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阁体”会在当代被一些群体疯狂追捧背后的更深刻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李艺泓


"馆阁体"其实并不只是一种书法风格,它还是一种文学风格。我们现在说的被风狂追捧的"馆阁体"其实指的只是其书法风格。事实上,馆阁体在当代,在被一些群体疯狂追捧的同时,也遭到了不少打压和批评。它有多被人追捧,就有多大程度上被批评。

"馆阁体"在当代被一些群体疯狂追捧,不少人疯狂练习"馆阁体"书法。那么,"馆阁体"是一种怎样的书法呢?请看以下图片:

可以看到,"馆阁体"书法具有雅丽雍容、平正典丽、正雅圆融的风格特点。"馆阁体"的"馆阁"指的是内阁和翰林院,所以它也叫"台阁体"。

"馆阁体"其实并不只是一种书法风格,它还是一种文学风格。说到"馆阁体"(或者"台阁体"),对明代文学史敏感的人可能就会想到明代初期的一种诗文创作风格--明永乐到明成化年间,在文坛占主导地位的"台阁体"诗文,主要是由当时馆阁文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馆阁体诗文与馆阁体书法都称得上雅丽雍容、平正典丽,因为它们从根本上说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而产生的

我们现在说的被风狂追捧的"馆阁体"其实指的只是其书法,因为受到语言文化能力的限制,现在的人们已经很难进行古代诗文创作了。但是歌功颂德的文学现象依然是存在的,不过,我们在这里就不具体展开。

在当代,"馆阁体"被一些群体疯狂追捧,其社会背景值得一谈。我们先倒回它产生的背景。

一般来说,"馆阁体"的产生与科举制具有密切关系,在明代达到盛期。馆阁体是科举考场的通用字体,是一种方正、光洁、乌黑而大小齐平的官场用书体。台阁体在宋代即已出现,以明清两代为盛。

"馆阁体"在科举考场上是一种实用的文体。宋明清时期科举制比唐代的范围要广得多,参加考试的人数也特别多,这样,阅卷就成了一个问题。跟我们现如今的高考一样,如果字体写得丑得潦草(或者美得龙飞凤舞),那么阅卷人在辨认字体的时候就会很头疼。出了阅卷速度之外,太有特点的书法可能会让考官辨认到是自己的某个亲戚朋友,从而妨碍考场公正。而馆阁体由于规定了大致统一的字体标准,所以可以大程度地避免上述的所有问题。

然而,也正是因为字体标准,所以馆阁体也造成了千篇一律的书写风格。如果这种风格不仅仅在考场上出现,还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出现,那么也造成了一种弊病。就像现如今的网红脸和整容脸,虽然可以拯救市容(开玩笑),但是如果大量产生,也会让人审美疲劳


现在,回到我们的问题上:"馆阁体"会在当代被一些群体疯狂追捧背后的更深刻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事实上,馆阁体在当代,在被一些群体疯狂追捧的同时,也遭到了不少群体的打压和批评。它有多被人追捧,就有多大程度上被批评。这正与它的优劣两面性相关。

人们在当代疯狂追捧馆阁体,其实就是因为这种书法的风格平正典丽、正雅圆融。现如今,

如果自己不是马云,那么,别具一格的个人特色往往不能给自己的书法带来称赞,反而会被质疑书法能力。学过书法的人都知道,在学习书法的前期,临摹字帖不要求个人特色,而是追求形体、笔画尽量与原作相像。这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如今是大教育时代,人人都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艺术教育也迅猛发展。这就和当时宋明清时期,科举到了鼎盛时期,人人都像通过科举出人头地,因此书生越来越多一样。量变引起质变,唐朝的个性发展,到了宋、明、清就趋同了。

因此,馆阁体好坏之争,从根本上是社会的个性与共性之争。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都希望自己要具有社会共性—比如强大的职业竞争能力、沟通能力、对社会主流价值认同,这其实便是馆阁体被追捧的原因。但我们也要具有一些个性,不仅仅是迎合社会主流,更要关注社会边缘与弱势群体。


