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在岳飞灵位前说过一句话:“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赵构想表达什么?

历史一书生


“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这是赵构在岳飞灵位前说的话,其实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杀岳飞真的实属无奈。

但从《精忠岳飞》这部电视剧里描写的,赵构还在是康王的时候,岳飞曾作为护卫跟着赵构一起去与金人谈判,随行的人里也包括秦桧,之后被金人追杀,岳飞众人誓死保卫康王脱险,而间期,秦桧对岳飞的气魄以及自律曾表示非常的敬佩,还说出:日后,你主外,我主内,一定匡扶大宋(当然这是电视剧,真实的怎么样没人知道)。之后,北宋灭亡,徽钦二帝被掳,赵构称帝,建立南宋政权,而这时,绝大多数武将们的目标则是:迎回二圣;而朝廷内部结构依旧是重文轻武,几年后发生了“刘苗兵变”,使得赵构对于武将手持的兵权尤为忌惮,而岳飞的岳家军又连战皆捷,打得金人节节败退,赵构不得不开始要为自己的政权做打算了。

杀岳飞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功高震主,太得民心,百姓只知岳家军的勇猛无敌,这也使得同朝的其余武将也有不爽的,比如张俊;其二,也就是最关键的,就是岳飞的目标:迎回二圣,这个是赵构的逆鳞,如果岳飞真的直捣黄龙,迎回了自己的父兄,那么赵构自己的地位该如何?是退位让给自己皇兄,还是说继续自己的皇帝生活?

赵构应该从没有怀疑岳飞会对自己不忠,毕竟一起共过生死,他也明白,像宗泽、韩世忠、岳飞等人一生的夙愿就是打过河,迎二圣归朝,因为靖康之难对这些武将来说是无法磨灭的国耻,唯有打回去,才能再立国威。可惜,赵构虽为皇帝,但也是一个凡人,谁不爱那把龙椅呢?


夜先生166188548


岳飞在风波亭被杀,可以说是千古奇冤。但是在岳飞死后,宋高宗赵构在他灵位前却说过这样一句话“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这话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句话表明赵构心里清楚得很,岳飞是大宋朝的忠臣,更没有谋反之心。可是赵构最终还是杀掉了岳飞,这主要还是因为岳飞的立场和皇帝不一致。对于岳飞来说,他想只打败金国,收拾旧河山。可岳飞却提什么迎回二圣,直接犯了赵构的忌讳。金国人掳走二圣和很多皇亲国戚,只有赵构极为幸运的逃走,在南方称帝。岳飞如果把二圣接回来,让赵构如何自处,一国三圣,谁愿意手上的蛋糕被别人分走呢,即使是亲爹也不行。赵构还要用岳飞抗金。金人想灭南宋,没有岳飞,赵构早完蛋了。可岳飞的迎回二圣,让赵构面临非常尴尬的境地。

还有一点,岳飞功劳太高了,掌握军权,控制荆楚,这在宋朝是皇族大忌。在赵构看来,岳家军固然抗金,但这支军队首先听岳飞的,那我这个皇帝算干嘛的?如果这支军队听岳飞的命令,进攻自己,自己还有几条活路? 你看韩世忠和张俊就聪明,立功后赶紧买房买地娶小妾,就是为了自污,让皇帝放心。可岳飞太完美了,朝廷的赏赐全部分给将士,皇帝赏的美女也完璧归赵。赵构送岳飞这些,就是想拿住岳飞的把柄。其他将军都明白,甘心让皇帝抓住自己把柄,岳飞竟然不接招!你说赵构能不心疑?

