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元朝的皇帝拥有过传国玉玺(缺角和氏璧)吗?

丛雷123456


“传国玉玺”,最先叫“和氏璧”,相信大家对它的传说早已经耳熟能详了,小编就不浪费大家时间了

我们先来看一下它的特点

第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打造成传国玉玺,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

第二,西汉末年,王莽篡权,问孝元太后(皇帝太小,由太后掌管)要时,被孝元太后砸在地上,缺了个角,用黄金补上,也就成了“金镶玉”

第三,公元220年,汉献帝禅让曹丕后,在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

第四,东晋时期,后赵灭前赵,石勒在玉玺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一直到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后,神秘失踪

“传国玉玺”象征着天命所归,正统传承,意义无可替代

但宋徽宗在位时,曾增刻印玺十方

那么问题来了,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众所周知,除了“传国玉玺”,其实“天子玺”“皇后玺”等(这些玉玺,自古就有,并不在增刻之列)各种各样代表权利的玉玺很多,也就是说,“传国玉玺”最主要的是其象征意义,并没有多大实际作用

宋朝,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本来皇位来历不正,再加上赵光义烛影斧声,更加确定了赵氏江山并非正统

如果这个时候宋徽宗或是之前的几位能拿的出真的“传国玉玺”,那也就可以告诉天下人自己才会真正的“天命所归”,可是他没有(他也不敢骗人,宋朝的文人太厉害了),所以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减弱大众对“传国玉玺”的迷信

宋朝都没有,元朝这么会有?

有记载称,公元1294年忽必烈死后,“传国玉玺”忽然出现,而且在市场上叫卖,被权相伯颜买了,之后将收缴的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后来明朝建立,被带回漠北

我就想知道,一个外来入侵王朝,难道不想延长国祚?不想让自己的统治更加的安稳?而且“上纽交五龙”,把“五龙”磨平?这人脑子有泡吗?

所以小编深刻怀疑“磨平”,与宋徽宗的“加刻”是同一种目的



  • 如果觉得小编说的有道理,就关注转发一下呗

  • 如果觉得小编说的没道理,就留言讨论一下呗


飞哥讲历史


简单介绍传国玉玺的来历,在战国时期楚人卞和在自家地里耕田时发现了这块巨大的玉,这块玉应属天外来客一一陨石,因为后来方圆并没有玉产生,这块玉当时称“和氏璧"。为了献这块玉,卞和损失惨重,被砍去了双足。围绕这块玉,在当时发生了很多故事,如完璧归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将相和等等。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命李斯在玉上刻了八个篆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表示秦始皇是受上天的旨意,统一全国,从此玉玺成为正宗皇权的象征。此为玉玺的第一个特征。

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向其姑妈王太后索要玉玺,王太后很生气,将玉玺摔向地面,摔碎了一个角。王莽命人用黄金把角补上,箍筋绑上,称为金镶玉。此为玉玺的第二个特征。

到了三国鼎立时期,曹魏的皇帝曹丕逼汉献帝禅位,曹丕命人在玉玺的侧面刻上了“大魏受汉传国玉玺"八个字。表示自己没有夺天下,天下是禅位得来的,此为玉玺的第三个特征。

到了后赵石勒得到玉玺后,又在另一侧面刻了"天命石氏"四个字。此为玉玺的第四个特征。

后来的后唐皇帝李从珂被围攻,宁死不屈,抱着玉玺与玄武楼一起点火自焚,从此玉玺不见了踪迹。

但历代王朝的皇帝从没有忘记玉玺,一直在寻找,宋元明清一直在找,但找来的都是赝品,都是后人伪造的。

也就是说从大宋开始,已没有了真传国玉玺的消息。传国玉玺如还在人世间,应静静的趟在某一个角落,它已蒙尘了上千年。

至于说元朝有玉玺,那是元朝自己造的玉玺。朱元璋在吊打蒙元时,也曾对玉玺的下落分外留心,得到过几枚玉玺,经鉴定都是假得,所以肯定的说元朝没有得到过缺角的"金镶玉"。如有缺角,那也是元朝人自己摔的。


书华36


和氏璧雕成的玉玺早在唐朝未🌂年以丢失啦。玺上刻着,授命于天,即授永昌,是权力和皇权的历史鉴证,为历朝历代争夺的珍宝,秦始皇统一中华时就拥有了玉玺,到西汉未年,王莽篡汉改朝换代时,要从其女皇后手中夺玺,被皇后掷于地上,碰坏了一个角,后工匠有镶上了一块金,到东汉末年有转展到了孙策手中,被各朝历代,星星相传。到唐未时由于朱温害死了大唐未帝,国传玉玺就此消失的无影无踪,以后的历朝历代,也多以美玉为介制成大印,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玉玺只是一种形势上的义意,蒙古人崇尚武力,有无玉玺,都可以已强大劲爆的武力横扫世界。也许他们可以用一个狗头惑猪头制成大印,永使于世。


