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碎银子是怎么来的?

色影君


诚邀,如题。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大家知道现代社会的通用货币是纸币,它是国家专门印钞厂限量印刷,以国家强制力作为担保黄金等价物,而在古代,国家的控制力就没有那么强了,不过也没关系,因为黄金银子这东西本就是贵金属,所谓盛世古董乱世黄金,反正黄金白银是不会被人遗弃的。一般来说,古代官府都会把银子融化铸成细丝库银以方便储藏,那么为题来了,古代的碎银子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这与古代的货币制度有关

别看电视上那么多大侠都是用银子付款,在古代,铜币是毫无疑问的通用货币,比如说我们买个火烧用三张一块钱,这一块钱就比喻成一个铜板,能用银子付款的,不是大款就是买的东西特别贵重。

这时候用整块的银子就不合适了

所谓碎银便是这样么些元宝打碎后的得到的。铸币和完好的元宝能够直接买卖,不必称量,碎银则需求称量,古代像那些茶室啊、酒楼啊、青楼啊等等档次比较高级的地方用铜钱掉档次,因为这些当地消费也比较高。所以这些当地往往都会有小型的杆秤(戥子),用来称量金、银等宝贵药品,分度值十分小十分准确,称量过后店家再换算成色,最终就能得出结果。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碎银是指比较散碎、大小、重量、形状没有规格,大小多少不一的银块,和铸造成固定形状、重量的银锭相对应。

和电视剧里不同,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是以铜钱作为流通货币,白银和黄金之在小范围内流通,到了明代,白银才正式称为货币,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的白银是采用重量来计量,而不是银币形式。以重量计量的后果就是一个银锭是可以任意大小,并且可以分割使用的,于是这就产生了碎银。

当时的银锭通常由银楼、钱庄铸造而成,比较常见的是元宝型,偶尔也会有银条、银块之类,大多在一两以上成整数。少数的锞子不足一两,但是一般也是按钱来取整,这也是一种碎银。

《红楼梦》里第53回贾府过年时准备押岁锞子,220个押岁锞子共153.67两,平均下来每个只有7钱左右,成色不一,样子有梅花形、海棠形等等,这就是一种碎银。

另一种碎银是使用中产生的。

在明清,一两银子通常等于1000枚铜钱,这个其实是很大一笔钱了。像《儒林外史》里提到,万历中期,一户平民日常最低开销大约是50个铜钱,去餐馆吃饭大约只需要一钱五分银子。

所以很多时候,一个银锭通常会超出想购买的东西价值很多,这个时候要么店家用碎银、铜钱找零,要么就是从银锭上剪下所需的分量,这就产生了碎银。古代有一种小型的杆秤叫戥子或戥秤,比较精密,专门用来称量金银等小型贵重物品。店家一般都会备有戥子,用来称量剪下来的碎银分量是否正确。

当然,有的场合也不会这么严谨,比如《红楼梦》里有一回宝玉请大夫给晴雯看病,要一两银子车马费,麝月随手拿了一块碎银,一个婆子说这是5两的银锭剪的一半,起码有2两,现在没剪子,让换一个,麝月没在意,还是给了。

碎银的一个大麻烦是大小、重量太随意,而且因为各家银楼银子的成色还有所不同,虽然有经验的商家大致能看出成色的好坏,但是碎银一多还是很麻烦。所以有些人碎银攒的多了,就会重新去银铺熔铸成银锭。银匠会在熔铸时打上银铺名称、银锭成色等标记,方便使用查验。

比如《卖油郎独占花魁》一书了,秦重看上了王美娘,一夜花柳费需要10两银子,于是将自己攒的碎银到对面的银铺去称了一下,一共有16两,铸了一个10两的大银锭,又铸了一个1两8钱的小锭,其他的都重新收好。


不沉的经远


碎银子在明清时期的使用比较频繁,主要是这一时段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白银实际上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流通范围比较小,因其太贵重,因此在民间使用的很少,除非是大宗买卖。而在这个时期,更加流通的是铜钱。

“盘缠” 这个词就是专门为铜钱发明的,一般,百姓出远门的时候都是将铜钱串成一串,盘起来缠到腰间,这就是“盘缠”的由来,这也可以看出铜钱带着并不是很方便,通常说的一贯钱就有一千文钱,虽然带多了很麻烦,但是百姓的一般日常生活用铜钱是最合适的。

