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辨与更好的自己和解,“批判性思维”成为探索思维谬误金钥匙

水伯,《消费者洞察指引》,《认知变现指南》作者;Stygoogle(软赢·镜像元)创始人

移动网络时代唯一壁垒就是认知,周二有约给思想洗澡让认知破壁!

“思辨与立场”


让思辨与更好的自己和解,“批判性思维”成为探索思维谬误金钥匙


美国总统林肯认为“颜值即是正义”,那定义”颜值“的锚点在哪里?


让思辨与更好的自己和解,“批判性思维”成为探索思维谬误金钥匙


引语:美国总统林肯认为“颜值即正义”,那定义颜值的锚点在哪里?

颜值即正义,咋一看这问题再简单不过了,然而细极恐,竟不知从何答起。从古至今,颜值有千千万万种,何况人的审美各有不同,定义颜值的锚点到底是什么?那我们就从美国总统林肯面试一位新员工的案例入手解答:

有一次,美国总统林肯亲自面试一位应聘者,应该说各方面表现都不错,但还是落选了。

幕僚非常不解,就问林肯原因,林肯非常直接的回答说:“因为我不喜欢他的长相!”

幕僚很震惊,又追问道:“难道一个人天生长相难看,这是他的错吗?”

林肯回答:“我的家乡有这么一句话,三十五岁以前,你的脸被父母决定的;三十五岁以后,你的脸就应该自己负责了”

能够常年保持身材匀称的人,十有八九相当自律。穿衣有品位的人,十有八九内心也有趣。任何时候都清爽整洁,十有八九也干净规整。不同场合都得体的人,十有八九也会稳妥。经常嘴角自然上扬的姑娘,十有八九都很甜。所以林肯认为,定义颜值的那个锚点是每个人的“自我管理能力的表现”。

人生有两种力量最具有魅力:“思想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心理完美就是将“思想力量和人格力量”有机结合,通过“道德良知”升华为思维的品格。人格立场是个人的,讲利益;道德良知(善恶)是公共的,讲标准。个人对善恶的判断,就好像你参加考试答题,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所以无论你当下是在做什么,还是想要什么。也无论你感受如何,你的思维方式都决定着你正在做事情的结果。思维的品质最终将决定你未来,贫穷还是富裕、弱小还是强大……。变化的世界需要批判式思维,未知的世界需要审辩式思维,复杂的世界需要审慎式思维。美国批判性思维研究权威理查德·保罗与琳达·埃尔德合著的《思辨与立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批判性思维工具》,一经出版风靡世界,为我们提升思维品质,应对变化,理清自我,洞悉他人,看透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性思维工具箱!本文主要包含如下四个主题:

1/4、公开、公平、公正的“思辨与立场”的内核,「做自己思维的批判者」

2/4、「做自己思维的批判者」,观念的变化“牺牲最小,成就最大”

3/4、让思辨与更好的自己和解,“批判性思维”成为规避思维谬误的金钥匙

4/4、《奇葩说》,鲜活展示杠精和独立人格本质区别的人生情景剧

1/4、公开、公平、公正的“思辨与立场”的内核,「做自己思维的批判者」

《思辨与立场》被众多读者评价为:“能够使我们更好的运用策略性思维、加深自我理解、兼具公平思维的佳作。带给我们对思维的深刻洞察与思考。理查德·保罗剖开思维的肌理,不但揭示了思维顽疾的成因,还提供了解决之道。提供批判性思维简单易用的工具,使我们在急剧变化的世界中,清醒睿智。这本书详细解析了思维的要素和标准,强调运用批判性思维,应该特别监控自我思维和生活中的自我中心主义、社会中心倾向。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规划出更好的的人生,。

批判性思维:通常将认知标准(公众善恶标准,公平)运用于思维推理的各个要素(思辨进程策略,公开),以图养成认知特质(个人人格立场,公正),「做自己思维的批判者」。


让思辨与更好的自己和解,“批判性思维”成为探索思维谬误金钥匙


1、人格立场(个人):公正

立场是观察事物的角度,现象是观察事物的结果,善恶是判断现象的结果。利益是判断结果依据。从人的认识主体,是立场确定善恶。世界是从人类生存角度而言的,排除人类主体世界,从客观实在角度则无善恶概念。立场是个人存在,是辨识善恶的主体。没了个人立场,就无法确立对善恶的判断,立场决定善恶,不等于立场不变,立场的确定是思辨过程。即便你辨识不把握而寻求借助,最终还是要通过自己来确定善恶。“立场决定善恶”源于个人立场,只有为多数人认同个人对善恶的实证,即成为社会认同。你个人可以判断善恶吗?可以还是不可以?你的问题锚点就出在这里,你可以判断善恶,但是你个人判断的是非并不一定被公共标准所认可。


