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之秦日纲:一个典型无产者的政治生涯

秦日纲在太平天国早期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天王洪秀全以下,除去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这5个通天人物,就得排到他秦日纲。当时有个住在天京城的文人写了篇《金陵纪事》,最后是13首七律,其中第9首开头两句就是“六贼称王概御銮,姓秦丞相首天官”,可见其地位之不一般。

太平天国之秦日纲:一个典型无产者的政治生涯


但这样一个不一般的人物,却长期受到研究界的忽视甚至漠视,关于他事迹的考据、论文数量极少,且一度被牟安世所撰《太平天国》贬为“反革命分子”,视作天京事变元凶之一。由于他是石达开点名要处死的人物,又是洪秀全始终未“落实政策、恢复名誉”的人,甚至被李秀成在临死前写作“并无什么才情”,可谓几方面都不讨好,因此被人冷落,也是情理中的事。可秦日纲毕竟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应该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

太平天国首义的8个人中,最富的是排名最末的胡以晄,而最穷的怕就是排名倒数第二的秦日纲了。杨秀清据说身世很惨,没爹没妈,可未必没钱;萧朝贵的确是没钱,可他讨了个不错的老婆,从此日子好过很多。惟独秦日纲,在加入上帝会前似乎一直时运不济,是个道地的无产者。

太平天国之秦日纲:一个典型无产者的政治生涯


他是贵县人,具体是哪个村哪个镇的,如今已无法考证,但许多记载都说,他是北山银矿的工人。北山银矿是广西著名大矿,但清代长期被封禁,直到鸦片战争战败,清廷因大批赔款而严重缺银,才不得不再次开放,地方志记载,北山银矿是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由贵县县令王济下令重开的,但由于矿工经常串联,和天地会各堂口来往密切,曾多次遣散重召,秦日纲就曾经惨遭遣散,并因此当了一阵子乡勇。

冯云山是1844年开始组织拜上帝会的,秦日纲是什么时候加入的,并无确切记载,考虑到冯云山早期招募的会众许多是知识分子,非知识分子又多半是桂平县人,身为贵县矿工或乡勇的秦日纲,似乎不会加入得太早。

太平天国之秦日纲:一个典型无产者的政治生涯


现存的《天兄圣旨》是从戊申(1848)年九月开始纪录的,但秦日纲的名字直到庚戌(1850)年六月才出现,六月二十日,萧朝贵假借天兄名义“超升”了一大批骨干,其中就有秦日纲的名字;这年八月,贵县白沙村林凤祥和当地“土人”团练因耕牛发生冲突,秦日纲率众助战,大破团练,将耕牛夺回。此役秦日纲等据说以十多人追击土人数千家,土人闭门不敢出,虽然明显夸张,但从远在广东花县的洪仁干都很快知道这个故事不难看出,此役大涨了拜上帝会的士气,为金田起义开了个漂亮的头。

这一仗后,原本在上帝会中名不见经传的广东揭阳游民林凤祥成了骨干,而原本勉强排入骨干行列的秦日纲,自然成了骨干中的骨干。矿工和农民不同,他们组织性强,能吃苦,又因为没有土地、房产,不怕抄家、迁徙,秦日纲在矿工中有不低的威望,又当过乡勇,有一定组织能力和军事经验,很快就拉起了千把人的队伍。在金田起义中,贵县山头从人数上讲,应该仅次于桂平山头,石达开、秦日纲和洪秀全的表亲赐谷王家,都拉起了颇具规模的队伍,王家因为受萧朝贵排挤,在天京事变前始终处于边缘地位,石达开凭借家族部众的实力和个人军政才能脱颖而出,成为最早的五王之一,而贡献了千余名精壮士卒,又为太平天国18年军事征战史开了个好头的秦日纲,则同样获得了不菲的回报。

太平天国之秦日纲:一个典型无产者的政治生涯


他在金田时期的职衔不明,《贼情汇纂》说他是“洪秀全麾下健儿”,估计是御林侍卫一类角色,职位不算高,却是“天子近臣”,机会多多;到了永安,洪秀全封立百官,辛开元年(1851年)十月二十五日他封了五个王爵,大约在同日或稍后,封了一大批丞相以下高官,其中职位最高的,就是被封为天官正丞相的秦日纲了,按照杨秀清的话,就是“官居极品”。

虽然太平天国编制丞相有24名之多,但在永安却只有秦日纲和春官正丞相胡以晄两名,且不论有多少丞相,天官正丞相地位都不一般,被称为“朝官领袖”,印章用银包木(其它23个丞相都只能用木头),由此可见,此时的秦日纲,地位可谓显赫之至。不仅地位高,任务也重。

太平天国之秦日纲:一个典型无产者的政治生涯


在永安,太平天国控制的地盘很小,除了州城,就只有城外东平里一个里、70多个村,总共400平方华里的面积,他们采用的守城战术,是“守险不守陴”,将主力集中在城外几个战略要地,即城南的水窦,城北的龙眼潭,和靠近城垣的莫家村-长寿圩等,其中兵力最多的就是水窦,能战之士数千,加上家属老弱,总人数近万人。之所以如此厚集兵力,是因为水窦当面是清军兵力最多的乌兰泰部,总兵力超过1万(都是战斗兵),且有清军最精良的重炮装备(乌兰泰本人是用炮能手),而守水窦的主将正是秦日纲。

在长达6个半月的永安攻防战中,水窦要塞顶住了乌兰泰的猛攻,始终未曾失守。秦日纲克服了火力差距悬殊(太平军因为缺乏火药和炮子,后期不但很少开炮助战,即使开炮也只能发射石子、铜钱等)、外援不济等,“赤身赴敌,有进无退”,以血肉之躯,牢牢捍卫了永安的南大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