虽然赵构下十二道金牌,岳飞不得不回军,让赵构相信岳飞是忠于自己的。可为了自己的半壁江山,赵构不得不杀了岳飞,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金人的“谅解”。赵构知道岳飞是冤的,所以才说了这句话:非卿不忠,非朕不明(姜狼)。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个人觉得,赵构的意思是:当今天下,你既无负于朝廷,我亦非昏聩之主,都是出于迫不得已,被逼到了这个份上而已。换句话说就是:当时天下,岳飞必须的死。

一:拥兵自重

提到‘岳家军’想必没几个人不知道。但就当时天下形势而言。小朝廷在临安已经慢慢稳定下来,中兴四将中除了韩世忠和岳飞这两个出身贫寒的人,依然执着于前线之外。剩下的张俊和刘光世已经和当时的高宗皇帝达成共识,在临安城中享受起纸醉金迷的太平生活。并且很识时务的将军队的指挥权交回中央。至于韩世忠则是一副皇帝老儿指哪打哪,听话的不得了的样子。唯独岳飞,他坚决贯彻恩师宗泽的遗愿,以北伐中原,直捣黄龙,迎回二圣为毕生的追求。孤军奋战,一意向北,以至于当时天下百姓只知有岳飞,不知有高宗。而身在前线的岳飞,随着威望的不断攀升。国家的军队也变成了河朔地区百姓口中的‘岳家军’。这种国家军队私有化的趋势是历代帝王都很担心的事情。但岳飞却丝毫不知避讳,也丝毫不考虑当时的天下大势和帝王心术。正因为他的一意孤行,在当时并列的名将中虽然岳飞名声最大,但他所受的封赏却是最薄弱的。

二:干涉立储之事

高宗皇帝因为备受惊吓而失去生育能力,这几乎是朝野皆知的事情,但是谁也不愿意点破明说。可岳飞却说了,他非常耿直的向皇帝建议早日册立太子,甚至还主动提出应该立谁为太子。这种明目张胆的行为,在年轻气盛高宗看来,无异于是一种赤裸裸的挑衅,试问祖先好不容易才从高祖手中夺过来的皇位岂能拱手相让?再说,自己邀天之幸,托了完颜氏的福才捡到的皇位怎能轻易让出去,而不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所以于情于理都没有年纪轻轻就册立旁支的道理?可是迫于当时朝野的压力,高宗皇帝还是做足了样子,在太祖一支的子孙中挑了两个养在宫中。但却迟迟不愿行册立的礼仪,只是铆足了劲的宠幸妃子,希望他们能够产下一儿半女,好将皇位传下去。就在高宗心焦的不行的时候,岳飞却一直敦促高宗尽快册立太子,稳固国本。这种情况之下,高宗对于岳飞的厌恶自然更加一层。

三:帝王心术

要说秦桧早年的时候也是个忠臣,就像汪精卫一样,只是后来走了歪路而已。南宋王朝建立之后,秦桧从北方回来,为高宗的继位带来了法理上的支持。两人一拍即合,一个成了名正言顺的帝王,一个做了位高权重的当朝宰相。而这时岳飞想要收复中原,迎回二帝的想法,显然与基本国策是不相符合的。第一,一旦二帝回来,高宗将怎么处理?虽说在岳飞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徽宗皇帝已经去世了。但这还是个很棘手的问题,所以说,二帝回来不如不回来。第二,完颜金的精兵强将给高宗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再加上南宋大乱初平的现状,打从心里,高宗并不认为自己有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机会,所谓知难而退,既然北伐无望那还不如就此何谈。换几年太平帝王的逍遥自在。所以从根本是来说,当时整个南宋王朝几乎都不愿意打仗,这就像后来的孝宗皇帝,继位之后雄心勃勃的要收复中原,可一败之后就一蹶不振,甚至直接退位让贤了。所以说,在这种前提之下,岳飞对北伐的执着就显得格格不入,分外扎眼。所以借秦桧之手铲除岳飞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综上所述:岳飞死的冤枉,但在那样的朝廷之下,他死的并不冤。毕竟在南宋一朝,所有像岳飞一样,有志于收复故土的人都没有什么好的收尾。譬如,同样是中兴名将之一的韩世忠,在岳飞被害之后主动交出兵权,做了个闲散的富家翁。二十多岁就驰骋敌阵的辛弃疾,在南归之后,硬生生的被安置在地方,做些无足轻重的散官,一辈子郁郁不得志,只能借醉酒来怀念那段叱咤风云的日子。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当及时删除~


狐笔春秋


赵构说

老岳啊,不是你不忠,也不是朕不明白,不光明,朕啊,心理是透亮的很啊。

而是:

你啊,岳飞啊。你不识大体,没有政治智慧啊。

第一,能打仗就能打仗呗,为啥叫[岳家军]啊,叫什么家军的,什么家将的都没啥好下场。为啥?你们都是俺赵构的军队才是啊,都像你这样叫法,以后我咋管啊?!