让思辨与更好的自己和解,“批判性思维”成为探索思维谬误金钥匙


建立人格立场的工具:《思辨与立场》建立“认知美德”的观点,告知人们批判性思维是具有人格品性的,高品位批判性思维应具有”公正无偏、兼容并蓄、信赖推理、认知谦逊、思维自主、认知勇气、认知坚毅、知行合一“8大认知特质。

建立人格立场的追求:公正的思维意味不考虑自身和群体的私利,着用相同的方式对待所有的观点。要达到这种公正状态是极为困难的,需要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所有的认知特质。

建立人格立场的3大污染源:立场总是和利益、权力、情感深度相关。

2、思辨进程(策略):公开

人文性问题与数理性问题有着巨大反差。数理性问题为“对象是什么”;人文性问题则是“人应该如何”。数理性思考能告诉人达到目的的最佳手段,却不能告诉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目的。然而每当我们无法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或所采纳的原则,做出科学的证明时,我们只能对它们做出辩护性的解释,或者是说服性的论证。因而,人文性思考就与坚持或维护某种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辩护性解释、说服性论证仅仅联系在一起。人文思辨能力主要指的就是对各种辩护性解释或者说服性论证的分析、理解能力,鉴别、评估能力和选择、判断能力。


让思辨与更好的自己和解,“批判性思维”成为探索思维谬误金钥匙


所以思辨进程的工具:8大认知要素(它们分别是:目的、观点、重要概念、关键问题、信息、解释与推断、假定、意涵和结果)。

思辨进程的追求:公开;思维的最高层次:如果自己做错事会公开,即反省外显化,保持高水平的技能和一贯的公平合理,即为真正的“批判性思维”。

思辨进程3大污染源:大脑有三种不良接收信息的方式:内化僵化的信息,形成活跃谬知,屏蔽活性知识的隐含信息。祛除这方面偏差的一个有效方法是从多角度辩证的进行分析。

3、善恶标准(公众):公平

“立场”是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或出发点,立场只属于个人。而“善恶”则是人类判断是非对错的共识,是人类社会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善恶”是人类普遍遵从的行为标准,也叫“大是大非”。是非的实体表现为《国际法》、《宪法》等各项人类社会的文明共识。公共的“善恶”标准有时也要调整,比如法律也有“恶法”,随人们的立场转变,人们的立场通过代表提案,而后修改。如果公共的“善恶”标准被个人专制立场垄断,虽然不被多数人认同,但却有可能成了公共“善恶”的标准。所以所谓真理也是随着人类的认识进步而变化的。那谁可以代表公共做出判断?比如法律、科学、规范、习俗、投票等。


让思辨与更好的自己和解,“批判性思维”成为探索思维谬误金钥匙


建立善恶标准的工具:公平思维意味在思维中排除自身和群体的私利,满足大众的各项认知标准。通常我们要使用到的标准包括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关联性以及深度、广度、逻辑性、重要性8大认知标准。

建立善恶标准的追求:公平性,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思考一件事的前提便是“换位思考”,也只有换位思考才能脱离自我中心主义,达到思维的公平性,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建立善恶标准的4大污染源:监控自我思维和生活中的自我中心主义、社会中心倾向,语言歧义;

2/4、「做自己思维的批判者」,观念的变化“牺牲最小,成就最大”

没有什么东西比健全可靠的思维更有用,无论你身处何时何地,无论你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无论你需要完成什么目标,你拥有了娴熟的思维技巧,才能主动应对,获取最佳信息,作出更好选择。一位西方哲学家怀特海曾说:“观念的变化牺牲最小,成就最大。”

