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太行深处有座美丽乡村,有罕见的川寨和红土地,堪比郭亮村!


石巷深深,这是独属于太行山余脉的淳厚质朴,地处邢台市沙河的王硇村历经六百余年的风雨沧桑,仍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民俗特色,当车子停靠在村口的空地时,岁月的沧桑感扑面而来,吸引着人们不断前往一探究竟。

华夏民族本就是同根同源,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著名的远途人口迁移不过寥寥数词,谁能想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竟是由富庶的“天府之国”迁徙而来呢。

据王硇村碑石记载,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将都城由南京迁往北京,四川省成都府两岗村的王得才负责押运建造紫禁城的黄纲,却不曾想大部队行至邯郸时遭土匪抢劫,黄纲丢失。为了躲避朝廷的诘难,王家人决定铤而走险逃至太行山深处的王硇村,并在这里休养生息、安营扎寨,也缔造了堪称珍品的王硇村。


人们常说,当这个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太行山的领秀孕育了无数个独具特色的古村落,然而这些古村落却在斗转星移的岁月里失了本真,大多朝着现代化村落迈进。眼前的王硇村犹如一位耄耋老人,一草一木,一石一瓦,固守着24代王家人朴素的乐业梦想。

王硇村是河北省著名的传统古村落,与英谈村齐名,很多人对王硇村的村史略知一二,但却不甚精通,那么最好先在村史馆,也就是王硇村传统文化陈列馆深入了解王硇村的建筑特色、历史文化,游览村庄时体验也会更加深刻。

​走进院内,地面均由硕大的红石板铺就而成,房屋的墙体则是用大小不一的石头一层一层垒起来的,这种房屋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石头搭建的屋顶与墙面的厚度大,热气与寒气不易穿透,舒适度非常高。

自古以来,我国便有市井与高雅文化之分,王硇村地处太行山腹地,却兼有市井与高雅文化之精华,仔细观察村落人家的房檐门窗,许多精美别致的石刻雕花仍旧熠熠生辉,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勤劳干练的王家人自从落户王硇村后,便在这里劈坡造田,开山凿石,并将四川成都的建筑特色与当地风俗习惯融为一体,既有北方建筑的力量之美,兼有南方青瓦覆面的精致秀气。

青山有幸埋忠骨,太行脊梁忠魂筑。抗战时期,王硇村是沙河县抗日政府驻地,朱德、刘伯承、邓小平等众多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指挥抗战,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的英姿,至今村子里还保留有抗日县政府、抗日独立营等旧址,是王硇村人厚重脊梁的有力证明。

王硇村先人在建筑方面深厚的造诣对于抗日也产生了有利影响。王硇村面积不算大,不同于南方古村落横平竖直的构建格局,王硇村没有一条笔直的街道,目的就是为了让不懂地形的来犯者不知所措。除此之外,先民还睿智地建设了防盗窗、瞭望房等,易守难攻,着实令人钦佩。


生于1884年的王树堂就是代表之一,东瀛留学归国后的王树堂先后任辽宁省警务要员,大名府和沙河警察所长等职务,当地老百姓为了感谢王树堂对一方治安的管理,联名送来号称“半朝銮驾”的表彰用品,可见其造福百姓的功绩之高。

王硇村另一建筑特色为东南缺、伸缩巷,代表了王硇人义字当头、谦虚有礼的儒家思想。六百年来,先人一直以忠孝礼仪教导后人,形成了尊师重道。忠厚尚学的文化氛围,并为国家培养了诸多有志之士。

进入王家老宅,院子宽敞明亮,正前方是一座二层红色石楼,上下共有八间房,每个房门前悬挂着略显陈旧的红灯笼,经过修缮的宅院再现了王家宅院的宏伟精美。

回望一张张陈旧模糊的老照片,六百多年的热血岁月犹如史诗般呈现于眼前,厚重的历史文化以古石楼为载体,摩挲着凹凸不平的石墙,仿佛看到了先人们奋力拼凿家园的画面,浮躁的内心瞬间平静如春风……(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落榜进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