第二,我当皇帝当的好好的,岳飞啊,你为啥非要把我哥哥接回来,那我咋办——听你的吧,我得下台,不听你的吧,大家怎么看我?!你说你,啥叨叨啥呀,我不说话,就得了,你还是叨叨叨叨没完没了,哎!

第三,你说你,非要给我上书,说:立谁谁为太子。你说你是不是傻啊?!你竟然干涉我们帝王家的事儿。你说,我立了太子,你不喜欢的话,你手里有兵权,新皇帝能做得稳吗?

这三条,那一条都让我尴尬难堪啊,我已经忍你很久了,你就是不开窍。

假如我不杀你,你战绩越来越好,威望越来越高,你说!那么朝野上下不都得听你的?!那时,我赵构不就更难办了?!

所以,老岳啊,你是忠臣,也是光明正大的人。但是啊,你也太没有政治智慧了。

哎!我不得不杀你啊!你不要恨朕啊。

所以,就让秦桧背这个骂名吧。


金蓝盟谢继东


赵构在岳飞灵前说过一句话:“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他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

先查查宋高宗赵构在岳飞被冤杀后是否真的说过这句话。 《宋史·岳飞传》、《宋史·高宗纪》、《建炎以来纪年要录》、《鄂国金佗粹编》等史料中均无此记载。假如宋高宗真的在岳飞的灵前说过“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这句话,说明他对岳飞的忠心从无怀疑,但他又必须置岳飞于死地,也就是说岳飞必须死!在彼时金强宋弱的局势下,杀忠臣岳飞就等于自毁长城,那么赵构为什么要这样干呢?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诛杀后幕后真凶赵构为什么又会发出如此自相矛盾的喟叹呢?

假如赵构真的说过这句话,或许和岳飞在之前的一些言行大有关系。

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前后,岳飞指挥岳家军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一再重挫金军主力,以摧枯拉朽之势一直打到距被金人占据的北宋故都汴京(今开封)只有45里路的朱仙镇,此时的岳飞,血脉贲张,意气飞扬,看来他以前说过的“收复旧山河,直捣黄龙府”并非大话,最终的胜利似乎就在眼前。

兴奋得难以自抑的岳飞给宋高宗赵构上了一份奏疏,他在这份奏疏的结尾这样写道:“......异时迎回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棺材),奉邀天眷归国,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

赵构看完这份奏疏后,当即批示道:“有臣如此,故复何忧,进止之机,朕不中制”。意思是有你这样忠勇的臣子,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在收复故土的战斗中,你只管大胆、尽情去干,我不会掣肘、束缚你的手脚。

可以看得出来,这段时间赵构、岳飞君臣相处的特别融洽、默契,甚至可以说是同心同德的。这段时间也是岳飞生命中最鼎盛的黄金岁月。此时的岳飞,志得意满,自我感觉非常好,乃至于把帝王看成了拥有正常情感的普通人,于是把“士为知己者死”的崇高感情与信仰,用在了宋高宗赵构的身上,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岳飞非常天真,他把平常人的情感应用到帝王的身上,犯了无法挽回的大错。

《建炎以来纪年要录》记载 ,某日,赵构、岳飞对坐闲谈。君臣二人话语投机,气氛甚是融洽。岳飞谈得兴起,突然愣头愣脑地提出,希望皇上尽快解决皇位继承人的问题。话音刚落,赵构脸色大变,谈话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起来。此时的岳飞,屡建奇功,声望如日中天、是最受宠信的重臣,但赵构仍然丝毫不给面子的厉声呵斥道:“你说这番话虽然出于忠心,但是,你手握重兵在外,这种立嗣之事不是你所应当干预的(外臣不得问内事)”。