一往文学


谢谢你的提问。欣赏馆阁体还不是罪差的,最差的是把馆阁体书法奉为书法的最高水平,把其它书法都视为“丑书”,这才是最疯狂的悲剧。

馆阁体书法,本来就不是书法,只是一般的写字,而且主要是在温度文档这个范围。出了这个范围,馆阁体书法就显得苍白无了。

馆阁体就是翰林院的院士办公的公文书法。公文书法确实有自己特殊的要求,那就是一定要干干净净,工工整整。不允许你写得酣畅淋漓的。这是特定的需要。


我们对这样一个要求当然应该持肯定态度,而不是反对态度。

如果你是一个专业誊抄员,你的书法不是馆阁体,开除你都不过分。

所以,馆阁体书法,有自己的特定需要。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书法就是学习馆阁体吗?

当然不是。今天办公有电脑有复印机有手机,一天能写几个字?为什么一定要写馆阁体?王羲之也不会欣赏的。把一种桎梏当做书法,当然于书法不是一回事。

馆阁体与书法写得好也不是一回事。宋代沈括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非常透彻。他说:“三馆楷书,不可谓不精丽,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是矣”。


沈括说的“三馆楷书”就是翰林院的楷书,他认为翰林院的楷书不能不说不好。

但是,进一步来看呢?沈括说,“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是矣”。

这就是说,要真正推敲一番这些书法的好处,你真的找不到一笔!

这绝对不是夸大其词,对馆阁体书法的全盘否定,而是按照艺术美的尺度,馆阁体哪里有什么艺术?


我们很多人现在远离毛笔字,对毛笔字的书法艺术,很少了解,他们认为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就是最美的书法,起码不是容易达到的写字境界,所以,非常认可馆阁体书法。

说实在的,欣赏馆阁体书法,真的不需要文化修养。因为馆阁体是最低层的书法欣赏。

事实上,欣赏馆阁体,或者为馆阁体而疯狂的,正是很多没有书法常识的朋友。

馆阁体被任为是最低层的书法,而有些人把馆阁体书法奉为神明,而不是全面普及书法基本知识,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书法教育,灾难就在后面。


千千千里马


“馆阁体”在当代被一些群体追捧,背后身后更深刻的原因是什么?

馆阁体书体名称,明代科举取士,用于考卷的字体,要求写的方正,光洁,大小一致。属于翰林院与馆阁所倡导。一时风靡。



一、明太祖与文臣的喜欢而形成这种小楷特征的书法。

明太宗称帝期间,朝廷颇多的文本案牍出自沈度墨翰,太宗兴高而曰“我朝羲之”。可见皇帝是为一句话,可谓一言九鼎至尊,于是上下文臣以及世家王孙读书大儒,皆有效仿而趋之若鹜,刻苦用心,系于自己的仕途的重要因素,首要一笔好字,小楷精工,且有馆阁要求的方正乌黑贼亮。

二、形成的这种书风,初衷追求翰墨之美

因了皇帝的欣赏观,取决一个时代的需求。因为规范的楷书作为考卷字迹,其一为了识读的规范,利于阅卷。考试肯定有一定的书法要求,一如现在考试要求卷面干净,且书写规范,是一个道理,这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另外选择何样的楷书,书写能手巧匠肯定都在翰林院与馆阁之內。当时的沈度书艺造诣最高,并且书写的小楷规整而具美妙绝伦。太宗一槌定音,择取了沈度的笔墨楷形貌。因而成了馆阁体的鼻祖。



无可厚非的是馆阁体是属于上层建筑的文字标准。从朝廷案牍及上奏折下到文化人都以此为范本。一如现在的政府文件一般以仿宋体,以及报刊杂志皆实用楷书,而不用狂草篆书。一个理。

