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为什么能成为封建王朝的主导思想?

幸哉盛世


儒家思想的五个阶段

儒家思想发展至今应该分为五个阶段,即先秦、两汉、宋明、王阳明和新儒学。这五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堇仲书、朱熹、王阳明和新儒学代表人物熊十力(民国时期的众多新儒学人物之一)。

五个阶段的社会状况

从周平王东迁到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第一个封建专制统一国家,这段时间在历史上是春秋战国时代,这个时代又细分为春秋和战国两时期。

春秋时期

以周室皇权为正统的国家权力日渐衰落,而各路诸侯则逐渐强大起来。其最为典型的事例就是郑国的郑侯,他与周皇室可以互抵“人质”。两百多年后,鲁国的季孔氏在自家府上演只有皇室才能演出的歌舞。按周公旦制订的礼仪,而这个礼仪又是孔子及门徒极力推崇和维护的,这种礼仪不仅代表着社会等级秩序,而且代表统治地位高低。这在孔子看来,真的是“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换言之,从郑国敢以互换人质要挟周皇室到孔子看到季孙氏“八佾舞于庭”,春秋时期的“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已基本不存在了。




当然,在那样社会动荡的大变革时期,孔子的思想主张还只是在逐步兴起且只能伴杂在众多思想主张之中而不能突出。中国自春秋时期开始就是非常讲究“实用”的变革社会,墨学、兵学和法学等是整个先秦时期最受欢迎的显学,而且最早重法家思想的秦孝公不仅果敢地启用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商鞅,而且把强调以法家思想为主体的治国方略一直贯穿整个秦国的強国之路,秦国以一个边埵之国最终灭亡六国入主中原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在春秋战国这个先后有五百年的时间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理念虽然有荀子和孟子发扬光大,但毕竟在需要覇权(或强权)的时代,孔儒思想只能充当儿戏罢了。





两汉时期

刘邦斩白蛇起义并灭亡秦朝建立汉朝,通过休生养息的平和治国理逐渐使遭到秦朝残暴破坏的社会生活得到了恢复,社会不仅稳定下来,而且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迅速提高。然而,在社会繁荣的背后,原先隐藏的社会矛盾也慢慢显露出来。一是豪强掠夺下的土地兼并,二是豪贾富们不仅显富摆阔,而且还极力向官场渗透造成官商勾结的新势力,这让强势的汉武大帝感到了脊背上的阵阵凉意。因此,此时的国家在意识形态和社会经济治理上出现了两个重大变化,一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是重新拾起“重农拟商”并作为封建治国的基本国策(这个基本国策一直执行到民国之前)。



宋明理学

中国历史上的唐朝是一个比开放的封建朝,国家或社会的治理措施基本都在“儒、释、道”之间,中间还穿插着法家思想和黄老玄学,而且这个时期的中国封建制度也日趋完善,到两宋时期和明朝中早时期,中国封建制度可以说是发展到了最高点(当然这只是本小编以为)。主要反映在皇权制国的理念更为成熟,也更为贴近老百姓生活现状,唐、宋、明时期的中国文学的高度发展发达就是其中一佐证。当然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物质生活也是中国封建时代最为繁华的时期,若不是中国封建社会固有的思想守旧,恐怕中国要比西方早两百年开启资本主义社会(当作笑话吧!)。然而,在这大好的社会背景下,一向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再次成为治理国民思想的重要武器,“灭人欲,存天理”(如何解释非本文重点)成为那时代最强声音。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必定带来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而这完全不适应以农业立国的封建社会发展需要。换言之,在没有出现能取代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其他实体经济模式之前,任何表面的经济繁荣现象只能催生中国封建社会的早熟奇形儿,这不仅是中国郑和不可能带领中国率先走向世界的原因之一,也是繁荣“朝贡贸易”背后进一步催生“闭关锁国”和重拾“重农拟商”的重要原因。



