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讀破萬卷書,滿腹經綸,仍然衣不果腹,這個觀點能成立嗎?

朽木頭83360323


呵呵,罈子裡經常看到這樣幾千年前就有人用實際行動回答過的問題,忍不住要再講一遍,這個人就是蘇秦。蘇秦是鬼谷子的學生,學成後走上社會,連份象樣的工作都找不到,混得連飯都吃不飽。回到家裡,遭到家人的嘲笑,到這個地步,就跟題主所出的題目一樣,似乎讀書真的無用,但蘇秦心有不甘,重新發奮讀書,累了就用錐子扎大腿,一番苦讀之後,重新出發,開初仍然是處處碰壁,不過這次他長了個心眼,此地不用爺,自有用爺去,挨家挨戶的去推銷自己的理論,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人被他的理論說服,並由此及彼,形成了聯盟,這就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合縱″理論和抗秦聯盟,蘇秦也因此執掌六國的相印,成為當時天下第一的牛人。蘇秦的故事起碼說明兩個道理,其一,讀書能夠掌握知識,但知識不會運用既便滿服經綸,最多做個照本宣科的教書匠,不然真的成為連碗飯都混不到的呆子。其二,既便你掌握了運用知識的本領,你還得找到需要你這本領的地方和時機,不然還是白搭。所以掌握知識需要讀書,運用知識需要智慧,智慧不是讀出來的,而是悟出來的。有了智慧,還需要讓其生根發芽的土壤,把這幾者結合起來,才會迎來開掛的人生。因此,讀書是這一切的開端,這書可以是紙質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如果只停留在學上,你可能覺得百無一用是書生,如果你活學活用,立足實際,它可以使你決勝千里。


梅里一了


我是登雲日記。

有人讀破萬卷書,滿腹經綸,仍然衣不裹腹,這種現象及觀點在社會上的確有存在,但大部分學習好的人生活質量很高。但要辯證的看待這個問題,不能就此說讀書無用論。

我有一個同學,上學時成績都很好,而且口才也很好,出口成章,引經據典,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但畢業踏入社會後,並沒有像在學校表現的那樣活躍,在工作單位也不是很積極,也不喜歡工作,後來就辭職回家待著,一直不上班,啃老,父母幫找的工作也不去,讓他去擺攤也不去,就在家待著,時間長了,跟這個社會就脫結了,成為了一個廢人!

為什麼會這樣?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1,在學校不管學習多好,踏入社會都要學以致用。不去用是沒有用的,等於白學。

2,不能死讀書,讀死書。要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

3,社會才是大學校,更得認真學習。要幹一行愛一行,那樣才行。不能像小孩過家家,光裝裝樣不行。

以上只是我的個人觀點,請批評指正。



登雲日記


我很贊同,我本身就是這樣子的,不敢說讀書破萬卷,但一有時間就會讀書,以前沒有書可讀,因為沒錢買書,只要是有文字的東西就讀,所以書讀的很雜。雖然上學的時候,學習成績很好,可以說是名列前茅,可是高中畢業後,卻又不能直接高考,回鄉村勞動,幾年後才灰復高考,雖然參加了高考,也榜上有名,但當然需要德智體都合格,由於我身體的原因沒能走進大學之門。和張鐵生是一個縣的,但張鐵生真是個人才。我什麼都不是,雖然還不是太窮困,也算一事無成,其實,讀書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愛好,一種性趣。讀書破萬卷未必都能成功。


用戶4601003288480


什麼是人才——德才識。“德”指的是道德,即思想品行要好;“才”指的是才能,即能夠適應和處理社會上各種人事關係;“識”指的是知識,即你所能學到並掌握了的理論和實踐知識。三者缺一不可。類似於早期的“又紅又專”。

如果一個人儘管書本背的滾瓜爛熟,並能說出“茴香豆”的”茴”字的四種寫法,進入大社會,對分配的工作不上心(德差),不能融入大團隊(才能不足),僅僅以“名牌大學”生或者博士類等頭銜(知識結構)自詡,於你承擔的責任又有何用?

歷史上,帶兵的趙括算一個,馬謖算一個。文人楊修算一個,晁錯算一個。近代的康有為、張國燾等等。不僅僅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這麼簡單的個人事,簡直就是正義事業的掘墓人!