那时代软笔手抄必然以一种规范的文字形式。故出现了所谓的馆阁体或清代名曰台阁体。皆为尚书官府代称台阁,而今一些请柬上传统称呼台阁。

皇帝必须考略海内文字规范,如此将高手翰墨楷则定为“官”字。

馆阁体的鼻祖沈度擅长篆隶楷行诸体,其书归类保存,成为这种书体的代表人物了。

三、这个命题有些神秘,背后的深刻的原因。

有故弄玄虚。真正的原因简单有二,其一皇帝的选拔人才需要科举筛选,考试卷子文字的规范化,其二皇帝亲自点翰林院高手翰墨楷则为卷子文字形式。



楷乃正,作为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理学到心学的玄迷,到底是一种统治者的手段工具。把臣民变为仁善之奴性。或许这就是背后的原因。上层建筑――王朝的统治所利用。

话说明代末期董其昌,文征明等诸家都有一手魅力无限的书法景观,深受当时书风的影响。

四、而今亦乃有一种排斥明清时期的魅力楷书。

其实也是写不出来而有介之词,评判标准乱说一气。人云亦云,馆阁体阻挠了人性。本身科举就是一种泯灭人性的不科学的筛选人才的方式,从科学的态度来说。但是在封建社会已经是进步了,相比较世袭制有了进步。那么文字书法,不是禁锢人性,而是一种时代的产物,社会背景形成的一种艺术欣赏习惯或叫做水准。欣赏的标准。哪一个时代没有标准?



而今也有法度与标准。仅仅是遇上了自由化艺术景象。才有的失控了艺术的标准。

成天争鸣,利益链让书墨艺术愈加乱像丛生。

明清馆阁体极端。而当今缺失一种书墨“极端”


狂喜淡墨a


馆阁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大肆吹捧,更有吃瓜的群众真伪难辨,还有对官僚的深恶痛绝,既而群起推波助澜,致使本来就底气不足的书协领导无能为力,只能眼不见心不烦,后来,就索性随之任之了!



馆阁提之所以如此猖獗而且屡诽不
止,也是当今的书法领域,或是书协的领导们,真的没有能够把书法的基本,也是近于馆阁体的书体写明白。于是,馆阁体的代表人物提出比试时,书协的大人物们竟然是集体沉默!



馆阁如此嚣张!有书法的爱好者有不愤者提出挑战馆阁,谁知,全天下的书法同行们,竟然支持寥寥,真真的使人倍感痛心!



其实,我敢说真正的书法达到家的境界时,书写馆阁体不是件困难的事,但是,如今社会的悲哀是,自誉或他誉书法家者比比皆是,摩肩擦踵,而敢于接受馆阁挑战者是凤毛麟角,是九牛而与一毛者!



现阶段馆阁体已经结成严密的同盟,而书法界中再除去丑书者只是一个松散的群体,一致对外决计不成,彼此内斗倒是不逞多让。



建议书协,多多吸收民间的高手,淘汰那些只知道拿利益而无能,极其关键时急需而不出力者。书协如果有人能把颜柳欧赵褚体写成且能写出馆阁体者,馆阁的神话,不攻自破矣!


一笑貫长天


其实题主多虑了。现在没几个人在追捧馆阁体,真正的问题倒是以“馆阁体”为帽子扣人、批人者不少!

一、馆阁体是当时馆阁修书的定体,是官体、正体。

现在哪有人照着四库书、永乐典去学习的?谁有那些功夫、修养呢?!

如若有几个,也是幸事!自己去追求,别人为何说道、拦阻呢?!

二、夸大一点,印刷体、规范字也算馆阁体遗留。国家语言文字法强制施行,教材中用、电脑中用,也无有问题、无可替代。

学生要学习、要考试,教师要教学,公务员要写报告,社会交往都要用,不学规范字书写学什么?还有更好的吗?!

三、书法、艺术是个小圈子,你尽可自由追求,何必霸权、指责别人?

你所指责的馆阁体够格吗?是吗?

有些书法家是没文化中的有文化人、有文化中的没文化人,馆阁体的文化内涵你明白吗?

馆阁体是一个高峰,功过、好恶自由人说。

不废江河万古流!


