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你是通過什麼來了解中國古典四大名著、評書還是小人書?

阿哥有話說


童年時我們能看得懂的也只有連環畫,對連環畫十分喜歡,收集了一箱。五年級時看到一本《水滸傳》連環畫,當時家裡恰巧有一本小說版的《水滸傳》,就拿來跟連環畫對比著看,當時《水滸傳》小說版是繁體字,不懂的就靠猜,十之八九還是猜對了的。就這樣五年級時就看完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

《西遊記》是初中畢業後看完的,當時的文化生活比較貪泛,我就將書中看到的故事講給小夥伴們聽,結果每天晚上我們家就聚集著一群人,來聽我講故事。受到小夥伴們極大的擁戴。

後來我就將四大名著買齊全了,看完了《三國演義》,《紅樓夢》。再將《水滸傳》,《西遊記》重新看了一遍。要說我養成看書的習慣,就是從五年級時看的第一本小說《水滸傳》時養成的,上初中時幾乎看完了當時的一些紅色經典,不過那時候是就偷看的,因為有些書在當時被打成是毒草。

要說是怎樣接觸到四大名著,那就是從連環畫開始了!











天馬行空21428297332


作為80後的我們,那是還是物質很匱乏的年代,加上我是農村孩子,那時家裡條件也非常一般。所以瞭解四大名著就是靠小人書,而且自己家沒有,有時去親戚朋友家看到了就非常喜歡,愛不釋手的看,看不完不回家的那種,有時親戚看見了不好意思就把它送給我。這樣我的目的就達到了。後來慢慢有了廣播評書,還是每天準時守候在收音機旁。再後來大了就有機會看到書店的圖書還有電視劇。隨著時間的變化也反應出來了社會的進步。我們瞭解四大名著也有了更多的渠道。


任之初8


我小時候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時城裡生活水平普遍很低,國家的工業產品急缺,連無線電收音機都是奢飾品,極個別家庭才有一臺,聽廣播很難得。播出的傳統評書也很少。瞭解歷史名著都是從小人書開始的,因為名著買不起,加上認識字不多,大了以後就想辦法看名著了。好在文革開始了,掃四舊,不少文人家中都毀書,丟書,我就在那時偷偷藏起來一些國內外名著唐詩,整個文革期間的業餘時間都在看書中尋找樂趣豐富知識,經常給院裡的小朋友,同班同學講故事,為此還被別人舉報給學校工宣隊,做檢查……


手機用戶張和新


我是黑龍江農村出生,從小文化生活單調,(不能說沒有)但是,四大名著卻接觸較早,其中《三國演義》還是那種由右及左豎行印刷的繁體字版本,而且每頁紙都是雙層邊緣連接的黃色紙,翻閱要小心翼翼的,絕對不能手指蘸口水去翻書的,很容易把書弄髒弄壞的。我父親是一名老師,我也不知道這書父親是從何而得,反正一套是幾冊裝在一個類似於現在可摺疊的油布一樣東西包起來。然後是《水滸傳》記得當時看的是叫《水滸全傳》,上中下三冊,卷首有毛主席批宋江是投降派的浯錄,半文言文。這現在知道是建國後出版的所謂“去其糟 粕"有許多裁減的版本。至於《西遊記》,《紅樓夢》也是稍晚一些才看到,因為識字有限,讀的很吃力,所以只能瞭解大概故事情節,甚至給別人講起來把人名說錯的也經常有,鬧了不少笑話。上初中後也不務正業的還讀巜三國演義》、《水滸傳》《儒林外史》《東周列國志》巜鬼狐傳》(聊齋志異》等等,也算“愽覽群書"了。只是這些書都是借來的,沒有一本屬於我,書的扉葉都有書主的名字,還有書主寫的警示語,有一套是這樣寫的:有人借書觀,爰惜最當先。看完還原主,切莫胡亂傳!如果有閒遐,這些書,有的還可能再讀吧,雖然我不是吃文化飯的,但讀書,總歸沒壞處,開卷有益嘛。


老辛52366157


我的童年在一個窮鄉僻壤的山村度過的,除了在一個小山村上學外,基本上接觸不了外面。那時,什麼媒界也沒有,沒電話、沒報紙、沒收音機、沒任何圖書、更沒有手機電腦。一個小居民組只有三十多戶人家,近二百人,大多都不識字,只有我父親是個五十年代的高小畢業生,算是個大知識分子。我爺爺讀過兩年私塾,是個手藝人,為人豪氣健談,四大名著我接觸最早的就是我爺爺講故事給我聽而得,爺爺給我講了桃園三結義、講了周瑜打黃蓋、講了千里走單騎、講了宋江梁山一百零八將、講了豹子頭林沖、講了武松打武等。那時只感覺好玩,這些人好了不起,但不知是《三國演義》與《水滸傳》中的故事。後來,在夏天乘涼的夜晚,我每每纏著父親講故事給我聽,父親就講了孫悟空大鬧天空、講了三打白骨精等故事,後來才知道是《西遊記》中的故事。而《紅樓夢》是我上了師範後才真正讀到。那時,離村裡很遠的鎮上的新華書店有這些名著的小人書,但我這農村孩子,上學一元五角錢的書費都拖到半學期(前半學期因沒錢交學費而沒有課本)後才能從養的雞下蛋,每枚雞蛋換五分錢,慢慢積夠才能交上,那有錢去買小人書呢。我的真正讀書、讀名著是從上大學後才開始的。