王阳明

王阳明的出现似乎与地中海西岸的形势变化有着某种默契,可事实上,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觉。现在,我们稍加对世界历史有学习的话,都会知道,在14世纪初到16世纪初,地中海西海岸正在做西件事,一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二是以哥伦布为代表的航海兴起。出生在15世纪中叶的王阳明在其立志后,通过自身的学习和亲身经历感知到中国社会需要改变,于是他在“儒、释、道”三者学有所成的基础上开创了“心学”。阳明心学中有重要论述是“汝未见此花前,此花归于沉寂;汝见此花后,此花与汝顿时明朗起来。”这一论述是在说明世界界万物的任何存在都因人心而存在,这不暗合了地中海西岸的“解放人性”的呼声吗?可是,阳明先生和其弟子并没有在“心即理”的路上走下去,而是通过“知行合一”来分离“心”与“理”的“人性解放”关系,最终落得个“致良知”。什么是“致良知”?如果说王阳明对儒学有很深的学习和研究的话,到不如说他对佛学理解得更透,但不仅是他的晚年的思想更接近儒家思想,而且具体地提出了“致良知”而非呼唤“解放人性”。如果说阳明先生在“格物致知”上与朱熹唱了反调,到不如说他的“致良知”又与“灭人欲,存天理”达到的“神一样”的吻合。虽然后来有个李贽把“解放人性”的意愿表达出来了,可最后势单力孤的他却被逼疯自杀了。


(李贽像)

中国封建王朝不需要什么“心学”,那怕只是不成气候的”心学”,中国封建王朝需要的是由孔孟推出的所谓“良知”,而且这个“良知”主是对下而不对上。

民国初期

孙中山先生带领中国国民党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这中国近代史上不可磨灭的重大历史事件。但民国建立初期,国家和社会还是一片混乱。清庭并没有真正退出历史舞台,只是龟缩在紫禁城,甚至在日本军国主义的扶持下还一度以“满洲国”的形态存在着。孙先生在建国之初,从大局出发,也得把共和国大权交给清政府出来的袁世凯。军阀混战,西方列强在中国兴风作浪是一波接一波。也就是说中国不仅没有建真正的资产阶级政权,反道是落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怪圈里。此时的中国社会是工业救不了国,西方的理念不能融入中国社会,而且在“打倒孔家店”之声中,旧儒家思想也成被摒弃之势。于是所谓“新儒学”便将儒家思想改头换面地亮起来了。

最后几句话

其实,自孔子开创儒家至新儒学出现,在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这五个阶段的儒家思想表面似乎是一样的,但其每一阶段的思想重点是有区别的,甚至区别还很大。孔儒的思想还存有“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的合理部分,因为其毕竟是刚诞生出的治乱理念,所以其指向的是有“士”以上资格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有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禝次之”的呼声。但董仲舒更多的是强大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到了宋明则是重“灭人欲,存天理”,王阳明心学的昙花一现,最终泯灭在所谓的“良知”之中。新儒学是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调并柔入西方的一些民本思想的产物,它兴许可以在中国周边地区获得一些成就,但并不能改变深层次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大地。

最后,儒家思想能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一直能沿用下来,主要且重要的原因是:儒家思想的根就在中国的封建小农经济和意识里。换言之,不摆脱“小农意识”,在不能出现可以替代“小农经济”发展的工业实体经济为重要模式的社会里,儒家思想还将一直沿用下去。


黄山一片云


西汉建立后,汉代的统治们在总结秦亡的教训基础上,认识到单一的严刑酷法无法维持政权的长久稳固,在这样的情形下,战国时期消沉下去的黄老之学、儒家之学开始活跃了起来,而最终儒学能够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与封建社会的需求相契合

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的得以生存并不断发展,以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存活到封建专制制度解体,最主要的原因是儒家思想能够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

首先,就统治者而言,儒家的思想与统治者想要实现封建大一统,君主专制统治的愿望相吻合。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修正发展到汉代董仲舒时,他竭力将人事政治与天道运行牵强附会而强力地组合在了一起,同时将孔子的大一统思想和法家的君主集权思想捏合在一起,主张“一统于天子”,而这一主张的提出正好与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相契合,从而使得儒家思想逐步成为了封建正统思想。