一点清风O学生漂亮字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杜甫创作了《戏为六绝句》组诗,这一组诗歌非常鲜明的表达了部署,对于以往六朝诗歌的成败经验的看法和总结,清代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话》中这样评价杜甫的这组诗歌:

杜老七绝欲与诸家分道扬镳,故尔别开异径。独其情怀,最得诗人雅趣。

归结起来,李重华在这个评价中,对于杜甫的诗歌总的看法是他的诗歌和以往的古人大相径庭,但是又有所继承和发展,因此说杜甫的诗歌是"别开异径"的,在盛唐以及前人诗歌成就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一种别开生面的诗歌面貌,而如果我们详细的端察杜甫在他的这组诗歌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就会发现,杜甫不仅仅是从诗歌的角度来进行论证诗歌应该怎么创作,而且他的某些观点和看法,对于我们如何看待艺术发展,理解艺术家对于当时文艺环境的思考,都有很大帮助。

比如在谈到六朝的诗人庾信的诗歌时,他认为: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而谈到当时的唐初四大诗人王杨卢骆时,他又这样说: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我们都知道王杨卢骆是当时初唐时期最为著名的文学大家,人为称之为初唐四杰,他们位低而才高,官小而志气大。他们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文学史上也具有很高的地位和价值。

但是在这首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初期以及唐朝中后期对于这四位诗人的评价不是很高,以至于杜甫在某种程度上是靠写诗来为这四位诗人来辩护,包括我们前面谈到的庾信的文章和诗歌,也被当时的人所耻笑,这也是世人为他们感到不平的地方。

通过这两首诗歌,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写这组诗歌的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为了针砭时弊,告诉人们文艺在当时,应该如何发展,如何看待和评价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因此,这组诗歌实际上是渗透了杜甫对于当时文艺以及文学界一些现象的思考。

在杜甫的这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的某种潜在的人格特质,即他们对于当前的现状永远处在一种不满足的状态,对于当前社会氛围和文化语境下的某些弊端,总有着非常敏感的嗅觉和警惕性,如果不是这份敏感,那么也就不会有杜甫对于当时诗歌评价风气的这种批评了。

所以,每一个文艺现象,以及每一个非常显著的文化现象背后,总是有比较深刻的社会原因的,而当某个艺术家将这一个观点提出来,或者说明确的表达自己的喜恶之情时,实际上这是渗透了这个艺术家对于自身社会所存在问题的反思和批判。

也正是如此,馆阁体在当今书法评价的话语系中,呈现出来一种非常两极化的现状。

我说的这种两极化,主要是针对于以往和现在,以及当前的主流话语和底层的民众认识,这两种不同维度之间的一个分离和矛盾上。

我们都知道,馆阁体,它诞生的历史背景,是当时的科举制度以及当时封建帝国统治的要求,在那种环境下,那些官僚和考生必须掌握这种文字书写能力。

从根本上来说,馆阁体是一种实用性的手写印刷体,他的存在只是为了更加公平,或者说更有效率的处理个各种事物和应付考试,它是一种标准的应用性书体,在实用性上是无可挑剔的,所以当把它作为一种书法艺术来看待的时候,实际上它的艺术性就被夸大了,而它的实用性就被缩小了,而当我们把它还原到一个真实的历史语境中,就会发现他的艺术性是次要的,而它的实用性是第一位的。

所以,近现代的一些艺术史论家、书法家、艺术评论家们,在接受了西方文艺理念的情况下,认为馆阁体从艺术上来讲,它束缚了当时社会文人以及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是一种较低级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面貌,是不值得提倡的。

所以,当这种语境或者说这种观念被建立起来之后,如何对这种观念和这种语境进行反制,以期望它投射到现实中的艺术创作中,就成为了很多艺术家所思考的问题。

而当馆阁体被打成异端,认为是不良艺术表现的情况下反馆阁体的行为就成为了一种潮流共识和一种我们理所当然的“正确”。

所以我们会看到当代的艺术在西方的文艺理念影响下,出现了多种艺术变种,尤其是书法,产生了诸多行为怪诞,形式多样而又吸引人眼球的杂耍式的书法形式、一些普通大众看起来非常丑陋无比的艺术表演。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在馆阁体批判潮流中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实践和遵从。

