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商洛坐席,遇见一道“硬菜”,肉烂汤香,我把盘子吃了!

有一天,袁小猫和 老师坐了一个席,很大的那种。鉴于这两人都爱吃,所以对每一道端上来的菜又是拍照又是品评,还好,起码的礼节还是有的,确保其他客人没有对这两个家伙嗤之以鼻……根据大数据显示,我国人民已经度过了温饱阶段,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迈进,于是,在这个饭桌上,袁小猫和黄小黄老师充分响应了时代号召,抱着一碟美好的商芝肉,没停下来……对不起,这实在是因为这碟肉太好吃咧!

据商洛欣源国际酒店餐饮总监梁江钰介绍:“在商洛的席面上,商芝肉和商洛大烩菜必须有一个,有时候两个都得有!”看来是头牌硬菜了。

在陕西商洛坐席,遇见一道“硬菜”,肉烂汤香,我把盘子吃了!

商洛欣源国际酒店的商芝肉

乍一看,这碟商芝肉和梅菜扣肉像是双胞胎,都是一圈荷叶饼围着一座高高耸起的红肉,但是仔细瞧,慢慢尝一下,就晓得,还是有很多不同的。主要是因为配菜不同,这碟肉配的是商芝(注:商芝有好几个名字,色味淡紫,又名紫芝;叶荚像个鸡爪,也像小孩的拳头,也叫鸡爪禾、拳芽根。),一种非常古老的野生植物,也就是蕨菜。

据《诗经》里的“陡彼南山,言采其蕨”的歌词可以得知,古人对蕨菜是非常喜爱的。并且中医大师们也认为,蕨菜有清热解毒、营养健康等作用。看来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这种野菜的美味。并且“诗仙”李白也称赞它们“秀目霜雪颜桃花,骨清髓绿常美妙”。这蕨菜果然是形神兼备的美啊!

在陕西商洛坐席,遇见一道“硬菜”,肉烂汤香,我把盘子吃了!

新鲜幼嫩的商芝

在陕西商洛坐席,遇见一道“硬菜”,肉烂汤香,我把盘子吃了!

逐渐长大的做商芝

另外,这里还有一个关于商芝的传说。这与2000年前,秦末汉初的四个“倔老头”有关。这四位老人家分别是东园公唐秉、甪(lù)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他们都是当时鼎鼎大名的学问家,深受世人爱戴。虽均已年过八旬,但是读书人的骨气丝毫未减,因为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等暴政不满,跑到偏远的商山,过起了清贫淡泊的隐居生活来。刘邦做了皇帝后,曾邀请他们出山继续做官,他们都摇头不应。因四位老人家都已白发苍苍,所以被称为“商山四皓”(注:“皓”,就是白了头发的老人)。

那么问题来了,在商山,“四皓”吃什么?这么大年纪了,估计牙齿也松动了,肉也咬不动,传说老人们就吃野菜,吃的就是商山盛产的“商芝”。商芝的根富含淀粉,可以冲服。想必“四皓”白天散散步采野菜,回来后和现在我们一一煮熟后凉拌或者调汤等。

在陕西商洛坐席,遇见一道“硬菜”,肉烂汤香,我把盘子吃了!

袁小猫吃的商芝肉

在陕西商洛坐席,遇见一道“硬菜”,肉烂汤香,我把盘子吃了!

里面是这样的

当然,这样说是有证据的,传说“四皓”写了一首《紫芝歌》:“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翻译出来就是:山高谷深,天地辽远,紫芝野菜,美味可口;混沌乱世,无路可走;富贵如枷锁,贫贱最自由。人们正是出于对“四皓”这种高贵品格的赞美和敬仰,也追随他们的吃起了紫芝(也就是后来的商芝),并且用它和五花肉结合起来做成了“硬菜”——商芝肉,来寄托对“四皓”的尊敬和怀念。用食物传承记忆,也是中国人的一种美好期许。

你要问袁小猫这个商芝肉到底什么味儿,这么说吧:肉是绵软鲜香,肥而不腻;芝呢,吸足了秦岭山林的精华,又把深山优质五花肉的油香渗入其中,韧中带脆,饱满而丰盈,汤味浓香(袁小猫当时想拿着饼蘸汁吃),无法描述,借用《商洛特产》一书的文字“似花香又非花香,似草馨亦非草馨,似药氤也非药氤,其清香只可意会,不可名状。

”当时在席间,不光袁小猫和 老师爱吃,桌子转了一圈,人人手里多了一片荷叶饼夹商芝肉!

在陕西商洛坐席,遇见一道“硬菜”,肉烂汤香,我把盘子吃了!

内里丰富极了

在陕西商洛坐席,遇见一道“硬菜”,肉烂汤香,我把盘子吃了!

绵软酥烂,配上略甜的热热的荷叶饼,再美味不过

至于商芝肉做法,其实也不难。袁小猫请教了商洛欣源国际酒店的厨师长陈平,一位在商洛从事餐饮工作20多年的资深大厨,他告诉袁小猫:“很简单了!把带皮五花猪肉煮到大概六七成熟之后,过油、切片备用;然后把干商芝煮软,洗干净,去杂质,切段,拌上调料;然后取一个蒸碗,先整齐排列五花肉片,再铺盖上洗好的商芝,加入葱段姜片与八角,浇上鸡汤,放进蒸笼蒸熟;下蒸笼后去掉调料,扣入汤盘,再浇上有姜末、葱片等调料的滚鸡汤,淋上香油,就好了!”

美味入口的瞬间,你会深深地感觉到人间值得留恋……关注袁小猫,和这只猫一起,偷偷发现,这世界,真的很好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