所以在唐宋时期,铜钱还是最主要的流通货币,唯一的问题就是一旦碰到大宗的买卖,带钱就是个麻烦事,唐朝时期的开元通宝十文钱就是一两,一贯钱就是六斤四两,按现在来算就是十斤。

一两银子和铜钱的换算关系在古代的不同时期并不一样,不过大体上就是一两银子约为一千文钱到一千五百文钱之间,而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在唐宋时期基本上相当于一千元以上甚至几千元人民币,放在现在,一个人拿着一张面额几千元的大钞出去购买一般的商品的话,都是很难找零的。而当时一枚铜钱的购买力差不多就相当于现在的几块钱,在日常购买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的时候是绰绰有余的。

但到了明清时期,白银大量涌入市场,一两银子的购买力有所下降,在几百元到一千多元人民币之间,银锭和铜钱同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相互补充。铜钱能满足一般的消费,但是带多了比较麻烦,而白银能满足大宗的买卖,就是找零有些麻烦。

银锭的重量一般分为几种,有一种是重五十两的;有重十两的,还有重一二两的银锞子;还有就是碎银子。

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就已经很大了,因此带着一两银子外出就能买很多东西,不可避免的就会遇到找零的问题,这就需要碎银子的出现,通常碎银子的单个重量都不足一两,比铜钱好用,比官方流通的固定价值的银锭也好用。

那么这些碎银子是怎么来的呢?

有些就是直接从银锭上掰下来的,官方熔铸的银锭都有固定的形状,马蹄形的、馒头形的等,边角都是非常薄的,大力气的人一掰就能掰下几块来。掰下来的小块就成了碎银子,即便是很小的一块碎银子,其价值也有十几枚甚至数十枚铜钱那么多。

再者就是用锤子或者凿子直接把银锭砸成几块;还有一种夹剪,专门就是用来剪银锭的。

这几种弄碎银子的方法在民间买卖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操作,手中经常过银子的卖家一般掂量几下就能确定碎银子的重量,再配合几枚铜板就能轻松搞定一次交易。如果双方认为纯粹的掂量不能正确估值,还有一种叫做戥子的小秤来称碎银子的重量,这种小秤的精确度还是比较高的。

在明清时期,还有一种专门的店铺为顾客提供关于银锭碎分和熔铸的服务,这种店铺叫做倾银铺,在冯梦龙、凌濛初的“三言二拍”中经常出现,顾客可以带着银锭子到店里来制成碎银子,也可以带着碎银子来熔铸成固定重量的银锭。

因此,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的时候,是完全不用担心没有碎银子用的,人们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将官方流通的固定重量的银锭弄成碎银子,以方便日常买卖双方的交易。


萧晓四姑娘


碎银子正式成为法定货币是在明清年间。

碎银子为什么会成为法定货币?

这是因为当时的朝廷发行的白银货币都是“银锭”,如明朝时期的“船形银锭”,这种类型的货币在后期的使用中越来越多。



银锭不仅个头大,携带不便,且其价值最底的银锭也有五两。

日常生活的交易往往用不到这么大的数额,平民百姓家庭更可能连一锭白银都没有。

这时候就需要将银锭剪开使用,于是就有了碎银子。

所以我们偶尔能在电视里看到古时候的人交易,常常有一把称,也就是戥子,除了可以用来称重银子,也可以用来称香料、颜料、药材等,其精度达到厘级。



用来剪银子的剪刀叫钢剪,要知道剪银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通常需要两个人合力完成,还不一定能剪出需求重量的银子,所以电视里能看到一些土豪,直接扔个银锭就走了。

碎银子的价值也不低

明清年间,在平民百姓间流行的货币主要还是铜钱。

因为在当时白银是很贵重的,如在清朝初期,一两白银最低时,可以兑换七八百铜钱。

所以当时出现了比碎银子更“碎”的银角。

银子越剪越细,能够用的起碎银子的基本也是有钱人了。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和我留言分享!

@夜行道


夜行道


碎银子都是用剪刀剪的。古代很多饭店、当铺等一般都备有专门的剪刀,一方面是为了给顾客找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剪开银子查看真伪,防止里面包的是铅什么的。银子的质地比较软,很容易剪开的。

事实上古代真正拿着银子去买东西的很少,真正流通的货币一直是铜钱,金子和银子一般都是作为大宗贸易才会用到。一直到了清朝以后,拿银子买东西的情况才多起来。

银子当货币是很不方便的,首先是不好拿,找零就更加不方便了。银子的价值比较高,去买东西的时候基本都得找零,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店小二就会拿出一杆小秤子,称一下银子的重量有多少,比如货款应该是1两银子的,你给了一锭5两的银元宝,那么小儿就会拿出一把特制的剪刀出来,把银子给剪下来一小块,然后再称一下看看够不够,不够就剪一块,剪多了的话就会拿出些更碎小的银子不给你,或者按照当时的银价按照比例换成铜钱找给你。

当时也有假币,除了往铜钱里面混点铁、铅等其他金属的,银锭造假也很常见。有人会在铅块或者其他东西外面包一层银,用来冒充纯银的元宝,如果没经验的就会被骗。所以很多店收到银子的时候,都会当场剪开看看是不是有假。

另外银子的成色也会影响价格,里面杂志太多的话价值就会打折扣。

也有些人会在出门的时候自己把大锭银子给剪成碎银子,一来大锭的拿着不方便,而来太多了怕被抢不安全,所以就直接拿着剪开的碎银子出门买东西的。

不过古代能用上银子的人是少数,大部分的老百姓都是用铜钱的。因为银子的购买力很强,一两银子差不多等于几百个到一千个铜钱不等,普通人家一天的开销几十个铜钱就够了,很多穷苦百姓一辈子都没摸过银子。

市场上的碎银子就是这么一来二去之间流通起来的。



漂浮菌


碎银子是一种货币形式,等同于当代我们使用的零钱,而银锭相当于大额面值的人民币,其使用原理是相同的。不过古代的银锭不可以直接使用,而是做为官方流通,比如缴税、拨款等大宗国家行为的交易。

我们祖先最早交易形式是以物换物,所以不存在货币一说。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交易逐渐频繁,为了方便高效,人们用某种特定的东西充当货币,比如精致的贝壳、色彩艳丽的小石头等。


到了夏末商初,人们学会了冶铜技术,因此开始用青铜铸造形状各异的货币。秦始统一六国后,把货币规范统一,但基本都用铜做材质。当然,清朝咸丰年间也曾用铁铸过钱币,但使用寿命肯定比不了耐腐蚀的铜币。

人类最早使用银子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但是我国银资源相对匮乏,因此把银子做为货币流通的时间比较晚。汉朝时候,官方用铜代金,如果说赏五十斤金,那肯定是铜。之后的朝代都是把方孔铜钱做为主流货币。

明清大航海时代,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西方贸易者用银子交换我国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然后运回自己的国家,赚取丰厚的利润。从此中国进入白银时代。


银子是以重量做为计量和使用单位的,因此才会以两来统称,但是古代有专门的秤量碎银子的工具,叫做戥,类似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天秤,可以精确到钱。

戥的另一个用途就是称中药,古代中医的药方用量都是用“钱”来表述,一钱大至相当于现在的5克。因此古人用银子到店消费的时候,店里都有秤银子的戥,还有切割银子的工具。如果消费者带着大块银子,店家会根据所购商品计价,然后切割下相应分量的银子,这就是碎银子的由来。

当然一些小店是用不着银子的,使用银子都是购买大宗商品,而这类的人都比较阔绰,身份非同常人,所以消费档次也不一样。而影视剧里,满桌甩大锭银子的情况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另外,朝廷指定的钱庄有把碎银子化零为整的权力,碎银子太多不利于存放和计量,这些大钱庄就把碎银子铸成一定分量的大银锭。同时也会铸造一些相对规范的小碎银,但是银子在流通使用的过程中,又会被切割成小块,这样一来碎银子就会周而复始的存在。


由于银子是稀有金属,光泽鲜亮,还具有消毒功能,因此多用来加工成首饰佩带或是餐具使用,另外银子的工业用途也非常广泛。但是我们当代人是体会不到化银子的真实感觉了。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目前出土的银锭中,最早的开始于汉景帝时期的公元148年,可见从汉代开始就已经开始使用白银铸成的银锭,其后历朝历代都在使用,但并不是广为流通的货币。唐朝以前,银锭基本上是被称为“银饼”、“银铤”,是一种扁扁的形状,宋代以后才真正能称为银锭,元代称为“元宝”,后来在明代开始盛行,一直到清代都在使用“元宝”的称号。


不过明朝时期的银锭并不是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钱币,一锭元宝价值50两,在当时是一笔大数目,明末年间的叶梦珠在《阅世篇》中曾写道:“上海田美者,每亩价值三、四、五两。”可见一锭银子在当时可以购买十几亩田地,那个时候银锭是作为储备金而存在的。

至清朝时期,银锭根据形状以及重量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种类,一类为元宝,因形状像马蹄,被称为马蹄银,大约重50两。一类为中锭,大约为10两,饼状的被称为锞子”,锭状的称为“小元宝”。第三类是1至5两的“小锭”,最后一类是“碎银”,重量在1两以下。

清朝实行银两、铜钱并行制度,一两准银子相当于制钱一千文,另外因为各地银两成色以及重量的不同,所以在兑换的时候还需要折算比例。这时候出现了“兑换店”,可以把碎银换成铜钱,也可以把铜钱换成银子。


之前也提到过古代银子是称重来计算价值的,所以在商品交易时,如果你拿出了10两银子,而店家需要找钱的话,一般先用夹剪把银锭一分为二,看看里面有没有灌铅,然后分开称重,如果不足重的话就要补钱。夹剪就是专门用来剪银锭的,那些碎银子就是在流通过程中剪出来的,不过为了达到足够的重量,单靠人的感觉是不太准的,这就需要用到戥子这一度量工具了。戥子是一种专门用来为金银、以及贵重的药品、香料而称重的,制作精细,出现于宋代,由宋人刘承硅发明,因为形状设计巧妙小,便于随身携带。

另外在《红楼梦》中就出现了夹剪以及戥子的使用,“麝月拿起戥子问宝玉哪个是一两的银子,被宝玉笑说又不是做买卖,不用算这些,直接给他一块大的就是”。碎银子的出现主要就是因为在日常交易中,大的银锭因重量大而携带不便,同时用整钱的时候还需要找零,所以慢慢的碎银子就出现,到清中期之后,白银的价格更是上涨,所以银子也就需要剪得更细。


在古代征收赋税时,百姓们大多都是交的碎银,国家收上来的碎银需要重新熔铸成银锭,这一过程就会产生“火耗”,火耗出现于明万历年间,在征税的时候把火耗一起征收上来,这一过程更就导致了负责征税的官员会加收大于实际需要的火耗,给百姓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清朝初期也实行这一政策,但后来康熙开始颁布禁令,不过实际作用并不大,雍正时期实行火耗充公,以及给官员发放养廉银的政策。


篱上青


在封建社会我国的货币并不像现在方便,现在我们有不同面值的纸币、硬币,甚至这些也被银行卡、支付宝取代,越来越方便快捷。古代人们用金属作为货币来进行交易,偶尔也会采用银票的方式,但银票大都为大额的交易数目,为方便兑换成银票,银票需要到钱庄,才可以将其兑换成金属货币。

但是金属货币又可分为黄金、银子和铜板等。因为黄金稀有珍贵,所以一般不会用于日常的商业交易,因为古代的黄金没有现在的纯度高,但也已经是比较稀有的高价值金属了。在古代铜板则是价值最低的货币了,相当于现在的5毛钱或1块钱的效力。而银子价值在黄金与铜板之间,为最常见的金属货币,银子有银锭和碎银之分,小编带大家看一下碎银子是怎样制作而成,又怎样发挥的货币效应的。

在古代,一锭银子可以买很多东西的,虽然银子的纯度和价值在变化,但政府统一制作的银锭子,一直以来都可以发挥很大的货币效应,有时吃一顿饭如果给一锭银子,商户和摊贩们如果找补铜钱,给铜板数量就会非常巨大,这样不便于人们携带,所以就衍生出了碎银子。

碎银子是怎么产生的呢?一部分是在制造银锭的时候,把剩下的银子分成很多份,然后将其打造成不规律的形状,工艺非常简单。还有一部分是人们自己把银锭子凿碎,变成碎银为了使用方便。

银子的计算单位是两,所以碎银子一般是五钱到二两之间,这个“两”的计量单位当然和今天的公两有所不同,因为每个朝代的换算机制不同,所以这是一个平均、大概的数字。一般说来,老百姓常用的是碎银和吊钱,碎银的质量比较轻但是不便于保存,价值也会存在误差,并不是每一小块碎银子都有着相同的购买力,所以只能从其大小,以及大致的重量来判断其价值,只有正规的银庄和钱庄才有测量碎银子的称。


优泰文创


先说古代的银子分官方和民间的,官方出产的银子是一整块,便于大量购物和携带,而民间百姓购物能力低,并不是适合带一整块官银。因此小说里面郭靖请黄蓉吃饭花了二十两银子,作为屌丝的我,确实大开眼界,殊不知明朝的七品县令,一年的工资大约在45两左右,他们两个一顿饭就吃了县令的半年工资。

白银流通溯源

如果不是了解过古代银子的价格,我还真就相信靖哥哥的手笔了,作为当时一样是屌丝的郭靖,按正常社会购买力,他的身上带的也应该是碎银子。并且古人在买卖的时候,为了便于找零的方便,发明了一种叫:戥(deng)子的称重仪器,它可以让人们称重时精确到“厘”,所以他们两个吃了饭不找零,酒家银子不称重,我又不相信了。

白银最早从汉朝时就开始作为货币流通了,但那个时候的白银不多,主要还是用铜钱买卖。而白银大肆流通市场反而是欧洲人带起来的,欧洲人进入大航海时代后,他们热衷于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高端物品,而听说白银可以购物中国这些物品后,欧洲人就大肆开采白银来购买。就是从那时起,中国的白银就多了起来,市场上就慢慢的开始大量流通白银了。

但白银流通后并不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一出手就是一整块,反而大多数百姓用的还是铜钱和碎银子。

碎银子由来

白银分官银和民间碎银,之所以会出现用碎银子购物主要还是官银的等值太大,百姓不好用。民间的银子在购买了商品后,商家为了找零,便会把整块砸碎或银子剪下来,再称重后找零给顾客,这便是碎银子的由来。

因为碎银子散乱的聚在一起,平常人为了更好的把银子花出去,他们在购物时通常会把商品凑够银子的等价后再购买,如果价格凑不够还要把银子再剪一次,这样会让银子又造成损耗一次,一般人都不愿意这么做。

古人如何知道手上的银子又多重,如何购买等值的商品?

这里再次说下上面提到的精密仪器戥子,把整块银子剪下来后再经过戥子的称重,在主顾双方都满意的情况下才能达成这比买卖。一些有钱的大户,甚至自己还带戥子出去购物,以便于找零,于是就这样,一整块银子剪了又剪,最后变的零零碎碎的,到后面实在不好用了,可以集中这些碎银子拿到官府那边兑换一整块,官府有专门负责回收碎银子的地方,而民间是不允许把银子熔块的;有的人喜欢把碎银子熔化后打造成首饰挂在身上,这个是允许的。

为何古人要用碎银子购物而不是一整块银子,下面来大概的换算下一两银子对应现在的价值

  • 唐朝时期:换算约为2000-4000元(包括盛唐、中唐、晚唐)。

  • 北宋中期:换算约为600-1300。

  • 明朝中期:换算约为600-800。

  • 清朝中期:换算约为150-200。

综上对比,古代的普通家庭日常购物,我们按明清的算,官银一锭有50两的,在按明朝600元一两来算,哪个百姓出去买几斤米身上带着几万出去的?古代物价那么低,就算身上带几两出去也够挥霍一天了。你以为谁都是郭靖那个败家子,看上人家黄姑娘,吃顿饭就花了几万块钱,还送了匹汗血宝马,那匹马可以换现在一部阿斯顿马丁了。


大国布衣


我们曾在电视剧中看到拿出的碎银子真的如它的名字,很碎并且层次不齐。

碎银如何制成?

一种说法是直接将元宝剪碎。

另一种奇葩说法是用嘴咬或者用重物杂碎。

碎银如何流通

一个元宝很容易知道多少价值,然而碎银怎么知道它值多少钱呢,这可是很麻烦的,要用秤称重量,还要看成色。

一般百姓都是用铜钱的,只有达官富豪才会用元宝或者碎银。多用于酒楼、妓院、赌场以及商人做生意的时候流通金额比较大的情况下才使用银子。

所以需要找零的话很麻烦,没有电视剧里面直接把碎银放桌子上就走了这么简单的,更有甚者还要找古时候的估价局做评估相当于现在的质监局。

在古代,碎银子因使用起来比较繁琐只在重要场合使用,或者关键时候应急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