94310417小云


历史上真正的传国玉玺是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下令用“和氏璧”所镌而成,为始皇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玉玺正面刻有丞相李斯手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象征。

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希望得到传国玉玺,以此彰显自己为“天命所授”的正统性。

根据史料记载,传国玉玺一直传到十六国时期,东晋、燕、后秦都宣称得到了传国玉玺,并且都坚持认为是真的。其中东晋这一块传到了后唐,后唐灭亡后又传到宋,宋灭后又传到元,直到元朝灭亡,元顺帝在逃跑时又将玉玺带到北元,自此传国玉玺下落不明,再未出现。

明朝建立后,同样为了皇权合法性而苦寻传国玉玺,可惜未得真品。到了清朝,依然没有寻获,以至于到了袁世凯称帝时,还对传国玉玺念念不忘,逼迫隆玉皇太后交出玉玺,隆玉无奈,只能告知明、清两朝均没有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作为封建皇权的象征,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传国玉玺相争的背后意味着改朝换代、皇权更迭,最终受苦受难的永远是老百姓!如若统治者能够励精图治、一心为民,让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又何须传国玉玺来证明皇权的合法性?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是古往今来又有多少帝王切实领悟过呢?



悠悠华夏五千载


近世的话,用这个宋以后一个能长期存世的版本都没有的东西来记录历史,还是挺难的,记录历史发明史还可以。

唐以后在历史中被称为传国玺的玉印,大约有这几个版本:

1、唐末宫廷版:这个版本是朱全忠受唐朝禅让时所使用的。后梁灭亡前夕,梁宫侍臣带着传国玺投奔后唐。

2、后唐魏州版:917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在魏州当晋王、尚书令的时候,手里还没有传国玺。这时来了一个叫传真的和尚,说他师父在三十多年前黄巢进长安的时候得到了传国玺,现在献给晋王。魏州版的印文是“受命于天,子孙宝之”,这是和之前的版本都不一样的创新之处。

3、前蜀成都版:据说,唐末大宦官田令孜晚年入蜀避难时,曾经盗取唐朝的传国玺,埋在自己屋子里。到了军阀王建建立蜀国,田令孜的房子归了新朝宦官,玉玺被挖出献上,成了蜀国的祥瑞。吊诡的是,王建本人随唐僖宗去汉中时曾负责保管传国玺,还背过它。此后不见记载。前蜀被后唐攻灭时,此玺若还在蜀宫,应归于后唐了。936年,后唐被石敬瑭攻灭,末帝李从珂自焚,据说就带着传国玺。后唐所搜集的这些版本此后都消失了。

4、后晋受命宝版:这个版本最初不是作为伪传国玺而制作的,而是模仿唐初新造的“受命宝”而自制的。契丹灭后晋后把它拿走,长期当成真的传国玺来宣扬,给北宋看了一个大笑话……辽朝末年,遗失于桑乾河上。

5、北宋咸阳版:与辽相反,北宋王朝不再追求传国玺,各帝即位后都新造属于自己的受命宝,死后陪葬。这个版本是宋哲宗绍圣年间一个咸阳人造房子的时候从地理挖出来的。当时蔡京、邢恕等人力主为真,朝廷也举行受宝大典,改元元符。但徽宗即位后,就弃而不用,又制作了自己的受命宝,这个版本也消失了。可以看到宋人虽然仍重视印玺的政治含义,但对传国玺神话已经退烧了。

6、元大都版:元世祖死后,虽然故太子真金之子铁穆耳已封为皇太孙,但继嗣一事仍存疑问。在外带兵的铁穆耳从和林赶回上都的途中,一个汉官向太子妃报告,木华黎后裔家道中落,准备把他们家之前得到的玉玺卖掉,这个玉玺被鉴定为传国玺……于是这个传国玺就在铁穆耳的登基仪式上露了一次脸儿,之后又不见记载了。这里要惊叹一下蒙古人的“朴质”,试想一下,开国元勋在家里私藏传国玉玺一百年……细思恐极。

