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農村沒有手紙,大家上了廁所之後是如何擦屁股的?

老張談三農




西門觀點:爛書本、報紙、土坷垃、小石塊、樹葉等。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農村的確貧窮落後,不說別的,僅拿廁所和大解完後如何擦屁股這種小事上,就略見一斑。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二十歲以前一直生活在農村,對農民的茅廁和大解之後如何處理‘’後事‘’身臨其境,親身體驗。

那時候,村裡家家戶戶的茅房都建在院牆外,就在狹窄的路面依院牆而建。一般都是兩堵半牆,一面留有門,大有臭別人不臭自己之嫌。

所謂的廁所(茅房),其實就是兩面半用石頭或土坯壘起來的矮牆,一般有多半個人高,人方便完站起來只能遮住下半身。



而且一家數口不分男女都在這一個露天茅房如廁。即便是剛結婚的新媳婦也只能在這種地方方便,尤其是你剛經過這家茅房,突然一個年輕漂亮的新媳婦從茅房裡冒出頭來,見有人來,又趕緊蹲下,嚇你一跳。

那時候,只有大城市的有權人家才用衛生紙,普通市民還用不上,沒有資格,不過比農民文明一些,都是用書報廢紙解決。

那時候,農村人一部分家境好點的用舊書報廢紙以及學生不用的書和本子,這是在家裡。

不過,那時候,農民大部分時間在田裡或山坡上幹活放羊,農村田地裡可以說到處都是廁所,只要隱蔽住人就行,大解完事後,就地取材,用土坷垃草草解決,如果在山坡上,大解之後一定撿一小石塊解決。夏天時候,事先摘幾片柿子樹葉以便大解後使用,可以說是最綠色最環保的衛生紙。

世事鉅變,如今,即便是農村,以前那種臨街露天廁所早已沒有了,很多人已經用上和城裡人一樣的抽水馬桶了,衛生紙更是家家戶戶每天的必用品了。農村的廁所革命必定給農村帶來嶄新的風貌。

謝謝您的關注,期待您的看法!


西門白甫


我出生在5O年代,對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還是比較瞭解的。五六十年代由於我國還處在解放初期,百業待興,尤其是農村更是一窮二白。


50年代的農村,別說是擦屁股紙了,連吃的糧食,燒飯的柴草都成問題,那來的紙擦屁股,只有在拉屎時隨手在地裡撿兩小土塊帶著,拉完了將小土塊在地上將稜角磨平,在屁股上擦兩下再扔回到地裡去。

到六幾年條件有所好轉了,一般是在廁所裡的牆上掛個小網兜,裡面放點稻草,玉米絡皮。到七十年代後期八十年代初,有人家用舊報紙,舊書。再後來用一種很粗的粗紙,直到現在的衛生紙,高級衛生紙。



由於各地方的生活習慣不同,擦屁股的材料也不一樣。八O年的時候,聽一朋友說,江蘇南通一帶農村擦屁股用蘆柴蔑子,當時說什麼我也不相信。八一年到南通三餘鎮出差,在一朋友家小住2日,上廁所時我特意留意了一下,廁所的牆上有一個小洞,洞裡放著一捆蘆柴,長有4寸,再低頭看糞坑裡面飄浮著一層蘆柴蔑子。


後來問了一下朋友,南通一帶不長水稻,一年當中是蠶豆,小麥,棉花套種,這些農作物的秸稈都比較硬,無法使用。南通溝邊的蘆葦比較多,取一段蘆柴用手鑷破,掰開幾片,拉完後在屁股上刮一下。

各位友友,那個年代你們那都用什麼,大家可以交流交流,也是一段歷史嗎!


百花爭春我為先


以前農村沒有手紙,大家上了廁所之後是如何擦屁股的?不知不覺,鄉居小菜已經30歲了,看到這樣的問題,尷尬中有點懷念啊,農村那年代的生活真的很苦,連粥飯都沒得吃飽過,上廁所條件更是槽糕,不像現在有衛生紙擦屁股,在衛生間摁下水箱就沖掉那些排洩物。

有手紙賣,沒錢買

小時候跟媽媽上街,是看到農村街上有那種專門擦屁股的手紙賣的,紙質比較粗糙不夠白有點硬,然而價格卻不便宜呢,媽媽也是沒捨得買來用。

家裡沒有專門的廁所,有個洗澡房,那裡可以小便,而上大廁則是去養豬的豬房,因為豬房裡面挖個深坑,平時豬吃掉的豬食、豬排洩物都用水衝到裡面去,而那個深坑上面則搭著三根圓木頭,沒有用釘子釘住,有點搖晃,每次上大廁就站在上面,每一次老擔心腳下一滑掉下去了,不是淹死也會被燻死的,現在想想都覺得超好笑。

