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癲如何玩轉“八面出鋒”?


米癲如何玩轉“八面出鋒”?



蜀素是北宋時蜀地生產的一種質地精良的本色絹,上織有烏絲欄,製作講究。因為這種織品的紋羅粗糙,滯澀難寫,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直到北宋元祜三年,38歲的米芾才在上面題了自作五、七言詩八首,這就是《蜀素帖》。此帖縱29.6釐米,橫284.2釐米,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它與同期的《苕溪詩帖》均代表了米芾行書的最高成就。


《蜀素帖》筆畫總體趨於豐厚,因是書於絹素之上,故多渴筆,略顯剛健,用筆側鋒、中鋒摻雜,起筆落筆變化多端,充分體現了米芾"八面出鋒"的獨特風格。今天我們就以橫畫為例,看看米南宮如何八面出鋒。

米癲如何玩轉“八面出鋒”?

▲《蜀素帖》“年、杜、古”

《蜀素帖》中的橫畫,最常見的是翹鋒橫,所謂"翹鋒橫"就是垂直或斜勢下筆,鋒尖或長或短、或圓或直地翹露,給人以靈動多姿、意氣風發之感,如“年、杜、古”三字。



米癲如何玩轉“八面出鋒”?


▲《蜀素帖》“送、軒、焉”

平鋒橫偶也出現,運筆輕快利索,一般都較短,如“送、軒、焉”三字。

米癲如何玩轉“八面出鋒”?

▲《蜀素帖》“青、言、彥”

另有一種垂鋒橫,雖然為數不多,卻是《蜀素帖》的一大特色,如“青、言、彥”三字,向右上頓入起筆。



米癲如何玩轉“八面出鋒”?


▲《蜀素帖》“罵、鬼、辭”

至於藏鋒橫,在該帖中不僅多而且筆勢富變化,裹頭或圓、或翹、或垂,不一而足。實際運用中,尤其一字中有多橫時,上述橫畫往往是摻雜出現的,如“罵、鬼、辭”三字。

說到底,橫畫的變化主要是起筆方向的變化,在臨習中要著意體現出米芾“八面出鋒”的高超技能,當然還要同時結合粗細、長短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