YangliyingDTT


自古以來就有不少的書呆子,雖然讀了很多書,但是看不透這個社會的玄機,只想直中存,不願曲中求。

在他們身上,知識起了負面作用,古有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今有甘願流浪的沈巍大師。他們都有一顆純真的心,但在這個骯髒的世界尋不到他們的安生之處。

其實說白了,人生在世書不一定要讀的太多,書是為自己的行為服務的,但人的行為不能受書本的束縛,所以古人說,盡信其書不如無!





泰山0316171918


有的,但不至於衣不裹腹吧!這就是把學習與做人嚴重的對立割裂的結果了。做人與學習應該是同等重要的命題,甚至做人要擺在首要位置。現實中,一個學識不高,基本沒文憑的人,表面看比一些高材生混得好,活得好,主要就是在做人方面有過人之處。那些滿腹經綸,書讀五車,才高八斗的人的確是人才,如果至今還有不盡人意的人,這種就適合科研、學術研究、重大課題調研等方面的工作,由國家福利袒護他,他還可以發揮不迎意,不拍馬,重事實,重規律等的特點,弄出點小成績的吧!但真的建議:功名利祿是一時,說話做人是一生!做事創業好的品德,恰如其分的言語是事業的基礎,這個世間才高識多的人多了去了,但才高德高的人很少,退一步說我還真喜歡與德好才一般的人相處共事…


用戶41996909032


四十多年前我看一本書,書名是曹雪芹,有200頁,內容是探究曹雪芹的生世。曹雪芹主上是江寧織造,家勢貴盛,後其父因罪抄家,家道衰落。他是正白旗人,回到北京,在西郊居住。乾隆年間,他也算是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學歷算貢生吧,可文學造詣不是泰斗,也夠翹楚。在寫著石頭記時,已是生活困苦,雖沒到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程度,也是飽一頓,飢一餐。但他性傲,不與他人為伍,靠賣畫為生。在靠人接濟的囧境中,用十多年寫成了紅樓夢。後來,夫人也走了,孩子也死了,他傷感而逝。曹雪芹可能是才高八斗又窮困潦倒的典型了。生前,他肯定沒有想到,他的紅樓夢,能一夢不朽,成為四大歷史名著,光耀萬年。像他這樣生前有才又不得志,生活過得水深火熱,一生終無成就的人很多。曹雪芹算幸運的,他把自己才學優勢發揮到極致,五易其稿,打磨了一部萬世精品,終讓世代後人記住了史上有一位建造紅樓的大師。


人心厚道


這句話看放在什麼年代去說,如果放在解放!前,尤其封建社會,的確說得過去。例如,人稱詩聖的杜甫,在那“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歲月。杜甫大聲疾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何用。杜甫滿腹經倫,照樣過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樣子。范進中舉前,不知道餓暈過多少回,被老丈人胡屠戶罵得狗血噴頭,孔乙己更不用說了,一生貧困潦倒。曹雪芹,飽讀詩書,寫下了文學鉅著《紅樓夢》晚年不也餓死在北京西郊的窩棚裡嗎?究其原因,這都是社會制度造成的。

雄雞一唱天下明,百姓安居樂業的今天,如1果再出現這種現象,真令人可笑,可悲。國家提出,萬民創業,大眾創新的大好時代,人人都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只要肯下力氣,腳踏實地,不好高騖遠,擺正自己的位置,找準自己的方向,發揮自己的特長,肯定不會出現上述現象別說滿腹經倫,就是有一技之長,也有用武之地。


步蘭香407


讀書是為了學以致用!

如果讀書只是為了興趣釋然,而不去工作·勞動,整天抱著書本看熱鬧,那不衣不遮體食不果腹才怪呢!

讀書的目的是學習知識,進而用於實踐,造福人類。讀好書是為了更好的工作,幹工作是有薪酬的,怎麼會食不果腹呢?特別現在社會發展那麼快,是高科技時代,沒有文化知識是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的。

可是,如果只是死讀書·讀死書,不去工作,那麼,讀書又有什麼用呢?還不如揀破爛的文盲!既是揀破爛也不至於食不果腹。

至於讀書破萬卷,滿腹經綸,卻是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回答只一個字——懶!


小水滴213269177


我們的孔聖人就是一個活脫脫的例子,讀書不能等同於賺錢。讀書可以明智,讓自己看事情更明晰更理性。

就目前社會情況來看,社會已經進入了資本時代,賺錢多少主要看你有多少金錢資本了,而不是知識!

但是賺大錢的一定是具備豐富的知識或者過人智慧的!

多讀書讀活書,活學活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