一旦投入中國文化的大缸中,激起了千層浪。被剝削的勞動人民心甘情願服於丁務源的壓榨,不願意打破這一攤混沌不堪的局面。這是中國典型的人情戰勝法理。

最終,在經歷過一系列風波後。農場還是回到影片最初時,在一片“不成問題”的狀況下繼續維持著。

彩色時代裡的國產黑白電影


《影》

彩色時代裡的國產黑白電影


出生於美術指導的張藝謀,以往其導演的作品,電影畫面常採用非常之豐富的色彩來裝飾熒屏,諸如之前那部口碑大撲街的《長城》。五色戰隊的出場,著實把人眼睛看花了。而張導這次一反常態,拋棄掉過往自己最喜愛的色彩,返璞歸真。就像中國道中追求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將一切付諸於自然,為電影美學開闢一個新的形式。

嚴格意義上說,《影》並不同於以往黑白片,因為黑白片雖然最終呈現出來的畫面是黑白色,但他所拍攝的物體和人物都不是黑白,是具有色彩的。《影》憑藉著佈景、服裝等一系列手段,將拍攝物全部變為黑白,並附上了中國特有的特色,那就是水墨畫。得益於整體統一的水墨畫美學體系,影片畫面乾淨寫意,拍攝起動作場面來,飄逸、靈動、清雋。

彩色時代裡的國產黑白電影


張導一直有被人詬病不會講故事的毛病,該片故事也很簡單,主要講述一個替身的故事。由鄧超分飾兩角,一明一暗。鄧超在本片的表演是值得肯定的,在你前期觀影過程或許很難發現,另一位披頭散髮與年輕點鄧超演對手戲的人也是他自己。他飾演的都督因在對決中受傷後一直躲在地下室裡,由跟他樣貌相似的影子來扮演他,他就在幕後操一次對決中控著一切,目的只有一個:報當年失敗之仇。為此上演了一出有一出精心設計的戲碼。

雖然影片上映後,口碑兩極分化,喜歡的人認為它很精美,不喜歡的人說它空洞無物,這也是張導一直以來面臨的問題。但不管如何,在《長城》的放飛自我後,還能看到張導如此內斂的作品,我們應慶幸國師至少審美還是重新在線了。

彩色時代裡的國產黑白電影


《鬼子來了》

彩色時代裡的國產黑白電影


要談論中國導演,姜文一定是繞不開的名字。姜文一直以其獨特的電影風格和極具個人特色的自我表達,被觀眾所孰知和喜愛。《鬼子來了》

是姜文的第二部作品,此片榮獲第53屆戛納電影節最佳電影獎,可以說是姜文最好的電影。

本片一反過去的抗日劇,日本鬼子的形象都是如小丑般愚蠢可笑,而中國人這邊總是有能以一敵百的英雄出現。片中毫不留情的展現了農民的膽小和愚昧,日本人的虛偽和殘暴,意在還原戰爭的真實性。

姜文十分推崇布萊特的間離效果,在他的電影中始終存在一層隔膜,讓觀眾無法沉浸式觀影,時常抽離出來思考。使觀眾在觀影的同時,能對劇中人物的行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彩色時代裡的國產黑白電影


當影片最後馬大三人頭被砍下來時,鏡頭出現了詭異的鮮紅,造成了強烈的視覺衝突。用姜文自己接受採訪的話說,“看過的人都意識到,根據《鬼子來了》的故事,它的色彩本身就是內容。為了影片最後砍頭的那抹鮮紅的畫面,值得將整部電影拍成黑白片。”

拍出了經典之作《辛德勒的名單》的斯皮爾伯格導演,在被問及本片為何使用黑白影像,回答道:“我看到的二戰時期納粹集中營的照片就是黑白的。”可見黑白影像的運用是為服務於影片本身,或強化故事背景,或反映人物,或表現電影整體美術風格。

在如今充滿著色彩的熒屏上,《羅馬》這樣的黑白電影還能獲得最佳導演獎,足以見得人們對黑白電影的喜愛。我們還能看到獨具魅力的黑白影像,是要感謝導演別出心裁的匠心。

彩色時代裡的國產黑白電影

原文作者:溫長卿
彩色時代裡的國產黑白電影

現在已經是太空時代了,人們可以搭乘太空船到達月球,卻永遠無法探索人們內心的宇宙。——《大佛普拉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