7、明初草原版:成宗铁穆耳所得的这枚“传国玺”,虽然只在正式场合出场一次,但在蒙古人的政治文化里留下了一定的影响,把中原的玉玺崇拜感染给他们了。在蒙古史著中,奸臣朱哥谋朝篡位,元顺帝逃出大都时就带着玉玺。此后朱元璋惦记着传国玺,蒙古酋长如马哈木、孛来等人也常用传国玺来调戏明廷,也先甚至宣布自己得了传国玺,要继承大元正统了。在明朝的官书实录里,明廷对北元方面“我们要献上传国玺”的示好都是冷淡表示兴趣不大,不过实际可能不是这样。李贤《天顺日录》云:

天顺初,虏酋孛来近边求食,传闻宝玺在其处,石亨欲领兵巡边,乘机取之。上曰:「何如?」贤曰:「景泰以来,连年水旱灾伤,府库空虚,军民疲困已极。陛下初复位,正宜与之休息。况酋虏虽近边,不曾侵犯,今无故举兵伐之,恐不可。若宝玺乃秦皇所造、李斯所篆,亡国之物,不足为贵。」上曰:「卿所见极是,莫若只遣通事赉赏赐以与之。」贤曰:「圣虑如此,庶几允当。」明日,召亨曰:「且未可举兵,先遣通事探其逆顺,俟其回报处置。」亨意方止。

皇帝和武将对传国玺还颇感兴趣,而服膺理学的士大夫则将传国玺视为短命秦朝的不祥之物。固然此事关乎对蒙政策,并非对一物的态度那么简单,但从中透露出的政治文化信息也很可玩味。草原上的这块传国玺,在它从1360-1460年代活跃的一百年间,其具体形制和印文始终没留下什么可靠的记载,就又消失于历史中了。到了晚明,拒绝蒙古人来兜售传国玺,已经成了士大夫中传扬的谈资:

梅少司马国桢制阃三镇。虏酋或言于沙中得传国玺,以黄绢印其文,顶之于首,诣辕门献之,乞公题请。公曰:“玺未知真假,俟取来,吾阅之,当犒汝。”酋谓:“累世受命之符,今为圣朝而出,此非常之瑞,若奏闻上献,宜有封赏,所望非犒也。”公笑曰:“宝源局自有国宝,此玺即真,无所用之,吾亦不敢轻渎上听。念汝美意,命以一金为犒,并黄绢还之。”酋大失望,号哭而去。

当然这多半只是个笑话,真算得是个“酋”的蒙古台吉,也不至于自己跑到明朝总督衙门那里去卖东西。对了,宝源局的“国宝”,是通宝,也就是铜钱……

8、明弘治户县版:弘治年间,文物大省陕西继北宋咸阳版后,又贡献传国玺一份儿。这次的说法是,当地人从河边捡的。陕西巡抚按真的上报,结果礼部鉴定为“後世模仿秦玺而刻之者”,顺便把传国玺崇拜批判一番:

自秦始皇得蓝田玉刻为玺,汉以後传用之,自是转相因袭,巧争力取,意谓得此玺者乃足以受天之命,否则歉然愧耻,以为天命去之。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玺为轻重也,故求之不得则,私刻伪造,务以欺人。一或得之,辄譁然以为秦玺,君臣色喜,交庆徧祀,以夸示于天下,贻笑取讥,千载一律!

朝廷扔给发现者五两银子打发掉了。那位巡抚后来被评为“粗鄙庸劣”,或许也和此事有关。

9、明天启临漳版:到了明末,河南也贡献了一块传国玺,据说是农民耕地耕出来的。这次河南巡抚十分乖觉,自己就说“应是数百年内物”。或许是为了振奋人心,朝廷倒是讨论准备庆祝一番,后来也不了了之。乾隆年间,清宫中有一块假传国玺,或许就是弘治版或天启版其中之一。

10、土默特卜失兔版:这个版本是传国玺系列的绝唱了。这回的说法是有蒙古牧民在放羊的时候,发现一只羊三天不吃不喝,用蹄儿拼命刨地,才发现的。玉玺最初归于土默特部的末代顺义王卜失兔(其实用清代译法博硕克图好些,然而卜失兔太萌),后被末代蒙古大汗虎蹲兔(就是呼图克图汗林丹)抢走。1635年金国攻灭察哈尔部,玉玺又被多尔衮拿到。当时金国对此大肆宣传,结果拿到手一看,印文是“制诰之宝”——在传世文献中,只有明朝才有这样印文的玉玺,是用来盖在给官员封赠待遇的诰命上的。不过这个传国玺还是被皇太极用在他的称帝大典上,用了一段时间后,又消失了,后来清朝的正式玺印制度里也没有传国玺。大概诰命文书是蒙古王公最容易得到的明朝诏令,于是上面的“制诰之宝”印文就成了他们的仿制对象。在清宫旧藏之中,还有一块印文兼有汉文“制诰之宝”、梵文和八思巴文的金玺,或许也是明代蒙古王公的手笔。总的来看,传国玺神话从宋代以后就开始退烧,除辽朝以外,没有国家愿意长期维持传国玺的存在,多数是因一时政治形势而被发明出来利用一下,很快就消失了。士大夫更是宣扬儒学中受命以德的合法性观念,对源自秦朝的传国玺赋予负面意义,不允许这件与政治伦理无关的器物再起承载政权正统的作用。如果说要以传国玺的发明来记录什么历史的话,那就是主流政治文化逐渐理性化的历史。当然,历史是“复调”的,士大夫的思想虽然有主流之名,人数上却不占多数。借助通俗小说的威力,传国玺的神话也流传至今,仍旧在今人想象的大杂烩“古代”中发挥着无比巨大的作用。