岳飞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原来,几年前,在金军契而不舍的追杀下,赵构因惊恐过度,“那话儿”失灵了,丧失了生殖能力。

不过他才30出头,经过积极治疗,好不容易生了个儿子,又因为宫人不小心碰翻一个铜鼎,小儿被惊吓抽搐致死。这两件事是他内心最深的隐痛,平时都不愿触及,今天被岳飞给莽撞的勾了起来,赵构恼羞成怒也是可以想见的。

说赵构无嗣也便罢了,更要命的是,岳飞口无遮拦,触犯了皇帝的最大忌讳:身为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将,却对皇位继承权如此感兴趣。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靠兵变三下五除二将后周收拾成大宋的。赵匡胤登基称帝后,深知武夫干政的弊病,于是“杯酒释兵权”削夺了功臣们的军权,随后又提倡文教,实施偃武修文的国策。皇位继承权是一个异常敏感的核心话题,历朝历代为此导致骨肉相残的悲剧史不绝书。而且,人们特别容易把这个问题和手握重兵的武臣有政治野心联系在一起。


谁知不久后,岳飞在一封密奏中,又一次提到了这个问题,劝皇帝尽快确定过继一个皇子,再立其为太子。对此,赵构内心自然是非常不快的。

岳飞的提议,是从抗金斗争的现实出发的,显然是出于好意。至于但这种善意能否被皇帝接受,对赵构忠心耿耿的他却没想那么多。

赵构不是什么雄才大略、气度恢廓之君。他对岳飞动不动就劝自己尽快立太子一事非常反感,同时对他动不动就叫嚣“直捣黄龙,迎回二圣” 更是惊恐异常。老爹宋徽宗已死,哥哥宋钦宗赵桓还在,假如岳飞真的北伐成功,攻下黄龙府,接回宋钦宗,他是徽宗钦定的合法皇帝,他回来意味着什么还真不好说。除此之外,赵构宁愿固守半壁江山,偏安江南一隅,也不愿再冒武将功高震主、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风险。

赵构有小聪明却无大智慧,在内心深处对军人拥兵自重、干预朝政充满恐惧。于是,赵构放弃了金国内乱、以及岳飞已经打到汴京城边上的大好时机, 一心一意与金议和,同时还不忘裁抑自家武将。

彼时岳飞已下决心乘胜渡黄河收复河北,他激励部将:“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然而,高宗慑于岳飞震主之威,下令“岳飞暂且班师”,诸路大军一律撤回原驻地。岳飞锐意北伐,上奏道:“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赵构借口“孤军不可久留”,一日连发12道金牌,催促岳飞撤军。岳飞涕泪交加,痛心疾首,恸哭道:“十年之功,毁于一旦”,被迫撤军。回到临安后,岳飞立即陷入到高宗、秦桧等人早已设置好的罗网中。

绍兴十一年(1141)十二月二十九日,宋高宗赵构和秦桧、万俟卨等人竟以“抗旨不尊”、“临军征讨稽期” 和“指斥乘舆”等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部将张宪、子岳云亦被斩首,岳飞死时年仅39岁。

抗金英雄岳飞惨遭杀害后,百姓无不垂泪,上至白发老者下至三尺孩童无不切齿痛恨秦桧等奸贼。这其中似乎漏掉了一个元凶——赵构。

至于赵构在岳飞灵前说什么“非卿不忠,非朕不明”,想表达的意思无非是:我知道你忠心耿耿,我也不是昏庸的糊涂蛋,但我若成全你的忠义,我的江山恐怕就会不保。 和朕的江山社稷比,只能委屈你了。或许在赵构的潜意识里,更害怕岳飞“匡复中原,直捣黄龙,迎回二圣”,亦或是畏惧岳飞拥兵自重,功高震主,来和自己争夺江山,和手握数十万能征善战精兵的岳飞比,自己毫无胜算。因此,岳飞必须死!在中国传统的帝制文化之下,任何人只要将普通人的情感加诸于皇帝的行为,就会被视为对至高无上皇权的冒犯,不论这人多么忠心,多么有才干,立下多大的功劳,都难逃一死。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辛苦 请勿搬运】


铁马冰河wu


赵构对岳飞灵位说,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要表达什么意思?