但这种“正确”只是在西方文艺理念下成立,它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馆阁体这一书体形成的历史背景,所以它是片面孤立的去看待馆阁体这一艺术的,而没有看到当时馆阁体所存在的历史状况和他的真实处境。

上述的这些种种看似丑怪的现象无法为大众所接受,而大众又无法真正的了解这种怪诞艺术行为背后所隐含的真正意图。两种艺术氛围所形成的鸿沟,就造成了两种观点尖锐的对立,一方面,有些人认为馆阁体是非常好的艺术代表,它美观大方,工整典雅,另外一些人就认为馆阁体极致追求美感的艺术形式才是最丑陋的艺术。而走在它反面,怪诞和追求个性化,,才是艺术美的极致体现,这就造成了两种艺术审美上的偏差和分离。

因此,在涉及到评价馆阁体的问题上,很多人就会提出许许多多不同的意见,或者是看法,我认为这些意见和看法都有他们有道理的地方,但是最为根本的一点就是,不管你是对馆阁体持有什么样的态度或者是观点,我们都要把馆阁体这一书体还原到最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去看一看它在历史上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然后我们再来决定每个人对于这一书体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即便是很多人所采用的态度并不是你所认同,或者说你所认可的,但艺术的发展就是这样,他它要包容和接纳各种各样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样艺术才能够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以某一种种艺术成就,或者说以某一种艺术美感所形成的艺术正统作为绝对正确的存在,都不是最好的艺术发展环境。

馆阁体真正应该被批判的,并不是它的艺术价值的高低,也不是他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艺术创造性的束缚和发展,而是这种书体背后所隐含着一个非常令人害怕的艺术逻辑,也就是说,它要在艺术创作的领域中,树立起一个正统,树立起一个典范,所有人都不能违抗,必须做到一致。

如果说从实用性的角度,包括当时官员的文书书写以及科举考试所采用的标准书写字体来说,采用馆阁体这一形式和规定,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你一旦把它带到艺术创作,甚至上升到艺术的角度,再对艺术的创作进行这样条条框框的限制,那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把艺术所应该拥有的自由的创作氛围抹杀掉了。

所以后来不管是大众对于馆阁体是完全支持的态度还是完全反对的态度。这两种态度都是馆阁体这一书体缺点上的延伸和发展,对于任何一件事物,我们都不可能非常肯定的确认它的性质到底是什么,而是要努力的分清楚,在这一问题的评价过程中,它所涉及到的各个层面和各个含义之间,他们应该拥有的一种逻辑层次关系,这样才能够触碰问题的本质和问题的要害。


松风阁书法日讲


无知,麻木,缺乏艺术情怀,美育教育的缺失,长期接触电脑字和印刷体的影响,加之田大郎、田二郎营销团队的推波逐浪。


国画家网


我也发一幅馆阁体供大家欣赏








愤怒的石头180


馆阁体近于标准化的现代印刷体,有人喜欢如喜欢美术字一样,本也正常。但有人大加追棒,愚以为根源有三。一是现代书法家功底不实却一味追求涩拙怪狂,审美趣味远离大众,致物极必反;二是现代学校教育还未真正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深度趣味,标准化的美育教学很易契入标准化的馆阁字体;三是现代社会讲到底是个充斥标准的时代,“一流企业做标准”,这种程式化标准化的社会体制很易催生标准化的心理与审美愉悦,所以庞中华二田之流近于馆阁的书体能广泛流行,诚不足怪也!

仅是一得之见,不喜可喷。上一张近作。



暨阳人也


是因为人们对现在书法界乱象深恶痛绝,大量的书法家们表演着丑书、乱书、吼书、射书、巨幅杂耍书,使人目不暇接,同时这些大师们的书法挑战了大众的传统审美标准,所以人们都更喜欢规范的传统书法,比如楷书的欧颜柳赵书体,难道欧颜柳赵的楷书书体都是馆阁体吗?如果是,那这样的馆阁体又有什么不好呢?

本人习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