此外,儒家思想中的很多主张对于实现君主专制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儒家提倡礼治,在占据统治地位后,儒生们开始致力于引礼入法,从汉代开始到清末,引礼入法不断发展,礼与法实现了完美的结合。礼法的结合不断的加深对封建伦理纲常的维护,用“三纲五常”的规范来维持家族秩序,强化君权、父权、夫权,运用这种道德教化作用来解决小农经济的分散不利于管理的现状无疑是可行的。

当然在儒家占据了统治地位后,统治们们同样也并没有放弃律法的作用,而儒家在迎合封建统治需求,提出了“德主刑辅”、“以刑去刑”的主张,强调教化的同时,也主张用刑罚来对付反抗的臣民,一方面用政权和法治的强制力来维持国家的二同志,另一方面用道德教化来驯化全体臣民为皇帝效忠,这种恩威并施的策略对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有着积极的作用。

其次,就人民来说,儒家思想符合人民大众的心理,尤其是大部分以农业为主的人们的心理。第一,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将农民与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造成了农民原因循规蹈矩,追求和谐的心理,而儒家思想正好符合广大农民的心理需求,儒家提倡礼治,用“礼”来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解决纠纷,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一套标准的行为模式,这无疑符合了农民愿意循规蹈矩的心理。而儒家的“无讼”思想也与农民追求和谐的观念想吻合。

第二,农业社会里,家族的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提高农业产量的需求还是农民传统思想对于家庭的重视都决定力量家族地位的重要性,而儒家提出的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制对于家族秩序的维护有着极好的规范作用。一方面,家长的绝对控制权有利于家族的稳定,家族的稳定更利于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伦理纲常作为维护家族秩序的准则是能够被农民的传统思想所接受的,这些特点都决定了儒家思想被广泛农民接受并遵守。

创新性保障了儒家思想生命力的旺盛

儒家思想从被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开始到封建社会的两千多年里一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存在,离不开儒家学派对儒家思想的不断创新。

从孔子的以礼治国,到孟子重视道德的教化,再到荀子将法家的“法制”思想纳入儒家思想体系,提出“隆礼”又重法的思想主张,到汉代将儒家思想与“天授”所结合,都反映出了儒家思想在时代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在吸纳新的思想,并将其纳为己用,以此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为其保障了强大的生命力。


文话史


儒家理论的主题思想是丧失人性,不尊重人权的。儒家思想本质特征的强奸文化,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强者的护身符,而却是弱者的紧箍咒。在这种文化体系统治之下,孕育出阿Q之类的奴才的民族,培育出庸才的人种,培养出奸伪的群体,遗传出病态的后代,造就出丧失人性的部落,毁掉了科技人才的生存条件,泯灭了人才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技术的创造力,使中国长期以来,很多高科技项目,在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上,处于落后的地位,诺贝尔奖的科技人才寥寥无几,不少科技领域只能“中国仿造”、至多是“中国制造”,严重地扼杀了"中国创造"。[流泪][流泪][流泪]


江夏43755022


为什么了。儒家思想有几个优点特点

。 1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对于个人,己之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人皆有恻隐之心。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和为贵。

2对于统治阶级,仁政,仁者爱人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选贤与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反对殉葬,首作俑者,其无后乎。对统治阶级也是一个指导和约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他的延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有点牛逼了。

3孔子是个大教育家,整理五经,习学六艺,儒生都是古代的知识分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历代人才辈出。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王阳明,曾国藩。心学,理学两大门派。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辈新人换旧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4儒家是个学习开放的思想系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儒家平等的思想,人皆可为尧舜,人皆可为圣贤,当仁不让于师。不患寡而患寡不均。王阳明致良知。强调人性解放从此而来。

6儒家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苍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给中国人指明了一条做圣贤的终极目标。立德立言立功。从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是为大丈夫。到舍生取义的最高境界。林则徐讲苟利国家生死以就是这个意思的发挥。

7儒家提供了成功的方法论,君子慎独,一日三省,温古而知新,举一反三。人一之,己百之,人十之,己千之。曾国藩讲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从这里来。

7儒家的愚民,有利于统治。要两面看,基督教佛教那个不愚民了。马克思说宗教是精神鸦片。道则仕,不道则隐,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

先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天天扎心13君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这话说的最客观,也最可贵。因此,只要阶级社会还存在一天,这种烙印就会以各种形式反映出来,包括对孔子思想不厌其烦的讨论或争论的背后,都反映出这种烙印的深刻思想作用。

中国自从进入夏商周家天下社会之后,上层社会从人性上开始堕落,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人民群众越来越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境地。在这种情形之下,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利的斗争也日趋激烈,于是出现了道德经中的“智者”,(实际就是阴谋家和野心家的意思)。老子说“大道费,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是说他们以伪善的面目来吸引大众眼球,并利用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来为自己篡权窃国的目标服务,西周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所以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统治阶级内部这种智者伪善的行为,在社会历史上产生出极为恶劣的影响,即使在统治阶级内部的兄弟父子之间,也不断为了权利而互相残杀,所以周朝的礼乐制度只能从表面上限制下层民众,根本就无法限制人性变恶的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造成的礼崩乐坏局面。所以老子说“以智治国国之贼。”

孔子是个学者,出生在东周(前551年),他看不透西周所谓“以有道伐无道”的虚伪假象,看不到历史变迁形成的深层社会矛盾和人心越来越恶的历史趋势,思想没有超越统治阶级为维持统治而制定的礼乐范畴,认为统治阶级应该实施仁政,而大盗窃国的家天下统治阶级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横行无忌的流氓集团,一些有实力的诸侯都存在着称霸扩张的野心,它们窃取的家天下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可能对老百姓实施什么仁政的。但孔子的主张对于一些看不透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人来说,却有着很大的欺骗性,尤其是那些看不到历史深层矛盾的人。

如果抛开阶级性不谈,孔子作为一个修身上进的学者是当之无愧的,他说出来很多令人不得不佩服的话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有比他早二百多年的关尹子先说出来的,不知是否收到过影响无法确定)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但孔子真正的思想深度比起老子关尹子的确有着天壤之别。也比不上子产,范蠡,墨子,管子,晏子,文子,列子,庄子,鬼谷子等人的思想深度。尤其是他看不起劳动人民,对问起耕作问题的弟子表现的很不耐烦,暴露了他看不起劳动人民的思想倾向。

但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要想既维持统治阶级三宫六院宽宫大墓极度奢侈腐化的生活与百姓在极度贫困中挣扎这两种高度不合理的现象长期并存,就需要一种似是而非但表面上又说的过去的文化作为思想基础,麻醉人民群众,于是孔子非他莫属而十分“荣幸”的入选了,因为只有不涉及社会深层矛盾的思想才是对这种统治者有利的。因此,即使在蒙元满清外族统治中国时,它们也舍不得把这个现成的法宝丢掉。

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作为,失仁而后义……”。人性一旦被社会的恶性争斗所左右,一切仁义道德只能作为一种口头说教,不但不可能实现,而且还自然就变成了争权夺势过程中张冠李戴或自我包装的一种工具,对老实善良的人形成欺骗。所以伟大的思想家鲁迅看透了这种思想“吃人”的本质,这也是当今很多既得利益者(主要是某宗教组织潜藏在各级政府中的人员)在网上攻击鲁迅的真正原因。因此,我们必须看清孔子思想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本质倾向,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古始之道


任何一个能说得通立得住的思想理论,都没有错,只是从不同角度把不同人引往真理的路径,只是适合在某一时处相应方法理论。

任何一个所谓真理的形式都是如此。

儒家思想也是一样,本质没有问题,只是被统治者误解利用,来狭隘的蒙蔽人们。

任何理论都没错,错就错在了人被低级贪妄之心愚迷了。

被统治者是这样,统治者也是这样,都不正常了。

封建社会里,

有再多的钱,都是奴隶。都是统治者的奴隶。统治者就是奴隶主。

奴隶主和奴隶,都是贪心的奴隶。

统治者也不自主,不自在,他是贪心、虚妄、烦恼、掩盖虚妄的奴隶,并不快乐。

为什么被统治者,和统治者都能被愚迷困住呢?

