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人口大国,相比中国,印度的工业化进程和前景如何?

funnyapp


印度工业化目前还是卡在两个问题上:

  1. 土地改革。

  2. 劳动法改革。

  3. 统一税赋。

统一税赋是做的最好的,但是土地改革是最重要的。劳动法改革是可以去慢慢发展,但是土地改革是硬骨头,不是说印度没有意识到这个情况,莫迪政府在2013年曾经力推土改,但是无疾而终。实际上历任印度领导人都是高度重视土地改革。


印度独立以后,国大党内部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以印度总理尼赫鲁为代表的,认为印度需要土地改革,通过土地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的变化,另外一种意见是印度第一任总统普拉沙德,他们认为土地改革不是印度独立所必须的,印度计委当年明确指出:

我们倾向于认为在国内经济,政治,社会的条件下,这样的法律可能不会制定,即便是制定,恐怕也不能实施


虽然尼赫鲁力推土地改革,也勉强通过了土地改革法案,但是力度减小了很多,农业政策变成了以增产为核心的政策,实际上中国人都知道,土地改革绝对不仅仅意味着增长,粮食增加多少,而是会进一步促进工业化,进一步把整个国家从农业国转向工业国做准备。


建国后的印度土地改革漏洞百出,当时的农业部长德西默克曾经不止一次的主张保护富农利益,1954年印度发放的土地调查表格漏洞百出,表格是乡政府的会计填写,而当时的印度,这些有点知识,会认字的会计们和农村地主同属于一个利益集团,导致土地改革弄虚作假不断。


1972年的土地上限法令同样也是如此,当时的印度国大党再一次妥协,而自由党,社会民主阵线之类的党派代表地主利益,反对法令实施,当时被否决的修正案比如说:禁止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占有土地,降低拥有土地上限,建立土地委员会之类的,实际上这些法案如果通过了,效果要好的多,一个不从事农业生产而拥有大量土地的,是什么人?基本上就属于食利阶级,实际上是柴明达尔制的翻版。


印度独立的时候,印度的土地,柴明达尔制占了57%,莱特瓦尔制占了38%,马哈瓦尔制占了5%,柴明达尔制是典型的土地剥削制度,简述一下:

在柴明达尔制下,土地所有层级分为多层,如果大致分下可以分为下面四层:

  1. 包税地主

  2. 缴租地主

  3. 永佃户

  4. 佃农

这四个阶层把土地一层一层的转包,一直转包到佃农,佃农才是从事生产的,前三个阶层是蹭蹭转包土地获利。

同样的,城市也有所谓的“柴明达尔制”,印度土改之前,在城市1.5%的人口拥有55%的土地,前804个印度最大的地主占有了印度25%的土地,这些由前三个阶层构筑起来的人在印度独立后建立了自己的选票基地,对于农村那些文盲或者半文盲,以及有依附性的选民有很重要的影响力,几乎没有政党敢于得罪他们。


同时,为了让农村票仓能够对这些食利阶层依附,大家可以想一下,他们是愿意那些文盲或者半文盲的票仓脱盲,还是更愿意让这些人保持文盲状态?当然是更愿意让这些人保持文盲状态。


土地改革是对于一个国家重塑,绝对不是说国家拿走土地这么简单,土改会促进工业化,而工业化会促进一个国家的社会和政治的向前发展,实现一个正向循环,印度的城市和农村的食利阶层导致印度农业和工业的成本增加,这是坏事,让食利者有欲望有冲动让更多的人保持文盲状态,坏种加坏,而工业化可以推动整个国家的基础设施的需求,推动一个国家脱盲,一个完全文盲的工人是不能胜任工厂工作的,哪怕是大家看不起的富士康。


同时土地改革带动的工业化,还牵扯到外商投资,这意味着印度可以有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印度发展带来资金。进一步的城市化,可以让印度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聚居,可以改善印度人生活条件,工业化需要高度的配合,又有利于打破印度长期以来的种姓隔阂。


不是说印度领导人不知道土地改革的好处,几乎每一任印度领导人都清楚,但是他们都无力推动改革。


李建秋的世界


我的看法:印度工业化,任重而道远,印度需要一个有魄力的领导人,对印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从现实来看,很难。

印度具有成为下一个中国的潜力,印度媒体和印度人民,热衷于中印之间的对比。近些年,印度经济增长速度确实很快,就增速来说,已经超过中国。印度的工业基础薄弱,但是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印度企图绕过工业化,依靠服务业来推动经济增长,虽然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没有工业化的支撑,第三产业犹如镜花水月,没那么真实。


我们先来看看印度的优势:

一,庞大的人口数量,

中印都是人口大国,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现在印度人口也达到了13亿人之多,以印度现在的人口出生率,人口超越中国即将成为现实。十几亿人口的国家,只要国家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今后经济超过美国也并非难事。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印度的人口结构比更为合理,印度的平均年龄是27岁,而中国已经达到了37岁,中国的人口面临老龄化的问题,现在的人力资源成本也比印度高了许多。

二,适宜的国土面积

印度的面积为298平方公里,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但是因为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原因,印度的农业生产比中国更具有优势,可耕地面积比中国还高。

三,良好的国际形势,印度在南亚一家独霸,周边多是小国,虽然和巴基斯坦的纠纷几十年没有解决,但是巴基斯坦体量太小,明显和印度不是一个级别的,国际上,美国、俄罗斯等都有意无意的拉拢印度,至少不会和印度成为对手。



说完优势,再来看一下印度的劣势:

1、印度没有将人口数量优势转变为人口红利,人口素质低,中国改革前期的发展,更多依靠的是国家和集体力量,以国家动员的方式开展现代化建设的,在这个过程中,老一辈人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这种做法在印度是无法实现的,现阶段印度广大的农村情况,类似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需要以国家力量做一场改良运动,提高农村的基础教育水平,动员广大农村地区参与到工业化进程中,才能不断的改善基础设施,为工业化铺平道路。

2、印度的国家制度,导致他的执行力要打一个大大的折扣,印度实行联邦制,且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对于基层管理力量弱,行政效率低,即便印度领导人决心改革也会面临重重阻力,更容易因为领导人的换届而造成政策的中断。

3,印度的种姓制度,这种制度被废除,但是在社会上仍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种姓制度只考虑本种族的利益,对整个经济发展不利,而低种姓的人习惯受苦,逆来顺受,限制束缚了他们创新精神,拼搏精神。种姓制度成为很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

4,印度面临着宗教问题和地区低强度的冲突,地方各自为政,导致印度社会远远没有中国稳定,对于想要投资印度的外资,都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除了一些城邦经济体如新加坡,还没有不经过工业化直接现代化的例子,印度要想实现现代化,必须踏踏实实的先实现工业化,庆幸的是,我们中国正走在这样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地缘天下


这么多中国人关心印度已经说明印度未来必定要强势崛起。


霜星伴月


一句话,印度的工业化进程前景暗淡。


aa金兔


热带地区无强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