第一☝️语意……

1.你很忠于朝廷,我知道。

2.你说的对,做的对,想的对,我也知道。

3.我是明君,我知道我在做什么,我也知道你笨不该这样死去,死的很可惜。

4.可我还是不得不杀你,情非得已。

5.九泉之下,不要怨朕。

6.你的死,就算是忠于我一次吧。

第二,背景……

当时是南宋时期,北方失守,北宋皇帝等人被俘虏,还有大批皇亲国戚,贵族官僚统统被抓。该有当时都城的大批将士和百姓,工商业者等,北宋子民。

赵构本人属于没被抓的老赵家独苗了。这种情况下,等基,建南宋政权的。北伐收复失地,解救父皇的民众呼声特别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可是南宋主战派和主和派一直争论不休。主和派说求稳,偏安一隅。打不过,打过也要死太多人,花太多钱了。地让他们占吧。还在北方的臣民也让在那里安居乐业。如果打,损失太大,收复北方的希望也不一定有多大。

加上历史上有过西汉东汉,西晋东晋这样两个朝代的四大政权。如今局面和历史是惊人相似的。要打历史上这两个朝代的后两个政权也大了,人家干嘛不打。不能打嘛。

第三,赵构本人的小九九

打不赢,我赔款割地,花费大量财力,耗费大量人力。说不定被别人消灭呢?我耗不起也搞个半死。皇位难保。

打赢,迎父皇大人回来,我不要下台吗?再说,现在他们还没被杀,我一打再打,他们杀了我父皇怎么办?

所以于公于私我没必要打,也不值得打。疆域辽阔不一定有钱,我现在也不是很安逸嘛!?

万一打得我也被抓走,我们老宋家的江山就没戏了。

第四,岳飞最主要的死因就是他太猛了,太能打,大有功高盖主的架势。

他死了,就没有人再有信心说,我们被北伐吧。彻底堵住了主战派的嘴。确保南宋政权偏安一隅。老宋家还有这半壁江山在。


用户72902096647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让我们回顾下岳飞遇害事件的整个过程。

第一步收兵权:绍兴十一年四月,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被调离军队,到临安枢密院供职。

第二步试探:绍兴十一年五月,留韩世忠在临安,派张俊和岳飞巡视楚州韩世忠的军队时,张俊暗中挑唆岳飞,欲一同分解韩世忠军队,遭回绝,但最终韩世忠军队被张俊拆的七零八落,秦桧又准备以韩世忠部下大将耿着有不逊之语陷害韩世忠,岳飞匆忙警告韩世忠,韩世忠了。 韩世忠立即进宫去见赵构,跪在地上拼命磕头,眼泪一把、鼻涕一把,一边哭诉战功,一边脱成一个膀爷,细数自己浑身上下的伤疤,哪一处在哪一战所伤,终究逃脱大难。

第三步罗织罪名:岳飞回朝后,即遭秦桧党羽万俟卨、罗汝楫的弹劾,诬蔑飞援淮西“逗留不进”、主张“弃守山阳(楚州)”,要求免除岳飞枢密副使之职。 第四步免官职:八月九日,岳飞被罢枢密副使,充“万寿观使”的闲职,岳飞自请回到江州庐山旧居赋闲。至此岳飞无权无兵。

第五步拆幕僚:八月中旬岳飞幕僚李若虚等人被分别调到天南地北。有到广南东路的,有去广南西路的,有去江南西路的,更有到南剑州的,务必让他们没法互通声气。

第六步胁迫王贵:八月下旬,镇江府枢密使大人张俊召集鄂州军方主管参见,要求先是王贵,再是张宪,要分批的来。这样能保证始终有一位主管留在鄂州坐镇,主持防务。王贵到了利诱不成转而威胁,王贵妥协了。