一、用樹葉

而擦屁股我們家一般用的是樹葉的葉子,媽媽說用小樹枝擦不乾淨而且容易傷到屁股;鄉居小菜也不記得用得最多的那種樹葉叫什麼了,就記得那種葉子綠綠的,兩面都有短小絨毛,比較柔軟,而每次一般都疊兩片那樹葉來用,不然就一葉太薄了容易弄破弄髒手。

平時媽媽都會摘那種葉子回來放在豬房牆上的一個洞裡面,想用就拿;可能是放樹葉像個窩,那地方還招來老鼠拉屎拉尿,搞得媽媽又要重新去摘那種樹葉。

二、用廢舊報紙、作業本

有一回家裡沒有那種樹葉了,我就摘種來當圍牆的桑樹上的葉子來擦,也還挺好用的;而用樹葉擦屁股弄髒手過,見家裡有廢舊報紙也會撕成小張拿來擦的,還有用完的作業本也撕來擦過。

三、用小樹枝、玉米外殼甚至水洗

當然了,那年代生活苦,人們也很懂得充分利用,像從後山砍回來的柴火,有些人也會砍些小條的根枝出來,平時上大廁用,還有像收玉米掰出的那層層外殼也是可以拿來擦屁股的。

而這些用過的小樹枝、玉米外殼,並不是直接扔到糞坑裡,而是有個竹簍專門裝的,集滿了拿去燒成灰放到地裡施肥。出去外面幹活,要是有小河小溝的,還直接水洗呢,哎,越說越不好意思了。

而去學校,廁所就兩個坑,上廁所的人多,沒那時間去摘樹葉了,周邊是甘蔗地,也沒多少合適的葉子摘,一般都是撕作業本擦屁股的。

後面過了幾年,條件好點了,媽媽也買手紙回來用了,上初中再也不用擔心上廁所要摘樹葉或者撕作業本來擦屁股了。雖然那些手紙不夠現在的衛生紙好用,但已經很滿足了,起碼生活在提高、進步。


鄉居小菜


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成年人擦屁股大多數是用地裡的胡基蛋,也就是土疙瘩,那個擦的效果還是不錯的,小孩上完廁所大人讓坐在土路上向前挪,利用屁眼和土路的磨擦來完成。到了七八十年代大多數人都用廢書廢紙或舊報紙解決,有的上了年紀的老人還堅持用土疙瘩,他們說報紙上面有字,會造罪的,記得我兒子三四歲的時候去他舅舅家,上完廁所他外婆直接用土疙瘩給擦屁股,他一下子跳了起來還以為他外婆在幹什麼,嘴裡還說你這二求,當時把很多人都惹笑了,後來外婆才知道我們經常是用廢紙給擦屁股的。現在的人生活條件好了,用什麼擦屁股大家都是知道的。


用戶5871517439易學研


這個問題誰提的?淨提人家不好意思回答的問題。

以前農村有沒有手紙不知道,反正我小時候擦屁股沒用過衛生紙,不是沒有,而是捨不得用,捨不得買,用不起。

下面我把我小時候擦屁股的方法做一下排序,也算是一個總結吧。

最好的是作業本子撕下來的紙。

當然不是新本子,是寫過之後不用了,我小時候用本子非常節約,一個本子反反正正用完了才收起來,接下來也就是它發出餘熱的時候了,就是用這些寫完了的本子擦屁股,這樣本子的使命才算結束。是不是很會過日子?


第二,就是爸爸抽完了煙的煙盒。

過去老爸愛抽菸,抽完煙的煙盒也會積攢起來放在廁所。以至於我現在對過去的煙盒都很有印象,只不過這種還留有一股香菸味,還有在廁所,我最喜歡用火柴點燃煙盒裡面的金箔。

這些都是在廁所裡,我們的土話叫茅子,如果是在野外,我們都會用些什麼呢?

我們這裡有一句話叫。胡體疙瘩擦勾子聊的太,說白了就是土疙瘩。但我覺得用這個擦屁股不好。因為土疙瘩容易粘到屁股上,特別難受。


當然這也難不倒農村人,我喜歡那種光滑的石頭,涼嗖嗖的,也能擦乾淨。還有就是瓦塊,構樹皮,大樹葉子,硬柴棍棍。不說了,說多了怕你們笑話。

當然現在的農村水平提高了。一般口袋裡都裝有手紙,自然想象不到過去人們的無奈。


鄉村小二哥


改革開放以前,我去山西最窮的呂梁地區住了幾天,當時的貧困狀況難以讓人相信,全家一條大被,男人們從小就沒有穿過內褲,外面的衣服都是穿了幾十年,衣服破了以後沒有布去做補丁,所以,有的衣服上面能有幾十個窟窿,這是穿的,再說吃的,主人和我說過,生活了幾十年,沒吃過一頓飽飯,白麵只有過大年時,政府每家救助幾斤白麵包頓餃子。最後說拉粑粑以後用什麼東西檫屁股,說起來大家可能不信,就是用土塊去檫,男女都一樣,而小孩子更為稀奇,就是把家裡的大狗叫過來,讓狗用嘴添乾淨,現在好了,改革開放以後,生活都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質量有了空前提高,所以,感謝鄧小平啊!


大地滋潤


以前農村沒有手紙,大家上了廁所之後是如何擦屁股的?

有點重口味的農村三俗啊。想想也是,以前的農村人是沒有手紙的,現在已經不多見了,再怎麼樣,農村人家的廁所裡都備有手紙的。

因為工作關係,我去過很多農家院子,去廁所解手的時候,會發現都有手紙可用的,有的是在廁所的牆上掛個塑料袋子裝手紙,有的是賣個手紙盒子。有的還是旱廁,有的已經是沖水式的衛生間了。

回到話題,以前的農村人沒有手紙,上了廁所以後怎麼擦屁股?就事論事的說,我們這裡是平原地區,以前的農村廁所裡面會有一個“籮頭”,也就是框子,裡面會裝有很多的“坷垃蛋子”,也就是小土塊兒。這個坷垃蛋子就是用來擦屁股用的。

坷垃蛋子從哪裡來的?就是從田間地頭用籮筐裝回家的,以備上廁所的不時之需。記得很小的時候,在外面玩,然後拉粑粑了,又沒有手紙,我就抓一把槐樹葉子擦屁股了,回家後再讓老媽給洗屁股,可以說樹葉子,地上的草葉子都是以前的農村人的“手紙”來源吧。後來家裡有學生的,會把不用的報紙和舊書本子放進廁所當手紙來用,也算是一種進步。

現在的農村生活條件好了,誰家還會用坷垃蛋子來擦屁股啊,擦不乾淨不說,還拉屁股不舒服。用坷垃蛋子擦屁股的日子過去了,農村人的個人衛生意識也提高了。也可以這麼說,從農村人用手紙的質量的好壞程度,就可以看出這家人家的消費水平有多高。


農村老俗話


以前農村沒有手紙,大家上了廁所之後是如何擦屁股的?說到這裡,一下子讓自己回憶起了那時八九十年代童年歲月,確實在二十年前的農村基本很少有手紙之類的擦屁股,而且農村的廁所也是非常簡陋,在農村一般廁所就建設在距離家不遠,而廁所大都是用木板搭建起來的一個簡陋的小房子。



童年在上廁所時沒有手紙的人,基本上70、80後以前的人。說到上廁所沒有手紙就想起小時候一些尷尬又搞笑的事情。我們的小學距離自家所在的村莊有幾公里,每次我們讀書都會沿著河邊一路徒步走上一個小時才到學校,而小學廁所就建在距離學校不遠,而且廁所只有一個,不分男女,有時候憋不住了,有的同學會跑到附近的林子裡解決。



對於廁所沒有手紙的年代,也是我們童年時期。其實那時候解決擦屁股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使用不用書本或者作業紙帶代替。特別是一些草稿紙,用完了都會把他收藏下來,上廁所留著備用。由於草稿紙比較硬,用來擦屁股也是很不舒服,但是那年代普遍貧窮,沒有其他代替,也只能這樣。而出了使用書本、草稿紙以外,很多小孩還會使用其他更另類的方法。



在廁所沒有手紙的年代,很多家庭常常會用竹編或者木棍來代替。進到廁所,旁邊就會有一大框沒用過的竹編,而上完廁所的人就直接使用一小節竹編來擦屁股。對於沒有竹編的,有一些家庭也會用木棍之類的代替,總之那種年代生活過得比較貧苦,而且即使有手紙賣,估計也很少有人每個月購買放在廁所裡使用。

對於這種情況大家有活同樣的經歷嗎?歡迎下方留言,一起探討。


鄉村波比


您好!各位好!

以前的農村條件很艱難,昔錢如金。把錢往往是花在刀刃上的,那個時候衛生紙就是奢飾品。不是買不起,而是掙錢不容易。不像現在的孩子,有吃有穿。

記得我小時候,老院廁所門口種了一棵樹,每次上廁所的時候,就薅幾片樹葉,那個時候哪裡考慮過衛生紙。感覺只有城裡人才能用得起衛生紙。

到了後來慢慢的生活好了,大街上開始有賣衛生紙的。但是農村人節儉,每次上廁所的時候就用一點點。不得不說,那種衛生紙的質量是真的好,任憑你怎麼擦,衛生紙都不會漏。

現在想想,當時那麼艱苦的歲月都熬過來了,也挺不容易。生活中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那是我記憶中的青春,也是回不去的青春。

如果您覺得我寫的不錯,就關注訂閱一下吧!謝謝!再見!


有意思的佳峰


以前農村沒有手紙,大家上了廁所之後是如何擦屁股的?

看到這樣的提問,自己忍不住進來回憶那不堪的、辛酸的童年……

以前農村沒有手紙,上了廁所之後是如何擦屁股的?說心裡話,不敢去回想,也不願去回憶……


對於一個60後的我,而且出生在一個祖輩都是農民的家庭來說,回想起以前的日子,心裡是十分的難受……

從自己記憶起,記得當初上完廁所之後是如何擦屁股的?那時是母親平時把玉米秸稈的外皮剝去,然後在弄成一節一節的放在廁所旁邊,大便後用它來擦屁股,由於窮,擦了屁股後還不能扔掉,放在另一邊等到幹後,還要當柴火燒來煮飯。

還有也是用剝下的玉米皮,也就是包在玉米外的皮去擦屁股。

還有一種辦法,利用竹子片刮,也就是家裡用竹子編揹簍、籮筐……(家裡砍來的竹子,用刀把竹子啟開,利用帶皮的那層去編揹簍,剩下不帶竹子皮的那個,同樣弄成一節一節放手廁所旁邊備用)

小時候去外面玩耍、或者給牛打草、給豬打豬草,大便後就用田地裡草葉子來擦屁股,或者是用土坷塔來擦屁股……

到了上學的年齡,上學的作業本子,那時的紙也十分粗糙並且還十分的黃,為了省錢買作業本,反正面都要抄寫作業,使用完了的作業本最後還捨不得扔掉,積攢下來去廁所用來擦屁股……那時一個作業本五分錢,鉛筆每支有三分、五分的(五分的一頭帶橡皮擦,為了省錢,捨不得買五分錢的,用三分錢的鉛筆,寫錯了字,用食指沾點口水去擦那寫錯了的字……)

想想自己出生在六十年代,生活在改革開放前的日子裡,小時候穿衣、吃飯憑布票、糧票才能買得到……平時穿的都是粗布衣服,那布是父母買回家是白色的、而且十分粗糙的那種的布回來,再用藍色的染料染成藍色幹後,家裡請來裁縫師傅給我們兄弟姐妹幾個量好尺寸再做好衣服穿。(當然也只是過年才有的待遇,平時穿哥姐他們的舊的)可以說直到上小學裡面也沒有穿過褲衩,想到上學的時候,現在覺得好笑、幼稚,那時去廁所,見有些同學裡面穿有褲衩而自己沒有,怕同學笑話、怕丟人,多數時間不願和同學一起去廁所,甚至還故意躲開。

上學那會,家裡還是很窮,連一雙新鞋很少有,也只能等到過年時母親做的一雙布鞋穿,(布底的那種鞋)平時母親要上工掙公分,還要照顧我們兄妹幾個,一是沒有閒暇時間,二是家裡窮,多的舊布也沒有,也只能等到過年才有一雙新鞋穿。可以說在一年中一雙鞋根本不夠穿,有時為了省鞋只好光著腳走路,記得上學那會,夏天吃了中午飯去上學,光著腳踩在那石板路上,石板還很燙腳底……記得去學校的路還有泥土路,到了冬天若是下雨天,害怕把鞋弄溼、或者弄上泥土,脫下鞋裝在書包裡,去到學校找點雨水洗一下腳,然後才穿上鞋。(當時的書包都是竹子編織的……)



以前那個苦日子,太苦了,如今不願去回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