江山玲秀


生長在偏遠農村,小時候能看到的書不多。小鎮上有一個小書鋪,但能買得起的就只有三、四毛錢一本的白描畫小人書。

有整套的四大名著的小人書,買一套得二十幾元錢,一般農家孩子是買不起的。

好在書鋪可借書看,出幾分錢,可以坐在那兒小凳子上借書看。我家離小鎮不遠,我經常到那兒去看書。

那些連環畫編寫得很吸引人,情節生動,白描畫很逼真,文字簡練,一下就把我們吸引住了,所以看了上一本就急著再想看下一本,欲罷不能。有時忘了回家吃飯,都是父母找來了,才依依不捨的回家。

我對四大名著的認識,完全是從看小人書開始的。還攢錢買過幾套連環畫,三國演義一套,是我用二個多月時間收集廢品,一分一分的攢夠二十四元錢買的。

一套水滸是舅舅給我買的,一套西遊記,是爺爺在我當上少先隊大隊長後給買的,說是獎勵。

紅樓夢沒有買,我不太喜歡看。那些書,成了我家小小圖書室的家底。我經常在家閱讀這些小人書,還有聲有色的講故事給鄰居們聽。

後來,我發明了一個辦法,就是把連環畫上的圖,一頁頁的用毛筆描在小玻璃片上。用幾節電池和一個聚光燈泡製成一隻小幻燈機,用那些自制的幻燈片放幻燈。

當時農村根本沒有放電影的,我這土幻燈放映在白牆上很清晰。夏天的晚上大家在在院子中乘涼,所以很多大人小孩都來看。

我放一張幻燈片,就口頭講解內容,有色有色的講解,再配上我精心製作的幻燈片,真的很吸引人。

一天接一天的放映,來看的人越來越多,附近好幾個生產隊的大人小孩都來看。一套水滸,就得放好幾個星期的幻燈。

我父母也很支持我,出錢給我買電池。四節電池要一元錢,得在隊裡幹二天的活,也是一筆不小的錢。

我對文學的喜歡,對四大名著的瞭解,就是從看小人書開始的。而講故事的能力,也是從講這些小人書故事開始的。

到四年級以後,就喜歡看長篇小說了,對照著以前的小人書,對四大名著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瀛島青松


記得70年代文革期間,四大名著被列為禁書,我正在插隊,東拼西湊借來偷閱。那時記憶好,西遊記、水滸傳相對簡單,可以背誦如流,從而人際關係很好,農村的男女老少,包括知青,常常邀我給他們說書。紅樓夢為禁書中的禁書,還是偷閱完了。偷看時感到很恥辱,尤其是王熙鳳戲賈瑞那段,看看就不想看了,誘惑力驅使,那段居然重複看了五六遍。三國演義應當是最深奧,情節最複雜,人物最多,且計謀最實用的了,致使我無法背誦,但一段段講給大家聽,也算得心應手。那時候只知道情節,之後慢慢的領悟到每部書的真正含義。


覺醒207580216


在我童年時,是個文化"匱乏"時期。這40多年前,那場史無前例的十年動亂(浩劫)!就根本無書讀(看),是無法念書(上學)!這個有大學文化可以說是不多,這100個人大約有六個就是奇蹟!這個有了大學生!這是1977年恢復高考。這不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這真不知道到什麼時候呢?再後來就是十年,九年的義務教育!……在那時候!這基本都是歌頌偉大的祖國,歌頌偉大領袖毛主席和英雄人物的文化題材!這四大名著、和武俠小說是80年代後東西!這個60後、70後都知道。在這裡我非常感謝小編,和頭條的朋友們和親們!謝謝


學無止境sun


第一次接觸四大名著是在小學的時候,去大舅家堂哥送的一本帶有拼音,全書只有300多頁的兒童版《三國演義》,全書基本略寫,就知道三個國家劉備是好人,曹操跟孫權是壞人,但是隻有一幕講的很細,我記得很清楚是趙子龍七進七出救出劉阿斗,那時候就感覺趙雲是個大英雄,後來常常跟小朋友玩鬧打鬥的時候把自己當成趙子龍,還給自己編了一個響亮的口號“子龍附體”喊完感覺自己一下充滿能量,起來繼續打鬥。

後來隨著年紀的增長,陸陸續續的讀完了四大名著。而那本啟蒙讀物現在還在家放著,經過歲月的沉澱變得厚厚!


晉北家人


讀小學時,集市上經常有江湖藝人來這裡說評書、唱大鼓。每天放學必經過這個農村集市,因此時常偷偷躲在人群背後來這裡聽書。為啥躲起來呢?因為學校裡的幾位老師也喜歡來這裡聽書,我們怕被老師發現,只好躲到人群后面。最喜歡聽一位老藝人說唱的《水滸傳》和《三國演義》,老藝人敲動鼓板,咿咿呀呀唱著:“各位客官,順著大道看哪,那邊來了一位好漢。這好漢身長八尺,腰挎朴刀……”“吾乃燕人張翼德,對面來將何人?速速報上名來。”時間長了,我竟也學到了不少唱詞,回到家裡將臉盆反扣地上,模仿著藝人的口吻:“說書不說書,先做四句詩。詩曰‘萬歲皇爺爬牆頭,文武百官去偷牛。老公爹睡覺蹬了兒媳婦的腳,兒子砸爛他老爹的頭。’”現在想來,不倫不類,啼笑皆非,可那時卻聽得津津有味。後來讀師範,每次表演節目,我都選擇說唱評書或大鼓,不過唱詞是我改動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