第七步逮捕嫡系:九月初一日,张宪、岳云从鄂州出发,去参见张俊。七天后,他们还在路上,张宪的副手王俊写了告密信指证张宪、岳云与岳飞勾结,要重夺军队,要挟朝廷,王俊把这份告密信上缴给了王贵,他的任务结束了。而王贵拿着这几张纸,心里游移不定,他绝对不想这么做的,可是却没办,权衡之下,他把告密信上缴给了荆湖北路转运判官荣薿。荣薿却不接这个烫手的山芋,原件退了回来,王贵只好把东西交给了秦桧的死党林大声。林大声迅速转交给了镇江府的张俊。十天后,张宪、岳云到达镇江府,立即被秘密关押,严刑逼供审讯。


第八步召回临安:秦桧下令,禁军统领杨沂中出公差,带着“堂牒”去江西召岳飞进临安。岳飞早已得知消息,他平静地叹息了一声,说了句“使天有目,必不使忠臣陷不义;万一不幸,亦何所逃。”

第九步直接下狱:十月十三日,宋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充万寿观使岳飞重回临安城,他的车轿被抬进了大理寺,没能见到皇帝、首相,被直接下狱。

第十步严刑逼供:秦桧用万俟禼换掉被岳飞感化的亲信何铸,万俟禼罗织罪名,严刑逼供。岳飞只说了一句“吾方知既落秦桧国贼之手,使吾为国忠心,一旦都休。”,就一言不发,任凭酷刑折磨。


第十一步殒命风波:南宋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除夕夜,“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交防护。” 相传他被毒死在大理寺院内的一座取名风波的小亭里。这一年岳飞时年39岁,岳云23岁,张宪年岁月不详。

岳飞死了,按赵构的命令,他将被草草埋藏在大理寺的某个墙角下,世间将从此无人知道岳飞的下落,他将被毁尸灭迹。他们差一点就得逞了。一名叫隗顺的狱卒,悄悄挖出了岳飞的尸体,一路过街穿巷,出临安城西北的钱塘门,到了九曲丛祠附近北山山麓的一块平地上。岳飞被安葬在这里,这位狱卒为了立了座坟,坟前种下两株橘树作为标记,碑上刻的是“贾宜人之墓”。

至此,世间知道岳飞葬处的只有隗顺一人,隗顺临终前,始将此事告知其子。20年后,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赵昚即位,“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当年十月,又颁发正式文告,宣布追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一百户、食实封二千六百户”的待遇,岳飞冤狱终于平反。隗顺之子告以前情,至此岳飞以礼改葬在西湖栖霞岭。淳熙五年,岳飞追赠谥号“武穆”,宋宁宗时追封为鄂王,宋理宗时改谥忠武。

答案:至始至终赵构都没有到岳飞灵前,要不是因为隗顺,岳飞连个安葬之地都没有,赵构咋可能跑到岳飞灵前说什么“非卿不忠,非朕不明”的话,也不知道编出这个情节的人是希望赵构到大理寺某个墙角下悼念岳飞,打自己的脸呢?还是希望赵构到西湖岳飞墓前向岳飞倾诉苦衷,打自己的脸呢?杀都杀了,还需要跑到灵前说什么狗屁废话,想想一下,赵构莫名其妙的跑到岳飞的灵前,说非卿不忠,你很忠心,我要杀了你,非朕不明,我知道你很忠心,我还是要杀了你,这不是啪啪打脸呀,那他还要秦桧这个白手套干啥,还需要费心心思,处心积虑,罗织罪名,一步一步将岳飞逼到死路?