1、外在的复杂性,内在的简化性,必然会产生决策偏差

我们为什么时常感觉那么劳累?最主要原因在于,外部世界日渐复杂,需要我们接收的信息越来越多,而对这些信息作出反应,则需要纳入更多、更复杂的知识,并且对知识和常识还需要经常性的校正……完成这一切,几乎是不可能。事实上,人们都在用简化的逻辑和思维方式处理问题。这使得人们越来越借助于经验、成见、专家观点,乃至于根据道听途说下结论,或者随随便便效仿他人。这样的选择只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糟。坦率说,绝大多数人的思维都存在偏见、概念错误、以及僵化的思想体系。一些人经过思维训练,能够认识到他人话语行动中的思维偏差,辨识对方成见、概念错误等问题,却不懂得或者不愿意自省,这类人很容易成为杠精。只有懂得进行自我反省,有意识的提高思维水平,才能成为一个公允无偏的思考者。


让思辨与更好的自己和解,“批判性思维”成为探索思维谬误金钥匙


2、思维“交通堵塞”发生“短路”

人们在沟通与对话中,一下子想要思考的事情太多,诸如事实、情感、价值等都一股脑地冒出来,好比卡车、公交车、拖拉机等混杂拥挤在一起都想要同时通过路口一样。解决思维“交通堵塞”问题的办法就是把事实问题、情感问题、价值问题分离,使思考者一次只针对一个问题,实现人文性思考最大条理性。还有人们在沟通与对话中,很少关注对方所持态度、立场的原因和理由,这将导致思维混乱、沟通不畅。人文性思考,无论是理解、评价一种态度、观念,还是采用一种态度和观念,都要关注支持这种态度、观念的原因和理由。当思维“交通堵塞”严重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短路”现象,最终导致对话终止。


让思辨与更好的自己和解,“批判性思维”成为探索思维谬误金钥匙


3、人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缺乏兼容性

发生“短路”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缺乏兼容性。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各自喜欢、欣赏这样的情感态度,以及应当、值得的价值观念,当人们持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发生冲突时,如果一方试图用己方的态度、观念压制或取代对方,沟通与对话就会发生短路。这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允许对抗性、冲突性态度和观念的存在,是因为它们已经存在。我们要充分理解这种已经存在的态度和观念,只有这样,沟通与对话才能正常进行。


让思辨与更好的自己和解,“批判性思维”成为探索思维谬误金钥匙


3/4、让思辨与更好的自己和解,“批判性思维”成为规避思维谬误的金钥匙

“批判性”的希腊文原意有敏锐、精明的意思,它是一个中性的词。批判的目的在于,能够从正反两方面洞察真理和谬误。批判性思维本质上属于复盘式反思,是一种自我批判式的思考,它不夹杂个人感情和价值偏好,是一种不含杂质的、纯度很高的高级思维。

1、批判性思维的精髓

批判性思维能帮助我们克服模仿式思考的缺陷,提高鉴别、评论的水平,选择、判断的能力,有利于产生经得住检验的新观念、新思想。我们这里所倡导的批判性思维,只不过是对“思辨”一词的略微发挥。《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其中的“思”、“辨”就是思辨一词的本意。这15个字也道出了批判性思维的精髓。思维的要素(基本结构)对于思维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思维的过程都由"思辨进程"的八大认知要素(目的、观点、重要概念、关键问题、信息、解释与推断、假定、意涵和结果)所界定。思维的要素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目的影响提问方式,提问方式影响信息收集,信息影响解释,解释方式影响概念,概念影响假定,假定影响意涵,意涵则影响看问题的方式和观念。


让思辨与更好的自己和解,“批判性思维”成为探索思维谬误金钥匙


2、批判性思维需要经常性的运用8大认知标准,检视自己的认知

产生目的、作出推断、形成假设等要素,都必然需要一些观点、事实、数据作为有效信息来源,但值得警惕的是,诸如专家评价、个人经验等信息源,常常自带偏差、偏见。思维的8大认知标准,通常包括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关联性以及深度、广度、逻辑性、重要性、公平性等几项。批判性思维者需要经常性的运用这些标准,去检视自己的认知。例如,为确保思维的公平性,应当对证据进行公平性检视,判断预设是否公平,反思定位问题、运用概念是否公平公正等等。


让思辨与更好的自己和解,“批判性思维”成为探索思维谬误金钥匙


3、用批判性思维,管控非理性倾向和社会中心倾向

要成为公正无偏的思考者,无论这些观点我们是否喜欢、是否愿意接受,都首先应当尊重其存在。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公正状态很困难的,需要具备8大认知特质:


让思辨与更好的自己和解,“批判性思维”成为探索思维谬误金钥匙


让思辨与更好的自己和解,“批判性思维”成为探索思维谬误金钥匙


A、非理性倾向

非理性倾向是自我中心思维的外在表现,具体现象包括,自我意识过强,不考虑到他人的权利和需求,不懂得欣赏他人,不能认清自己的局限性等。这种思维本质上是非理性的,却很多时候被理解为有效的,因为扭曲的逻辑往往可以以扭曲的方式发挥一定作用,比如,以自私的方式获取,但从长期来看,扭曲的审视,自私的逻辑,都将有损于我们自身在内的所有人。自我中心倾向分为服从性自我中心主义、支配性自我中心主义、以及带有挑衅性等特征的“病理性”倾向等行为。我们应当学习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要鉴别和仔细检查自己的自我中心倾向。

B、社会中心倾向

人是社会动物,必然属于许多群体,包括国家、民族、文化群体、职业群体、宗教群体、家庭等群体。各类群体都存在着不同的社会性定义,通过既定的规则来约束所有成员的行为。所谓社会中心倾向,就是盲目的服从于群体、社会,抛弃独立思考,采取从众式行动。20世纪70年代,已经有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警告指出,从众心理导致一些国家的青少年甚至低龄儿童,对于有色人种也形成了歧视看法。而更常见的社会中心倾向现象是,效仿他人(哪怕是广告商伪造、夸大的消费行为)进行过度消费。


让思辨与更好的自己和解,“批判性思维”成为探索思维谬误金钥匙


4/4、《奇葩说》,鲜活展示杠精和独立人格本质区别的人生情景剧

只有懂得进行自我反省,有意识的提高思维水平,才能成为一名公正无私的思考者。坦率说,在现有社会体系下,有一些人经过思维训练,能够识别他人话语行动中的思维偏差,辨识对方的成见、概念错误等问题,却不懂得或者不愿意进行相应的自省,这类人有一别称“杠精”。《奇葩说》都播五季了,但是每一季都这么高能精彩,是我非常喜爱的综艺节目。刚开始看节目,感觉自己完全被情绪化鸡汤控场,在看到第五季第三集,辩题如下:“奇葩星球新规定:爸爸每周陪伴孩子低于12小时,就被取消爸爸称号,你支持吗?”。在这一期节目中,正方的表现很充分。沈玉琳继续走搞笑综艺路线,弥补了辩论的不足;傅首尔段子密集的程度让人窒息;颜如晶抛弃了吃鸡老梗,成功转型走心路线。就论点而言,正方也基本都打在了要点上,从自省、感动中生起认同感。相比之下,反方三位大神,其中两位还是华语辩论圈的知名大咖,迅速溃败,几无抵抗,场面上几乎一边倒,令人大失所望。在追剧收尾对的时候,突然在大脑中闪现出“不应该就这样轻易放弃理性思辨的立场”的念头,深深的陷入了“每周陪伴孩子低于12小时就不能当爸爸,那定义12小时的锚点在哪里?”的沉思。


让思辨与更好的自己和解,“批判性思维”成为探索思维谬误金钥匙


1、这道题反方真正的锚点应该在哪里?

正方所提的观点,全盘接受就好,父亲陪孩子,确实应该,没什么好争辩的。真正要辩的锚点是什么?高晓松在最后点评里谈到了这个关键,四个字:

“立法原则”

有人可能会问,辩题说这是“奇葩星球新规定”,规定是立法吗?是的。这条规定如果由政府出台,带有惩罚条例,且惩罚的性质与刑法里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类似,就可等同于立法。回到辩题上来,正方说的,都对,父亲陪孩子天经地义,没时间陪也要挤时间陪。不陪孩子的父亲可以被谴责,我们可以骂是渣男,不配为人父,都可以。但不能立法。


让思辨与更好的自己和解,“批判性思维”成为探索思维谬误金钥匙


2、比动机和标准更重要的,是立法程序和法治权限

立法首先要明确两个点区分:

一,要分清善法和恶法的区别。二,要分清法律和道德的边界。

反方一辩说,陪12个小时,多了,有些人有特殊情况,确实陪不了;二辩说,陪12个小时,少了,做个好爸爸的要求怎么可以这么低。可见反方强调的,是立法的标准的合理性。正方讲的是什么呢?这个法的出台,是为了激励了并督促爸爸们多陪陪孩子,这是应该的,也是老百姓们所需要的。本质上来说,正方强调的,是这个立法的动机是否正确。这是一个常见的思维定势。当我们在面对新出台的一个法律并判断其是否靠谱时,第一感会聚焦于它的动机和标准。比动机和标准更重要的,是立法程序和法治权限。说白了,如果一个法是为了你好我好大家好,且具有合理的评判标准和量刑规则,很遗憾,这并不一定是一个善法。只要这个法,不具备程序正义,或是超出了法治的权限,这就是一个恶法。


让思辨与更好的自己和解,“批判性思维”成为探索思维谬误金钥匙


A、什么是程序正义?