用户108116190500


元朝皇帝是否真正拥有过传国玉玺是一个历史谜案。元朝确实拥有过玉玺,但是不是秦始皇传下来的那一枚就说不清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孙寿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即为传国玺。

秦灭后,玉玺归刘邦,世代相传。

王莽篡汉时索要玉玺,太后大骂并把玉玺摔出,从此玉玺缺了一角,后用黄金镶之。

之后玉玺传承,简单地说下。

新亡,玉玺归更始帝――赤眉军所立刘盆子――东汉光武帝刘秀――孙坚――袁术――汉献帝――魏曹丕――晋司马炎――汉刘渊――前赵刘耀――后赵石勒――冉魏冉闵――东晋晋穆帝――宋齐梁陈――隋。

隋灭萧后将玉玺带到突厥,唐朝初期是没有传国玉玺的,李世民就自己刻了几枚玉玺。后来萧后回到中原,将玉玺给了大唐。传国玉玺才在唐朝继续传下去。

唐末,玉玺为后梁所得,接着是后唐。后唐废帝被契丹击败后带着玉玺登楼自焚,此后玉玺便下落不明。后晋后汉后周均无传国玉玺,郭威自刻印玺两枚,后传到北宋。

宋哲宗时,有农民称耕田时发现了传国玉玺。朝廷说是真的,但到底是不是真的,现在也无从考证。就当是真的吧,官方认证的嘛😄。

北宋灭亡,传国玉玺被金国夺取,再次失踪。

元朝忽必烈去世时,传国玉玺出现在大都集市,伯颜命人收购归朝廷,并将从其他地方搜集的玉玺全部磨平。

元朝灭亡,玉玺被北元带到草原不知所踪,明清两代也就都没有传国玉玺。

玉玺的下落成谜,宋元两朝得到的传国玉玺到底是不是秦传玉玺也难以考证。官方说得到了玉玺,就权作如此吧。


历史的流流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虚虚实实,假假真真。

一种说法说,靖康之变时,金人从汴梁皇宫中将传国玉玺带回金国。后来成吉思汗攻破燕京,又被成吉思汗所得,后成吉思汗死,作为陪葬品埋于地下。

另一种说法说,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世祖死的时候,有人在大都公然叫卖传国玉玺,后被宰相伯颜买下,伯颜为掩人耳目,将元朝掠夺过来的所有玉玺全部抹平重刻,传国玺就此毁坏。

再一种说法说,元朝皇帝连见过的份儿都没有。晋末帝清泰三年(936年),晋辽联军攻破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抱传国玺在洛阳玄武楼自焚,后唐灭亡。传国玺自此销声匿迹,或被焚毁,或为人所匿。

…………

也许,那个“秦帝相传”的真品已经消失于世间了。



審史棺


作为皇权与正统的象征,这个和氏璧早已不是一块普通的玉石了,自秦始皇后,后世王朝,历代之君,皆以得到其为,天命所受,正统自居,所以他们都渴望得到它,但是历代王朝更替,战乱不断,真正的和氏璧早已丢失,所以后世之君为了标榜自己的合法正统常常伪造假壁,元朝也不例外,为了安抚华夏人心,自然也伪造了一个,所以元朝历代之君也不要曾拥有过真正的和氏璧。




董督晋典


李丛珂那个估计也是假的,真的那个在汉末董卓之乱期间,孙坚部下从井底捞上来之后,孙坚一直私藏着。吴亡时孙皓也没有上交给司马炎,所以裴松之说,其璧尚在孙门,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我念君时如初见


到元朝时,传国玉玺(和氏璧)早已丢失了,元朝皇帝的玉玺是重新造的,不是秦始皇的那个传国玉玺。


分享到:


相關文章: