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为何大规模仿造古代青铜器?

isly_0925


宋代为何大规模仿造古代青铜器?

答:是仿造,不是伪造。

宋代大规模的仿造的是三代的【青铜礼器】,而且不是个人,而是朝廷官方,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礼制建设所需的礼器。

--------------------------------------------------------------------------

我们知道宋代之前有一个「五代十国」的「大分裂大动荡」时期:

宋太祖赵匡胤夺取政权之后,他认为五代时期是「礼仪衰乱、礼崩乐坏」,他需要完善的「礼乐制度」才能得以稳定和巩固自己的政权。


所以,北宋的历代皇帝都十分重视「礼制建设」。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作为宗庙祭祀之器的三代青铜器,是礼制的载体和象征,也即所谓的「藏礼于器」。


因此,夏商周三代的青铜礼器,自然备受统治者重视。


所谓「礼失求诸野」,特别是到了宋徽宗时代,他推动礼制的大改革,考订、统一礼器的外形和规格,喜爱古物和收藏的他,也极力在民间搜寻三代青铜器:

引自:郭月琼. (2011). 宋代仿古青铜礼器研究 (Master's thesis, 中国艺术研究院).页86


在宋徽宗的推动和提倡下,士人都以「收藏鉴赏、考订研究」青铜器为雅好,形成了一种「考三代古风,效三代礼制」的学术风气。


研究青铜器的金石学,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宋代出现《三礼图》、《金石录》、《宣和博古图》、《考古图》这一些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吕大临的《考古图》


所以,金石学这门学问在宋代的兴起,跟宋代政治背景和宋徽宗个人喜好密切相关。宋代金石学著作达到34种之多。


引自:杜遒松. (1993). 青铜器鉴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页15


今天,研究青铜器这门学问,就是宋人奠定的基础:青铜器分类、命名、铭文,大部分都是宋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当然,错误和局限性也很大。


所以,宋代统治者对礼制建设的重视,影响了文人的学术偏好,导致了宋代特别是徽宗时期,收藏、研究三代青铜器的风潮。


但是,三代的青铜器,从汉代以来就陆续出土,但是,真正三代青铜器毕竟是很少的。


宋代朝廷致力于恢复古老的礼制,宫廷、宗庙等全国各地的祭祀典礼场合,都需要用到青铜礼器,就更加一器难求。


宋徽宗时期,掌管礼制的官员上奏说:国家用的礼器跟士大夫收藏的三代青铜器形制不同,不符合「礼制」,要求朝廷收集出土器物,建立「资料库」,然后制造符合古代礼制的青铜器。


宋徽宗采纳了这个建议,朝廷开始仿制三代青铜礼器,满足国家各种政治场合的礼仪用器:



引自:郭月琼. (2011). 宋代仿古青铜礼器研究 (Master's thesis, 中国艺术研究院).页86


因此,官方的仿制青铜器,主要是满足礼制建设所需的礼器。


我们知道宋徽宗是一个全能的艺术家和鉴赏收藏家,其艺术鉴赏能力是一流的,而且是朝廷官方机构仿造,不是简单「照搬、复原」,而是「循古之意而勿泥于古,适今之宜而勿牵于今」的承古革新。


宋代仿古青铜器流传到今天并不是很多,枚举下面几件:


宣和尊和政和鼎:

图引自:邓昶, & 朱和平. (2016). 宋代仿古青铜器造型的设计学考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5), 72-78.


大晟蕤宾客钟

引自:杜廼松. (1990). 宋元明清铜器鉴定概论. 故宫博物院院刊(4), 49-63.

牛鼎:

南宋时期也有一些仿古青铜器,如绍兴豆:

-----------------------------------

综上所述:

宋代统治者注重礼制建设,致力于恢复古老的礼制,以求国家的长治久安。

「藏礼于器」的青铜器,成为官方恢复礼制的主要载体,宋徽宗时期,官方对三代青铜器特别重视,广泛在民间搜集。

宋代官方的重视,也影响了当时的学术风气,文人中也出现了收藏、研究古青铜器的风潮。

「国家礼制建设」和「文人收藏研究」,产生大量的古青铜器需求。

但出土三代青铜器毕竟是很少的,那么官方仿制三代青铜器,满足政治层面的礼器需求,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宋代官方仿造青铜器,不是伪造青铜器,因为官方不是为了牟利,不需要伪造成三代的古董,而且仿制的青铜器上的铭文,一般都有的宋代年号和时间、器主人名字。


当然,由于宋代皇家和文人的搜罗,数量稀少的三代青铜器,在宋代就成为价值不菲的古董,自然就会有人造假谋利。这就是另一个【宋代青铜器伪造】问题了。

当时的金石学家的著述,确实已经有涉及青铜器的鉴定和断伪。

比如:宋人赵希鹄所著的《古钟鼎彝器辨》,提到伪造青铜器的色泽、锈蚀的方法,用「色、味、声」来辨别真假,可见伪造青铜器在宋代已发展为专门的技术。



引自:杜遒松. (1993). 青铜器鉴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页15

小汉字见大历史


中国历史上,宋代曾掀起过复古运动,在徽宗朝时期达到极盛。目的是希望通过再现“三代”礼制,以求治国和加强皇权。据《宋史》载,由于“义由于五代乱世,家庙已不存在”,徽宗在宗庙礼制方面曾有过改革甚至强化,“先王之制,庙止于七”,徽宗时则增置九庙。宋代想恢复旧制,所以当时也有一些排外情绪,比如说,从汉到唐,胡人俑相对来说都比较多,但宋代出土的就基本上消失不见了。

宋王朝在修订礼典制度过程中,崇尚复古,稽考先秦礼制。宋徽宗大观初年(公元1107年),设置议礼局“诏求天下古器,更制尊、爵、鼎、彝之属”(《宋史·礼志二》)。这标志着宋代官方大规模仿造青铜器的开始。由于朝廷“诏求天下古器”,因此全国各地盗掘古墓成风,商周青铜器的出土日益增多。而新发现的古青铜器并未悉数进入宫廷,也有大量的流入民

间收藏。这场复古运动,皇室与士大夫阶层是最热衷的诉求者与实践者。伴随制礼作乐的,是古器物学的研究。宋代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古器叙录、图像书籍,如《三礼图》、《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其方法与理论开风气之先,不少考证成果惠及后世,甚至沿用至今。这样的仿制也是当时学术成果的一种再现,具有考古鉴赏的成分。

由皇室引导的此风迅速蔓延。由庙堂而陈设,大有“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势。使用贵重的铜器,成为既风雅又显摆的风尚。

我梳理了一下,现存宋代铜器大致可分成几个类别:

1、纯粹仿古礼器(如鼎、鬲、觚、爵、卣、晷、盈、豆、敦、钟、磬、尊、盘等),几乎涵盖三代青铜器中常见的器型。

2、有古韵又有创新的制品,如炉、瓶、壶等。炉在宋代大量流行,它既可作祭祀焚香供器,也可陈设。宋代的炉主要有鼎、鬲和簋三式。其中的鼎式和鬲式香炉到明代发挥到了极致,名闻遐迩的宣德铜香炉的基本形制就出自于此。

3、独具宋代审美风格的,如胆式瓶、文玩陈设品等。后两类不纯属仿古青铜器,虽然很难确定它们是纯粹的祭祀礼器,还是作为欣赏的陈设器,但因考虑它们与礼器一起出土,至少有一部分是承载有同样的功能,且也是受复古风潮影响而产生的。

析上述三类器物的用途,大致可归成几类:

1、皇家宫廷祭祀所用。

2、地方性的府学供器。

3、寺庙供器。(前三者体量大,纹饰繁复华美)

4、家庙祠常祭祀供器(包括受到皇家重用的宠臣所得赏赐品)。体量较小。

5、文人赏玩及陈设品。


老吴谈收藏


历经大唐文明繁盛之后,宋代制瓷工艺已经达到鼎盛。尤其是到了宋徽宗时期,崇尚复古,稽考先秦礼制。

宋徽宗大观初年(公元1107年),设置了议礼局,“诏求天下古器,更制尊、爵、鼎、彝之属”(《宋史·礼志二》)。标志了宋代官方大规模仿造青铜器的开始。

由于朝廷“召求天下古器”,民间各地纷纷行动,盗墓成风,商周青铜器大量出土。新发现的青铜器有流入宫中,还有很多流入民间,当时的古物市场交流也一时繁盛起来,当时青铜器交易也是合法的。

这些青铜器出土以后,徽宗开始让工匠大规模仿铸青铜器,用于皇家祭祀活动和宫廷内的活动。但是徽宗和钦宗在位总共二十余年,后来经过“靖康之祸”,珍宝大量被金人掠夺,战火之下,官方青铜器大部分被损毁。现在官方发现的北宋官方青铜器非常少,其中“大晟钟”和“政和鼎”、“宣和三年尊”则是幸存之物。徽宗是继位于他皇兄的皇帝,本来无心朝堂,继承大统之后仍然一门心思做他的“艺术家”,对艺术史的贡献还是有目共睹的。

在徽宗时期仿造的青铜器和烧造的瓷器,都是具有极高的水平的,很多技法后世纷纷效仿却至今难以企及。到后来南宋时期,连年战乱导致国力不济,延续了100多年,但是也未能及北宋徽宗时期的水平。


香在室博物观茶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观点,不足之处海涵。整理思绪码字不易。


用户267902378587779


您指的是南宋吧?北宋战败移师临安(今杭州)立南宋。当时很多宫庭重器落入敌手,无奈之际以瓷器仿制青铜器,鬲式炉,鼓腹孤,弦纹瓶等都是青铜器的翻版。


王江80625517


主要跟当时的皇上的喜爱有关。


七嘴八雀


宋代文人掌权,文化空前繁荣。金石学就开始兴起。有需求就有供应。


汶淐土著


当时处于和平时期,有可能是对秦的喜欢还有向往加上自己独到的制作方法可能想超越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