第一,流程复杂严谨,必须层层审批;

第二,我国只有全国人大和常委会有立法权。

为什么有些法“看上去”对大众挺好(比如房产税法),却要走繁琐的流程,拖好多年也不出台?为什么“代表”法律的法院不能立法,制定国家政策的国务院不能立法,领导政府的党不能立法,而只有人大可以?例如:法律要求爸爸每周必须陪伴孩子超过12个小时,基于同样的“动机”和“标准”,法律可以为了保证大家骨骼健康,规定每天必须补钙两次,每次不得少于两片;为了保持健康,规定每人每天必须晨跑一次,每次不得少于两千米;每条法律规定单独拿出来,都是国家“对我好”啊,都是满满的善意啊,靠法律的“约束”,达到骨骼好、身体好的目标,为什么要反对?可是有没有想过,当你一天的时间都被一项项法律条文约束时,这样的日子和蹲监狱有什么区别。因为这类法律越过了法治权限的边界,跨入了道德的界限。

B、什么是法律和道德的边界

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提倡道德是好事,为什么不把道德规范以法律的形式强制让每个人都遵守呢?比如我们从小就开始背的“学生守则”,大了开始背“公民行为规范”……;为什么不能把这些道德要求写成法律条文,变成了法律,不是能以更快的速度让社会走向文明吗?这才是这道辩题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法律规定的,原则上是行为所不能触碰的底线。道德规定的,大多是行为的标杆,做了违背道德的事情,要受到道德的谴责,但不能被施以私刑,比如网络暴力、舆论暴力等。大多数情况下,法律规定的是人不可以做什么,道德规定的是人应该做什么。一旦法律跨越了这个界限,开始指导起人们的生活方式,这就意味着公民的私人空间遭到侵犯,这背后,往往是权力过分膨胀的统治阶层所附带的专制属性。法律越大,个人空间就越小。法律越涉及到行为规范,个人的自由意志就越受到限制。


让思辨与更好的自己和解,“批判性思维”成为探索思维谬误金钥匙


3、法律是社会稳定的保障,必须有一个“度”的存在

如果我们不能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公平地判断他们的思想和信念。法律必须有这样一个“度”的存在,超过了,就会出大问题。法律是社会稳定的保障,是我们安全感的所依,但别忘了,法律也有另一面,当它举着“为你好”的旗号,不经过程序正义,跨越法治权限的边界时,它会成为暴力机构的私欲工具,它会反噬,也会误伤。法律的触手越长,反噬和误伤的力度也就越大。没有人会希望,我们生活在一个每做一件事情都得拿出法律条文来对照着做的社会,那是奴隶的圈养所。印度有句谚语:“伟大的人物讨论思想,中等的人物讨论事件,小人物讨论人”。思想的创生,是一种精神的历险。

彩蛋:感情与利益,是这个世界上两个基本要素;公众号:SFA-0002

感情与利益的共同特点就是:无法欺瞒。我们平时耿耿于怀的不过就是这两样东西。其它或者是从这两样东西里延生,或者与此相关。这两样东西以外,几乎难以让人动真格的。感情,任何局中人都能极为准确地体会,是否是真的;或者起码知道自己是否是真的。任何不是从真心里出来的东西,都难以感动人。感情只要有了水份,别人立即就能感觉到。利益或者金钱,一个人多了,另一个人就少。多少会立即表现出来。所以,利益的问题,必须以诚相待。

以上两点,虽然无法欺骗,但是,为什么还总会有人在这两方面吃亏、被骗呢?虽然受骗了你立即会察觉,但不是说你就一定不会被骗。对骗人者,你的伎俩不会持久的,终会现形。对被骗者,虽然中了你的手段,但他很快就会知道,无法隐瞒。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诚以待人。

-End(码上相逢,改变从“关注”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