因为他们都是贪心的奴隶,都想贪,被贪所迷,所以人性就不得不做奴隶,不能得到享受自主的价值快乐。

由于贪婪纵欲,违反自己自然规律,多数都毁了自己。

人类社会发展,也是物极必反轮回的一个发展规律趋向,最终人类自然性逐步走向了更平衡文明的新时代。


静心永恒本好红尘笑


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一个克己复礼的旧有秩序维护着,一个等级深严宣扬愚忠的道德范式正合帝王心意,统治者不用儒学还能用谁?

所谓乱世黄老盛世儒术。还有一句话,外示儒术,内用黄老。何也?说白了,儒术是用来愚民的,统治者需要的是愚忠的跟随者,儒术对于统治者来说可以说是事半功倍的好学问。而为什么内用黄老呢?这更好理解。跳出儒术,看透帝王心的,没事,黄老哲学那套等着你呢?跳出三界外,还有如来手掌等着你,跳你是跳不出如来的手掌心的,这就是外示儒术,内用黄老的妙用。


行云流水


封建王朝的主导思想从来就不是儒家思想,即便有,也是偶然而暂时的。但是,表面上看起来确实又都尊崇孔子孟子,满嘴仁义忠孝,这是为何?因为它们最具有迷惑性。事实上,从秦朝以降,尤其经历过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之后,封建王朝施行的就一直是外儒内法。中国的法家,和现在人们普遍理解的法制或者法治全无半点关系,而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帝王统治术。讲求的是法术势。孔孟儒学经过与法家的嫁接之后,衍生出了非常阴柔腐朽的“礼教”文化。用鲁迅的话说就是一种吃人的文化。


丰语微言


仔细研究中国历史。每当时代动荡。社会不安定时。社会舆论与共识基本都是反孔的。当社会秩序重新架构之后。统治阶层迅速开始尊孔。这是中国历史的死循环。无人能破的魔咒。其实原因很简单。儒家思想及其执政理论其实与封建社会并不配套。他诞生于奴隶社会往封建社会过度期。企图恢复奴隶社会礼制。他只适合于奴隶社会。当一个封建王朝通过反孔掌握政权后。妄图重新通过礼制来恢复秩序。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儒家的礼制根本是隶属于奴隶社会的。以禁锢人思想与人身自由为表现形式的。当架构的社会稳定成熟以后。农民大量失去土地后渐渐失去人身自由。从农民往农奴身份转变。于是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这是一个封建王朝覆灭的开始。

所以说因为儒家思想的独大。中国其实根本就没真正进入到封建社会。而是一直处在奴隶社会往封建社会过渡期。其表现形式就是对农民以致平民的思想与人身禁锢上。方式与方法就是所谓的封建礼治实际上是奴隶社会中的等级观念这无形的枷锁。


无来无趣


儒家思想注重名分,也就是说,注重尊卑等级之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自做各自分内的事,分外的事别去做。如果都按照儒家思想去做,国家容易统治。古人推崇“孝道”,一个家庭父亲有处置权,父亲权利是最大的,儿子儿媳便不会做出格的事。一个村或一个乡,就是一个家族里最有资历的做族长或者叫乡绅,管着族里的人,这个姓氏的人做了错事,族长可以处置。这样一个个家庭就是个独立的小单元,这些家庭的家长又被族长乡绅管着(乡绅国家是不给俸禄的),乡绅又被县令管着,县令又被皇上管着。朝廷找县令收税,县令找乡绅收,乡绅找老百姓收,环环相扣,利于统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