风信花花不误


历史上的赵构根本不会说这话。

先说说大家认为岳飞被杀是因为他要迎回徽钦二帝。

宋徽宗在当时名声扫地,而且宋徽宗死的那一年是公元1135年,而岳飞则是死于1142年,岳飞迎回来也只是一具骸骨。

而宋钦宗即位不满一年,就被金兵掳走,威望能力没有得到施展,我无法确定他是英才还是废材,但是一个被敌人从帝都掳走的帝王,已经失去了他继续为帝的资本。

能力强如李隆基,也只能在晚年当个形如傀儡的太上皇。

从秦始皇到溥仪,只有明英宗朱祁镇一人,被敌军俘获又重新登上皇帝宝座。

宋钦宗赵桓不像明英宗朱祁镇那般在位多年,明英宗的基本盘还在,明朝的实力还在,他爹又是一代明君朱瞻基,土木堡之战的责任,有王振在扛包。

上天还是眷顾朱祁镇的,被关押南宫多年,终于等来了重登大宝的时机。

明英宗有的,宋钦宗一样都没有,如果他被迎回来,运气好被软禁,运气不好,一杯毒酒了却一生。

岳飞被杀,不仅仅是金人与投降派的施压,更多的是南宋内部几大军事集团明争暗斗下的产物。


秋雨论历史


岳飞作为赫赫有名的抗金名将,最后竟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夺去生命,这让不少人意难平。除佞臣秦桧的挑拨离间外,赵构的昏庸不明也一向被人诟病,认为他被蒙蔽视听以致错杀忠臣。

但是,赵构在岳飞灵前曾说“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赵构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strong>

作为南宋的杰出统帅,中兴四将之首,岳飞对保卫大宋的江山确实功不可没。岳飞曾先后收复襄阳六郡、商州以及郑州等地,以其赫赫战功践行了“精忠报国”四字。赵构不可能不明白岳飞之忠义,他和岳家军的存在是大宋抗击金军的屏障。那么,他既然知道岳飞忠义,又为何甘愿冒骂名也要置他于死地呢?

赵构并非生来就是帝王,他乃韦贤妃之子,不受重视。但也因祸得福,在金兵攻取东京,发动靖康之变时,他正任河北的兵马大元帅,因为暂避金兵锋芒而躲过一劫。由于徽、钦二宗皆被掠走,大宋群臣六神无主,这才将赵构扶上皇位。可以说,赵构成为九五之尊实属偶然。但是他一旦就任帝王,就不愿再弃权,他在南京安然无恙时,他的生母以及兄长都在金营中备受折磨。其实赎回他们并非没有可能,但是赵构却迟迟没有行动,主要原因就是怕父兄对其帝位构成威胁。

岳飞的能征善战让赵构胆战心惊,随着岳飞收复失地越来越快,也就意味着徽、钦二宗回京指日可待。到时又是一场轩然大波,若是赵构不让位,不仅会被天下人耻笑,还有可能被群臣拉下马。因而赵构宁愿杀掉岳飞落得昏庸之名,也不愿丢掉刚刚到手的皇位。

宋朝一向重文轻武,对于对外征战一事毫无兴趣,宁愿破财免灾,也要求得安宁,赵构也是如此。赵构在位期间,虽然任用了一些抗金名将,但那也是形势所迫,民心所逼。他心中更看重求和派,他所重用的王伦、秦桧等人都是一味求和,而韩世忠这类主战大臣则被罢免。由此可见,赵构更倾向于主和派,而岳飞则是其求和的最大障碍,岳飞在民间呼声极高,百姓拥戴。只要他一日不死,百姓抗金之心一日不亡,只有将岳飞杀死,赵构才能实现求和。果然,岳飞死后不久以后宋就与金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以求安稳。

岳飞之死还有一点原因,那就是功高震主。宋绍兴十年(1140)时,岳飞北伐,当时两河人民皆奔走相告,有志之士都纷纷响应,可谓是一呼百应。岳飞之名已是威震天下,以至于当时“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样的话在民间广为流传。岳飞爱国自然无罪,但他的罪过就在于手握重兵,德高望重。这样的人一旦有谋逆之心,赵构几乎无法应对。要知道,当初他的祖先赵匡胤也是这样黄袍加身的,宋朝历代皇帝都防着边关将领,就像唐朝历代皇帝都在防着皇子一样。

极为讽刺的是,赵构曾赐御书“精忠岳飞”的锦旗给岳飞以示看重,转头却将其送上断头台。又在岳飞灵位前感叹:“非卿不忠,非朕不明”。即使他不是元凶,也在其中做了推手,可悲可叹啊!


邓海春


赵构能发出“非卿不忠,非朕不明”的感慨,表明他对岳飞精忠报国的情怀,内心中其实并不存在怀疑。但站在当皇帝的角度,赵构又极不愿意看到武将势力做大,甚至民心、威望盖过皇权的情形出现。

岳飞与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四位武将,是两宋交替时期,活跃在抗金战争第一线的“中兴四将”。

张俊、刘光世徒有其表,真正能够与金兵硬碰硬较量的,还是岳飞和韩世忠。南宋之所以能够维持住半壁江山,赵构能够坐稳皇位,全赖岳飞等武将多年来的浴血奋战。

岳飞军事生涯的巅峰时刻,曾一度掌握南宋将近半数的军队。

他的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铁律,使得岳飞的军队深得民心爱戴,百姓亲切得呼之为“岳家军”。

再加上岳飞一贯以来直捣黄龙府、迎回徽钦二帝洗刷靖康之耻的主战立场,让他在北方抗金义军中的威望也十分得高。

一位武将如此耀眼的情形,自北宋开国以来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宋朝自太祖赵匡胤开始,有鉴于中晚唐以来延续至整个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便认定武将的祸害,更胜于文官的贪腐,因而对武将极度得不信任。

以文驭武的国策,虽然牺牲了军队的战斗力,让北宋军队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屡失利,甚至于被金兵攻陷首都汴梁,留下靖康之变的沉痛耻辱。

然而整个宋王朝版图内部,却极少有武将乱政之事发生,和平的环境让北宋的商品经济迅猛发展,清明上河图画卷展示的繁荣景观,真实得反映了北宋百姓富足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并非是毫无根据的艺术创作。

赵构对岳飞等武将心存猜忌心理,除了承袭宋朝一贯以来的抑制武将传统外,另一层重要的因素便是发生在他身上的惨痛教训。

原来赵构在位初期,南宋内部曾有苗傅和刘正彦两位将领,借清君侧诛杀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之名义发动兵变,并逼迫他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

整场动乱让赵构受尽惊吓,唯一的儿子赵旉也在这场动乱中被活活吓死。由于赵构早年四处逃避金兵追捕,极度恐慌之下竟然失去了生育功能,赵旉的死等于是让他断绝了后嗣。

想当初,金兵在金兀术的率领下“搜山检海捉赵构”,逼得赵构乘船到海上建立流亡政府,虽然狼狈不堪,但毕竟让他挺过了最危急的难关。可来自内部武将的叛乱,却差点让赵构性命不保。

可以这么说,高宗的断子绝孙的心理阴影,正是军阀造成的。有了这番经历,使得赵构对太祖抑制武将势力的英明决策深信不疑。面对手握重兵的岳飞,自然千方百计想办法要将其控制在手中。

岳飞与赵构的不合拍,还表现在岳飞理想主义的性格,与赵构所期待的南宋政局格格不入。

岳飞一直高呼的迎回徽钦二帝,放在民族情感层面自然是振奋人心,但政治向来是一门厚黑学,把赵构的老爹和哥哥带回来,那让赵构这个皇帝往哪里摆,到时候皇位是还给老爹呢,还是哥哥?

实际上,当南宋与金国打得难分难解时,金国一度谋划当前方军事失利时,就把正牌的钦宗放到汴梁当傀儡皇帝,用这张政治牌去动摇赵构的皇位合法性。赵构不敢在战场上下死手,也与徽钦二帝尚在人世的因素有关。

这便是作为政治家的赵构,跟偏重于军事家的岳飞,两人考虑问题的本质差异。

岳飞壮大岳家军的势力,想的是积蓄足够的军力直捣黄龙灭亡金国,可赵构却在防着武将势力坐大;岳飞高喊迎回二帝,为的是凝聚宋人民心洗刷靖康之耻,而赵构却要首先保证皇位上坐着的是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